讀懂ETH財庫操作重點:不在持有,而在質押
叮当
@XiaMiPP
12 小時前
本文约3015字,阅读全文需要约12分钟
從“數位石油”到“複利機器”,ETH從儲備資產變身現金流引擎。

原文| Odaily 星球日報( @OdailyChina

作者| 叮噹( @XiaMiPP

從SharpLink Gaming 到BitMine,上市公司的ETH 財庫策略帶動了ETH 新的成長敘事,推動本輪ETH 價格從2100 美元最高上漲至3940 美元,漲幅超87%。而現在的一個新趨勢正在形成:企業財庫策略的中心從「持有」向「質押」悄悄過渡。這將重塑人們對加密資產「能動性」的想像:ETH,不再只是靜態儲備品,而是被視為可持續產出的生產性資產。

SharpLink Gaming 堪稱這股趨勢的先鋒。自6 月2 日啟動ETH 財庫策略以來,該公司已將所持約438,190 枚ETH 全部質押。截至目前,其累計獲得約722 枚ETH 的質押獎勵,價值約260萬美元。

根據鏈上分析師餘燼監測,疑似ETH 儲備機構地址自8 月1 日起共囤積41,452 枚ETH(約1.48 億美元),均價約3,575 美元,並全部透過Figment 進行PoS 質押。 8 月3 日,其再次質押15,846 枚ETH(約5,534 萬美元)。該作業與SharpLinkGaming 類似,疑似為其儲備地址,但目前該地址的具體歸屬尚不清楚。

這項策略不僅展現出企業對ETH 長期價值的信心,也將ETH 從價格投機資產逐步轉化為企業級、制度化的「現金流工具」。

誰是財庫之王?三巨頭爭奪ETH 儲備榜首

根據StrategicETHReserve數據,目前已有三家上市公司持有的ETH 數量超過以太坊基金會。

BitMine:資金實力壓制一切

以833,000 枚ETH(約30.6 億美元)的持倉量穩坐頭把交椅。 Bitmine 原為比特幣礦商,在2025 年6 月9 日宣布啟動比特幣儲備策略,其曾利用1,800 萬美元的普通股發行所得款項完成154.167 枚比特幣購買。

但在6 月30 日,該公司於6 月30 日透過私募融資2.5 億美元,並宣布啟動ETH 財庫策略,標誌其正式從BTC 轉向ETH。

其背後股東陣容同樣吸睛。 PayPal 聯合創辦人Peter Thiel 持有其9.1% 股份,「木頭姐姐」Cathie Wood 旗下Ark Investment 也透過三檔基金共斥資1.82 億美元購入BitMine 股票。 BitMine 公開表示,這筆資金將主要用於購買ETH。

儘管目前其平均建倉成本為3,755 美元,尚處於浮虧狀態,但BitMine 已確立其全球最大ETH 財庫、全球第三大加密貨幣財庫的地位。

SharpLink Gaming:全倉質押佔據複利高地

以498,884 枚ETH(約18 億美元, StrategicETHReserve數據略有延遲,以SEC 文件為準)位居第二的SharpLink 則是首家公開宣稱將ETH 納入儲備資產的上市公司。該公司於6 月向SEC 提交計劃,擬透過股票發行籌資10 億美元購買ETH。與BitMine 相比,SharpLink 不僅部位不容小覷,更透過「全倉質押」策略拔高資產使用效率,率先站上ETH 財務應用的前沿。

The Ether Machine:後來者發力追趕

以345,000 枚ETH(約12.6 億美元)位居第三,已超越以太坊基金會,位居第三。 7 月21 日,該公司正式啟動ETH 儲備計劃,目標是持倉突破15 億美元。儘管起步較晚,但其推進速度極快,已成為本輪「財庫競賽」的重要變數。

三家公司各有打法:BitMine 憑藉資金優勢搶跑、SharpLink 依靠質押搶收益、The Ether Machine 則在迅猛追趕。

ETH 財庫≠ BTC 財庫:結構性差異帶來金融新模型

ETH 財庫與比特幣(BTC)財庫的差異源自於兩者截然不同的資產屬性。比特幣的儲備邏輯主要依賴價格升值,屬於典型的「被動持有」 ;而ETH 具備質押、再質押、借貸等原生收益機制,能夠提供可持續的現金流,為財務模型引入複利變量。

根據華爾街券商Bernstein 估算,10 億美元的ETH 儲備可透過質押每年獲得約3,000 萬至5,000 萬美元收益,年化報酬率3%-5%。 SharpLink 的全倉質押策略正是這一邏輯的典範,透過持續復投質押獎勵,實現資產的指數級增長。

相較之下,BTC 財庫更依賴市場情緒與「數位黃金」敘事,缺乏穩定的原生收益結構。 Bitwise 首席投資長Matt Hougan 指出,ETH 財庫透過「股票殼」包裝,將質押收益轉化為類似公司分紅的模式,破解了以太坊價值敘事的模糊性。他表示:“ETH 財庫將10 億美元ETH 質押,立即產生可量化回報,對機構投資者極具吸引力。”

監管風向轉暖:質押型ETF 正在路上

不只是企業,連傳統金融也開始為ETH 質押的可能性鋪路。

8 月初,美國SEC 表示正在審議BlackRock 提出的規則修改申請,擬允許其旗下iShares Ethereum Trust 引入以太坊質押機制。這項申請由納斯達克提交,與21 Shares、Grayscale 等機構的方案類似。

一旦批准,ETF 將能夠質押所持ETH,並將區塊獎勵與交易手續費回饋基金投資者,變相實現「ETF 分紅」。這不僅降低了機構進入ETH 質押的技術門檻(無需自行運行驗證節點),也為PoS 生態引入了更穩健的資金來源。對傳統投資人而言,這是一種既規避操作風險、又可享有3%-5% 年化收益的新型參與方式。不過,ETH 質押需警覺slashing風險,如驗證者故障可能導緻小額本金損失。

監管態度的變化,正在為ETH 財庫模式提供合規護航。

ETH 財庫的系統性意義:不只是收益,更是生態博弈

ETH 財庫的意義遠不止於「帳面收益」。

如圖所示,ETH 質押大致可分為5 大類,分別為流動性質押(28.3.%)、中心化交易所質押(25%)、質押池(19.1%)、無法辨識的個人或實體質押(19.6%)及流動性再質押(7.6%)。

目前以太坊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驗證者和質押ETH 的日益集中(主要在Lido 等流動性質押協議和Binance 等中心化交易所)。

ETH 財庫有助於抵消這一趨勢,促進驗證者去中心化。例如疑似ETH 儲備機構地址共囤積41,452 枚ETH(約1.48 億美元),並全部透過Figment 進行PoS 質押。未來如若這些企業將ETH 分散至多個質押服務商,並在可能時運營自有驗證節點,將有望改變當前的集中格局,為以太坊網絡注入真正的去中心化力量。

更長期來看,企業參與質押意味著更多實體加入以太坊的治理生態,這有助於分散治理權,降低核心開發者或單一實體的控制力,推動以太坊成為真正的全球公共基礎設施。

從BitMine 的融資攻勢,到SharpLink 的全倉質押,再到ETF 化道路的鋪設,以太坊正迎來一次結構性的身份躍遷:從投機品到生產工具,從價格賭注到現金流資產。 ETH 財庫策略,不再只是單一企業的財務操作,而是一種關於Web 3 新金融秩序的集體試煉。

叮当
@XiaMiPP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