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端荒草蔓延,負債端鄉關何處
八维资本
2019-01-10 10:06
本文约4613字,阅读全文需要约18分钟
“時間的長河終於流到了一個大拐彎的河段。工業化末端,大投資週期拐點,信用大潮漸退,金融產能過剩,資產端荒草蔓延,負債端鄉關何處。在央媽變虎媽,銀監爸變狼爸的時代,銀行cospl

“時間的長河終於流到了一個大拐彎的河段。工業化末端,大投資週期拐點,信用大潮漸退,金融產能過剩,資產端荒草蔓延,負債端鄉關何處。在央媽變虎媽,銀監爸變狼爸的時代,銀行cosplay大投行和泛資管的蒙面晚會已經結束。穿透到底,中國當今的金融就是財政,中國的財政就是債務,而債務的另一端就是房地產。利率市場化,承載著不能承載之重,難以進退的枷鎖。“

——《凜冬已至,還有多少銀行人在假裝幹銀行》



資產端荒草蔓延,負債端鄉關何處


作者:趙建@西澤研究院

彙編:魏然@8 Decimal


一、市場立憲下的經濟民主化


1989年,柏林牆倒塌,一個叫弗朗西斯.福山的學者興奮的寫了一部書,叫《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大聲歌頌民主制度的完胜。中國的利率市場化經歷了近二十年的漫長歷程,利差管制的斷壁殘垣在等待最後一腳。雖然利率市場化的底層資產-金融產權依然不夠清晰,但我們也有理由為一個時代的終結和開始做一點記錄。最後的人,也是最開端的人。


只有理解中國的銀行,理解它們的行為邏輯和資產負債表才能深刻理解中國的宏觀經濟。如果去年年初走走銀行,你會發現嚴監管一定會引發明斯基時刻——


商業銀行乾了太多政策性銀行的活,

政策性銀行乾了太多商業銀行的活,

中央銀行乾了太多政策性銀行的活,

這就是根本問題所在。


過去,服務大企業、大財政的商業銀行,儼然變成了一個大型科層威權組織。因為市場化程度不足,經營壓力不大,尤其是總行部門林立,官僚主義、大企業病橫行,甚至比傳統國企有過之而不及。


而對於直接面向客戶端的一線人員,他們背負的指標如山,總想著如何在考核日期裡完成指標,哪有時間考慮維護需要長期付出精力的、沒有快速帶來考核成績的客戶關係。


這就產生了商業銀行舊的生產關係,與信息技術革命下的新型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可以看作當前銀行業面臨的主要矛盾。


信息技術革命的偉大之處,就是在經濟層面推進了市場深化,或者說是市場立憲下的經濟民主化。



電商購物、餐館消費,都有評價、有投票。得票低的,將會遭到消費者的擯棄。供給商很難再沿襲過去那種“一錘子買賣”的流寇模式。


金融服務也是如此。物理網點已經搬到了一個一個分散化的智能手機上。每一個手機就是一個網點,一個櫃檯,一個人工智能服務的櫃員。


來源:騰訊金融佈局


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導致,存款在銀行間搬家非常容易。現在手機上基本都有微信、支付寶,再加上兩三個銀行app。一個手機,也是一個金融超市。哪家理財收益率高了,期限設置便利了,動動手指,存款就搬家了。


而對公客戶呢?大公司集團,幾乎都有自己的財務公司,金控公司。資金密集型的企業,索性自己建銀行,他們的存款,早就變成了同業投資。而小企業,自己都缺資金,還會存款到銀行?


未來,銀行不再只是牌照生意,從神經中樞到業務後台再到直接與客戶交互的觸點,都將被金融科技深入變革,前中後台的人力崗位可能被銀行雲、智能審計、智能投顧、智能KYC取代。


來源:億歐intelligence



二、非正式製度變遷和三個頑固情結


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變遷的難度不在於可以條文照搬的機制、法律、政策等正式製度,而在於社會文化、意識形態、風俗理念等非正式製度。因而,諾斯在其經典著作《理解經濟變遷過程》中,濃墨重彩的描述了知識、信念和心智結構,對製度變遷或者改革的黏性阻滯。


除山中賊易,除心中賊難;除利率管制的枷鎖易,除銀行家的心結難。銀行家和監管者的理念意識,決定著利率市場化在進退之間的腳步,但有三個根深蒂固的情結一直縈繞在中國銀行家的心頭揮之不去。


一是規模情結,“大”而不倒


中國的銀行家們熱衷於規模,這是因為銀行業存在著小規模歧視。監管方面,很多業務資格和牌照准入都需要規模的限制;市場方面,規模是品牌和信用的重要考量;財政方面,中國的稅制結構,也使政府願意看到銀行大幅度的規模擴張。


來源:金融行業網


然而在經濟下行,風險升高和去產能週期,依然雄心大志推動規模大擴張,未免就有點人定勝天的悲壯。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不良率上升資產質量下降,內生性資金來源匱乏只能依靠金融的自我信用創造即同業業務的無序膨脹。同時由於無視市場規律給一線業務人員過高的考核指標,導致一線人員不得不違規造假做了大量違背風險管理要求的不良業務。


規模情結的橫行,尤其是規模無法創造利潤的情況下,違背了市場化約束的初衷。因為股東追求的是淨資產收益率,內部人控制下經理人才會追求無效的規模,規模情結如此強烈,恰恰說明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存在嚴重的股東權缺失和內部人控制等問題,同時形成的資產負債表大躍進導致了系統性風險的隱患。


二是兜底情結,剛性兌付


銀行的兜底情結,衍生出整個金融體系的剛兌情結。這來自潛意識的慣性思維,大而不倒,小也不倒,乃至銀行就應該不會倒,風險硝煙四起時,黨和國家總會伸手救援,否則便會危及社會穩定。央媽是最後貸款人,政府是最終風險的承擔者。


這種認知,形成了中國銀行家特有的分裂性的心智結構:一方面努力按照商業化、市場化的思維,以規模為核心做大資產負債搶佔市場份額和行業排名;另一方面從心底裡並沒有獨立自主的意識,兜底和剛兌成為內心深處堅定不移的信念。



中國的市場化並不是平行推進的,確切的說是商品的市場化要早於要素市場和金融市場。金融機構的改革,要比其他的改革滯後了十幾年。上世紀80年代末銀行體系才進行了撥改貸,銀行開始商業化經營;本世紀初商業銀行才開始股份制改革,逐步完善公司治理。因此商業銀行具有非常濃厚的財政基因。


而且最為主要的是,幾乎所有的國內商業銀行都由政府控制。不僅是從股東結構來看,黨委前置於董事會說明銀政並沒完全分開。只要剛兌存在,風險就無法進行精確定價,利率作為資金價格就無法在貨幣和信貸市場中起到有效的資源配置作用。


三是基準情結,利率管制


按理說,利率市場化完成後,基準利率應該只剩下一個,那就是在公開市場中形成的一條傳導到各個市場的收益率曲線——比如美聯儲的聯邦基準。央媽當前的思路是通過利率走廊穩住市場波動(頂為SLF利率,底為存款準備金利率),然後在走廊中形成市場公認的基準。


在中國的利差管制時代,長期存在著管制性的存貸款利率基準。人為建立這個基準的目的,除了維持利差以維護銀行特許權價值防止非理性價格戰而導致系統性風險外,還有變相再分配信貸資源以承擔財政職能的貨幣政策的作用。利率市場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利率的放開不是利率基準的取消,而是不斷擴大浮動空間。這樣在定價習慣上,信貸合同依然按照基準+浮動空間來製定,這些“基準幽靈”還一直漂蕩在一百多萬億的信貸和類信貸合同里。


存貸款基准在現實中的長期存在逐漸在銀行人的意識裡固化為一種情結久久不能磨滅,成為嚴重阻礙利率市場化的一種軟性文化。


三、代理人問題、債務約束失靈和公地悲劇


思想意識的形成需要追根溯源。市場經濟這個遊戲的基礎規則是“科斯定理”,延伸出來的涵義是只有產權明晰,權責明確交易起來才有效率。


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產權不斷明晰的過程。一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拯救了億萬農民。國有向鄉鎮集體所有的轉變,也是產權明晰程度的較大提升。中國的市場化改革不是平行推進。商品市場化的進程較為迅速和徹底,商品的產權也比較明晰。然而在金融資產產權領域,一直是一本糊塗賬。




利率市場化作為金融市場化的一部分,需要金融體系的基礎設施——金融資產產權的明晰界定——進一步完善,而不是僅僅簡單的利率管制放開。


當前中國金融體係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包括資產負債表大躍進、影子銀行病毒式生長、金融腐敗滋生蔓延等等,根源就是金融資產產權的不明晰。這種不明晰的癥結也很簡單,那就是違反了基本的會計原理:穿透到底,債權人和債務人為同一個人。更扎心的是,這所謂的同一個“人”,也是一個虛置的概念——國家或者其代理人政府。誰都知道,組織越大,代理鏈條越長,集體行動的成本越高,直到完全無法代理。



按照經濟學原理,債務約束是為了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將資源配置到最有效的領域;而無效的債務人或項目主體,則會因為無法清償債務而破產清算,最終將低效率的主體排除經濟體系之外,實現優勢劣汰。


但是,如果債務和債權同屬於一個主體,無非就是從“左口袋”到“右口袋”,那麼債務約束基本形同虛設,不過是一個左右會計分錄的問題。


從全局鳥瞰中國的國家資產負債表,金融部門主要由商業銀行(債權人)構成,其資產配置組合“信貸+非標+債券”的主體主要是國有企業和政府的融資平台(債務人),再加上承擔土地財政的房地產貸款。而這些資產的債務人基本上都是廣義財政部門。


對於債權人和債務人具有控制權的大股東,穿透到底都是同一個代理人——國資和財政部門。其他一些小股東,無非就是一些作為財務投資者跟著“喝湯”的民企和外資。


中國金融體系的會計難題,大大阻礙了債務出清機制的發揮,無效的債務約束加劇了信用的無序濫用和金融規模的野蠻擴張。 “反正最後有黨和國家兜底”,幾乎成為某些金融人的口頭禪。有相當數量的縣級市,依靠這個微妙的債務會計關係濫發債務(地方銀行和地方平台同屬一個“爹”管),幾乎將未來十幾年的信用耗盡。


如果金融產權明晰,私人自己兜底的金融企業是絕不會接盤這樣的債務。然而公共金融產權就不一樣了,所謂的公共地悲劇,公共信用在個體中間的的透支和濫用,正在造成越來越嚴重的的金融生態沙漠化。


四、金融革命和思想啟蒙


我們常評價某個問題為“制度問題”或者“體制問題”。然而製度的根源又在哪裡?其實,每個個體(無論是所謂頂層設計者還是參與執行者)的思想意識對整個體制結構的轉變有著根本的影響。


制度變遷的終極是認知、意識和信念的變遷。利率市場化不應僅僅是貨幣價格的市場化,而是一系列遊戲規則的深刻變換。如果銀行大部分存款來自於國有企業或政府平台,那麼特殊的關係資源就成為關鍵。畢竟,存款利率的高低僅僅關係到所有權不明的國有單位,跟個人沒多大關係,只要關係到位,把低息存款給誰,由人民的“代理人的代理人(董事長或者財務總監)”來決定。


然而,這種關係制”拉存款“的舊模式已經接近尾聲。因為利率放開以後,人為壓低利率相當於送利差給你的存款將不復存在。存款不一定立行,利差才能立行。利差形成的本質是對客戶的專業服務。當存款將不再值錢,值錢的是專業化的人才,以及符合市場要求的管理機制。


參考資料:


後記:


後記: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銀行三部曲(西澤研究院:ID:wendao-thinkers)

存款立行,誰來立存款——後利率市場化時代銀行生存秘笈之一

凜冬已至,還有多少銀行人在假裝幹銀行

利率市場化——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銀行人

八维资本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