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議會推動《CLARITY法案》:DeFi可望引來合規潮
BitMart资讯
07-28 07:17
本文约3236字,阅读全文需要约13分钟
《CLARITY法案》預計在未來幾個月內,推動美國確立一套更為清晰、分層的加密資產監管框架。

一、立法概覽與核心內容

2025 年,美國眾議院以壓倒性多數推進《數位資產市場清晰法案》(Digital Asset Market Clarity Act,簡稱「CLARITY 法案」),法案現已進入參議院審議階段,若後續在參議院投票中通過這將意味著美國在數位資產監管領域又邁出歷史性一步。

CLARITY 法案的核心內容是為數位資產規劃出清晰的定義與監管規則,尤其為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與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的監管權限劃清界線。若法案通過後CFTC 將負責監管包括交易所、經紀業、經銷商、符合「成熟鏈」標準的專案方。而SEC 負責證券類資產以及具有投資契約屬性的加密貨幣。 CLARITY 法案與《GENIUS 法案》共同建構了對數位資產的上下游監管體系,前者聚焦於區塊鏈基礎設施與資產屬性劃分,後者則專責穩定幣監管規範。

核心內容包括:

1.確立「數位商品」定義

將已實現去中心化、運行在開放區塊鏈上的原生加密資產(如BTC、ETH)明確歸類為“數位商品”,納入CFTC 監管範疇,區別於SEC 所轄的證券類資產。

2.成熟區塊鏈系統認定機制

法案引入“成熟鏈”(Mature Blockchain)標準,允許特定項目在達到去中心化、治理去控制化、代碼開源等技術和治理門檻後,將其代幣從“證券”狀態轉為“商品”,從而豁免證券法下的繁重合規要求。此類專案初始發行階段(如SAFT、ICO、IPO)適用證券法,而當專案完成去中心化轉型後,其代幣可重新歸類為數位商品,轉而受CFTC 監管。

3.DeFi 專案合規豁免條款

對不涉及資產託管、無集中中介結構的DeFi 協議予以註冊義務豁免,同時明確前端開發者與節點運營方不承擔金融中介責任,減輕合規負擔。

4.資訊揭露與內線交易限制

經營數位商品交易市場的平台必須向CFTC 註冊為“數位商品交易所”,包括場外交易經紀商和做市商。這些機構將遵守嚴格的聯邦監管要求,如最低資本、風險管理、交易記錄、監管報告、客戶資產保護等。若公司同時涉及證券與數位商品業務,需分別向SEC 和CFTC 註冊,儘管合規負擔較重,但法案明確劃定了雙方監管邊界。

5.傳統機構參與合法化

法案為銀行、券商等傳統金融機構提供加密資產託管與交易業務的法律依據,推動傳統資本更廣泛連結數位資產市場。

二、對加密市場的影響

1. 加密資產的法規透明度提升,增強市場信心

CLARITY 法案為整個加密產業提供了確定性極高的合規路徑,結束了長期「以執法代替監管」的混亂。無論是專案方、交易平台,均可在法律框架下開展業務,法規提高了核心市場基礎設施的透明度,有助於防止詐欺和濫用,並增強消費者信任。進而吸引更多機構資金進入市場,提升市場流動性和活躍度。對於機構來說,其可以進一步的實現合規化從而避免類似先前SEC 起訴的風險。對消費者來說,法案要求加密商品發行方強制性揭露相關資訊與限制內線交易等規則保護類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並降低投資風險。

2. 美國加密資產監管體系走向“去SEC 化”

長期以來,SEC 對大部分加密貨幣都預設為證券,導致諸如XRP、SOL、ADA、UNI 等多個項目陷入監管糾紛。 CLARITY 法案則透過結構性分配,為絕大多數完全去中心化資產建構新的監管架構,此類資產可以不再遵循SEC 的監管體系。

3. 傳統交易所能夠取得數位商品交易所執照

CLARITY 法案允許傳統證券交易所申請「數位商品交易所」牌照,這意味著未來納斯達克、紐交所等傳統交易平台可能將同步提供股票與數位資產(如比特幣、以太坊等)交易服務,投資者能夠在同一平台下無縫進行傳統與加密資產配置。這不僅降低了用戶門檻,也為傳統金融主流資金提供了合規、可信賴的入口進入加密市場。

三、對DeFi 專案的影響

1. 明確豁免機制,保護協議開發者

DeFi 專案只要不從事中介業務,DeFi 的開發者和經營者無需向SEC 或CFTC 註冊。編寫程式碼、運行節點或提供前端介面通常不會被認定為金融服務提供者。

  • 無託管≠ 中介:若協議不託管用戶資產且不提供傳統金融服務,其開發者、節點運營商和前端維護者均不被視為金融中介,無需承擔註冊或牌照義務。
  • 代碼與營運無風險:自行發布智慧合約或錢包軟體不構成證券發行主體,其行為與科技發布類似,且不被金融監理覆蓋。

2. 引入自主託管權,保DeFi 用戶財產權利

法案第105 條(Sec. 105)及相關條款,保障用戶自主管理數位資產的權利,確認用戶可透過非託管錢包自由進行點對點交易且合法享有資金控制權。這項權益為DeFi 用戶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護,使其不因選擇自託管而擔心政策懲罰。

  • 合法託管自由:用戶以硬體或軟體錢包管理資產,不依賴銀行或第三方(金融機構)介入。
  • 自治交易權利:用戶可自主發起鏈上轉帳、參與DeFi 協議治理和流動性挖礦,無需註冊KYC 中介參與。
  • 確立美國主權數位權觀念:將「掌控私鑰即掌控資產」納入立法框架,確保私有鏈上行為不被認為非法或需要許可。

3. 對代表性DeFi 計畫影響:

對於多數DeFi 專案而言,其協議本身的運作方式通常符合CLARITY 法案對「非中介」角色的定義,因此在法案通過後,有望獲得明確的註冊與中介豁免資格,短期內將迎來顯著的合規利好。然而,這並不意味著DeFi 已實現全面合規性。值得關注的是,許多平台發行的官方代幣仍存在法律不確定性,其是否構成證券,仍取決於是否具備「投資合約」特徵,例如投資者的收益是否取決於專案方的行為等情況。因此,CLARITY 法案雖然在協議層面提供了監管清晰度,但並未一勞永逸地解決代幣層面的合規問題。為降低平台代幣被認定為證券的風險,專案方仍需持續推進治理結構的透明化,強化社區主導的治理機制,逐步分散控制權,以提升代幣的合規性並建構更穩健的法律防火牆。

四、未來發展

截至2025 年7 月23 日,《CLARITY 法案》已順利進入美國參議院審議階段,標誌著數位資產監管立法邁出關鍵一步。當前立法進程的最大爭議焦點,在於參議院版本是否能夠保留眾議院通過版本中關於DeFi 與代幣分類的關鍵條款。這項決定將取決於參議院相關委員會的聽證程序與後續條款修訂情況。

從整體趨勢來看,《CLARITY 法案》預計在未來幾個月內,推動美國確立一套更為清晰、分層的加密資產監管框架:證券型代幣由SEC 監管,商品型代幣歸屬CFTC 管轄。該框架將為區塊鏈開發者、DeFi 協議、交易平台等提供明確的合規路徑,不僅有助於降低法律不確定性,還將激發合規創新、吸引機構資金入場,進一步鞏固美國在全球數位資產政策制定中的領導地位。

此外,《CLARITY 法案》與已由川普總統正式簽署的《GENIUS 法案》之間的連動,為美國加密市場的合規制度奠定了雙支柱基礎。前者聚焦於資產分類與市場結構,後者則提供穩定幣發行的安全港與註冊豁免路徑,兩者共同建構出「先豁免、後轉型、最終歸類」的完整合規閉環。一旦《CLARITY 法案》也正式通過並簽署為法案,將標誌著美國加密資產立法體系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大幅提升加密資產在美國主流金融體系中的合法性與戰略地位。

風險提示:

所提供的資訊僅供參考,不應被視為購買、出售或持有任何金融資產的建議。所有資訊均真誠提供。然而,我們不對此類資訊的準確性、充分性、有效性、可靠性、可用性或完整性作出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陳述或保證。

所有加密貨幣投資(包括收益)本質上都具有高度投機性,並涉及重大損失風險。過去、假設或模擬的表現不一定代表未來的結果。數位貨幣的價值可能上漲或下跌,購買、出售、持有或交易數位貨幣可能存在重大風險。您應該根據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位貨幣是否適合您。 BitMart 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建議。

BitMart资讯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