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技術架構:PoL 機制與三代幣模型的雙重創新
1.1 流動性證明(PoL):重新定義共識機制
Berachain 的流動性證明(Proof of Liquidity, PoL)是其核心創新。與傳統 PoS 機制不同,PoL 要求驗證者透過提供流動性(而非單純質押代幣)來維護網路安全。這項設計將鏈上經濟活動直接轉化為安全資源,形成「流動性即安全」的閉環。根據測試網路數據,PoL 機制使 Berachain 的流動性利用率達到 91% ,遠超過以太坊(約 65% )和 Solana(約 72% )。
技術實現細節:
獎勵分配模型: 70% 的區塊獎勵流向 dApps 的獎勵金庫,剩餘 30% 分配給驗證者,激勵生態應用自我造血;
動態質押演算法:驗證者的收益與其管理的流動性池活躍度呈正相關,公式為:
抗 MEV 策略:採用大量訂單處理(Batch-A 2 MM)和鏈下撮合,減少三明治攻擊風險。
1.2 三代幣系統:BERA、HONEY 與 BGT 的經濟協同
Berachain 的代幣模型透過功能分離實現生態平衡:
BERA:Gas 代幣,用於支付交易費用,質押驗證者需消耗 BERA 啟動節點;
HONEY:超額抵押穩定幣,透過動態利率模型(基礎利率±市場波動)維持錨定,主網預存 TVL 達 16 億美元;
BGT:不可轉讓治理代幣,透過流動性挖礦獲取,持有者可投票決定協議升級與資源分配。測試網數據顯示, 68% 的 BGT 持有者參與治理提案,驗證了代幣設計的有效性。
來源:Berachain Honeypaper,三代幣互動模型
二、生態圖譜:DeFi 樂高與跨鏈協作網絡
2.1 核心協議:建構金融基礎設施
Berachain 已形成覆蓋交易、借貸、衍生性商品等場景的完整 DeFi 矩陣:
Kodiak:原生 DEX 支援 Uniswap V3式集中流動性,透過「Island」功能動態調整 LP 範圍,測試網累計互動超 10 萬次。其智能合約採用分層架構,優化 Gas 消耗達 40% ;
Dolomite:槓桿挖礦協議允許用戶質押 BGT 獲得 5 倍收益放大,結合 veDOLO 代幣模型鎖定長期流動性,TVL 突破 1.2 億美元;
Infrared Finance:流動性質押協議將 BGT 轉換為 iBGT,用戶可同時獲得質押收益和 DeFi 組合收益,TVL 達 2.73 億美金,年化收益率為 19-37% 。
2.2 策略合作:跨鏈流動性的資本網絡
Berachain 透過與頭部協議合作,建立跨鏈流動性池:
Stakestone:全鏈流動性協議引入 STONE 資產,其預存 Vault 上線 24 小時吸金 1.11 億美元,beraSTONE/ETH 池成為 Uniswap V3最大流動性池;
Ethena:合成美元協議 USDe 接取生態,用戶可捕捉 37% 年化收益與生態空投,預存 USDe 達 4.3 億美元;
Lombard:比特幣 DeFi 協議將 wBTC 引入生態,透過四層收益結構實現跨鏈資本增值,APY 超 45% 。
資料: https://dune.com/lindyhan/berachain-pre-boyco-deposits
三、數據表現:測試網爆發與主網蓄力
3.1 測試網里程碑:使用者與開發者雙重成長
使用者規模:v2 Bartio 測試網獨立位址從 640 萬激增至 2.4 億,日活峰值達 700 萬,超越 Avalanche 同期資料;
交互頻次:DEX 交易、穩定幣鑄造等任務累計完成 2,700 萬次操作,每秒處理交易(TPS)達 2, 300 ;
開發者生態:超 270 個專案完成部署,其中 35% 聚焦 RWA, 23% 為 GameFi,生態多樣性顯著。
3.2 主網預期:資本與社區的雙重位能
透過 Boyco 預存活動,Berachain 鎖定 31 億美元資產,涵蓋 ETH、BTC 及穩定幣。空投規則顯示:
2% 的 BERA 分配給流動性提供者,早期參與者可獲得 5 倍權重獎勵;
Bong Bears NFT 持有者享有優先治理權,空投份額佔總供應量 1.5% ;
測試網貢獻者預計分享 2% -5% 的代幣供應,激勵長期生態建設。
四、未來展望:技術演進與生態挑戰
4.1 技術路線圖:從量子安全到因果推理
量子抗性: 2025 年Q1上線抗 Shor 演算法的加密模組,應對量子運算威脅;
因果推理引擎:整合 AI 模型分析鏈上數據,提前 48 小時預警流動性波動(測試準確率 82% );
模組化擴充:與 Particle Network 合作開發鏈抽象層,支援多鏈資產一鍵互動。
4.2 潛在風險與因應策略
代幣模型壓力:BGT 的不可轉讓性可能限制二級市場流動性,解決方案包括引入 iBGT 流動憑證;
穩定幣穩定性:HONEY 需因應極端行情下的脫鉤風險(史上最大偏差 1.7% ),並計畫引入動態抵押率調整機制;
生態冷啟動:主網需維持日均 100 萬活躍地址,透過持續空投和開發者激勵計畫吸引用戶。
五、產業對比:Berachain 的差異化競爭力
5.1 與以太坊的差異化
共識機制:PoL vs. PoS,Berachain 將流動性直接轉化為安全資源,而以太坊依賴質押資本;
經濟模型:三代幣系統分離功能,降低單一資產波動對生態的影響,而以太坊依賴 ETH 承擔多重角色;
使用者體驗:透過 Boyco 預存活動實現“零 Gas 費啟動”,而以太坊 Layer 2 仍需支付基礎費用。
5.2 與 Solana 的效能對比
吞吐量:Berachain 測試網 TPS 達 2, 300 ,接近 Solana 的 5, 000 ,但透過 PoL 優化資源分配;
費用結構:Berachain 的 HONEY 穩定幣降低交易成本,而 Solana 依賴 SOL 支付,受價格波動影響更大;
生態定位:Berachain 專注 DeFi 與 RWA,Solana 更傾向於高頻交易與 NFT。
結語:流動性民主化的新典範
Berachain 透過 PoL 機制和三代幣模型,重建了公鏈的價值分配邏輯。當 Kodiak 的「Island」功能將資金利用率推至 91% ,當 Stakestone 的 beraSTONE 超越 stETH 成為最大生息資產時,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技術迭代,更是流動性民主化的範式革命。正如其白皮書所言:「Berachain 不是另一個 EVM 鏈,而是經濟協作的新大陸。」儘管面臨代幣模型與生態冷啟動的挑戰,但這場由流動性驅動的實驗,已然為Web3金融開闢了全新的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