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來源:Victor Ji,Manta Network 共同創辦人(X:@victorJi 15)
To Mantalorians, 親愛的 Manta 社群成員們:
大家好,在TGE 後的四月時間裡,我給大家從創始人角度分享下我們的進展,對我們來說用戶和社區就是一切,我們希望能通過語音,文字和各種方式的交流,讓大家看到Manta 持續的發展以及收集更多的回饋。
首先說一下大家最關心的tvl,從2b到現在800 m 左右是有一個顯著下降,我們認為這個和現在市場各家L2,restaking 項目給出的收益率過高有關,大家紛紛學習Manta 的New paradigm ,將這個鎖倉空投的範式變成了每個L2(甚至無論多久上主網)的基本操作,Manta 雖然持續開發了renew paradigm,讓生態內的項目有更好的機會發展,但是我們發現很多使用者並不在乎生態項目,只是期待鏈的收益,這使得我們要麼給非常驚人數量的manta 來維持tvl,要麼選擇tvl 的流失。但我們在發現 renew paradigm 裡面生態計畫吸引力不足的時候,我們選擇了另一個方向。
1)隨著今天上線的Manta CeDefi,我們將funding rates 的收益也就是這個市場中性裡面最高的收益帶到了鏈上的BTC,ETH 和穩定幣裡面,所有的資產都可以依靠CeDeFi 產品獲得相對較高的原生收益。這個比 manta 代幣補貼更加持久和更穩定。隨著各L2的上線而市值越來越小,我們可以發現給原生 token 激勵 tvl 的時代基本上已經結束了。除了現在的CeDeFi,Manta 也非常關注RWA 方向生態的建設,我們最早在美國和最合規的原生收益穩定幣USDM 進行了合作,大家也會看到這個合作之後進一步的發展,在亞洲我們加入了香港數碼港,也會進一步推進金融機構在連鎖上的行為。
2)我們會進一步發展manta 的生態,我們的生態項目已經增加到了200+,在defilama 的defi 項目也有超過50 個,這展示了manta 擁有一個全面的生態,沒有很明顯的missing piece,但是manta 也需要真正commit 在生態內持續build 更好產品的builders,現在manta 的問題和ethereum 以及所有evm 一樣,都有很多builders,但是沒有足夠在生態內形成合作,堅持在生態內迭代產品,我們在zk app加速器看到了一些潛能,像是nimble 和gull 等等,都是manta native 裡很有特色的專案。另外在先前renew paradigm 中生態專案的協調中出現了種種問題,例如zerolend 的空投沒有及時發放,stakestone 沒有拿到eigenlayer 積分等等,但生態專案的產品和技術都會有一些限制,沒法能及時迭代,我們對此也向社區道歉,我們也會學到教訓,更早的推進相關收益的落地。總之,Manta 的底層有很好的基礎,非常低的gas fee,幣安的ETH 直接充值提現,非常開放的生態環境,但是同時我們也會進一步舉辦黑客松,進一步開放治理系統和grant 申請機制,和社區一起推動真正的大規模應用。
3)在基礎設施的開發上,我們也在整合type 1 prover 的過程中,努力將manta 推動稱為opstack 裡面第一個實現multiprover 的L2,在zk 應用的底層上,我們也在努力推動和rwa相關場景的產品整合,另外我們也有在decentralized sequencer 等方面對於更去中心化的探索。
現在manta 算是一個很困難的時期,但遠遠沒有我們在2023 年初困難,Manta 依然擁有著全球化的強大社區,我們走在紐約,巴厘島,香港和韓國,都有人看到Manta 的logo 來和我們交流。 Manta 今年創辦人搬到亞洲,進一步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和推動大規模的落地也初見成效,我們持續build,就像我們過去四年一樣,未必會在所有領域都是第一,但是我們持續deliver 產品,讓社群使用者和builder 能更有意思的參與。我們持續和生態夥伴甚至競爭對手一起辦從不收門票的活動,建立一個積極和開放的品牌。我們就像之前做到第一個模組化L2和第一個上線主網的原生收益L2一樣,一直快速迭代,快速上線新的產品,L2很多,但就像我們在參加new paradigm 的NFT 一樣, tier 1 backer 是最不值錢的,但是the first modular L2 只有Manta 一個,這源自於我們團隊持續不斷的努力開發和社區一直以來的支持。期待 manta 的生態,也期待見到更多生態內的你們。
Best,
Victor Ji
Manta Network 共同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