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年,最熱門的賽道除了比特幣生態,就屬 DePIN 了,DePIN 是 Decentralis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s 的簡稱。 Sun Jing 從2017 年開始就帶領 IoTeX 團隊在這個賽道上耕耘,而 Hashkey 的投資合夥人 Sunny 也是在早期關注並且投資了這個賽道。
Part 1: DePIN 的概念的沿革
Q1. Mempool:請兩位普及一下DePIN 的概念,市面上對於DePIN 的定義呈現出多樣性,有報告認為DePIN 的概念是指透過硬體投資和代幣激勵來替換現有的基礎設施,例如Messari 則認為DePIN 是用一種加密協議來部署現實世界物理的基礎設施和硬體網絡,想要請兩位講解一下你們理解的DePIN 的概念,它有哪些核心的要素?
Sun Jing :最近 DePIN 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我想對於尤其是剛進入加密領域的聽眾來講,DePIN 可能是一個很新的概念。 DePIN 其實是一個英文縮寫,它的全名為 Decentralis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s,翻譯成中文叫做「去中心化的實體基礎設施網路」。用最簡單的方式解釋就是:一個由下而上的由社群創建和維護的實體的基礎設施網路。 DePIN 核心要素包括三點:
Decentralized(去中心化) :相對於由中心化機構如政府來領導與部署的基礎設施網絡,DePIN 更強調不同地區和國家的社區全員可以參與到基礎設施的建設中。
實體基礎設施:不同類型不同大小的硬件,如 IoT、 5 G 資訊塔、各種 Server、或手機等。
通證經濟:由經濟去激勵社區一起貢獻與建構的網絡。
關於這個定義是否強調不強調數據上鍊,我們應該看到,DePIN 不僅數據網絡,還包括資源網絡、資訊的網絡、算力網絡等,DePIN 網絡它有的多樣化使用場景,數據只不過是其中一種。
Sunny :DePIN 這個詞去年才被廣泛採用,在這個詞出現之前,其實大家在這個賽道探索了很久。從廣義上講,DePIN 概念融合了兩個核心要素:
基礎的實體資源:包括最基礎的物聯網和工業物聯網,以及資料的儲存、運算與傳輸過程,此外,近期這一概念也擴展至更廣泛的資源層面,例如能源或基礎設施建設等;
一套極為複雜且能維持動態平衡的代幣經濟系統:該系統能夠有效激勵資源的提供者與需求方之間的互動。
Q2. Mempool:DePIN 是Messari 在2022 年11 月提出的,當時他們在推特上做了一個民調,希望大家在幾個詞中選出一個名字為這個賽道命名,DePIN 這個詞從一系列候選詞中脫穎而出。隨後,該概念在2023 年迅速獲得廣泛認可與流行。這樣一個概念提出,甚至內涵和外延上有一些變化,這些變化對於創業者和投資者是否會有影響。
Sun Jing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先簡單了解 IoTeX 的歷史。
IoTeX 可以說是 DePIN 賽道最早的推動者,它也是 DePIN 賽道最早的公鏈項目,它的創建初衷與 DePIN 非常吻合,只是當時沒有 DePIN 這一概念。 IoTeX 的初衷就是去中心化的物聯網,它強調的是各種設備連接,把物理世界發生的事情、資訊、資產等連到區塊鏈,區塊鏈在當時扮演的是去中心化帳本的角色,在當時並沒有意識到區塊鏈最重要功能是一個開放的金融基礎設施。
直到2020 年下半年,當公鏈成熟基礎設施就緒後,DeFi 開始出現並引領整個加密產業的應用發展。在 DeFi 之後,又出現了 GameFi。此時,我們意識到區塊鏈作為價值流轉體系的重要價值。
到了2021 年底,IoTeX 提出 MachineFi 概念,這被視為 DePIN 的早期形態。 MachineFi 與先前的去中心化物聯網最大的不同在於引入了通證經濟,借助區塊鏈實現價值傳遞,從而釋放了物聯網在Web2物理世界的潛在經濟價值。
逐漸地,我們發現,後來不同投資人和從業者也看到了相同的願景,有人提出了Token Incentivized Physical Network,即TIPIN,還有投資人提出EdgeFi,強調透過邊緣運算設備來促成一個網絡,大家分別提出了不同的字詞,直到Messari 提出DePIN 這個概念,獲得了業界的共識。透過這個詞將擁有相同願景的大家聯合起來,連結並聯合了各方資源,慢慢形成 DePIN 這個賽道。
Sunny :從投資機構的角度來看,HashKey Capital 致力於尋找一個能引起整個社會mass adoption 的領域,例如通證經濟、區塊鏈技術,還有應用層面上的遊戲、SocialFi、DeFi 等,這些都是有實現大規模採用的可能性。
當時促使我們投資IoTeX 的MachineFi 的邏輯也正是如此:假設一個簡單物聯網設備如手錶或手機,如果每個手機裡都能加入一個跟Crypto 相關的應用,那麼它的採用量其實就是百萬級或千萬級的成長,遠大於純Crypto 的應用,從這個角度來看,DePIN 其實是一個天然的實現大規模採用的賽道。
我們在關注這個賽道的同時,也看到了許多的進展和變化,像是 IoTeX、Helium、Random 等項目,其實已經完成了一波很重要的市場教育。透過這些市場教育,我們看到了在過去幾年,在數據的儲存、計算以及傳輸領域,或者是更加偏實際應用的,比如說汽車電池、能源等等不同的細分賽道上都出現了很多新的項目。
同時,我們也看到更多人對這種概念的採納,包括一些傳統行業的從業者,比如說電信領域、能源領域,他們願意去嘗試這種把通證經濟引入到他們的項目中,然後去測試這種通證經濟是否能夠產生飛輪效應,能夠把整個產業的資源盤活起來。反過來,這些創業者促進資本進入這個賽道。因此,我們看資本和業務之間現在也正在形成一個正向循環和互動的這樣的關係。
Q3. Mempool:大家都有提到2023 年這個爆發點,為什麼是2023 年?是基建或是其他方面到達了轉折點嗎?
Sun Jing :我記得整個概念的提出是在2022 年11 月,提出後在早期參與開發和建設DePIN 項目的Builder 圈出現了小規模的討論,但是這個概念沒有形成一個賽道,資本的關注也很少。
當時 IoTeX 想要把大家連接起來,組織一個 Event 讓市場能看到這個新賽道,了解它和其他賽道如 Defi、GameFi 的不同之處。 IoTeX 在2023 年的 EthDenver 發起了其一個名為「R 3a l World」的活動,找到市場上所有的 DePIN 項目,在活動上給它們提供一個站台,讓他們去展示自己產品。這個活動非常成功,也是業界首次專注於DePIN 賽道的大型活動,許多參與者是首次接觸到該賽道,有一條評論非常有趣,稱其為“WEB3版的CES”(CES 是美國最大的消費硬體展,每年一月在拉斯維加斯舉辦)。
儘管當時活動規模較小,只有二、三十個項目,但賽道已初露端倪。這主要得益於兩方面的發展:首先,區塊鏈技術已基本成熟,DePIN 專案能夠在鏈上進行驗證;其次,DeFi 的基礎設施也已經建立,總體上,每個專案都開始尋找並定位自己的應用場景,逐步推動發展。然而,當時仍缺少一種將資料從鏈下轉移到鏈上的基礎設施,這正是 IoTeX 後來引領並推出的一項關鍵基礎設施——W 3 bstream。
這個活動只是一個開端。隨後,透過產業的持續交流和活動,投資人開始看到其潛力,投入更多資金到市場,更多創業者投身於這個領域。去年底,我們推出了 DePINscan 數據平台,驚訝地發現市場上 DePIN 賽道的項目數量已從最初的二三十家增長到超過 600 家。
Sunny : 我比較好奇整個的鏈上互動是集中在哪裡?去年尤其是下半年,整個DePIN 賽道的交易量在持續增長,比如Arweave 的存儲量據說有18 億次的調取,其中12 億次其實都是去年發生的,但在我看來更多的互動其實還是因為純Crypto 專案發生的,從你們的資料來看,有沒有更多的Web2 IOT 專案或是破圈專案關注到Web3的解決方案,你們有沒有更多的Insights?
Sun Jing :現在資料基本上還是鏈上交互,沒有包含鏈下。因為今年成長了許多這樣的項目,項目的慢慢成熟會促使網路啟動,這意味著通證及其激勵開始產生,鏈上互動也就隨之產生了。
這也是我們認為 DePIN 賽道有利於大規模採用的原因。首先,它透過持續使用通證來激勵用戶貢獻設備,每一次通證激勵都會形成一個鏈上互動;其次,它真正實施了經濟模型。與許多鏈上項目僅在理論上擁有經濟模型並沒有執行不同,DePIN 項目在供給端擁有一個完全由區塊鏈控制的經濟模型,這可以類比比特幣的運作方式,即明確規定何時以及以何種方式觸發挖礦機制。
我們曾希望Web2公司能進入這個賽道並認可Web3的經濟模型,但現實證明,我們過於樂觀了。 Web2和Web3基本上是兩種並行運作的模式。然而,Web3公司仍有機會與Web2公司合作-特別是那些擁有眾多物聯網設備的Web2公司。 DePIN 可以直接利用這些設備。在Web2的經濟體系中,這些設備通常由中心化機構控制資料及其使用權;而在DePIN 的世界裡,每個設備的購買者不僅是設備的擁有者和使用者,也是網路中的貢獻者,並且因其貢獻能獲得一定的收入,這構成了一個持續性的過程。
因此,我們認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DePIN 的創新主要還是由根植於Web3的公司來推動。同時,這些公司的創辦人往往具備深厚的物聯網或Web2產業經驗,並深刻理解Web3的經濟模型,使他們能在這個交叉領域中發揮獨特的優勢。
Sunny :從概念層面、應用以及鏈上活躍度,我們可以看到2023 年 DePIN 有很強的一波爆發。從整個宏觀環境來看,我們預計未來兩年 DePIN 賽道會有更強的一波爆發。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從創業者的資格來看,既要有Web2經驗和資源,同時還要對Web3有理解的人參與才有可能成功。
第二,從市場環境來看, 1 月份SEC 批准ETF,相當於在監管層面打開了一扇大門,不僅投資機構可以順利通過ETF 進入市場,同時對監管環境而言也是一個更加寬鬆和友好的信號,這意味著許多想要探索DePIN 領域的大型實體公司,可以更有自信地進行探索。如果預測是正確的,那麼這個大規模應用帶來的效果是可以穿越牛熊週期,因為它有一套堅實的收入源,清晰的供給和需求,明確的代幣經濟。我們也對未來兩年整個賽道的爆發持比較樂觀的態度。
Part 2 :IoTeX 的基礎設施以及經濟模型
Q1. Mempool:接下來想請Jing 為我們介紹 IoTeX 的基礎設施,我相信能夠幫助聽眾更能理解 DePIN。
Sun Jing :IoTeX 應該是業界最領先也是最大的專為 DePIN 賽道設計的一個基礎設施平台。這個基礎設施平台包括兩個主要部分:
首先,IoTeX 的公鏈,即 Layer 1 ,是 DePIN 中一個關鍵的金融基礎設施。在 DePIN 體系中,利用代幣激勵機制激勵網路中各種貢獻者,包括供給端和需求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所有參與者最終都需要在 Layer 1 有效地進行交易和結算。這符合IoTeX 追求去中心化物聯網的設計理念——具有高TPS(每秒交易數)的同時,能夠以一種兼容的方式連接數百萬甚至上億的設備,使這些設備能夠同時在鏈上進行結算。
其次, 2023 年我們重點推動的是鏈下驗證和計算設施,即作為中間件或 Layer 2 ,透過一種可驗證的方式將物理世界的數據引入到鏈上。但並非所有資料都需儲存於 Layer 1 ,大部分情況下,僅需將資料驗證的證明上鍊,而運算和儲存則在鏈下進行。這涉及到 DePIN 網路中的一個關鍵需求:零知識證明(ZKP)。例如,使用者的車輛數據,如車輛在何時駛至某地的信息,對需求方如保險公司來說極為重要,它們依據這些信息來設定保險費率。然而,使用者並不希望將所有個人資訊公佈於鏈上,因此此時需進 ZKP 技術。
除了上述兩點,IoTeX 目前在深度地做兩件事:
一是如何讓 DePIN 專案方能夠更好地開發專案。這其中涉及到許多的開發工具,這些模組可以大幅縮短 DePIN 專案方從開發到上線的時間,例如從兩到三年縮短到兩到三個月甚至幾週;
二是如何更好地服務 DePIN 的用戶,包括設備的使用方和礦工,讓他們更方便參與不同的專案。
總的來說,IoTeX 提供了一整個專為 DePIN 設計的模組化基礎設施平台。
Q2. Mempool:IoTeX 成立於2017 年,當時聚焦於去中心化物聯網領域。在那之前,物聯網的概念雖然廣受關注,但實際應用的進展卻相對緩慢。身為創業者,是否真的感受到了加密技術對物聯網發展的加速作用?請你從 IoTeX 的發展歷程中挑選幾個重要節點,來探討加密技術是如何幫助物聯網產業發展的。
Sun Jing :在做 Crypto 之前,我是做創投的,投資主要聚焦 AI、物聯網、VR 和 AR 等領域,可以說是涵蓋了許多的創新賽道。但在投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不論哪一種新創公司,發展到某個階段後都會有瓶頸。原因有兩點:
首先是新創公司的瓶頸問題。例如,所有人工智慧公司在數據獲取方面都遇到挑戰——數據大多控制在中心化企業手中,僅靠 AI 模型的創新無法使這些公司成長為一個可規模化的行業。同樣地,物聯網公司若想真正建立一個有用的網絡,初始資本的需求極大。它們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來部署實體設備,並承擔高昂的維護成本,這也是為什麼在早期只有規模較大的公司才能涉足物聯網領域,但是效率也很低。
其次是中心化公司的瓶頸。在傳統的中心化模式下,物聯網資料的價值受到許多限制,難以充分釋放。這些數據被中心化公司所控制,使得無法透過開源或更開放的方式,將更多的合作夥伴和服務夥伴引入生態系統中,從而讓成長的飛輪轉動起來。
加密技術的可程式化與開源特性,以及智慧合約系統,讓我們看到未來建構物聯網系統的新途徑。 IoTeX 創立時的願景是建立一個去中心化的實體系統。儘管我們的初衷非常宏大,但實際的推動過程是從頭開始,經歷了幾個關鍵的發展節點:
公鏈的上線。在2017 年的時候,區塊鏈的基礎設施還是非常薄弱的,儘管以太坊已經上線,但其功能、效能和速度等方面仍難以滿足物聯網系統的需求。因此,我們花了三年時間來建構 IoTeX 的公鏈,建造一個能夠滿足物聯網需求的專用公鏈。
鏈上設備的落地。 2020 年,公鏈上線之後,我們並沒有將區塊鏈僅視為一個金融基礎設施,而是更加重視其去中心化、安全性和隱私性的特徵。在這一年,我們推出了業界最早的鏈上硬體設備Ucam——一款完全由區塊鏈進行身份管理的智慧攝像頭,這款產品獲得了市場的正面回饋,到現在還在市場上流通。這一步雖然尚未完全融入經濟模型,但關鍵在於實現了硬體與區塊鏈的整合,裡面涉及硬體、硬體 ID 和中間件的深度融合。
MachineFi 概念的提出。到了 2021 年底,我們意識到,在中心化的物聯網中,金融激勵機制的重要性。於是,我們提出了 MachineFi 概念,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在 DeFi 和其他 NFT 場景已經成熟,成為服務於其他賽道的金融模組。我們在當時看到現在 DePIN 賽道的場景:釋放去中心化物聯網中的經濟和金融潛力,實現物理世界的設備、資源和數據在鏈上的金融化和價值流通。
DePIN 的發展與策略定位。到了2023 年,當 Messari 提出 DePIN 概念後,產業迅速形成了共識。在年初,我們將 DePIN first 作為整個網路的重要策略。目前,已經與業界約七、八成的項目達成合作,成為業界最大的也是最早的模組化基礎設施平台。我們推出了一系列模組,包括鏈下運算 W 3 bStream、資訊資料平台 DePINscan、裝置身分管理 Identity 等。此外,為了支持 DePIN 專案的實際落地和通證經濟,我們還建立了流動性中心 Liquidity Hub,以更好地激勵用戶使用產品和交易資產,從而為整個行業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和模組。
Q3. Mempool:從落地的角度來說,IoTeX 是否帶來了一些新的使用場景改變了使用者生活?還是仍聚集在基建層面?
Sun Jing : IoTeX 主要透過基建支持 DePIN 領域中各種類型的創新,目前特別關注 AI 相關 DePIN 場景。我們認為,AI 領域的 DePIN 可能成為發展最快且規模最大的一個細分賽道。例如,有一個名為 BiTTensor 的項目,他們基於開源 AI 模型建立了一整套技術棧,並開放給各 AI 開發者創建各種 Subnet,這些 Subnet 能提供多樣的服務。此外,我們也看到許多以 AI 為基礎的算力平台及資料平台,處理的資料類型非常多樣,包括地理資料、生物資料等,以及服務於零售等多種場景的零售資料。這些應用的核心仍與去中心化 AI 資料的收集和使用密切相關,我們認為這具有巨大潛力。我們也關注到了車輛數據。許多公司都集中在行動性(Mobility)領域,但各有專注。一些DePIN 專案專注於去中心化Surdace,還有些專案允許使用者貢獻車輛資料來創建去中心化的高精度地圖,類似去中心化版的Waze,還有一些在做去中心化的高精地圖等等。
後續 IoTeX 可能會推出一些更大膽的實驗性的平台,推動更多的裝置上鍊。例如最近很火的銘文,其實也是創造一種新的公平的讓用戶可以參與的分發機制,但是這個分發機制很容易被大型的工作室擾亂公平性,如果有一層基於物理地址、設備的身份驗證,那銘文的發行機制會比較公平。
我們也看到一些能源方面的公司在嘗試去中心化能源。例如有家公司PowerPort,他們為電車安裝一種設備,然後透過設備取得你使用綠色能量數據,而這個數據在美國等已開發國家本身就是Credit,這家公司會根據用戶使用綠色能源的時段激勵用戶,鼓勵用戶在用電低谷期充電等行為。
還有一個賽道涉及使用現有的可穿戴設備,例如手錶和手機,作為數據採集工具,這一做法也被稱為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 。這些設備作為收集用戶日常資料的終端,再將這些資料貢獻回給用戶,形成了一個閉環網路。然而,這個領域也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如何確保用戶上傳的是真正有價值的數據,以及如何有效利用這些數據。但我們也看到比較好的場景,例如,我們平台上的一家名為WifiMap 的公司,就建立了一個網絡,讓每個人分享自己的Wifi 資源,並使用市場上的其他Wifi 資源,目前該網絡已經擁有了1000 萬真實用戶。
Q4. Mempool:經濟模型在這個賽道裡確實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為經濟模型的存在,這種去中心化的網絡才得以形成,以及行業內比較好的模型又是怎樣的,其中共有的要素有哪些?
Sun Jing :代幣在整個去中心化網路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不僅加速了網路內價值的流通,同時也使得可以量化地對網路中不同的貢獻者、服務提供者和使用者的價值進行定價。 IoTeX 本身就是一個公鏈,裡面除了基本的支付網絡 Gas 的模型,還有一個質押模型。
其一,是透過每一次交易來收取的 Gas 費用,即使用區塊鏈網路所需支付的費用;
其二,以質押換取網路服務。質押首先可以讓網路達成共識,來增強共識安全性。此外,質押也賦予了質押者參與網路的權利,例如需求方可以透過質押 DePIN 網路的通證來獲得網路提供的標準化服務,例如驗證或資料服務。例如,IoTeX 的 W 3 bStream 就是一個提供鏈下去中心化計算到驗證的基礎設施服務。如果不同的節點營運商想參與W 3 bStream 並提供服務,他們可以透過質押IoTeX 的通證來實現;對於需要這些服務的專案方而言,他們也需要質押IoTeX 代幣以獲取這些節點提供的服務。
在 IoTeX 這種經濟模型之外,還有一種 BME(Burn-and-Mint)來獲取服務的模型,這種模型透過燃燒代幣,這種機制是將代幣轉化為一種單位化的商品購買力。在 DePIN 賽道中,Helium 是最早積極推動這種 BME 模式的計畫之一。在這個模式下,網路會有兩種代幣:一種是網路本身的通證,另一種是網路內使用的通用代幣,可以把它看作是Web2公司中的積分,或是網路內使用的穩定幣。這種類似穩定幣的代幣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網路本身的通證價格通常波動較大,但商品和服務的購買力相對穩定,因此,用戶可以燃燒一定數量的代幣,轉換為相應額度的穩定幣,以此來購買商品。當然,還有許多其他的應用方式,但質押和燃燒是兩種最主要的方式,它們的目的都是讓網路中的參與者能夠透過使用代幣參與網路經濟,同時為外部對網路的經濟活力提供一個相對理性和可計算的定價模型。
Part 3: 市場規模以及 DePIN 與 AI 賽道的融合
Q1. Mempool:Messari 的報告認為 DePIN 的飛輪在未來會為全球 GDP 增加很多甚至是10 兆美元等級的收入,你們怎麼看待這個市場預測?
Sunny :在我看來,目前許多領域仍處於探索階段。例如,長期致力於這個領域的項目,如 IoTeX、Helium 和 Render,在過去幾年裡資料量一直在成長,這是因為大型企業逐漸開始將部分儲存和運算能力轉移到去中心化網路。同時,一些汽車製造商和不同的設備製造商也開始將通證經濟融入其設備中。此外,我們還看到了加密原生的項目,例如 Solana 生態上 Saga 手機的推出以及 Helium 在推廣 5 G 方面的嘗試,透過銷售手機將應用程式嵌入設備,這些都是不同層面上的探索。 DePIN 的本質是供需關係,意味著一個產品必須具有強大的市場需求才能吸引相應的購買力。只有當購買力持續存在時,飛輪效應或經濟效益才能持續增強和擴大。目前,許多專案都在專注於供給端,透過所謂的飛輪效應促進供應端資源的相互競爭,以降低成本並吸引市場需求。然而,市場需求是一個多變的維度,涉及用戶體驗、成本等多個因素,因此,我們對這個賽道既樂觀又謹慎。
Sun Jing :我們承認 Messari 所說的未來成長主要基於兩個因素:
首先,從整個社會的發展歷史來看,機器和設備在全球 GDP 中的比例一直呈現上升趨勢。隨著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對人力的需求逐漸減少。我們預計未來這一比例將超過40% ,這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兆級市場。然而,目前這些機器形成的生產力還沒有統一的加價流轉方式,這導致資料價值、資源價值和網路價值被鎖定,DePIN 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解鎖這些以往被束縛的價值。
其次,需要考慮實體基礎設施市場本身的規模。我們認為 DePIN 代表了一種新型的社區驅動、自下而上的彈性模式,採用共享經濟的方式來建構基礎設施。儘管許多國家已經擁有中心化的基礎設施,但仍需要由社區擁有的去中心化基礎設施作為替代方案。例如,目前烏克蘭的戰爭情況表明,中心化基礎設施很容易被破壞。如果有一套難以直接控制的去中心化替代基礎設施,對國家甚至民生的生存都極為重要。再例如,在 AI 領域,現在最強大的 AI 基礎設施掌握在像微軟、谷歌等科技巨頭手中,他們利用大量資源建構中心化的 AI 算力系統。如果存在一套去中心化的系統,無論是模型、算力或基礎晶片,對大多數普通人而言都是一種保護。
因此,雖然 DePIN 細分市場短期內可能無法直接與最先進的中心化基礎設施競爭,但其市場佔有率將逐漸成長。即便只佔所有基礎設施的10% ,也將形成一個數兆美元的市場。
Q2. Mempool:我們看到一方面DePIN 能夠為AI 帶來一些解決方案;另一方面AI 也確實能夠為DePIN 賽道帶來新的敘事和需求,對於這個細分的垂直領域,你們的觀察是怎樣的?未來可能會有哪些機會?
Sunny :首先,我們可以探討 AI+DePIN 的應用:自2023 年 ChatGPT 面世以來,它已經為整個加密技術產業帶來了革命性的進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AI 技術優化了整個技術開發流程,使技術堆疊變得更有效率。
DePIN 作為一個自動化且自維護的物聯網網絡,其透過引入AI 演算法和大規模模型,不僅提升了網路的自動化和決策維護能力,還增強了對異常行為的智慧識別,從而使DePIN 實體網路的效率、自動化和安全性顯著提升。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DePIN+AI在推動 AI 領域發展方面的作用,主要從 AI 技術堆疊的需求出發:
算力。 AI 基礎設施需要強大的算力支持,目前這些資源主要集中在少數大公司手中。現階段的關鍵需求是透過去中心化網絡,將這些分散的算力資源整合起來,使中小企業也能夠存取高品質的算力資源。
數據的採集和儲存。這些可以自然整合至 DePIN 的實體網路中,為 AI 提供更分散甚至輕量級的裝置端儲存和運算能力,完全符合 DePIN 的設計初衷。
模型。有效的資料模型需要資料的流通和分散式運算能力,這正是 DePIN 可以自然滿足 AI 需求的領域。
最後,我們關注的是應用層面的普及與實用性:
AI 能夠讓硬體更智慧化,使人機互動更具吸引力和互動性;
探討設備、演算法與通證經濟如何結合,這些是 AI 與 DePin 的天然融合點。
Sun Jing : AI 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強大的生產力工具之一,而 DePIN 則代表了一種全新的基礎設施建設方式和經濟分配模型,這兩者相輔相成。 AI 可廣泛應用於 DePIN 的基礎架構中,使 DePIN 網路更加智慧、易於使用且有價值,從而激發更強烈的需求。
首先,DePIN 能夠在算力、模型、資料等多個層面為 AI 服務,以去中心化的方式釋放 AI 原本不具備的能力。例如,DePIN 允許更多人參與,將閒置資源投入 AI 網路。我們已經看到許多 DePIN 的 AI 算力平台,這些平台使得人們可以將其閒置資源用於 AI 網路的算力服務。在去中心化 AI 領域,雖然現有重點在開發大型通用 AI 模型,但許多實際需求其實是更小的客製化模型,這些模型需要精確、即時的資料。 DePIN 的方式能夠引入這些必需的數據,解決這只能小模型的數據需求。
再者,DePIN 讓 AI 更加開源、透明和安全。對於大眾乃至 AI 從業者而言,安全性既是潘朵拉的盒子也是一個黑盒子。閉源導致問題和風險的不透明,人們只能依賴中心化公司中頂尖的科學家和專家的意見。但如果 AI 變得更加開源,那麼每個人都能更好地理解內部問題,更有效地監控潛在的風險,並集思廣益尋找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