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Capital研报:DA赛道拆解,Celestia与EigenDA对比研究
Momentum Capital
2024-02-02 05:47
本文约12548字,阅读全文需要约50分钟
在未来,Celestia能够享受到模块化+应用链双重趋势浪潮带来的增量市场的增益,EigenDA则会吃到更多对安全性要求更高的以太坊系存量市场。

原文作者:Xinwei, Severin, Ian, MT Capital

TL;DR

  • Celestia 目前展現了穩健的質押趨勢,其質押率為48.88% ,質押年化回報率(APR) 為15.74% ,並且據預測,在2024 年底將達到理想的質押率極限。由於在2024 年11 月前不會有新的代幣解鎖,因此預期其代幣實際流通量將持續減少,對價格產生正面影響。同時,Celestia 網絡目前維持100 個活躍節點。

  • Celestia 目前的數據使用率僅為每日總容量的0.1% ,儘管如此,與以太坊相比其活動正在成長。隨著數據使用率的提升,未來費用可能顯著增加,若達到全年每日46, 080 MB 的數據容量,年費用將高達約520 萬美元,是目前以太坊數據費用的65 倍。用戶需求預計將來自於高TPS 應用程式和遊戲,未來幾個月將有大量基於Celestia RaaS 的鏈湧現。

  • EigenDA 對糾刪碼、KZG 承諾、ACeD 等技術的採用以及對DA 與共識脫鉤的解耦,使得EigenDA 能夠在交易吞吐量、節點負載與DA 成本方面提供遠超以太坊DA 方案的優異表現。比較其他DA 方案,EigenDA 也擁有更低的啟動與質押成本、更快的網絡通訊、資料提交速度以及更高的彈性方面的優勢。

  • 對比Celestia 與EigenDA,Celestia 的競爭優勢在於極低的數據可用性成本與更高的數據吞吐量,這使得Celestia 更受中小型L2 與應用鏈的青睞。 EigenDA 的競爭優勢在於潛在更高的安全性以及以太坊正統性,這使得EigenDA 可能成為更多大型L2 開源節流的理性選擇。在未來,Celestia 能夠享受到模組化+ 應用鏈雙重趨勢浪潮帶來的增量市場的增益,EigenDA 將吃到更多對安全性要求更高的以太坊系存量市場。

  • NEAR 協定透過分片技術和無狀態驗證增強了擴展性和去中心化,簡化了L2 專案的資料管理。 Avail 則透過模組化系統優化區塊鏈資料處理和存儲,支援應用鏈間非同步交互,提升網絡效能,並使輕客戶端能有效驗證資料完整性。這些技術共同推動了區塊鏈技術的用戶友善性和去中心化的數字世界發展。

引言

資料可用性層已成為模組化架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DA 逐漸成為了2024 年最熱的賽道之一,市場上關於以太坊DA、Celestia 以及其他DA 方案的討論也層出不窮。本文將對DA 賽道的核心玩家Celestia 與EigenDA 的核心機制、特點、對比情況以及未來發展預期進行深入地探討,並掃描DA 賽道的其他玩家,幫助讀者一覽目前DA 賽道的發展全貌,了解DA 賽道未來的競爭格局。

Celestia

Celestia 是第一個模組化資料可用性(DA)網絡,旨在與使用者數量的成長安全地擴展。這種模組性允許任何人輕鬆啟動獨立的區塊鏈。

Celestia 技術特點

1. 模組化DA 網絡

Celestia 的設計將執行、共識、結算和數據可用性分開。這種模塊化結構允許在每個層面上專業化和優化,提高網絡的整體效率和可擴展性。

source:https://docs.celestia.org/learn/how-celestia-works/monolithic-vs-modular

2. 數據可用性採樣(DAS)

DAS 是一種允許輕節點在不下載整個區塊的情況下驗證資料可用性的方法。輕節點隨機採樣資料區塊,如果這些資料可以成功檢索和驗證,則表示整個區塊的資料是可用的。

source:https://docs.celestia.org/learn/how-celestia-works/data-availability-layer

3. 命名空間默克爾樹(NMTs)

NMTs 使得區塊資料可以被劃分為不同應用的單獨命名空間。這意味著應用程式只需要下載和處理與它們相關的數據,大大減少了數據處理需求。

source:https://docs.celestia.org/learn/how-celestia-works/data-availability-layer

4. 通過輕節點實現可擴展性

更多輕節點參與資料可用性採樣,網路可以處理的資料就越多。這種可擴展性特徵對於在網絡成長時保持效率至關重要。

5. 錯誤擴展資料的詐騙證明

為了應對區塊生產者可能出現的資料擴展錯誤(無論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詐騙證明允許驗證並拒絕帶有無效資料的區塊,增強了網路的安全性。

6. 建立用於數據可用性的PoS 區塊鏈

Celestia 使用PoS 區塊鏈,稱為celestia-app,來促進交易和資料可用性。這一層建立在celestia-core 之上,後者是對Tendermint 共識算法的改進版本,為處理DA 層的獨特需求而設。

7. 可擴展性

可擴展性的決定性因素有兩個:集中採樣的資料量(可以採樣的資料量)和輕節點目標塊頭大小(輕節點的塊頭大小直接影響整體網絡的效能和可擴展性)。

針對以上兩個因素,Celestia 利用集體採樣的原理,即透過許多節點參與資料的部分取樣,可以支援更大的資料區塊(即更高的每秒交易處理量,tps)。這種方法可以在不犧牲安全性的情況下擴展網路容量。此外,在Celestia 系統中,輕節點的塊頭大小與塊的大小的平方根成正比增長。這意味著,如果要保持與全節點幾乎相同的安全性,輕節點將面臨與區塊大小的平方根比例的帶寬成本。

模組化Celestia Stack 的特性

1.自我主權

Celestia 的Rollups 與以太坊Rollups 不同,它們在Celestia 上運行時,其規範狀態是獨立確定的。這增加了自主性,允許節點透過軟硬分叉自由決定其操作方式。這種自我主權減少了對中央治理的依賴,促進了更多的實驗和創新。

2.靈活性

Celestia 的與執行無關的特性意味著其Rollups 不限於EVM 相容的設計。這種開放性為虛擬機器的創新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有助於推動技術發展。

3.輕鬆部署

Celestia 簡化了區塊鏈的部署過程。利用像Optimint 這樣的工具,開發人員可以快速部署新鏈,無需擔心共識機制的複雜性和高昂的成本。

4.高效率的資源定價

Celestia 將活動狀態成長和歷史資料儲存分開處理,提供了更有效的資源定價機制。這種方法減少了執行環境間的相互影響,改善了使用者體驗。

5.信任最小化橋樑

Celestia 的架構支援創建信任最小化的橋樑,使不同的鏈能夠安全地互聯互通。這增強了區塊鏈集群的安全性和互通性。

6.最低限度的治理

Celestia 的模組化設計降低了對集中式治理的需求。執行層可以獨立快速發展,而共識層則保持穩定,這種分離減少了對複雜社會協調的需求。

7.去中心化區塊驗證

Celestia 強調的是區塊驗證的去中心化,而不僅僅是區塊生產。這種方法增加了網絡的安全性和可信賴性。

8.簡單性

Celestia 選擇了簡單且成熟的技術(如Tendermint)作為其基礎,避免了過度複雜化。這種簡單性有利於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擴展性。

Celestia 的數據成本

Numia Data 最近發布了一篇名為《The impact of Celestias modular DA layer on Ethereum L2s: a first look》的報告,其中比較了過去六個月內,不同Layer 2 (L2) 解決方案在以太坊上發布CallData 所產生的成本,以及如果它們使用Celestia 作為資料可用性(DA)層可能產生的成本(在此計算中,將TIA 價格假設為12 美元)。這份報告透過比較這兩種情況下的成本差異,明顯展示了像Celestia 這樣的專用DA 層對於降低L2 Gas 費用的巨大經濟效益。

source:https://medium.com/@numia.data/the-impact-of-celestias-modular-da-layer-on-ethereum-l2s-a-first-look-8321 bd 41 ff 25 

代幣經濟學

創世時的總供應量: 10 億TIA。

創世時TIA 的分配

source:https://docs.celestia.org/learn/staking-governance-supply

通貨膨脹計畫: 一開始為8% ,之後每年下降10% ,直到達到年度最低1.5%

source:https://docs.celestia.org/learn/staking-governance-supply

TIA 的代幣效用

  • 支付資料空間費用: 開發者在Celestia 上提交PayForBlobs 交易,使用TIA 支付費用,以使用其資料可用性層。

  • 引導新的 Rollup: 開發者可以使用TIA 作為Gas 代幣和貨幣來啟動新的區塊鏈,類似於以太坊基於的Rollup 中使用的ETH。這有助於專注於應用程式或執行層的開發,而不需要立即發行新的代幣。

  • 權益證明: Celestia 基於Cosmos SDK 構建,使用權益證明來保障其共識。用戶可以將TIA 委託給驗證者,並賺取一部分質押獎勵。

  • 去中心化治理: TIA 持有者參與治理,投票決定網路參數和管理社群池,社群池接收2% 的區塊獎勵。

代幣解鎖

source:https://docs.celestia.org/learn/staking-governance-supply

質押情況

Celestia 目前的質押率為48.88% ,質押APR 為15.74% 。

source:https://staking-explorer.com/staking/celestia

根據目前質押APR 和質押率的關係,擬合出下列線性關係:

質押APR = -0.3331 質押率+ 0.3204

source:MT Capital

已知Celestia 的質押APR 最低為自身通膨率,為7.85% 。可以得到質押率的理想極限是72.6% 。

根據質押率隨時間變化的數據進行擬合,可以看出質押率大約在24 年底達到極限。

source:MT Capital

又因為Celestia 在24 年11 月前不會有新的解鎖情況下,我們可以認為在24 年11 月前,Celestia 的實際流通盤會不斷減少,我們對Celestia 在24 年11 月前的代幣價格持續看好。

目前Celestia 的活躍節點數量為100 個。

source:https://wallet.keplr.app/chains/celestia

與乙太坊主網相比,Celestia 資料成本降低了99.9% 。使用者可以將資料發佈到含有命名空間的blob 中,透過過濾特定命名空間來存取資料。 Celestia 運行兩個月以來,用戶發布了大量資料到不同的命名空間,但其中87% 集中在三個主要命名空間。

source:https://twitter.com/smyyguy/status/1744419436449222864

Celestia 目前每天的數據使用率僅為0.1% ,遠低於其每天可支援的46, 080 MB 數據量。儘管如此,與以太坊目前的15 個Rollup 和每天700 MB 的數據量相比,Celestia 的活動仍在增長。

目前,Celestia 的費用相對較低,但如果數據使用率成長,費用可能會顯著增加。未來如果Celestia 以13 美元的TIA 價格實現全年46, 080 MB 的每日數據容量,該網絡將產生約520 萬美元的年費。這將是目前發佈到以太坊的數據的65 倍。互聯網的費用結構可能導致用戶之間的競價戰,進而推高費用。

未來的用戶需求可能來自於各種應用,如高TPS 通用鏈、特定應用或遊戲。雖然目前難以預測具體需求來源,但遊戲和高TPS Rollup 可能是關鍵推動因素。未來幾個月內,我們將看到大量利用Celestia 的RaaS 推出的鏈湧入市場。

source:https://twitter.com/smyyguy/status/1744419436449222864

Celestia 的新估值模型

考慮到Celestia 是第一個模塊化公鏈DA 層,並且Cosmos 社區對Celestia 質押者的空投非常慷慨(Dymension 的空投已經覆蓋了Celestia 質押者的成本),後續還會有大量模塊化公鏈相關的專案會給Celestia 質押者進行空投,所以會有以下的估值想法:

價格(TIA) = 對DA 層的價值累積+ TIA 作為「模組化貨幣」的貨幣溢價+ 所有未來空投的價值

Celestia 生態項目

Cevmos

Cevmos 是一個由Cosmos EVM 應用鏈Evmos 和Celestia 合作開發的rollup 堆疊,目標是在Celestia 上為基於EVM 的rollup 提供最佳的結算層。這個名稱是由Celestia、Evmos 和Cosmos 的縮寫組合而成。 Cevmos 旨在為rollup 提供一個專門的結算層,以此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這是其作為強制結算rollup 方案的一部分。 Cevmos 作為結算層,基於Evmos 構建,並在其之上實現EVM 的遞歸rollup。

有別於Cosmos 上現有的Tendermint Core 共識引擎,Cevmos 採用Optimint(Optimistic Tendermint),這是Tendermint BFT 的替代品,允許開發者利用現有的共識和資料可用性(如Celestia)來部署rollup。由於Cevmos 本身就是一個rollup,因此在其上建構的所有rollup 被統稱為結算rollup。每個rollup 都透過與Cevmos rollup 之間的最小化雙向信任橋樑,實現以太坊上現有rollup 合約和應用的重新部署,減少遷移工作量。所有rollup 都將使用Cevmos rollup 上的calldata,而Cevmos 則透過Optimint 對資料進行批次處理,並將其發佈到Celestia 上。

作為一個受限的EVM 環境,Cevmos rollup 也嘗試透過單輪詐騙證明來應對挑戰。 Cevmos 不僅避免了設計和維護複雜的共識機制,還將rollup 的高效性和EVM 的互通性帶到了整個Cosmos 生態系統中,為Cosmos 生態的廣泛應用和普及提供了一個實用的模組化解決方案。

source:https://blog.dodoex.io/understanding-the-modular-blockchain-celestia-ecosystem-construction-9eb583eaea6b

Dymension

Dymension 是一個基於Cosmos 的主權rollup 平台,旨在透過其Dymension Chain(結算層)、 RDK(RollApp Development Kit 開發套件)和IRC(rollup 間通訊)功能,大大簡化了專注於應用程式的自訂rollup(稱為rollApp)的開發過程。

Dymension 的自主建構結算層,稱為Dymension hub,是一個採用Tendermint Core 狀態複製模型並基於PoS 共識機制的鏈。基於Dymension hub 建構的RollApp 不僅繼承了hub 的安全性,還透過RDK 和hub 支援的專用模組組實現了相互間的通訊。

RollApps 由兩個關鍵部分組成:客戶端和伺服器。服務器端作為RollApp 的應用程式端,負責實施自訂的業務邏輯,並建構RollApp 開發工具包RDK 的預先打包模組。而客戶端元件,名為dymint,是從Celestia 的Optimint 衍生而來的,作為Tendermint 的直接替代品,負責區塊生產、對等網絡訊息傳播和層間通訊。由於RollApp 本身不承擔共識任務,dymint 可以為現代應用提供所需的低延遲效能。

類似於Cosmos,Dymension RollApps 的目標是創建特定於應用的區塊鏈,以減少共識開銷。 RDK 在Cosmos-SDK 的基礎上增加新模組並修改現有模組,以確保RollApp 與Dymension 協定的兼容性,同時仍與其他Cosmos 生態系統工具相容。 RollApps 能夠透過Dymension Hub 與任何支援IBC 的鏈互動,因此它們也是Cosmos 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source:https://blog.dodoex.io/understanding-the-modular-blockchain-celestia-ecosystem-construction-9eb583eaea6b

Eclipse

Eclipse 是一個基於Cosmos 生態系統的主權rollup 項目,它特別允許在任何鏈上使用Solana VM 來建立可自訂的模組化rollup 結算層。在早期階段,Eclipse 計劃使用Celestia 作為其共識層和資料可用性(DA)層,同時採用Solana VM 作為執行和結算的環境。 Eclipse 的最終目標是為不同的Layer 1 異質區塊鏈提供客製化的rollup 執行層,透過模組化的方法將各種區塊鏈連接起來。此外, Eclipse 計畫在未來將基於Solana VM 的結算層rollup 進一步發展為Optimistic rollup 和zk rollup,從而擴展其功能和應用範圍。

source:https://blog.dodoex.io/understanding-the-modular-blockchain-celestia-ecosystem-construction-9eb583eaea6b

Fuel

Fuel 雖然與Celestia 相似,但有明顯的不同點。 Celestia 專注於資料可用性和共識的優化,處理資料排序,而Fuel 則定位為模組化的執行層。

Fuel 的一個主要區別在於其運行的全新虛擬機架構——FuelVM,以及配套的Sway 語言和工具鏈。 FuelVM 是專為執行智慧合約設計的客製化虛擬機,能夠並行處理交易,並從一開始就為防詐騙設計,適用於Optimistic rollup 的交易執行層。

FuelVM 綜合了WASM、EVM 和Solana 的SeaLevel 特性,但其獨特之處在於採用了UTXO 模型,而不是帳戶模型。這意味著,Fuel VM 要求每筆交易明確指定它將接觸的UTXO。由於執行引擎能夠精確識別每筆交易涉及的狀態,它可以輕鬆識別並行處理無爭議的交易。這種設計使Fuel VM 在處理交易時更加高效和安全。

source:https://blog.dodoex.io/understanding-the-modular-blockchain-celestia-ecosystem-construction-9eb583eaea6b

Celestia 總結與未來展望

Celestia 作為第一個模組化的DA 網絡,專注於隨著用戶數量的增長而安全地擴展。它的模組化設計使得啟動獨立區塊鏈變得簡單。該網絡的核心技術包括數據可用性採樣(DAS)和命名空間默克爾樹(NMTs),前者允許輕節點在不下載整個區塊的情況下驗證數據可用性,後者使應用程序僅需處理相關數據,極大減少了數據處理需求。

根據目前質押率和APR 的關係,預計在2024 年11 月之前,Celestia 不會有新的解鎖,目前質押趨勢,Celestia 質押率將持續上升,實際流通量將持續減少,預計其代幣價格將持續上漲。此外,Celestia 在數據成本上相對以太坊主網降低了99.9% ,其每天的數據使用率僅為0.1% ,遠低於每天可支援的46, 080 MB 數據量,展示出巨大的擴展潛力。

Celestia 的TIA 代幣的價值不僅基於其在區塊鏈技術中的應用和創新,還包括其在未來可能獲得的空投價值。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和模組化公鏈的進一步普及,Celestia 及其TIA 代幣可能會展現出更大的潛力和價值。

在Celestia 的生態系統中,包含了多個創新項目如Cevmos、Dymension、Eclipse 和Fuel,這些項目利用Celestia 的模組化特性為特定應用提供客製化解決方案,體現了Celestia 在區塊鏈技術領域的重要地位和發展潛力。

鑑於其獨特的方法和技術創新,Celestia 預計將在區塊鏈行業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專注於解決區塊鏈三難題,尤其是可擴展性問題,而不犧牲安全性或去中心化,使其成為不斷發展的區塊鏈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參與者。

EigenDA

EigenDA 介紹

EigenDA 是EigenLayer 旗下第一款AVS 產品。 EigenDA 旨在依賴以太坊的安全性,使得再質押節點成為EigenDA 的驗證節點,支援Rollup 將資料發佈到EigenDA,以獲得更低成本、更高交易吞吐量的資料可用性服務。

EigenDA 技術架構

EigenDA 緊接著以太坊Danksharding 的最終擴容路徑,因此,EigenDA 所採用的DA 層的技術路徑也與以太坊Danksharding 擴容的技術路徑高度相關。更進一步,EigenDA 對糾刪碼、KZG 承諾、ACeD(Authenticated Coded Dispersal)等技術的採用以及對DA 與共識脫鉤的解耦,能夠在交易吞吐量、節點負載與DA 成本方面提供遠超以太坊Danksharding DA 方案的優異表現。

EigenDA 的具體實現流程如下:

  • 首先,Rollup 的排序器在建立好data blob 後,需要向Disperser 發送拆分data blob 的請求。 (Disperser 可以由Rollup 自己運行,也可以使用EigenLabs 等第三方Disperser)

  • 其次,Disperser 在收到data blob 後,需要對data blob 拆分成不同的資料區塊,並使用糾刪碼產生冗餘的data blob 資料區塊以及對應的KZG 承諾和KZG 多揭示證明(KZG multi -reveal proofs)。

  • 接著,Disperser 會把資料區塊、KZG 承諾和KZG 多揭露證明分發給不同的EigenDA 節點(以太坊再質押節點註冊為EigenDA 節點)。 EigenDA 節點需要使用KZG 多揭示證明以及KZG 承諾驗證資料區塊的有效性。驗證無誤後,節點需要儲存資料並將簽章傳送到Disperser 處。

  • 最後,Disperser 會將簽名聚合,並將其發送至以太坊主網的EigenDA 合約中。 EigenDA 合約中的簽名將進一步驗證,驗證無誤則流程結束。

source:https://www.blog.eigenlayer.xyz/intro-to-eigenda-hyperscale-data-availability-for-rollups/

與其他DA 解決方案的想法類似,EigenDA 的核心思想也是用DAS 技術降低單一節點的儲存和驗證負載,同時提高全局DA 共識的吞吐量,以糾刪碼的冗餘來保障資料安全性。不同的是,EigenDA 在具體的技術選擇上選擇了和以太坊升級同頻的KZG 承諾驗證技術。並且,EigenDA 不依賴共識協議和P2P 網絡傳播,而是使用單播(Unicast)來進一步提高共識速度。

另外,EigenDA 在確保節點資料儲存以及節點驗證方面還有一些更精細的設計。

EigenDA 透過Proof of Custody 確保EigenDA 節點真實儲存了資料塊中的資料。每個EigenDA 節點都必須定期計算並提交某個函數的值,節點必須儲存了對應的資料塊才能計算出該函數的值。未能成功通過Proof of Custody 的節點的ETH 會受到罰沒懲罰。

EigenDA 透過Dual Quorum 證明進一步保障DA 共識的有效性。 EigenDA 會有至少兩組獨立的Quorum 來證明資料可用性。例如一組Quorum 由ETH 再質押者組成,另一組由Rollup 原生代幣質押者組成。必須兩個獨立的Quorum 同時驗證的DA 才會被確認有效。

EigenDA 特性分析

為了更好地區別EigenDA 與以太坊DA 以及其他DA 解決方案的差異與優點和劣勢,我們將二者分開比較。

對比以太坊DA,EigenDA:

  • EigenDA 節點無需下載和儲存所有的數據,僅需儲存一小部分資料區塊,這顯著降低了節點的營運和營運成本。

  • EigenDA 將DA 與共識解耦,使節點無需等待串行處理的排序過程,可以直接並行地處理資料塊可用性的證明,從而顯著地提高了網絡運行效率。並且,透過糾刪碼以及KZG 承諾,節點只需下載小塊資料進行儲存和驗證,網路吞吐量更高。


  • 由於EigenDA 僅繼承了部分的主網路安全性,因此從安全性的角度考慮,EigenDA 還是弱於以太坊DA。

source:https://medium.com/@VendingMachine/avs-token-design-considerations-eigenda-compared-to-celestia-89d416059758

比較其他DA 解決方案,EigenDA:

  • EigenDA 的節點是EigenLayer 網絡中再質押節點的子集,成為EigenDA 節點不需要付出額外的質押成本。

  • EigenDA 將DA 與共識解耦,直接單播,使得資料區塊的傳播不再受限於共識協定和P2P 網絡吞吐量的限制,從而能夠大幅縮短通訊、網絡延遲和確認時間,提高資料提交速度。

  • EigenDA 繼承了部分以太坊的安全性,一般來說,相對其他DA 解決方案來說安全性更高。

  • EigenDA 也支援Rollup 靈活地選擇不同的質押代幣模型、糾刪碼比率等等,靈活性更高。

  • 由於EigenDA 的最終確認依賴於以太坊主網上的EigenDA 合約,因此,在最終確認性的時間開銷上,EigenDA 會顯著高於其他DA 解決方案。

EigenDA 介紹最新進展及用例

EigenDA 與2023 年11 月中啟動了測試網測試。起初,EigenDA 將測試網的節點運營商數量限制在了30 家,並設定了初始吞吐量1 Mbps 的目標。 EigenDA 計劃逐步拓展運營商數量,使得EigenDA 最終能夠接近10 Mbps 的目標吞吐量。

目前,根據EigenDA 測試網數據顯示,EigenDA 測試網的節點運營商數量已拓展至了200 家,但過去7 天平均的網絡吞吐量僅為0.45 Mbps,尚未達到1 Mbps 的初始目標。

source:https://blobs-goerli.eigenda.xyz/?duration=?P7D

目前,EigenDA 測試網中的總TVL 約為3.5 M,其中Ankr、Lido 以及Stader 的LST 為佔比最大的前三名質押資產。總節點運營數達到了200 家,總質押人數達到了29.4 k。

source:https://goerli.eigenlayer.xyz/avs/eigenda

雖然EigenDA 目前仍處於測試網階段,但我們不妨就目前EigenDA 的測試網數據與以太坊的相關數據進行個簡單的對比,窺探EigenDA 距離最終的願景還有多遠的距離。

  • 繼承以太坊的安全性:

    • 目前EigenDA 測試網的TVL 約3.5 M,而以太坊的FDV 約為264 B,從資產價值的角度來看,EigenDA 僅繼承了以太坊0.001% 的安全性。

    • 目前EigenDA 測試網的質押驗證節點數為29.4 k,而以太坊的質押驗證節點數為904 k,從質押驗證節點數來看,EigenDA 繼承了以太坊約3.2% 的安全性。

  • 網絡吞吐量的提高:

    • 目前EigenDA 測試網的吞吐量約為0.45 Mbps,而以太坊的吞吐量約為0.083 Mbps,EigenDA 的網絡吞吐量雖然仍為達到1 Mbps - 10 Mbps 甚至最終1 Gbps 的理想狀況,但相比以太坊的吞吐量仍有約500% 的提升。

目前,EigenDA 也已經啟動了合作夥伴計劃,目前已有AltLayer、Caldera、Celo、Layer N、Mantle、Movement、Polymer Labs 和Versatus 8 家專案方與EigenDA 達成了合作,計劃使用EigenDA 的資料可用性服務。

總結

EigenDA 對糾刪碼、KZG 承諾、ACeD 等技術的採用以及對DA 與共識脫鉤的解耦,使得EigenDA 能夠在交易吞吐量、節點負載與DA 成本方面提供遠超以太坊DA 方案的優異表現。比較其他DA 方案,EigenDA 也擁有更低的啟動與質押成本、更快的網絡通訊、資料提交速度以及更高的彈性方面的優勢。 EigenDA 有望承載以太坊的部分DA 服務,成為DA 市場的新銳競爭者。

Celestia 與EigenDA 對比與未來展望

DA 對比:

數據可用性抽樣:

Celestia 支援資料可用性抽樣,使得輕節點可以隨機取樣資料區塊進行下載和驗證。 EigenDA 不支援資料可用性抽樣。支援資料可用性取樣使得Celestia 可以透過更多的輕節點來安全地增加區塊大小,在不增加節點負擔的同時保障節點驗證的最低要求。輕節點數量的提高也可以提高網絡的去中心化程度。

編碼證明方案:

Celestia 使用詐騙證明模式保障原始資料被正確編碼,而EigenDA 使用KZG 承諾進行有效性證明。相比之下,Celestia 的詐騙證明落地門檻更低,技術成熟度也相對更高,且不需要產生產生KZG 承諾的額外成本開銷。但使用KZG 承諾的EigenDA 在驗證資料準確性方面的速度會快於使用詐騙證明的Celestia,因為在詐騙證明的機制下,輕節點需要等待一小段時間才能從全節點接收到詐騙證明。

共識機制:

Celestia 使用Tendermint 共識機制,需要進行點對點的網路通訊傳播。而EigenDA 將DA 與共識解耦,直接單播,使得資料區塊的傳播不再受限於共識協定和P2P 網絡吞吐量的限制,網絡通訊時間、確認時間更快。

但是,EigenDA 需要依託以太坊主網上的EigenDA 合約完成最終的驗證確認,因此,在區塊最終確認時間方面,Celestia 僅需15 秒,顯著快於EigenDA 的12 分鐘。

source:https://forum.celestia.org/t/a-comparison-between-da-layers/899

節點負載:

由於Celestia 的全節點需要同時承擔廣播、共識和驗證的功能,因此Celestia 對全節點有著128 MB/s 的下載和12.5 MB/s 的上傳資料帶寬要求。而EigenDA 的節點不需要負責廣播與共識的功能,因此,EigenDA 對節點的帶寬需求非常低,僅為0.3 MB/s。

吞吐量:

Celestia 的資料吞吐量約6.67 MB/s。而EigenDA 目前測試網的吞吐量為0.45 MB/s,距離預期1 MB/s - 10 MB/s 的目標仍有一定的差距。現階段,Celestia 的吞吐量相比EigenDA 擁有顯著的優勢。

啟動成本:

Celestia 的DA 方案高度依賴其PoS 網絡的安全性,因此,成為Celestia 節點必須要質押足額的Tia 代幣。 Celestia 的DA 方案具有一定的啟動成本。

EigenDA 的安全性繼承自以太坊,成為EigenDA 節點僅需再質押節點註冊即可,無需付出額外的質押成本,避免了初始的啟動成本。

使用成本:

Celestia 目前向Manta 收取$ 3.41/MB 的DA 成本。根據EigenDA 測試網數據來看,目前EigenDA 使用成本約為0.024 Gas/Byte。相較之下,Celestia 的DA 方案仍相對於EigenDA 擁有龐大的成本優勢。

安全性:

Celestia 的安全性由其網路價值保障。 Celestia 的網絡價值越高,攻擊者攻擊所要付出的成本就越高,攻擊成功的機率就越小。目前,Celestia 的質押價值約為1.2B,即惡意攻擊者至少需要付出超0.8 B 的成本才能對Celestia 網絡造成攻擊。

EigenDA 對安全性是以太坊安全性的子集。 EigenDA 安全性的大小取決於EigenDA 網絡中再質押資產價值以及節點運營商在以太坊主網佔比的多少。從TVL 的角度來看,就目前測試網路的資料而言,EigenDA 的網絡價值僅繼承了以太坊0.001% 的安全性。若EigenDA 要達到超過Celestia 目前的安全性,則EigenDA 網絡中再質押資產的價值需要占到以太坊網絡價值的0.45% 以上。目前EigenDA 仍在測試網階段,且EigenLayer 開放的資產存款有限。預計等EigenDA 主網推出,EigenLayer 完全放開後,EigenDA 網絡中的再質押資產價值將進一步激增,在網絡安全性上超越Celestia。

當然,節點數量也是網路安全性中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目前Celestia 的質押驗證節點數約為100 個左右,EigenDA 測試網的節點數為200 個。從節點數的角度來看,EigenDA 的安全性也會優於Celestia。

source:MT Capital

雖然目前Celestia 與EigenDA 在資料可用性取樣與編碼證明方案方面有著不同的解決方案,但隨著DAS 與KZG 技術的不斷成熟,二者的選擇可能會更加趨同。據@sreeramkannan 透露,EigenDA 也會在未來考慮引入DAS,支援更多的輕節點。 @likebeckett 也表明,如果基於KZG 承諾的有效性證明方案變得比欺詐證明更有吸引力,Celestia 也可以改變其編碼證明方案。因此,未來二者在DA 技術架構上的差異可能不會成為核心差異。

二者之間未來最顯著的差異點更可能在於網路安全性的差距、使用成本的差距以及吞吐量的差距。

DA 未來展望

根據上節中我們對Celestia 與EigenDA 的比較來看,網路安全性、使用成本以及吞吐量或將成為不同的項目選擇不同DA 方案的核心考量。除此之外,EigenDA 本身俱有的以太坊正統性也是不容忽視的關鍵因素之一。

就網路安全性的角度而言,雖然目前EigenDA 測試網所展現出來的網路安全性相比Celestia 仍有差距。但我們相信,隨著EigenDA 主網的推出,EigenLayer 對再質押資產限制的放開以及下半年restaking 敘事的爆發,質押在EigenDA 中的資產價值將呈指數級增長,EigenDA 中的節點數也會顯著增加。 EigenDA 的網路安全性或將遠超Celestia 的網路安全性。對安全性依賴程度較高的項目或許會更青睞EigenDA 的方案。

  • 目前以太坊的FDV 約為277 B,僅需0.4% 的以太坊參與EigenDA 便可實現超過Celestia 的安全性,這顯然是非常容易達到的。

就使用成本差距而言,目前Celestia 的使用成本仍顯著低於EigenDA 的使用成本。對盈利更加敏感的小型L2 以及更多的應用鍊或將更青睞Celestia 的DA 方案。 Lyra 與Aevo 到Celestia DA 的遷移就是最好的例證。獲利能力首先是每一條中小型L2 都必須考慮的問題。在沒有足夠繁榮生態創收的早期,開源節流無疑是最明智的選擇,盲目地去追求以太坊的「品牌溢價」反而有可能阻礙自身的發展。對應用鏈而言,較低的成本開支也讓應用鏈有了更多的資產支配空間,可以更靈活地制定基於自身發展的分潤激勵、流動性激勵、用戶活躍度激勵政策,引導自身價值網絡的發展。

  • 以aevo 為例,遷移至Celestia 可以降低其90% + 的資料可用性成本。

source:https://medium.com/@numia.data/the-impact-of-celestias-modular-da-layer-on-ethereum-l2s-a-first-look-8321 bd 41 ff 25 

就吞吐量差距而言,僅根據現有的Celestia 吞吐量數據與EigenDA 測試網吞吐量數據進行對比,Celestia 的吞吐量依然有10 倍以上的顯著優勢。擁有更高吞吐量的Celestia 顯然會更受對效能要求更高的應用鏈們的青睞。而且,Celestia 還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靈活地增加區塊大小,給予應用鏈更高的可拓展性和交易吞吐量的支援。當然,目前EigenDA 的測試網資料也只能作為參考,EigenDA 有時也能跑出6 MB/s - 8 MB/s 的效能表現。具體表現情況仍需等待EigenDA 最終上線,實際執行時才能給予較公允的判斷。

就以太坊正統性而言,使用EigenDA 的項目依舊會被視為擁有正統的以太血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模組化概念的深入,因使用Celestia DA 而被嗤之以鼻或是被罵作離經叛道的情況也預期會逐漸減少,以太坊正統性的概念會在未來海量L2、海量應用鏈的浪潮中逐漸模糊。不過短期內,我們應該很難看見以太坊上閃耀的DeFi 以及L2 天王們的遷移,把握住以太坊依舊是他們的核心敘事之一。

綜上所述,Celestia 極低的DA 成本與更高的吞吐量表現使得Celestia 對中小型L2 以及應用鏈擁有巨大的吸引力。節省掉高昂DA 成本開支的L2 與應用鏈們有更多的資產支配空間,可以更好地分配收入利潤以刺激各自生態系統與流動性的發展。相較之下,EigenDA 的競爭優勢則更依賴附著於以太坊的安全性和正統性。短中期來看,相較於以太坊昂貴的DA,EigenDA 可能會成為大型L2 更理性的選擇。

因此,經過詳盡的對比,我們認為,Celestia 能夠更多地享受到模組化+ 應用鏈雙重趨勢浪潮帶來的增量市場的增益,EigenDA 則會吃到更多對安全性要求更高的以太坊系存量市場。

時下,Celestia DA 與以太坊系DA 的競爭逐漸成為了市場討論的焦點。除此之外,諸如Near DA、Polygon Avail 等第三方DA 方案也開始陸續浮出水面。本文將延續第三方DA 的主要玩家Near DA 與Polygon Avail,窺探DA 賽道的其餘發展路徑。

Near DA

成本效益

使用NEAR DA 可顯著降低資料儲存和傳輸的成本。 NEAR 上發布一個Block 的calldata 的成本僅為0.0016 美元,而在以太坊L1 上(坎昆升級後)發布相同數量的數據的成本約為7.73 美元,這表明NEAR 的成本效率高達5000 倍。

source:https://near.org/data-availability

技術原理

Blob Store 合約是Near 區塊鏈上的關鍵元件,專為處理和儲存DA blob 而設計。 Blob Store 合約透過利用Near 的共識機制來儲存blob,當一個區塊生產者處理一個資料時,圍繞該資料形成共識。

資料剪枝:一旦區塊包含了該收據並被處理,這個收據就不再需要用於共識,並且可以被剪枝。剪枝的時間至少是3 個NEAR 紀元,每個紀元12 小時,其實通常是五個紀元。

存檔節點:一旦收據被剪枝,負責儲存交易資料的責任就轉移到了存檔節點。這些數據也可以從索引器獲得。

Blob 承諾驗證:透過檢查blob 承諾,我們可以驗證blob 是按照提交的格式從生態系統參與者那裡檢索的。 Blob 承諾的創建方法是將一個blob 分割成256 字節的片段,並創建一個默克爾樹,其中每個葉子是一個分片的Sha-256 哈希。梅克爾樹的根是blob 承諾,以[transaction_id ++ commitment] 的形式提供給L1合約,這是64 字節的資料。

關鍵優勢

  • 共識驗證:Near 驗證著提供了圍繞blob 提交的共識。

  • 資料持續性:功能輸入資料至少被全節點儲存三天,存檔節點可以更長時間儲存資料。

  • 有效率地利用共識:不會佔用比需要的更多數據的共識。

  • 索引器支援:這些資料目前已被NEAR 上所有主要的瀏覽器索引。

  • 承諾的長期可用性:承諾易於創建,以便於任何人利用有限的專業知識和工具進行建造。

目前,Near 推出的數據可用性層產品NEAR DA 已與Polygon CDK、Arbitrum Orbit 等開發者堆棧集成,開發者可用它構建自己的L2 或L3 網絡等。

NEAR-Polygon CDK 整合允許構建自己的rollup 的開發人員成為Polygon 生態的一部分,這是NEAR DA 與基於ZK 的L2 堆疊的首次集成,為尋求可擴展的DA 解決方案的開發人員增加了選擇性。這種整合也建立在NEAR-Polygon 研究合作的基礎上,以建構zkWASM——一種用於WASM 區塊鏈的新型prover。未來,建構者甚至可以創建基於NEAR DA 的zkWASM 鏈。 NEAR DA 和zkWASM 技術將在平行擴展EVM 和Wasm 生態方面共同發揮重要作用,同時最大限度地提高多鏈未來的互通性。

Arbitrum Orbit 鏈利用了Arbitrum Nitro 技術棧,這是Arbitrum 開發的擴展以太坊的技術。它允許開發者創建自己的區塊鏈,這些區塊鏈可以在Arbitrum One、Arbitrum Nova 或以太坊主網上結算交易,前提是Arbitrum DAO 授予了L2 許可證。這些Orbit 鏈使用了Arbitrum 的Rollup 和AnyTrust 協議,提供了吞吐量、隱私、gas 代幣和治理方面的定制化,以滿足特定用例和商業需求。例如,尋找更便宜的資料可用性(DA)替代方案的rollup 開發者現在可以在Arbitrum Orbit 堆疊中利用NEAR DA。透過這種方式,開發者可以建立自我管理、可設定的區塊鏈,對其功能和治理有更多的控制權,同時獲得以太坊的安全保證。

Polygon Avail

Avail 最初是Polygon 在2020 年的一個項目,並在2023 年成為獨立實體。該團隊由Polygon 的聯合創始人Anurag Arjun 和前Polygon 研究負責人Prabal Banerjee 領導,旨在提供業界領先的數據可用性解決方案。 Polygon Avail 是一個專注於資料可用性層的模組化區塊鏈解決方案,旨在建立可擴展的資料可用性解決方案。它採用了一系列技術,包括輕客戶端、數據可用性採樣、KZG(Kate-Zaverucha-Goldberg)多項式承諾和糾刪碼等,以提高鏈上資料的吞吐量並解決效能瓶頸。

source:https://blog.availproject.org/the-avail-vision-reshaping-the-blockchain-landscape/

Avail 的設計特色包括:

  • 共識機制:使用Polkadot SDK 的BABE 和GRANDPA 共識機制,結合活躍性和安全性,提供網路彈性並能夠承受臨時網路分區和大量節點故障。

  • 去中心化:採用Polkadot 的提名權益證明(NPoS)支援多達1000 個驗證節點,並透過有效的獎勵分配來降低權益中心化風險。 Avail 的全節點和輕客戶端採用資料可用性取樣(DAS)方法進行驗證,允許與傳統全節點同等的安全保證,同時降低對全節點的依賴。

  • 有效性證明:Avail 使用KZG 多項式承諾減少記憶體、帶寬和儲存需求,提供高效率的驗證流程。這與Celestia 使用的詐騙證明技術不同,Avail 在數據可用性層面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其核心差異在於有效性證明的方法。

  • 資料可用性與安全性:Avail 的設計理念著重於建立資料可用層,提供一個通用的資料可用性解決方案。它不依賴誠實的大多數假設,輕客戶端可以通過隨機數據採樣自行確定數據可用性,即使全節點宕機或嘗試審查數據,也可以從輕節點重建區塊。

  • 技術實現:Avail 利用資料冗餘、抗詐騙證明和承諾機制來確保資料有效性。它透過KZG 多項式承諾來確保資料在進行「擦除」後仍有效,包括資料冗餘、抗詐騙證明、承諾機制,使全節點可以納入輕節點的全部交易資料。

Avail 的實際應用包括託管獨立鏈、側鍊和鏈下擴容解決方案,目標是為應用層提供全場景的數據可用性解決方案。例如,在以太坊Layer 2 解決方案中,Avail 可以用於交易排序和資料可用性,確保資料在鏈上的可用性,同時減輕主鏈的資料量限制。

Near DA 與Polygon Avail 的未來展望

NEAR 協議透過其分片方法和NEAR DA 技術,展現了其擴展能力和未來發展的藍圖。工程團隊最近向無狀態驗證的轉變標誌著分片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旨在通過降低驗證者的硬件需求並轉移狀態至內存中,實現更多分片和更高程度的去中心化。這將提高NEAR 協議的整體處理能力,讓專案和開發者無需爭奪區塊空間。隨著分片數量的增加,單一分片的資料儲存需求減少,理論上每個帳戶都可能成為自己的分片,允許運行輕量級RPC 節點。這對於使用NEAR DA 的L2 項目意味著更有效率的資料管理。儘管資料可用性分片仍在研發階段,但它已顯示出NEAR 協定對於各類建構者和生態系統的重要優勢。隨著Web3 領域的發展,NEAR 通過為rollup 提供快速、低成本的數據可用性解決方案,不僅解決了以太坊面臨的擴展挑戰,也為多鍊和跨鏈的未來做好了準備,推動NEAR DA 技術置於這項變革的前沿。

Avail 的未來展望專注於提高區塊鏈生態系統的效率和可訪問性。通過其模組化的系統,Avail 旨在獨立優化資料處理和存儲,提高整體網路效能。它特別強調增強數據可用性,確保即使資料不直接儲存在鏈上,也能有效驗證,這對於維護交易透明度和安全性至關重要。 Avail 還計劃支援多個應用鏈的非同步交互,類似於微服務架構,以提升整體的靈活性和擴展性。對於普通用戶而言,Avail 通過先進技術使輕客戶端能夠驗證資料完整性,而無需下載整個區塊鏈,這使得區塊鏈技術更加用戶友好。自從獨立於Polygon 之後,Avail 開始與多樣化的合作夥伴探索新的合作機會,展示其在多個應用場景中的潛力。最終,Avail 的目標是為開發者提供一個易於使用的環境,激發他們創造創新應用,同時推動建立一個更開放、互聯和去中心化的數字世界。

Reference

https://www.chaincatcher.com/article/2111784https://docs.celestia.org/learn/how-celestia-works/monolithic-vs-modular

https://staking-explorer.com/staking/celestia

https://twitter.com/smyyguy/status/1744419436449222864?s=46

https://docs.eigenlayer.xyz/eigenda-guides/eigenda-rollup-user-guides/building-on-top-of-eigenda

https://www.blog.eigenlayer.xyz/intro-to-eigenda-hyperscale-data-availability-for-rollups/

https://www.blog.eigenlayer.xyz/launch-of-the-stage-2-testnet-eigenlayer-eigenda/

https://www.reflexivityresearch.com/free-reports/exploring-eigenlayer

https://medium.com/@VendingMachine/avs-token-design-considerations-eigenda-compared-to-celestia-89d416059758

https://forum.celestia.org/t/a-comparison-between-da-layers/899

https://mirror.xyz/edatweets.eth/ zZG 84 zO 6 EjGo 9 sieBvHUEYYjsY 1935 n 2 XMkc_ 12 _ 678 

https://twitter.com/sreeramkannan/status/1595863300679831552

https://blog.celestia.org/ethereum-off-chain-data-availability-landscape/

https://www.odaily.news/post/5189320

https://foresightnews.pro/article/detail/45728

https://foresightnews.pro/article/detail/45308

https://www.panewslab.com/zh/articledetails/z7f4srnb.html

https://foresightnews.pro/article/detail/52079

https://foresightnews.pro/article/detail/51570

https://foresightnews.pro/article/detail/42095

https://foresightnews.pro/article/detail/20581

https://twitter.com/smyyguy/status/1744419436449222864?s=46

https://near.org/blog/near-foundation-launches-near-da-to-offer-secure-cost-effective-data-availability-for-eth-rollups-and-ethereum-developers

https://near.org/data-availability

https://pages.near.org/blog/arbitrum-integrates-near-da-for-developers-building-ethereum-rollups/

https://foresightnews.pro/article/detail/51873

https://foresightnews.pro/article/detail/46036

https://foresightnews.pro/article/detail/48885

https://dodotopia.notion.site/Celestia- f 86 a 7 f 5 e 0 a 154 e 229 a 2 fddf 9 a 90 c 37 ea 

https://docs.celestia.org/concepts/how-celestia-works/data-availability-layer

https://forum.celestia.org/t/an-open-modular-stack-for-evm-based-applications-using-celestia-evmos-and-cosmos/89

https://fuel-labs.ghost.io/beyond-monolithic-the-modular-blockchain-paradigm/

https://medium.com/alliancedao/the-case-for-parallel-processing-chains-90bac38a6ba4

https://docs.dymension.xyz/learn/dymension-hub

https://mirror.xyz/neelsalami.eth/ rvhK 5 mEcFTOjyu_DFsqS 2cYR7U6Fjvbw3nf8tI-pr-Q?ref=twitter

 https://polygon.technology/solutions/polygon-avail/

 https://rainandcoffee.substack.com/p/the-modular-world

 https://www.techflowpost.com/article/detail_ 15557.html

 https://medium.com/@numia.data/the-impact-of-celestias-modular-da-layer-on-ethereum-l2s-a-first-look-8321bd41ff25

MT Capital

MT Capital 總部位於矽谷,是一家專注於Web3 及相關技術的加密原生基金。我們具有全球化的團隊,多元文化的背景及視角讓我們對全球市場有深入的理解並能掌握不同區域性的投資機會。 MT Capital 的願景是成為全球領先的區塊鏈投資公司,專注於支持能夠產生巨大價值的早期技術企業。自2016 年以來,我們的投資組合涵蓋Infra、L1/L2、DeFi、NFT、GameFi 等各領域。我們不僅是投資者,更是創始團隊背後的推動力。
官網: https://mt.capital/
推特: https://twitter.com/MTCapital_US
Medium: https://medium.com/@MTCapital_US

Momentum Capital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