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taking赛道顶流项目,详解EigenLayer的逻辑、风险及生态玩法
野花说BitFlower
2024-01-31 03:42
本文约2769字,阅读全文需要约11分钟
2024年重量级叙事-Restaking

原文作者:tiezhusun

原文來源:野花說

一、再質押的背景:POS 機制下,網絡驗證成為痛點

自從V神提出區塊鏈世界的不可能三角後,即去中心化、安全和高性能三者不可兼而有之。迄今為止,加密世界基礎設施的所有創新都圍繞著這三點展開,而且至今仍然沒有任何一個項目將該定律打破。在V神對以太坊的宏大構想中,去中心化和安全性始終牢牢掌握在以太坊主區塊鏈上,性能層面則透過鏈下Layer 2 層來解決。 2022 年9 月以太坊的安全架構從POW轉向POS 以後,質押生態(staking)就逐漸活躍,畢竟作為網絡驗證者的節點越多,以太坊生態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就越高,就越能吸引生態持續做大。

然而較之於以太坊主區塊上數目龐大的網絡驗證者來維護交易的安全,其他的諸如預言機、defi、DALayer 等也需要安全性。對於不差錢的專案方來說,如DYDX、Chainlink,完全可以花錢建造新的公鏈,花時間和精力去建立自己的網絡驗證節點,然而,真實世界裡,大多數項目方不僅技術實力存疑,更沒錢,其安全性就飽受考驗,這在跨鏈橋專案上,可謂是更突出的痛點需求。

在這種背景下,Eigenlayer 首先提出了Restaking 的概念,其核心敘事便在於安全分享。

二、Eigenlayer 協議如何運作:二次質押與建構安全共享體系

1.再質押的模式

再質押本意理解就是對已經質押的資產進行二次質押,只不過這些質押方案是在另一個平台或協議上運作。因此要討論再質押,則需對以太坊質押賽道進行簡要回顧。

傳統意義上的以太坊質押賽道,實質上主要是以網絡驗證者為主的Staking,它最大的弊病在於門檻高(32 個ETH)、有鎖定期,換言之這些質押的ETH 理論上是被鎖定的休眠狀態,於是催生了基於流動性質押的衍生品(LSD),目前TVL 最大的當屬Lido,幾乎佔據了超過70 以上的市場份額。

流動性質押協議基本業務就是將個人散戶質押的ETH 形成池子,以此滿足以太坊驗證節點32 ETH 的要求,用戶作為存入ETH 的回報則是協議鑄造的ERC-20 衍生代幣,分發比例為1 : 1,如Lido 發行的stETH,若用戶想取回ETH,則將衍生代幣退還(銷毀),同時獲得質押的同等份額的ETH 及獎勵。

上述就是一個典型的流動性質押過程,而Eigenlayer 再質押則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LSD 中的質押憑證可以在Eigenlayer 上進行再質押。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取消質押需要等待7 天的託管期結束。此外,還提供了對以太坊驗證節點的原生再質押,該類別操作需要在以太坊驗證器上進行。

總的來說,Eigenlayer 提供了四種再質押模式:

1.原生再質押。以太坊基礎網絡驗證者可以透過將提款憑證指向EigenLayer 合約來重新質押他們質押的ETH

2.LST 重質押。驗證者可以透過質押他們的LST 來重新質押,ETH 已經通過Lido 和Rocket Pool 等協議重新質押,將他們的LSD 轉移到EigenLayer 智慧合約中。

3. ETH LP 重新質押。驗證者質押包含ETH 在內的一對LP 代幣。

4. LST LP 重新質押。驗證者質押一對LP 代幣,其中包括流動質押ETH 代幣,例如Curve 的stETH-ETH LP 代幣。

2、Eigenlayer 安全共享的實現機制:池化安全與自由市場

Eigenlayer 的再質押服務於以太坊基礎層安全性的共享,其實現主要靠「Pooled security」和「Open marketplace」這兩大機制。

池化安全(Pooled security)主要運作原理是:以太坊驗證者可以將其信標鏈提款憑證設定為EigenLayer 智慧合約,並選擇基於EigenLayer 建立新模組,這些模組能夠對選擇加入該模組的驗證者質押的ETH 施加額外的削減條件,作為回報,驗證者一方面可以從已質押的憑證中獲得獎勵,同時也能從使用AVS(主動驗證服務)服務的項目中獲得額外收入。

自由市場治理(Open marketplace):EigenLayer 的開放市場機制,主要用於管理驗證器如何提供其池化安全性以及AVS 如何使用其池化安全性,驗證者可以在其中選擇是否加入或退出基於EigenLayer 構建的每個模組,各個模組需要充分激勵驗證者將重新抵押的Eth 分配給其模組,並且考慮到額外削減的可能性,驗證器將幫助確定哪些模組值得分配額外的池化安全性。換而言之,自由市場治理的本意就是在建立一個供需雙方決定的競爭市場,直白的講則是驗證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和回報,自由選擇對哪些協議進行服務。

此外,在懲罰機制上,Eigenlayer 也大幅提高了惡意攻擊的成本,​​整個懲罰都是由智慧合約執行,最多可以懲罰惡意注資者50% 的ETH。

3、Eigenlayer 的運作:質押者、營運者、AVS 服務需求方的三方關係

對於大多數再質押用戶而言,透過Eigenlayer 平台再質押獲得獎勵是一項不錯的投資,但是若同時需要提供AVS 服務可能並不在考慮範圍,Eigenlayer 顯然也意識到這一點,相應也提供了對應的服務,平台協議引入了一個運營商(Operator)的角色,在這個基礎上,分成了兩種運行模式。

1)單獨質押(Solo Staking):一種情況是再質押者可以opt-in平台上的AVS,直接為其提供驗證服務;另一種情況是再質押者可以將eigenlayer 平台的操作委託給其它實體並給與獎勵,自己繼續履行以太坊主網上的驗證職責。

2)委託模式(Delegation Model):該種模式類似全託管,委託模型下,再質押者的權益全權委託給第三方運營商,如果委託的運營商不履行職責,不僅運營商本身的股份會受到懲罰消減,再質押者本身也會受到懲罰,因此平台會建議從成功記錄中篩選出信譽良好的業者。

在具體的收費模式上,再質押者和運營商之間是一個自由委託市場,換而言之委託費用的比例是雙方決定的,但整體這個費用則都是由需求AVS 服務的項目提供。

信任模型上,事實上,再質押者和運營商之間的信任主要依賴是利益共同體,換言之是默認互相信任,類似LSD 的質押;運營商和AVS 方則主要依賴懲罰機制。

三、Eigenlayer 生態玩法:正向意義大於潛在風險,潛力項目值得高度關注

1.風險:安全共享的邏輯難題與獲利難題

從本質而言,Eigenlayer 項目是以太坊生態的娃娃項目,假設按照這種安全共享邏輯,理論上可以無限套娃,與08 年次貸危機的根源有著高度相似的結構。這也是V神對再質押風險擔憂的一個重要原因,換言之就是再質押協議在重大損失事件中依賴以太坊的底層共識,這種衝擊會傳導至1 層網絡,從而引發一層網絡自體的規範衝突,也就是所謂「共識過載」的問題,用金融世界的話語就是,對共識本身的過度加槓桿可能引發共識本身的崩塌。

Eigenlayer 的娃娃屬性不能否認,但假如在有限套娃的基礎上,這的確不僅是提高以太坊上資產運作效率的一種方式,同時也適度的延展了以太坊主鏈上的安全共識,確實非常有利於以太坊生態本身的繁榮,就計劃本質而言,其提供的就是SaaS 服務,儘管也有人稱之為RaaS。如果我們對加密世界的未來一段時間做個展望,一個顯著的趨勢是公鏈競爭已經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多鏈輝映,Daaps 層出不窮,加密世界為數不多的高等級安全共識就成為了香鶴鶴,而這正是Eigenlayer 類計畫的舞台,在這個角度上,其正面的意義大於潛在的危險。

從風險角度而言,Eigenlayer 專案最大的潛在風險是源自於安全共享這個概念本身的邏輯難題,有能力確保安全的不需要共享,需要共享的本身就極不安全,很可能暴雷。所以,從商業模式角度,Eigenlayer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對於再質押者而言,如果沒有很高的收益或者空投,基本上不可能來搞再質押,未來能不能穩定盈利真的要打一個問號,但至少在短期內,有一眾頂級投資機構的加持和概念的加持,市值預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從長期而言,Eigenlayer 的模式是有可能跑通的,熱別是在模塊化日益流行的今天,這種快速、便捷、低成本的部署方式是非常具有想像的敘事。

野花说BitFlower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