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作者:Jaleel、Luccy,BlockBeats
原文編輯:Jack,BlockBeats
在加密圈裡,「正統性」是近兩年來最頻繁使用的詞彙之一。儘管這一說法最早出自以太坊(Vitalik 於2021 年3 月曾撰寫部落格《正統性是加密生態最稀少的資源》,闡釋了正統性的概念),但在比特幣社群裡也不乏正統性的身影。對大多數人來說,比特幣社群的「正統性之子」,就是閃電網絡。
在「比特幣生態」這個概念勢頭漸起的當下,側鏈、虛擬機等各式比特幣擴容方案紛紛進入投資者的視野,但市場的主流觀點對閃電網絡的看法似乎仍停留在「支付通道」這一階段。隨著比特幣生態的持續發展,閃電網絡開始面臨「轉型壓力」。本文整理了閃電網絡的起源、兩大主要開發主體,並闡釋其當前面臨的困境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本聰的郵件
在提及比特幣時,閃電網絡絕對是繞不過去的關鍵詞。
在早年,大眾對比特幣理解很少,比特幣佈道者的角色也沒有這麼多,因此直接詢問中本聰是獲得明確答案的唯一方法。 2011 年,軟件開發人員Mike Hearn 在任職Google 的高級軟件工程師和技術主管時,也將許多精力用於比特幣開發。在大約五年的比特幣開發時間裡,Mike Hearn 通過電子郵件與中本聰進行了各種對話,之後在自己的博客中將其作為具有歷史意義的文件發布。
2011 年3 月7 日,Mike Hearn 剛剛使用Apache 2 許可證以Google 名義了發布BitCoinJ(一個使用Java 構建並實現比特幣網絡協議的開源比特幣客戶端庫),準備在接下來的一兩個月裡完成完整客戶端模式的實作。
他給中本聰發去郵件,詢問:「我還沒有完全理解,為什麼序號是TX 輸入的屬性,而不是TX 本身?」
對此,中本聰的回復是:「中間交易事務不需要廣播,只有最終結果才會被網絡記錄下來。就在nLockTime 之前,各方和一些見證節點廣播了他們看到的最高序列tx。 」這是中本聰對支付管道的解釋,也正是閃電網絡的雛形,其正統性的誕生。
如果要追溯到更早,Bitcoin 0.1 就包含了一個代碼草稿,是允許用戶在交易被互聯網確認之前更新這筆交易的。
Bitcoin 0.1 包含的付款通道草稿。來源:GitHub 閃電網絡話事人:Blockstream 與Lightning Labs
支付管道和網路設計經過了多年的演變,因為2015 年初比特幣閃電網絡白皮書的發布,發展逐漸明晰。意外的是,在這之後的幾個月,整個2015 年的春天和夏天,比特幣的擴展問題和區塊大小上限的分歧演變成了公開的爭執。
2015 年12 月,Gregory Maxwell(Blockstream 的創始人之一)在比特幣開發者郵件中提出了一份擴展方案路線圖,其中包括了閃電網絡這一重點。比特幣技術社群大部分人對此比特幣系統容量增加表示支援,並在Bitcoin Core 項目中實施。這一下,就激發了大家對閃電網絡的期待。之後的比特幣擴容之爭,意外得把閃電網絡推上了風口浪尖之上。
「比特幣大廠」 Blockstream
民間似乎一直有這麼一個傳言:Blockstream 是比特幣背後的「話事人」。這樣的傳言,並不是空穴來風。
2014 年10 月23 日,建造閃電網絡最有影響力之一的公司Blockstream 成立,hashcash 的發明者Adam Back 集齊了Matt Corallo、Greg Maxwell、Pieter Wuille 等多位比特幣開發商創立了Blockstream 公司並放出了他們的側鏈白皮書。
自成立以來,Blockstream 一直是研發閃電網絡的先驅。身為Blockstream 的創始人,Adam Back 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在國外一份「加密貨幣」影響力排行榜中,Adam Back 名列第四,前三位分別是:Andreas Antonopoulos(比特幣早期佈道者)、V 神(以太坊創始人)、尼克薩博( “智能合約”概念提出者)。
國外「加密貨幣」影響力排行榜
要說Adam Back 的影響力這麼大的原因,還得追溯到1997 年。當時互聯網剛剛興起,電子郵件被當作是當時人們聯絡的第一個應用,然而大量的垃圾郵件讓人不堪其擾,許多人都開始嘗試解決的辦法。 Adam Back 發表了一篇主題為《A partial hash collision based postage scheme》的郵件,在郵件中,他向人們介紹了Hashcash 這種使用一種叫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的技術來防止垃圾郵件的機制。因此Adam Back 也常被稱為「PoW 之父」。
而這些,都因為中本聰在比特幣白皮書中提到了Adam Back 的“Hashcash”,而使其知名,並逐步奠定了其在加密行業中強大的地位。
Blockstream 的創始成員和主要貢獻者中,也不乏比特幣開發團隊的關鍵成員,如Greg Maxwell 和Pieter Wuille。
Greg Maxwell 著名的加密學家和軟件工程師,對比特幣的隱私和可擴展性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BIP 32 中使用的同態金鑰推導,以及CoinJoin 和盲法證明等無信任隱私保護技術。 Pieter Wuille 自2011 年5 月以來一直是Bitcoin Core 開發人員。 2012 年,Wuille 發布了BIP 32 ,為比特幣添加了分層確定性錢包,也參與了隔離見證(SegWit) 等關鍵技術的開發。
雖然從理論上講,任何人都可以為BTC Core 項目貢獻代碼,但只有擁有提交存取權限的人才能將代碼合併到實際的BTC 協定中。 Pieter Wuille 是當時僅有的能提交BTC 代碼儲存庫存取權的五個人之一,也是繼中本聰之後為BTC 項目貢獻最多代碼的人。
在2015 年比特幣社群關於擴容的討論日漸火熱時,一篇蘇黎世理工的論文《A Fast and Scalable Payment Network with Bitcoin Duplex Micropayment Channels》於2015 年晚期發布。這篇論文的解決方案嚴重依賴時間鎖來作為通道有效性的「倒計時裝置」,以及一種叫做「無效樹」的密碼學技巧來做廢陳舊的通道交易。這也成為了後來閃電網絡賴以為生的技術原型。而這篇論文的兩位作者Christian Decker 和Roger Wattenhofer 後來都加入了Blockstream。
意外的是,在這之後的幾個月,甚至在整個2015 年的春天和夏天,比特幣的擴展問題和區塊大小上限的分歧演變成了公開的爭執。 2015 年的8 月15 日,兩位比特幣的早期技術先驅,Gavin Andresen 和Mike Hearn 聯手在博客中宣布,他們的新版BitcoinXT 將實現BIP-101 提案,而這並不需要經過礦工的投票,直接就會啟動。這一天,後來被大家稱為「區塊大小戰爭爆發日」,在這段期間Blockstream 為閃電網絡的推動做出了極大貢獻。
2015 年12 月,Gregory Maxwell(Blockstream 的創始人之一)在比特幣開發者郵件中提出了一份擴展方案路線圖,其中包括了閃電網絡這一重點。比特幣技術社群大部分人對此比特幣系統容量增加表示支援,並在Bitcoin Core 項目中實施。這一下,就激發了大家對閃電網絡的期待。
當時關於Bitcoin Core 開發團隊和位元大陸之間的爭議,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方面,比特大陸的支持者認為,Bitcoin Core 開發團隊是一群固執的程式設計師,堅守原始的比特幣內核,拒絕進行必要的變革和適應。他們認為這些開發者沉浸在自己的科技世界裡,忽略了比特幣發展的真正需求,是阻礙進步的「老傢伙」。另一方面,Bitcoin Core 開發團隊的支持者則認為比特大陸是利用其在行業中的影響力和資訊優勢,故意歪曲事實,誤導公眾和礦工。
Blockstream 共同創辦人Adam Back 代表比特幣開發者和雙方的調解者,來到香港參加共識大會。作為最早的區塊鏈開發公司,Blockstream 的公司不僅與Bitcoin Core 互有人員交集,也資助他們的開發工作。 Blockstream CEO Adam Back 的簽名讓大家以為開發者同意了香港共識。
但在會後,Bitcoin Core 卻表示在會議上承諾各種改動的開發者全都是沒有Core 原始碼修改權限的程式設計師。有權利改動Core 原始碼的五個人一個都沒有出席,更沒有簽名。
Adam Back 也表示,他在會議上簽名僅代表個人,無法代表Bitcoin Core 同意香港共識。他本人態度直接轉了180 度,強烈反對自己不久前親手簽署的香港共識。香港共識遭到了Bitcoin Core 的拒絕承認,但在同一時期,閃電網絡卻得到了比特幣開發者的「正統性」共識。
2017 年夏,隔離見證在比特幣區塊鏈上激活,為閃電網絡的實施鋪平了道路。可以說,Greg Maxwell 和Pieter Wuille 在比特幣網絡的升級——特別是隔離見證(SegWit)的引入和閃電網絡的開發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於Blockstream 僱用較多Bitcoin Core 的開發者,使得Blockstream 在比特幣開發上有極大話語權,招致了許多批評。例如,有人說Blockstream 實際上控制了比特幣的開發(甚至有人說Blockstream 在比特幣社群中使用水軍,打壓反對者,控制輿論)。根據Whale Calls 的分析,在比特幣程式碼的更新中,有12% -20% 來自Blockstream 的開發者。
幾年前,社群對Adam Back 的分析大多是他想從比特幣中牟利。因為Blockstream 的商業模式就是要銷售側鏈/閃電網絡產品服務,如果區塊擴容,側鏈/閃電網絡也就無用武之地,那麼作為一家以盈利為目的的公司Blockstream 也就無法獲得收益。
Lightning Labs:閃電網絡白皮書作者分道揚鑣
Lightning Labs 最大的正統性,或許就來自其創始人,正是閃電網絡白皮書的作者Joseph Poon 和Tadge Dryja。
在2015 年秋天,這家總部在舊金山的初創公司,由Elizabeth Stark 牽頭髮起,集結了閃電網絡白皮書的兩位共同作者Joseph Poon 和Tadge Dryja 開始創業,與BlockStream 鼎足而立。兩者最大的差別是,Lightning Labs 用的是Go 程式語言,Blockstream 則用的是C 程式語言。
Lightning Labs 不僅在閃電網絡的理論基礎上做出了關鍵貢獻,還在2018 年3 月發布了閃電網絡的beta 版本,這一舉措標誌著閃電網絡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Lightning Labs 的早期團隊與Blockstream 相比,絲毫不會落下風。
在撰寫閃電網絡白皮書之前,Dryja 創立了點對點的交易系統mirro,並且加入了預測市場的概念,同時也研究過一個PoW 算法Hashimoto,這是Dagger Hashimoto 算法的前身,而後者則是以太坊PoW 算法ethash 上線前的替代算法。
除了Dryja 之外,閃電網路白皮書的另一位作者Poon 也是一位加密產業的頂級開發者。例如最近Vitalik 新發文支持回歸的Plasma ,正是他和Poon 兩人在2017 年聯合推出的以太坊二層擴展技術,兩人是共同致力於可擴展性項目的強大搭檔。同時,Poon 也曾經做過一個繼承了namecoin 思想的專案handshake。
Elizabeth Stark 是Lightning Labs 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在加密貨幣和開放網絡領域享有盛譽,是一位知名的企業家和教育家,在比特幣社區中有著顯著的影響力。
Olaoluwa Osuntokun (Roasbeef) 是Lightning Labs 的另一位聯合創始人,也是一位傑出的比特幣開發者,對閃電網絡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lit 協議基礎上研發了lbd 協議,並得到更多開發者的認可。
在lightning labs 的工程師中,不得不提到Alex Akselrod。早在閃電網白皮書發布的4 個月前,Alex Akselrod 第一次就提出了雙向支付通道的提案。核心思路是引入遞減時間鎖,可以讓接收者有限次的發送資金給發送者。 Alex Bosworth 曾通過與Bitrefill 建立閃電通道支付了自己的電話賬單,創造了閃電網絡上的第一筆交易。
圖片來源:https://bitcointalk.org/index.php?topic=814770.msg9185225#msg9185225
然而在2016 年底,在這家閃電網絡公司剛成立一年時,兩位閃電網絡白皮書作者,因為一場「爭吵」而分裂。
就職Lightning Labs 時,Dryja 開發的首版協議名為LIT,與Blockstream 研發的BOLT 並不相容,但Lightning Labs 的CTO Olaoluwa 開發的LND 協議與BOLT 兼容,逐漸得到更多開發者的認可,完成了後來者居上。
因此Lightning Labs 便決定專注於LND,Dryja 則選擇離開Lightning Labs,轉而加入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研究社區,繼續開發Lit。有趣的是,這個研究社群也聘用了Bitcoin Core 的頂尖開發者Wladimir van der Laan 和多位Bitcoin Core 的貢獻者。
就此,兩位閃電網絡白皮書的作者Joseph Poon 和Tadge Dryja,分道揚鑣。
雖然失去了Tadge Dryja,但Lightning Labs 得到了Jack Dorsey 的支持。在離開Twitter 後,Jack Dorsey 透過他的公司Block Inc.(原名Square Inc.)積極推廣比特幣和閃電網絡。
2018 年,Dorsey 參與了Lightning Labs 的種子輪融資, 2022 年又參與了Lightning Labs 1000 萬美元的A 輪融資,旨在支持其用於構建比特幣Visa 網絡。可以說,Lightning Labs 的一系列開發和推進都和推特前執行長Jack Dorsey 分不開關係。
隨後,Square 旗下Square Crypto 專案更名為Spiral,開發了閃電網路開發套件LDK(Lightning Development Kit),使開發者能夠將閃電網路交易整合到行動裝置和銷售終端。此外,Square 還推出了行動支付解決方案Cash App,整合了閃電網路。
除了Jack Dorsey 之外,Lightning Labs 的著名投資人和機構還包括:Digital Currency Group;Robinhood;Ripples XpringRipple 的投資部門;前全球聯合創始人Howard Morgan;高盛證券部主管John Pfeffer(原KKR 成員)和福布斯30 Under 30 名人Jill Carlson。
之後有關閃電網絡的協議和應用逐漸豐富起來,例如BOLT 協議的加強版——OmniBOLT、可支援比特幣閃電網絡的支付平台Cash APP 及Strike 等等。
雖然有多個團隊開始了對閃電網絡進行開發,但Blockstream 和Lightning Labs 的貢獻是最不容忽視的。在閃電網絡的正統性演進史中,他們的角色不容小覷。
在Blockstream 和Lightning Labs 的推動下,那些年裡,比特幣的擴容方案只有兩種,一種是閃電網絡,一種是其他。
閃電網絡的十字路口
雖然在這些年裡擁有絕對的正統性,但顯然的是,近一年否定閃電網絡的聲音也越來越多,特別是一些資深開發者。
「閃電網絡正在騙取比特幣用戶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長達6 年。」Nostr 創始人Fiatjaf 這麼說。可以說,在過去的兩個月裡,關於比特幣閃電網絡的爭論愈演愈烈。近期,至少已有兩位開發人員宣布退出與閃電網絡相關的工作。
開發者不斷流失
10 月16 日,閃電網絡安全研究員和開發人員Antoine Riard 在一封郵件中,深入探討了閃電網絡通道所面臨的資金遺失風險,這些風險主要是由於交易池的替換循環攻擊問題所引發的。他特別提到了一種影響閃電網絡通道的交易中繼主禮攻擊,這在實踐中是完全可能的,即使沒有網絡交易池擁塞也可能發生。
同時Riard 表示,自己將從現在開始停止參與閃電網絡的開發,因為這種新的替換循環攻擊會將閃電網絡置於非常危險的境地。不過從樂觀的角度來說,這種攻擊有著極大的複雜性,並不容易實現。
Antoine Riard 宣布離開的兩週後, 10 月30 日,第一個移動閃電錢包的開發者Anton Kumaigorodski 在Nostr 上也宣布了自己的離職。 Anton Kumaigorodski 是比特幣閃電錢包(BLW) 和Simple Bitcoin 錢包(SBW) 的開發者,此外他還開發了Scala IMMORTAN 庫,該庫允許在閃電網絡客戶端之上構建移動優化的應用程序。與許多閃電網絡的批評者相反,他完全清楚為什麼LN 作為一種技術仍然具有挑戰性。他離開的三點原因是:
1. 嚴肅的閃電網絡開發既困難又耗時,整個閃電網絡協定過於復雜,而且越來越糟,在這一點上,只有極少數知名專家才能以非常緩慢的速度開發。從哲學上講,我認為比特幣作為一個協議應該有一個複雜性障礙,這樣它就不會超過外行人無法理解和信任它的地步,我認為閃電網絡已經通過了這個障礙。
2. 經過6 年多的鬥爭,閃電網絡超越了一個主要由意識形態使用者組成的社區,沒有明顯的成功或觀點。我的觀點是,最終閃電網絡並不是整個市場對比特幣的期望,除了愚蠢的支付之外,人們應該尋找其他方向,而不是過度關注閃電網絡。
3. 剩餘的閃電網路需求主要被各種託管解決方案所吸收。在用戶體驗方面,真正的非託管閃電網路錢包總是比託管錢包更糟糕,從歷史上看,我們看到大多數剩餘的用戶始終選擇便利而不是控制。這使得開發最終用戶非託管閃電網絡解決方案感覺像是世界上最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比特幣研究員和開發者Robin Linus 在他的「BitVM」論文發表後獲得了極大的關注後,補充說:「現在是時候承認我們互相過度銷售閃電網絡了,這或許是區塊大小戰爭後創傷後壓力綜合症的一種形式。現在是時候克服它了。閃電網絡對大眾不起作用。」
River 執行長兼技術長Alexander Leishman 也指出了閃電網絡中消費者自我託管的用戶體驗(UX)挑戰,「閃電網絡非常適合託管到託管轉移。閃電網絡為消費者的自我託管帶來了巨大的用戶體驗挑戰。」他強調了普通用戶在管理其閃電網絡交易時面臨的困難。
事實上,在閃電網絡的早期開發階段,其潛在的擴展性限製便已顯而易見,這一點在閃電網絡的白皮書中也有所提及,特別是關於未來所需的軟分叉可能未獲得支持,這被視為對閃電網絡可擴展性的潛在限制因素。
在這樣的背景下,Blockstream 和Lightning Labs 這兩家最主要的閃電網絡公司,又將作何打算呢?
來自側鏈的壓力
除了閃電網絡之外,Blockstream 近年來工作重點是側鏈產品Liquid Network。
2014 年,Adam Back、Matt Corallo 和Luke-Jr 等人共同發表的論文《Enabling Blockchain Innovations with Pegged Sidechains》。這篇論文首次公開提出了一個透過錨定側鏈來推動區塊鏈創新的概念。
2015 年10 月12 日,Blockstream 宣布發布其Liquid 側鏈原型,該原型允許在Liquid 側鍊和比特幣主鏈之間轉移資產。 2018 年10 月11 日,Liquid 側鏈的生產就緒實現正式啟動,稱為Liquid Network,旨在促進比特幣主鍊和Liquid 側鏈之間的互通性,以擴展比特幣的功能。
因Adam Back 的論文作為雛形而誕生的側鏈不只Liquid 一個,還有Drivechain。
在2015 年的一篇部落格文章中,LayerTwoLabs 聯合創始人Paul Sztorc 進一步介紹了Drivechain 的概念,提出了將其作為一種避免因共識分歧而導致硬分叉的方法,從而防止比特幣的碎片化。 Drivechain 為比特幣引入了一種創新方式,允許創建和刪除側鏈,以及在所謂的「第二層」——側鏈上發送和接收BTC。比特幣和Drivechain 形成了父子鏈的關係,比特幣是父級,Drivechain 是子級,因此Drivechain 本身不發行原生代幣。相反,它完全依賴從比特幣網絡轉移的BTC。
Drivechains 創建並依賴盲合併挖礦概念,允許比特幣區塊鏈(父)上的礦工在不運行Drivechain 全節點的情況下在Drivechain(子)上挖礦,並且礦工以BTC 支付。 Paul Sztorc 在2017 年提出了比特幣改進提案BIP 300 和301 ,允許創建與比特幣主網相關聯但保持獨立的側鏈,這些側鏈可以獨立運行並具有不同的規則和功能。
Adam Back 對Drivechain 這種側鏈形式表示讚賞:「向Paul Sztorc 及其團隊致敬,因為他們實施並驗證了Drivechain 設計。」他也認為Drivechains 很酷,可以說比Taproot 更重要或更有用。 」他還提到:「我認為我們將需要一個大型P2P 側鏈,讓下一個十億用戶從不可扣押的、抗審查的#bitcoin 中受益。支援P2P 側鏈的操作碼,如做Drivechain 的LayerTwoLabs 、P2P 的Liquidium、Rootstock。」
值得一提的是,LayerTwoLabs 由耶魯大學經濟學家Paul Sztorc 領銜創辦,比特幣開發者CryptAxe(2016-至今)、Luke Dashjr(2012-至今)聯袂開發。 Luke Dashjr 正是前幾天對比特幣銘文指出批評的Bitcoin Core 開發者,他在8 月22 日向Bitcoin Core Github 代碼倉庫提交了BIP 300 的PR,Bitcoin Core 社區開始審核Drivechain 相關代碼。
LayerTwoLabs 目標旨在推動比特幣重大升級提案BIP 300、BIP 301 ,透過DriveChain 來讓比特幣具有高度可拓展性、隱私、更好的UX 體驗,同時支援多種側鏈開發,旨在把去中心化應用和區塊鏈的其他擴展功能引入比特幣生態,以實現比特幣長期健康發展。 LayerTwoLabs 已完成400 萬美金天使輪融資,目前正在進行下一輪融資。
前文中提到的BitVM 的發明者Robin Linus、Nostr 創始人Fiatjaf 和Anton Kumaigorodski 等名人也都在「放下」閃電網絡的同時,對Drivechain 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支持。
雖然獲得許多比特幣OG 的支持,但距離能通過BIP 提案,並能在上面實現大規模應用,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樂觀估計可能一兩年,悲觀估計可能要三、四年。」Drivechain 開發團隊LayerTwoLabs 的投資者和亞洲區負責人Mike Yeung 對BlockBeats 說。啟動Drivechain,但這無疑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不過LayerTwo Labs 有一些計劃和策略來加速採用Drivechain 技術。
在Mike Yeung 看來,從技術角度來看,閃電網絡存在一些安全漏洞。其次,閃電網絡對礦工並無益處,實際上閃電網絡與礦工的關係並不良好。至於閃電網絡作為擴容工具的可能性,「我認為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因為它無法實現智慧合約,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我不認為閃電網絡會完全失敗,但它的前景並不樂觀。」
「從2017 年開始,無數投資商,包括個人投資者、家庭辦公室和創投都投資了閃電網絡,他們不能讓自己的投資歸零。」Mike Yeung 對BlockBeats 說。同時一些有影響力的人物,包括Twitter 前CEO 和MicroStrategy 的領導階層,他們將自己的公共形象和公關策略與閃電網絡的品牌緊密聯繫在一起。由於他們先前的公開支持和公司的性質,他們難以輕易撤回先前的言論。這導致他們不得不持續推廣閃電網絡的優點,儘管他們認識到其存在的局限性,並且可能不是比特幣擴容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
嘗試突圍
Blockstream 主側鏈研究,而Taproot Assets 則專注於將Lightning Labs 發展成多資產網絡。
Taproot Assets 是一種基於Taproot 的CSV 資產協議,用於在比特幣區塊鏈上發行資產。這些資產可以透過閃電網絡進行即時、大量、低成本的交易。 Taproot Assets 的核心是利用比特幣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以及閃電網路的速度、可擴展性和低成本。
這個構想始於2021 年,Lightning Labs 團隊發現借助閃電網絡,比特幣在薩爾瓦多得到了國家級應用。這讓Lightning Labs CEO Elizabeth Stark 意識到,人們關注的焦點逐漸從比特幣資產轉向比特幣的貨幣網絡。於是團隊開始構思一個多元資產網絡,旨在擴大比特幣和閃電的全球影響力。
2022 年9 月,Lightning Labs 發布了最初的Taro 協議代碼,並宣布獲得7,000 萬美元的融資。之後由於區塊鏈新創公司Tari Labs 指控Taro 名稱與其自有商標相似,且提供類似服務,Taro 更名為Taproot Assets。
Lightning Labs 之所以要設計一個全新的協議,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區塊鏈擁堵,這也是Taro 的設計初衷。它與閃電網絡緊密整合,允許資產在Lightning 通道中儲存和轉移,從而實現即時、低費用的交易。另一方面是考慮到用戶對穩定幣具有「壓倒性」的需求以及Lightning Labs「將美元比特幣化」的目標。
隨著Taproot Assets 使用比特幣流動性來路由協議上發行的資產,閃電網路上對比特幣的需求將更大。因此,比特幣將流通美元、法定貨幣和介於兩者之間的一切,由此實現美元比特幣化。 Lightning Network 的最終目標非常明確:在發布此次Taproot Assets 後,將專注於將發展成多資產網絡。
在過去幾個月的測試網開發中,早期採用者與團隊不斷迭代,在測試網上鑄造了近2, 000 個資產,嘗試穩定幣、收藏品以及與RWA 資產的潛力,並將其節點與Universe伺服器同步,Universe 服務器是一個儲存庫,保存錢包初始化和下載錢包狀態所需的所有資訊。
Taproot Assets 由Lightning Labs 的聯合創始人兼CTO Olaoluwa Osuntokun 負責設計和開發。 Olaoluwa Osuntokun 是閃電網絡客戶端LND 的主要開發者之一,也是比特幣客戶端(BTCD)的貢獻者,是少有的開發過閃電網絡和比特幣客戶端的開發者,對比特幣有著深刻的理解。
比特幣的創業精神
與以太坊不同,比特幣的「死板」是其正統性的根本。這種「僵硬」的文化強調去中心化、自由、安全和隱私,但也因此孕育出了一個公平、多元的文化和科技社群。
「如果您參加過比特幣和閃電網絡的會議,很容易發現兩者社區的差異。」
這是Antoine Riard 在自己的部落格中對比特幣開發者社群的評價。比特幣會議(主要為Bitcoin Core)通常聚焦於深入的技術討論,重視安全和協定工程,參與者包括經驗豐富的網路使用者、各類駭客和公民自由主義者。在經歷了無數次騙局後,他們自然持懷疑態度,但知識分子的辯論依然開放而誠實。
相較之下,閃電網絡的人群給人的感覺卻不同。他們通常更年輕,更具有創業精神,討論更聚焦於用戶體驗和產品設計。會場充滿活力,有許多令人眼花繚亂的閃電應用供大家體驗,矽谷的影響在這裡顯而易見。這在閃電火炬傳遞的活動中也可見一斑。
和Bitcoin Core 相比,閃電網絡更注重創新、實用性和社群的合作精神。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反映了比特幣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同時也是其魅力和活力的來源。
在新的「比特幣生態」脈絡下,銘文、meme 橫飛,但當潮水退去時,這個生態還剩下什麼?筆者認為,比特幣的文化,以及更多具有創業精神的社群和團隊將成為比特幣網絡發展的寶貴財富。
作者註:本文試圖概括閃電網絡的起源故事與如今的衝擊,但閃電網絡的歷史比我已知的要豐富得多,把它們都放在一篇文章結構裡需要略去許多細節,無法體現所有幫助實現這項技術的人、專案和概念。最好只把本文當成一個粗糙的總結,而不是一份詳盡的歷史和技術講解。感謝每一位提供資訊和它回饋的朋友。
參考資料:
《THE HISTORY OF LIGHTNING: FROM BRAINSTORM TO BETA》,Aaron Van Wirdum;
《比特幣分叉往事》,BlockBeats;
《Why we may fail Lightning》,Antoine Riard;
《The joyful journey of building Bitcoin》,Antoine Riard;
《Lightning Labs 聯創:Taproot Assets 可以帶來「比特幣復興」》,BlockBe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