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一場圍繞著抄襲的口水仗在兩家“L2 大廠”間展開,也吸引了廣大吃瓜群眾的目光。
Polygon Zero 在推特上表示,zkSync 的開發公司Matter Labs 在沒有聲明的情況下複製了Polygon 的一些開源代碼。而zkSync 則表示,僅5% 來自Polygon Zero,且做了引用聲明,並斥責對方沒有開源精神。
目前,這場事件仍在持續發酵,剛剛,第三方勢力加入戰局。 Manta Network 指責道,所謂“抄襲”的代碼部分,系Manta 員工原創。
Boojum 抄襲Plonky 2 ?
對於zk rollup 來說,零知識證明系統是至關重要的,也是頗為困難的部分。這一部分的開發考驗著各家廠商的研發能力。 Polygon 旗下的Polygon Zero 開發了自己的零知識證明系統Plonky 2 和Starky。
在開發團隊自己的介紹中,Plonky 2 被形容為是“目前最快的方案”,“是現有替代方案速度的100 倍”,並且與以太坊兼容。它結合了PLONK 和FRI 的優點,具有快速證明和不需要信任的設置;還結合SNARKs 的優點,支持以太坊上的遞歸和低驗證成本。
這一系統早在2022 年1 月就正式對外發布,並在同年8 月開源。
今年7 月,zkSync 也上線了自己的證明系統。這款名為Boojum 的證明系統擁有諸多特性,同樣也擁有“世界一流的證明性能”,以及更低的硬件要求。 zkSync 表示,Boojum 可運行在消費級GPU 上,只需要16 GB 的GPU RAM。
有趣的是,在昨日晚間,Polygon Zero 一篇博文橫空出世,痛斥Boojum 系抄襲。
具體而言,Polygon Zero 指責zkSync 直接複製了他們的開源代碼,且並未依照版權聲明註明代碼的來源。
需要明確的是,儘管很多項目均將代碼開源,但這並不意味著第三方即可隨意使用這些開源代碼了。開源項目在進行開源之時,均會對開源代碼加以版權聲明。Plonky 2 即使用了Apache License V2和MIT license 的開源協議。
第三方若想對這些代碼加以利用,則需要遵循版權協議的規範。
具體到本次糾紛,Apache 的開源許可規定了,使用遵從這一協議的代碼所修改而來的衍生代碼,需要附帶原作者的版權聲明、其他說明等內容。而MIT 的許可協議也規定了,需要包含原作者信息。
那麼zkSync 究竟是否使用了Plonky 2 的代碼呢? Polygon 給出的證據如下。
毫無疑問,這兩段代碼完全相同。這也坐實了Polygon 的指控。
除了簡單粗暴的代碼複製,Polygon 還指責zkSync 對其整體設計思路的抄襲(或者也可叫借鑒?)。 Polygon 認為,Boojum 與Plonky 2 非常相似。他們都使用相同的並行重複策略來提高小領域的健全性,使用類似的自定義門來有效地進行算術遞歸驗證。此外,zkSync 的Poseidon 的MDS 矩陣和參數也與Polygon Zero 團隊發現的參數相同。
Polygon 還指責Matter Labs 對Boojum 的宣傳誇大其詞。在Boojum 的介紹中,這一系統速度比Plonky 2 快10 倍。 Polygon 則戲謔地表示,“我想知道這是如何實現的,(Boojum 的)關鍵性能部分的代碼可是直接從Plonky 2 複製的。”
誰在違背開源精神?
Matter Labs 目前已經回復了這一事件。其CEO Alex Gluchowski 發布一條長篇推文來具體解釋抄襲事件。
對於直接複製的指責,圖片描述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Boojum 的readme 文件
Gluchowski 直言,“我們模塊的第一行中突出的體現了Plonky 2 。除了第一行之外,還會有什麼更加突出的地方嗎?”
而對於在技術上的抄襲,Gluchowski 則解釋道。 Boojum 和Plonky 2 都是Redshift 實現的。 RedShift 早在Plonky 2 論文發布三年之前就已由Matter Labs 推出的。
對於性能部分,他們表示其性能參數採用了中立的第三方基準。性能使用SHA 256 進行測試,其測試結果完全中立。
這場基於是否抄襲所展開的口水戰,也進入到更高的層面。雙方都拿起了價值觀的大棒向對手發起了指責,Gluchowski 直言他“完全同意” Polygon Zero 團隊支持開源的觀點——“可持續地公開構建軟件,每個人都會受益”。
他表示,開源意味著真誠的合作。 Polygon 的所作所為絕不是開源運動的精神。 “如果不希望其他人使用您的部分代碼,也許開源不適合你?”
鬧劇高潮,雙方皆抄襲?
在以太坊擴容戰爭中,zkEVM 被稱為擴容領域的聖杯。 zkEVM 對開發者的合約部署體驗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而由於以太坊一開始的設計並沒有考慮到ZK 友好性,這意味著零知識證明需要大量的資源進行計算。
目前,市場上整個zkEVM 仍處於早期賽道。 EVM 兼容的ZK Rollups 開發極富難度,這也讓該領域的開發成為了行業競相爭搶的賽道。
今年稍早之時,Polygon 的Mihailo Bjelic 就和Matter Labs 的Alex Gluchowski 就zkSync 的一些技術問題進行了激烈的交流。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Polygon 和Matter Lab 雙方都急於推出第一個可大規模利用的zkEVM。這或許也是本次抄襲羅生門的一個誘因。
隨著事件的持續發酵,口水仗愈演愈烈,雙方也各執一詞。
同為ZK-Rollup 的另一個競爭對手Starkware 表示了吃瓜,其聯合創始人Uri Kolodny 表示,這不是第一次出現代碼抄襲。 “我賭一個冰淇淋,這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Starkware 生態系統負責人Louis Guthmann 補充說:“(Polygon Zero 的)指控很嚴重。更重要的是,誠實和明確的代碼歸屬是開源的本質。”
就在雙方各執一詞之時,第三方勢力也加入了戰場。
就在剛剛,Manta Network 中文社區發推稱,Polygon Labs 表示zkSync 在沒有聲明出處的前提下使用了他們的代碼,但事實上,這段代碼是身在Manta Network 的Brandon 原創的。這也讓事件的受關注程度再進一層。
這段代碼,究竟出自誰之手呢?目前,這一事件尚未落幕,Odaily將持續跟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