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作者:ThePrimedia研究員Spike
當我們在Google檢索DID一詞時,首先會跳出的是其醫學解釋——「多重人格障礙」,而非我們熟知的去中心化身份概念。與DeFi、GameFi、NFT 、DAO這些概念相比,DID是一個被極度忽視的領域,並未引起投資機構以及技術開發者足夠的重視。
DID:Decentralized Identity❎
DID: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當我們在Google檢索DID一詞時,首先會跳出的是其醫學解釋——「多重人格障礙」,而非我們熟知的去中心化身份概念。與DeFi、GameFi、NFT 、DAO這些概念相比,DID是一個被極度忽視的領域,並未引起投資機構以及技術開發者足夠的重視。
在把基於Web 3 的更豐富、更多元的生態系統稱為去中心化社會(DeSoc)的語境下,我們認為DID是構建DeSoc的關鍵環節——實現Web 3 原生應用。此前,我們曾經寄希望於NFT「非同質化Token」獨一無二的特性,可以完成Web 3中用戶的身份確權和資產確權。但實際上,一些NFT藝術家和創作者正飽受抄襲和欺詐的困擾——比如NFT 平台Rarible 拍賣了Marvel's Super Hero Adventures 設計師Derek Laufman 的作品,而設計師本人並不知情,這可以說一點都不Web 3。
一級標題
一級標題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互聯網隱私權歷史起源:個人數據的增長
Web 2.0和UGC、博客、iPhone、5G、XR
Web 2.0和UGC、博客、iPhone、5G、XR
博客到Tik Tok,從個人表達權開始,經歷持續的下放階段,從開始的精英人設到全民皆媒,從中年社會精英到青少年觸網,互聯網成為Z時代的先驗性存在,地位不可置疑,如同水電煤一樣,成為一種空氣般無處不有的基礎設施。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Web 3之下的DID:一種入口
Web 3.0是概念的交叉點,自我仍舊在尋找中。從2004年概念被提出,經歷了對傳統互聯網的改造,逐步和區塊鏈取得聯繫。這種聯繫並非是一步到位的,至少歷經(公鏈)比特幣、以太坊和EOS時代,試圖用一條公鏈取代WWW萬維網。目前來看這實際上是失敗的,之後波卡時代所謂的平行鏈就是在事實上承認萬鏈歸一是不可行的。
當我們在談論區塊鏈的時候,各個時代指向是不一樣的,從最初的比特幣到後來的DeFi、NFT,再到如今的Web 3.0,並不意味著後者取代前者,它們之間更多是逐步疊加發展的關係。
正如同我們現在普通人不必理解TCP/IP協議、編譯原理、計算機組成原理才能使用設備上網一樣,在搭建Web 3.0的技術孵化階段我們並不知道哪些會成為最終構成要件,哪些又會被最終拋棄成為歷史車輪碾過飄散的的浮塵。但人類終究會在使用Web 3.0的過程中向著數字化時代進階、成長,那我們現在就會堅信DID的重要性——總會有入口的,而且也不會是一個入口。
正文
正文
正文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正文
正文
正文
L2: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
在認識到DID的重要性之後,我們開始對DID如何設計進行探索,但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DID會成為一種基礎化的構建,更接近於API或者SDK的底層概念。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源:FIDO
比如FIDO,WWDC 2022上蘋果也正式開始支持這一概念,我們簡要介紹其使用步驟:
1. 把你的手機作為漫遊認證器使用Using your phone as a roaming authenticator
2. 多設備共享FIDO憑證Multi-device FIDO credential
理論上而言,FIDO也可以切入未來的Web 3.0網絡中使用,這種一次認證、捨棄密碼、多設備流轉的加密技術非常適合作為未來的網絡基礎設施。
L3:身份憑證(Credentials)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源:DAS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源:CyberConnect
更為可行的思路是CyberConnect,聞名知意,這是類似於錢包的WalletConnect的發展思路,「如果我打不過MetaMask,但同時還有其他錢包該怎麼辦?」很簡單,把他們在協議級聚集在一起,這樣Dapp開發者只需要為MetaMask和WalletConnect預留開發時間即可。
CyberConnect也正是這樣的思路,「我並不知道未來的Web 3.0時代人們會使用何種社交產品,會在網絡上乾什麼,但總之,他們需要一個這樣的協議。」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LX:DID for DeSoc
二級標題
超越單個層的範疇,對多個層上的應用都產生影響,這或許是未來值得期待的方向。目前可以參考的是歐洲的GDPR 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對生態系統的所有領域都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