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Azuki:日本動畫與Web3.0後民族身份特徵》一文中,我從Azuki作為日本動畫的一個延續的角度,闡述了Web3.0的去中心化理念與日本科幻動畫裡的虛擬世界相互呼應的原因,以及人們在全球視野中對理想化了的“後民族身份”的想像與嚮往。但是,在這個複雜的全球文化視野下,這種混融的風格元素與其多元化的模型所建構出來具有二次元精神的風格流派,並沒有擁有相對主導的影響力。似乎,普羅大眾在和一個更能代表人們當下的思想狀態共鳴。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描述當下的時代精神(zeitgeist),不同地方的人措辭或許不同,但是它們的價值內核具有普世性質。在2021年6月,中國大陸掀起來了一場巨大的社會運動——“躺平”。 “躺平”是一場“消極性的”反抗運動,它反映了年輕人對國內環境下難以避免的996工作制度、內耗的內捲行為和勞動法失效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態度。紐約時報的記者Cassady Rosenblum指出,不僅在中國存在“躺平”這樣的現象,在如美國一樣的西方國家,工作的神聖性也早已被祛魅了。
由此可見,世界範圍內的人們對所謂“正能量”、艱苦奮鬥精神和類似於美國夢的宏觀敘事進行了反思,信仰的崩塌隨之帶來的必定是一系列物極必反的社會運動和行為。 NFT PFP項目mfers的模型構思和其自發性極強的社區則是對目前全球集體出現的“喪文化思潮”的呼應。本篇文章將從喪文化和後亞文化下的新部族,兩個角度去探討mfers在後現代語境下所引發的一股Web3.0社會文化風潮。
注:本人認為可以把後亞文化下的喪文化歸納為整個後現代主義文化的一條分支;喪文化的內核是抵制宏觀敘事、呈現虛無主義、碎片化等等。這與後現代主義價值觀本質是一樣的。當然, 後現代主義的複雜性是值得我們去討論的。由於本人的知識儲備和文章篇幅有限,我們將主要分析NFT PFP項目,故而並不能在後現代主義文化的視角中給大家一個深刻研究,希望大家能夠原諒。在合理地運用學術語言的前提下,為了照顧非學術的讀者,本片文章內所使用的“後現代主義”等同於喪文化的含義。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BAYC #4671
圖片描述
mfer #1571
mfers系列作為畫風最為極簡,也最缺乏“創意”的NFT PFP似乎應該被設計精美且備受注目的項目所淘汰。出人意料的是,它的風格所帶來的反響卻是使大部分優質項目喪失了顏面。不同於BAYC的成功之路,mfers的極簡風格成為了它的殺手鐧;這不僅與後現代主義對高雅藝術和精英主義的抨擊和拒絕姿態有關,其粗糙的畫風(缺乏逼真度verisimilitude)使得人們對它所描述的肢體動作更加感同身受。
“作為網絡傳播時代的“微圖像”,喪系表情包以其直觀形象,和承載自諷,頹廢等意味的特性,成為備受當代年輕人青睞的情緒釋放的可視化符號。” 我們不難看出mfers角色模型在視覺上的感染力和傳播性是能與表情包相媲美的,它能直接地與人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這個角度我們斷定,mefers不但擁有了喪系meme(如Pepe悲傷蛙)那極具富有當下性的消極態度,而且它那NFT私人財產化的設定,使得它們受到早期如同Pepe cards一般程度的追捧。正因如此,擁有了mfer獨一無二NFT的人,就如同擁有了在Web3.0表達態度的權利。
mfers社區成員對於這種反映了他們真實生活的抽象形象,不但沒有反感,還以一種自嘲的姿態欣然接受。這個攤在椅子上,操控電腦,甚至悠閒地抽煙等一系列行為更是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在Web3.0世界裡加密社群的生活狀態(如:“加密土著”設計師Sartoshi對mfers的認同) ,而在千禧年的網絡衝浪文化里度過的mfer中國社區成員也被逗引起了自己懷舊情結(如下圖所示);這也正是說明mfers角色所呈現出富有感染力的神態是具有超越時空限制的全球共性。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BAYC #6444 and mfer #9791
在傳統亞文化里,人們只能在實體空間中使用集體符號去彰顯部族風格,比如殺馬特們極具視覺衝突的髮型。由於空間變成虛擬,在後亞文化里的社區更加註重於文化建設所營造的群體共同情感體驗的場域。作為Web3.0 後亞文化社區,mfers的成功的必要環境也在於Web3.0 所呈現的網絡去中心化框架理念,而Web3.0和元宇宙對“虛擬”概念的社交屬性革命,也為NFT PFP背書。
Sartoshi聲稱,ta設想的mfers世界裡,我們都是mfers。 (mfers全稱是“motherfuckers”,在中文語境下翻譯成“小逼崽子”更好理解,對此我也得到了社區成員的同意)法國學者Michel Maffesoli 指出:“後亞文化時期的新部族沒有傳統社會各種組織形式的僵化色彩,它更多地指向某種氛圍或精神狀態,能帶給族員一定的歸屬感,是維繫亞文化群體之間的情感紐帶。”mfers作為後亞文化的新部族,傳達的信息是“我們都是小逼崽子”,這一直白了當的口號符合了喪文化里頹廢且自嘲的精神,而去中心化的web3.0環境也援助了他們抵制來自中心化web2.0和現實社會的壓迫。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xmfer #3024, Zuki mfer #2758, ape mfer #3754, Punk Mfers #5653
在mfers”官方的非官方“discord頻道裡,成員甚至可以推廣自己的NFT PFP項目。即使這種出現可能危及到原mfers持倉者利益的情況,社區成員也願意繼續鼓勵這種行為甚至自願地幫忙去推廣,這都是因為他們自發地在傳播mfers的社區精神。如此來看,mfers的理念和web3.0所呈現的美好未來藍圖進行了最為完美的吻合,都致力於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世界;而在這個世界裡面的每一個成員都受到了尊重且享有同樣的地位和權利。
如上文所述,後亞文化NFT PFP項目mfers的成功體現在了兩個方面:
第一,mfers延續了亞洲視角的“喪文化”和西方視野下的“後現代主義”。在審美視角上,那粗糙且真誠的模型打破了傳統意義上對“藝術”的定義,極簡的火柴人風格使得人們,特別是長期沉浸在虛擬網絡世界裡的用戶與mfers角色感同身受。在文化上,mfers傳承了自嘲,消極等晚期資本主義語境下互聯網時代普羅大眾所共鳴的價值態度。這兩點的呈現確保了mfers具有meme般病毒式傳播優勢和獨特的文化價值。
第二,mfers社區成員作為後亞文化下的新族群,在Web3.0去中心化的世界裡獲得了一個自由且平等的身份。新族群的成員在《what are mfers》的宣言下自發地建立起了社區,這種有機的社區生命力吸引了無數對mfers形象產生共鳴的人,他們與去中心化的web3.0新族群產生了無比的嚮往。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blackblizeᵐᶠᵉʳ#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