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月18 日,由Layer2 擴容項目Celer Network 推出的跨鏈支付網絡cBridge 正式於主網上線了2.0 版本。 cBridge官方鏈接:cbridge.celer.network。
在2.0 版本中,cBridge 針對流動性提供機制、節點運行規則、用戶操作體驗等方向做了大力優化,以求給用戶帶來更好資產跨鏈體驗。諸多改進之中,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cBridge 1.0,一個成功的開始
在聊2.0 之前,讓我們先把視線往回拉,來看看cBridge 的發展歷程。
cBridge 最早提出於今年年初(2 月18 日),1.0 版本正式上線主網則是在年中(7 月23 日)。彼時,跨鏈領域安全事件頻發,Chainswap、THORChain 等多家跨鏈概念項目先後遭遇黑客毒手,Poly Network 更是直接被黑客竊走6.1 億美元,成為了DeFi 乃至整個加密貨幣歷史上涉案金額最高的黑客事件。
陰雲籠罩之下,安全性成為了用戶在挑選跨鏈橋服務時的首要標準,而cBridge 1.0 的特性可以說是恰好切中了用戶的這一需求,因為這款基於Celer Network 原有狀態通道產品而出的新型跨鏈橋,在基礎構架層面就提升了安全性。
關於cBridge 1.0 的設計構架,Odaily 曾在八月初就此專訪過Celer Network 聯合創始人兼CEO 董沫,詳情可參見「」一文。」一文。
具體來說,cBridge 1.0 跳出了以往跨鏈橋常用的通過統一流動性池來集中執行流動性互換的邏輯(即前文提到的「共管」),而是採用了一種全新的流動性提供機制,允許流動性提供者通過運行節點來自行管理資金並響應用戶的流動性互換需求(即前文提到的「自管」)。
這兩種模式的核心區別在於,在cBridge 1.0 的方案下,合約層無需再承擔起始鏈上的流動性匯集以及目標鏈上的流動性釋放工作,因此也無需再直接承載任何資金,所有資金從始至終都將完全處於節點自身的控制之下。這樣以來,合約遭受攻擊的資金損失風險就得以大大降低,從而實現了更高層級的安全性。
憑藉著「自管」模型的安全性優勢,再加之極快的生態覆蓋能力(Ethereum、BSC、Avalanche、Fantom、Polygon、Arbitrum……主流生態基本全部覆蓋)和良好的用戶使用體驗(因合約層更薄,所以交易費用更接近普通轉賬費用;轉賬時間極短,比如從Arbitrum轉賬原本需要七天,通過cBridge僅需幾分鐘;操作界面簡潔易用),cBridge 1.0 快速打開了市場,在一眾跨鏈橋中脫穎而出。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自管」如此成功,為何還要做「共管」?
毫無疑問,對於cBridge 來說,「自管」模式下的1.0 版本是一個相當成功的開始。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自管”如此成功,為什麼cBridge 還在要2.0 版本中添加“共管”機制呢?
回答這個問題,要從市場需求的變化中尋答案。自九月以來,隨著Solana、Avalanche、Fantom 等公鏈的集體爆發,新興生態的造富效應開始抬頭,為了追逐這些全新的財富機會,用戶的資產跨鏈需求日漸提升,這就對跨鏈橋的流動性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這一背景下,用戶選擇跨鏈橋的標準也出現了一定的變化,在強調安全性的同時,也會兼顧橋本身的深度。結合cBridge 1.0 的情況來看,雖然“自管”型流動性管理方案足夠安全,但自行運維節點卻存在著相當高的門檻,節點管理者需要做到的事情包括且不限於:
為私鑰維護一個安全的熱錢包環境;
保證運行可靠性;
管理各接入鏈的RPC;
管理流動性;
調整費用配置文件等等。
如此高的操作門檻無形之間將許多有意為cBridge 提供流動性的用戶拒在了門外,從而限制了cBridge 的流動性擴充能力。具體來說,
二級標題
cBridge 2.0 是如何做「共管」的?
具體來說,
具體來說,在2.0 版本中,cBridge 允許Celer 的狀態守衛者網絡(State Guardian Network,SGN)作為一個整體來管理多條鏈上的共享流動性池合約,即可將SGN 單獨視作一個開放式節點。有意為cBridge 提供流動性但難以自行運維節點的用戶,可以選擇直接將資金委託給SGN 網絡,獲取跨鏈手續費收益。當然了,有能力自行運維節點也可以繼續沿用1.0 的「自管」模式。
Celer 在推cBridge 2.0 時,著重強調了其狀態守衛者網絡(SGN)。在Celer 的總體系統架構中,SGN 是一個特殊的PoS 鏈,用於監控與L2 狀態相關的L1 事件,並在需要時忠實地將L2 信息傳遞回L1。SGN 在構架上與其他的PoS 公鏈沒有什麼不同,其安全性由該網絡所有的驗證節點(非前文所述的跨鏈橋接節點,而是SGN鏈本身節點)共同負責,因此相較於一些採用多簽方案的跨鏈橋會有很大的安全優勢。
在進一步推敲了新機制的設計後,我們發現,cBridge 2.0 巧妙地實現了生態多方之間的共贏:
流動性提供者自不必說,新的機制提供了更加簡單、便捷的入場渠道,讓更多的人可以直接參與進來,共享跨鏈手續費收益。
隨著流動性提供者數量的增多,cBridge 整體的流動性深度也會隨之提升,進而改善大額資金跨鏈的使用體驗。
除此之外,CLER 持有者也可從中得利——將CELR 質押給SGN 的用戶可通過提供驗證服務獲得質押獎勵及對應的服務費用。
當然,萬事有利就有弊。雖然cBridge 2.0 選擇由SGN 來管理流動性池的設計已極大提高了系統安全性,但鑑於跨鏈領域的安全形勢依舊嚴峻,許多用戶仍會對將資金委託給一個跨鏈流動性池心存疑慮。
為了進一步打消潛在顧慮,給予流動性提供者更為放心的參與體驗,Celer Network又在其他三個層面做了非常大的努力:
一是將cBridge 2.0 和升級版的SGN 智能合約開源;
二是委託CertiK、Peckshield、SlowMist 等三家頭部安全公司做了獨立審計;
三是聯合ImmuneFi 向安全研究人員和白帽黑客推出了200 萬美元的漏洞賞金計劃。
即便是已有瞭如此之多的安全保障,Celer Network 也沒敢掉以輕心。根據官方規劃,cBridge 2.0 將分為三個階段逐步上線(目前處於第二階段:流動性深度引導)。在不同的階段,cBridge 2.0 將逐步放開對流動性規模的限制,並逐漸添加迭代功能,以觀察協議運行狀況,確保萬無一失。
12 月3 日,cBridge 2.0 推出了第一個功能迭代,具體內容包括:完成了cBridge1.0 向2.0 的流動性遷移;支持源鏈上的原生資產跨鏈,比如從以太坊直接轉移原生ETH 到其他鏈;支持原生橋即服務(Bridge as a Service)功能,以服務原生橋不存在的情況下的跨鏈需求;擴展消息模式以迎合任意複雜的邏輯和大型消息的跨鏈傳遞。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坐穩跨鏈橋第一梯隊,cBridge 做對了這三件事
從二月提出cBridge 研發方向到七月1.0 版本上線,再到十一月的2.0 版本上線,伴隨著跨鏈趨勢的大爆發,cBridge 逐漸躋身、坐穩了跨鏈橋賽道的第一梯隊,並反哺了母項目Celer Network 的發展。
縱覽cBridge 的發展歷程,結合該項目在不同時間點的不同動作,我們試著從中總結出了一些該項目所具備的一些成功要素,這或許能夠對其他新興項目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首先是市場前瞻能力,項目方要敢於預測賽道乃至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cBridge 最早提出於今年二月,彼時跨鏈市場的需求尚不及如今這般明朗,主攻Layer2 擴容的Celer Network推出了新的技術研發方向-跨鏈橋,多少有些戰略佈局的味道。
其次是需求洞悉能力,項目方不但需要精準把握用戶需求,還要能夠跟隨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產品設計。這一點也是本篇文章的主線,從1.0 版本到2.0 版本的變現清晰地展現了cBridge 是如何看待跨鏈市場的需求變化的。
再然後拼的就是產品交付能力了。 cBridge 1.0 版本到2.0 版本的發布日期只有幾個月之隔,Celer Network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快速交付並迭代產品,並保證產品的易用性和安全性,足以看出該團隊有著極高的執行效率。
在八月接受我們的採訪時,董沫曾說過「理想的跨鏈橋應該是安全的、易用的、便宜的」。時間過去了幾個月,從產品表現及用戶口碑上看,cBridge 距離其理想中的樣子正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