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來看看15年前我們是如何看待Web2.0的
星球君
2021-12-09 08:06
本文约7138字,阅读全文需要约29分钟
這不是我們一次探討互聯網的本質,顯然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編者按:編者按:

編者按:編者按:

今天,互聯網世界正在沉浸式熱烈探討Web 3.0,探討商業模式、組織形態的創新,探討風險投資的範式轉移,探討新一代開放互聯網的形態和應用。

這一切既是新的,又不是新的,歷史不會重複,但總會押韻。

回看歷史總是有趣的,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15年前的科技媒體上對Web 2.0的看法,本文本文

本文

本文

來自新浪,作者楊雲高,發佈於2006年8月:

博客、播客……Web2.0熱還在升溫之際,7月4日,新浪博客3.0上線。一位傳媒業內人士卻對記者表示,“Web2.0快over了!”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Web2.0拜物教

二級標題

Web2.0拜物教

2006年2月23日,《中國Web2.0現狀與趨勢調查報告》正式發布。報告表明,普通互聯網用戶對Web2.0知者甚少,73.3%被調研者不了解Web2.0。

一個在2006年仍為多數人所陌生的Web2.0概念,何以在2004年就發熱、2005年熱得發燙呢?

所謂Web2.0,最初由O'Reilly媒體公司總裁兼CEO提姆·奧萊理提出,他認為源於用戶貢獻的網絡效應,是在Web2.0時代中統治市場的關鍵。到現在為止,對Web2.0的理解仍存在很大分歧。

在多數人眼裡,Web2.0與博客可畫約等號。一種被使用較多的定義是,Web2.0是以Blog(博客)、SNS(社會網絡)、RSS(聚合內容)等社會軟件的應用為核心,依靠xml、ajax等新技術實現的新一代互聯網模式。

2005年10月,舊金山人聲鼎沸的Web2.0會議上,摩根士丹利的互聯網投資女皇Marry Meeker用她鼓動性的語氣說:“變化才剛剛開始,我們相信頭十年互聯網商業發生的一切,不過是在演習,機會與變革將會非常巨大。”而英國皇家電視協會、BBC總經理Thompson則口氣沉重地說:“令人震驚的時刻到了,數字化浪潮的第二波遠比第一波更具破壞性,傳統媒體的基礎將受到猛烈衝擊,把我們席捲出廣播之外。”

是時,Google發布了典型帶有Web2.0色彩的搜索服務“Co-op”和“Note Book”、新聞集團又開始了一輪Web2.0收購運動、博客書(Blooks)在美國異常繁榮,投資高潮在美國進行得如火如荼。 Web2.0點燃了更多巨頭的網絡熱情,BBC宣布放棄傳統廣播業務決定完全數字化再造,甚至美國的可口可樂、耐克、柯達都宣佈建設自己的社會性網站來加強客戶服務。

這種對Web2.0的狂熱,半年後在中國續演。 2006年4月8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首屆Web2.0年會上,滿眼都是正在找投資的小網站創辦人。很多人加入了這場全球性的運動。馬雲率領雅虎中國亮幟Web2.0,央視國際網宣布重組,甚至新一輪社會性網站的建設也都圍繞著一個核心“Web2.0”。

各支創業細流的交匯,衝撞出Web2.0泡沫,並進而推動Web泡沫2.0 的形成。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沒有天使,只有資本魔杖

創辦Mysee.com的高燃,在主流媒體的報導下,一下成為炙手可熱的風雲人物。他目前的成功,不得不提及一個人——江蘇遠東集團的老闆蔣錫培。

在蔣的默契配合下,高燃像祥林嫂一樣,重複訴說了一個動人的創業故事。情節簡介如下:大學時代的高燃即表現出社會、商業活動的天賦,他曾拿著創業計劃書遊說楊致遠,欲得到雅虎的投資,未遂。後又轉攻有私交的蔣錫培,但遠東公司董事會經過討論後認為,投資高燃的項目存在風險,予以否決。既然公司不投資,蔣錫培索性自掏腰包,支助高燃100萬元創業。

蔣的身份一下轉為天使投資。天使投資人(ANGEL) 源自美國,指為新創業的公司提供風險資金的個人。在矽谷的投資體制中,一些機構專注於後期投資,一些機構專注於前期投資,但在前期之前,還有一個天使投資。越往後期,公司越成規模,團隊越成熟,風險就越小,但回報率也相應越低。

蔣錫培投資高燃後有什麼回報呢?至少,高燃的創業故事,為蔣錫培做了免費的、高美譽度的廣告,這個廣告的價值或許已超過100萬元。至於蔣與高今後如何商業雙贏,另當別論。

蔣錫培是個特例,他實際上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天使投資人。正如慧聰董事長郭凡生評價,蔣這個投資不叫天使投資,而叫慈善投資。他反問蔣錫培說,“如果你只有一百萬,你會給他嗎?”

顯然不會。因為蔣錫培錢多了,所以有了Mysee的順利開張。同理,因為資本多了,Mysee們也如雨後春筍。互聯網第二波熱潮的背後推力,是錢。

“今年下半年至少會有30億美元投入中國。”3721創始人、天使投資人周鴻說,“據我所知,現在有不下30個基金進入中國。每家基金都會有1億至2億美元的份額。”

再往前推,2005年Web2.0大熱時的第四季度,每個月就有不少於1億美金的風險投資(VC)落入本土創業企業的口袋。來自矽谷的DCM將其全球投資額的20%-30%投入中國,僅軟銀賽富一家VC就在2005年對15家公司投入2億美金。

2006年一季度,超過40家國際VC進入國內,投資總額達到26億元,15個互聯網投資案例的投資金額近1.5億美元(約為12億元人民幣),佔整個投資金額的一半。這些數據出自第三方調研機構清科公司的一份報告。報告顯示,2005年共有233家本土企業獲得總計10.57億美元的創業投資。海內外創投機構在這一年為中國市場的新募基金達40億美元,創下中國創投史紀錄。繼美國、以色列之後,中國成為第三大創業國和風險投資國。

中國故事,正成為投資機構在美國募資時的主打牌。就像創業者要說服他們一樣,他們也須在海外像祥林嫂一樣重複中國概念,並輔以盛大、百度、分眾、尚德的榜樣力量。

在經歷2000年的互聯網高潮和隨後的泡沫破滅後,2003年,攜程的成功上市標誌著互聯網業和風投業的複蘇。 2004、2005兩年,第一波VC基本投完,2004年是VC回收投資最多的一年,達8億美元,2005年則是VC募錢最多的一年,達40億美金,這成了第二波VC投放的開始。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泡沫?泡沫!

二級標題

泡沫?泡沫!

IDG技術創業投資資金副總裁李建光說,IDG已經投了很多Web2.0的網站,像土豆網、中搜等很多公司。到底這個東西有沒有戲,他們自己也沒有譜。 “投資1.0的企業,因為有美國的成功模式可以藉鑑還算有譜,但美國成功的Web2.0企業寥寥可數。”

李建光認為,Web2.0到現在為止,沒有看到清晰的商業模型。 “Web2.0將來會跟1999年、2000年的互聯網新興起來一樣,會經過一個非常嚴格的整合時期。”

前任和訊網總裁謝文也持此觀點。他認為,一個商業模式的成熟、市場的成熟,包括用戶的認可需要很艱苦的時間,三年絕不長。 Web2.0新興網站商業模式的成熟需要時間。

還有一些更加樂觀的看法,即認為經過第一輪互聯網泡沫後,業界對泡沫增強了辨別力。他們認為,今天的互聯網企業更加成熟,創業者更注重商業模式,資深的投資人也具有豐富的行業經驗。他們還提供了例證,從美國的Myspace2005年營收1.2億,到國內創辦於2005年的在線網絡雜誌Gogosun的收費訂閱約2000萬元純利潤,都表明Web2.0新興網站具備有別於1.0的新商業模式。他們堅信,摩根士丹利、高盛、美林證券等投資銀行不會主動為第二次“泡沫”買單。

這種好了傷疤忘了痛的樂觀,有力支持了新興網站們繼續燒錢不賺錢。創業者精心培育了一棵概念之苗,從前期天使投資人,到後續不斷的VC加入,使得這個鏈條越拉越長。由於有充足資金的餵養,互聯網業呈現出新一波繁榮景象,但短期內不掙錢的事實,又讓互聯網業看上去更像藤蔓豐茂的無根之花。

互聯網投資者自然不會承認泡沫,就像創業者不承認泡沫一樣。他們與創業者站在同一利益戰線上,把泡沫吹大,並在泡沫未破滅前,動作利索地套現退出。

高燃在央視《對話》裡說,他是先找錢才幹事,而不是先把成績做出來,再去拉投資。如果有人出到合適的價錢,他會把網站賣掉。 “我又是一個投機分子。”他說。互聯網已成為一個工具。這無論對創業者,還是VC,他們多半是能接受的。甚至於從投資鏈條來看,創業者與VC也互為工具,他們可藉助對方的力量,實現自己的商業目標。所以可以理解,為什麼這些VC寧可低調行事,而不是愚蠢地高唱互聯網讚歌。實際上,創業者與VC們也在緊張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特別是泡沫論者。),“明年下半年泡沫就會開始破滅。”金融界副總裁、原新浪網財富中心總監王煒說,現在有幾十萬元就有人敢去辦網站玩過程,這是典型的泡沫期。 “基本上的算法是按風險投資進入和退出的周期來計算,當然,其中考慮了大環境的一些因素。現階段是風投大量進入,但勢頭已經很慢了。”他認為,“這次泡沫與上次沒有什麼本質區別,不同之處在於,互聯網已經進入贏家通吃階段,新的公司越來越難生存。”

還有更悲觀的論調。 “明年年初,財報出來之前,互聯網泡沫就破。”一互聯網分析師篤定地說,“互聯網掙了什麼錢?廣告、遊戲、mvas(移動

增值業務

對不對? ”

他分析說,廣告主在網絡廣告的投入並沒有顯著增加,這是互聯網企業所忽視的問題;遊戲的市場增長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mvas的增長有限,同時與互聯網弱相關。 “資本的耐性很低,市場一旦刮起風來,誰都擋不住。”他說,“其實市場一直在高速增長,但是人們太貪婪了,貪婪的期望超過了高速增長的速度。”

支撐他的判斷的,同樣是數據,“基本上就是看(網絡廣告、遊戲、電子商務和mvas的)增長速度、集中度和VC投資規模。這三個指標能說明很多問題。”“集中度繼續增加的市場,即使增長,對於中小企業來說,也不妙。”

提及Web2.0,他認為,Web2.0最終媒體化了,搶的是網絡廣告的錢,“大家以為是掙用戶的服務費,後來發現還是要掙客戶的廣告費。廣告主的廣告費增長有限,所以預期達不到。”

他還舉例說,與Web2.0同樣熱的還有IM(即時通訊),但IM發展十年來,真正開始盈利,是從2004年開始的,依靠mvas。 “大家太浮躁,沒有泡沫才怪呢。”

Netcraft發布了2006年6月份的互聯網Web Server調查報告,得到了一個歷史性的數據:本月互聯網新增站點數目達到396萬個,這是史上最大一次的單月新增站點數量。這次大爆發,超過了2003年3月的330萬。這次爆發基本上由Blog推動,Blog服務增長強勁,Google的Blogger新增用戶(域名)達到66萬,而在全球範圍內Blog也在瘋狂流行,增長最快的兩個地方是德國的Intergenia AG和日本的Excite.co.jp。研究者警告說,這成為新一輪互聯網泡沫的有力證據。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重回互聯網本質

互聯網成了倒啤酒似的產業。 “第一次倒啤酒會冲起大量泡沫,第二次再倒時,那酒會斜貼著杯邊緩緩下去,泡沫會少些,但仍會激起大量泡沫。”如何避免泡沫呢?很多人相信,互聯網要與傳統產業結合。他們認為,互聯網使社會經濟體的運行效率大大提高,但互聯網本身不是經濟體的組成部分。

有一組數據證明了他們的看法。根據CNNIC的統計,截止到2005年,全國網站數約為668900個,其中企業網站數的比例最大,佔整個網站總體的60.7%。

中國電子

商務的源動力來源於企業,而中國99%的企業屬於中小企業。

所以,儘管有很多披著概念的新興網站在叫囂,但這些網站可能只是浮在表面的泡沫,不構成互聯網經濟的主流。這就得出一個結論:存在Web泡沫2.0,但破裂後的打擊可能不會像上次那樣大。

其實,互聯網已不再是經濟體的附屬工具那麼簡單了。人們的需求由“衣食住行”擴大為“衣食住行知”,使互聯網經濟正構成實體經濟中的一個增量,或者說互聯網經濟也是實體經濟。不僅如此,從載體到實體,從信息到娛樂,從注意到體驗,人們對互聯網本質和內涵的認識也在深化。

至於Web2.0亦或其他概念,新浪網資深副總裁陳彤的感受是,概念本身非常不重要。 “重要的是,網民真正存在巨大的技術應用。互聯網廠家關注的是用什麼互聯網平台滿足網民的需求。”


星球君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