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Thinker遇上Artist:探索NFT新邊界| 圓桌對話
郝方舟
@OdailyChina
2021-10-11 06:06
本文约5738字,阅读全文需要约23分钟
技術本身限制創作者的思維,也明確了邊界。

9月28日,Conflux聯合Odaily舉辦線下活動《當Thinker遇上Artist》,希望以此活動連接藝術家市場與主流市場,共同探尋藝術與創新的結合。

我們有幸邀請到加密藝術家Misaki-S26、ODin NFT創始人潘波、加密閣CMO Elle、Incuba Alpha創始人Melody、Republic.co投資總監Runchen、Conflux李瑞函(主持人)參加《探索NFT新邊界》為主題的圓桌討論。

其中,Misaki-S26認為,NFT現階段對於大多藝術家來說只是一個新型營銷渠道。未來隨著NFT種類、功能的增加,與實體藝術作品同質的NFT作品會有更多的美學欣賞價值,市場也會要求作品質量更高。

此外,Misaki-S26表示看好NFT應用於遊戲領域,因為遊戲作為第九藝術,有很強的承載力,遊戲可以被理解成元宇宙的初始形態。

Melody在解釋“加密藝術品價格衝高”的原因時表示,每一個時代的精英或者說每一個時代有創新精神的領航人群,都在找這個時代最符合他們文化基因和思想理念最契合的藝術品來代表他們這個族群。但從技術角度來看,我們並沒有準備好去保存海量數據。從美學的角度來講,技術也還沒有準備好。現階段購買NFT更多是購買稀缺性。

Melody在解釋“加密藝術品價格衝高”的原因時表示,每一個時代的精英或者說每一個時代有創新精神的領航人群,都在找這個時代最符合他們文化基因和思想理念最契合的藝術品來代表他們這個族群。但從技術角度來看,我們並沒有準備好去保存海量數據。從美學的角度來講,技術也還沒有準備好。現階段購買NFT更多是購買稀缺性。

Elle在談及“同一作品多鏈上傳”時表示,NFT本質是所有權的憑證,我們無法否認創作者的選擇,這種決定權與技術無關,而涉及人類社會的本質問題。關於原生的鏈上藝術,只靠技術還無法創造極細顆粒度的作品,技術本身限制創作者的思維,也明確了邊界。

對於看好的未來方向,Elle認為Loot比較吸引人,但有語言的壁壘,以及完全DAO治理表現沒那麼好,但之後依然會關注更加鏈上原生的項目。

Melody在解釋“加密藝術品價格衝高”的原因時表示,每一個時代的精英或者說每一個時代有創新精神的領航人群,都在找這個時代最符合他們文化基因和思想理念最契合的藝術品來代表他們這個族群。但從技術角度來看,我們並沒有準備好去保存海量數據。從美學的角度來講,技術也還沒有準備好。現階段購買NFT更多是購買稀缺性。

短期內,大家可以多關注遊戲方向的進一步突破。

Runchen則認為,購買NFT藝術品很好地模擬了線下的購物體驗。而在未來很多的購買行為都可以(在線上)被滿足。

同時,NFT也不一定只對應藝術品。雖然元宇宙世界中沒有工業品,但是不代表沒有量產的東西。 NFT可以被組合成量產的東西,就像日用品一樣。

以下為圓桌內容,經Odaily編輯整理,enjoy~

潘波(ODin NFT):

潘波(ODin NFT):我是ODin NFT的創始人,我們是走合規路線比較成功的一家,目前主要在與博物館合作,這是我們主要的方向。

Misaki-S26(加密藝術家):我是Misaki-S26,我現在在做的涉及人類全新閃耀石、童心系列、像素烤仔,並且跟20201進行了很多次的合作。

Elle(加密閣):大家好,我是Elle,是加密閣的CMO,參與過很多圈內項目的投後服務。

Runchen(Republic.co):大家好,我是Repulic.co的投資總監,剛才嘉賓介紹到有人賣了90萬美元的地,就是我們。

Melody(Incuba  Alpha):潘波:

潘波:

潘波:首先我覺得Beeple比較有代表性,其實數字藝術沒有傳統藝術受眾那麼大,目前還比較小,捆綁實體算是一個全球趨勢,佳士得最近很多次拍賣都會捆綁實體。 NFT是可以帶動實體銷售的,同時在正版屬性和溯源方面可以做到有效幫助。

要想幫助藝術家,其實有更多的玩法:買實物送NFT,買NFT送實物,有些其實不需要NFT。舉個例子,把杜虎符身上的一些元素做成數字作品再做成NFT,然後收藏數字紀念品,同時還可以獲得實物紀念品。

Misaki-S26:現在NFT對於藝術家來說,大多數情況下只是一個新型營銷渠道。 NFT還在初期階段,相對魚龍混雜,這是目前數字藝術和實體藝術作品之間的區別。先不深究它的藝術可品鑑性,就體驗而言,很多NFT做得還不夠好、不夠舒適。

之前有人說“萬物可NFT”,其實對於加密藝術來說是一件好事。隨著NFT種類、功能的增加,與實體藝術作品同質的NFT作品會有更多的美學欣賞價值。市場會要求更高的作品質量。加密藝術和傳統藝術都有各自價值表現的點。聊到價值的話,好的作品並不會因為渠道或者是形式增加而降低或者約束了它的價值空間。在我的理解上NFT會增加藝術作品的價值。

Elle:我是覺得天價拍賣引起了圈外流量的關注,對於NFT+藝術或者是藝術+傳統渠道來說,NFT為藝術品市場打開了更多空間。

NFT依靠的區塊鏈技術在藝術品的應用場景中有天然的確權和價值保存的底層邏輯的優良性,我們會明顯看到NFT藝術品在銷售渠道成本和防偽成本上的降低,這便是它對於藝術行業所作出的貢獻,所以也並不存在藝術品在有捆綁銷售的前提下,銷售渠道或者是銷售範圍得到了稀釋,反而它增加了這樣的技術手段,提高了流動性。

Runchen:我們沒有太多去投資藝術品,但是大家可以想像這樣的場景:以前我是一個藝術家,要辦一個畫展,它的成本非常高,然後人們去參加這個畫展的成本也非常高。但如果我在虛擬世界辦畫展,你看到了,你買走了,第二天你在家收到了一樣的畫,其實是很好地模擬了線下的購物體驗。

這是我們重金投入的主要原因,因為我們認為在未來很多的購買行為都可以被滿足,我們想做的其實是基礎設施。

Melody:我的觀點跟大家都不是特別一致。首先,我認為線下實體的藝術形式的作品和數字藝術本來就挺矛盾的,就不應該有捆綁銷售存在。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NFT不完全等於數字藝術。數字藝術從60、70年代就有了,你去看藝術史,後來到抽象的,再到後現代的,再到現在的裝置藝術的興起,公共藝術、交互性藝術,這些存在好久了。很多的藝術容易被轉手,最早購買的人權益不被保障,NFT技術是藉助區塊鏈技術把可轉移性固化在了數字藝術裡。數字藝術和數字藝術家不見得是加密圈中,只是說有了NFT這樣的載體,可以讓作品很好被保護起來,更好去溯源。

我覺得比較奇葩的存在形式就是本身已經是齊白石的畫,有人把圖片上傳成NFT之後說這是他的數字藝術。要不然就(應該)是純數字藝術品,其存在形式即NFT,在這個IP之下,發行了衍生的商品,這個衍生的商品可能是版畫或者是玩偶等,這就OK了。其實,數字藝術一開始就是加密化的,加密中由程序生成的藝術,比如之前大火的Loot,本身沒有圖片版本存在某一個地方,所有的信息都在鏈上,才是真正不會被磨滅、不會消失的。我個人也好,作為基金也好,還有國際上比較大一點的收藏藝術基金,是不會儲存實體藝術的上鍊的。

為什麼加密藝術品價格衝高?這是因為每一個時代的精英,或者是每一個時代有創新精神的領航人群,都在找這個時代最符合他們文化基因和思想理念最契合的藝術品來代表他們這個族群。可能80、90、00後這些人裡邊比較精英的成功者會追求新的東西來作為他身份坐標,所以NFT也許是他首要收藏的種類方向。所以自然而來大量的財富,這種世代際差的財富,大家看到跟加密相關的藝術品裡邊,這個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80、90年代日本人瘋狂買油畫,90年代買抽象化的東西,到現在人們買加密相關的藝術品。再過十年可能這個風潮又會變成更加深層性的,可能未來的藝術都是AI做的。

李瑞函:每個嘉賓的觀點都不太一樣,有的關注收藏,有的關注功能性,都沒有對錯,大家都可以來討論。剛才其實Melody已經回答第二個問題了,把實體藝術上傳成為NFT,唯一性可以保證嗎?

Melody:有的收藏者只要是第一個買到(某件作品)就達到目的了,比如梵高的一些沒有公開的畫作,被一些富翁拿走了,大部分人不知道在那兒,也不知道是誰買的,富翁也無法達到炫耀的心理功能,但是他達到了一個功能:就是喜歡,擁有了這個作品。這樣的好作品,是在什麼平台上生成,已經不重要了,只要藏家願意付費,第一階段就結束了。

第二個階段是在討論藝術的公共性有多強。比如說某一個藝術品掛在博物館裡邊,然後有很多的衍生作品,如果說它能通過上鍊保證IP稅收,至於是否跨鏈、是否多版,或者做不做實體,做鏈上還是線下的衍生品,或者是做實體的二次售賣,那又是另外的事情了,因為已經進入到了公共傳播的層次。

李瑞函:如果是同一作品,同時在以太坊上,或者其它側鏈上發行,會怎樣?

Melody:我覺得這個還是尊重創作者,以及最早的合約。如果創作者自己違反約定,把他的作品拿到別的地方發,那也是他自毀的事。買家們就聯合起來把他制服。

李瑞函:我補充一個問題,鏈上原生的藝術其實比其它的形式更適合NFT?

Melody:我們在探討的只是一部分。另外一部分被稱為美學價值。我們討論NFT的時候忽略了一個問題,現在的數字技術到底能保存多少信息?比如一幅畫的每一個筆觸。其實我們的技術並沒有準備好去保存海量數據。從美學的角度來講,技術還沒有準備好。

把鏈下的藝術品帶到鏈上,可能關鍵信息會丟失,所以鏈下的藝術品留在鏈下就好。鏈上也不需要太多的證明,只是說買它的時候,保存了這幅畫的歷史、技法,或者是創作者畫時的心態。

Elle:我回答一下同一作品多鏈上傳的情況,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一個概念是NFT其實是所有權的憑證。當一個作品出生的時候,還沒有上傳之前所有權是歸屬於創作者本身的,創作者如何去選擇,比如是否要多鏈上傳,他天然擁有這樣的決定權,這個是我們沒有辦法去否認的。這種權利與技術無關,而涉及人類社會的本質問題。

關於原生的鏈上藝術,我們現在沒有辦法以極細的顆粒度創造作品,人類高精度的機器都沒有辦法複製風景,以及宇宙、時間、空間給人的感受。靠技術,顆粒永遠達不到這樣的一個精度。我個人會覺得原生的情況本身就是應用或者是它依這個而生,它本身的技術限制它的思維,就會非常明確邊界在哪裡。因為我去創作的時候,會在這個框架內去創作。雖然聽起來非常悲哀,可能這個就是客觀對主觀意志的限制。

Runchen:主持人提到的鏈上原生藝術是否比其它的作品更適合NFT的表現?針對現在的數字藝術的創作方式來說,可能現在大多數的數字藝術家都是以非區塊鏈的手段技術去創作作品,同時會發現手法非常受限。相對應的,鏈上也沒有取代這些非鏈工具的相應的硬件措施。可能正是限制把這兩者之間的壁壘打開了一點,關於這一點我也想要先留一個問號。

Melody:我會更喜歡從稀缺性角度看問題。我覺得NFT沒法和藝術劃等號,NFT是一種數字資產。買它買的是稀缺性。

海外的家族信託開始大量收數字資產,或者是數字藝術品。原因也在於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全新的增量市場,可能是一個面向未來的全新空間、概念,是未來讓GDP大幅度上升的方式。因為我們實體會受物理空間的限制,但是虛擬空間不會受這些影響。現在我們核心追求的是唯一性、無法篡改。

Elle:新用戶進場時,希望能有一個沉浸的環境,但我覺得併不存在。當你下購買決策時,我們認定你是一個有行為能力的人,是基於共識做出決定。

潘波:

潘波:

潘波:我們團隊有深度想過這點,我們覺得可能是偏應用的,應用場景匯成了元宇宙。而NFT可能是元宇宙核心的基礎體系之一。我們團隊聊過在中國怎麼樣讓這個事情更加合規,比較重要的一點是有特定的應用場景。比如,過去玩魔獸世界可以拿人民幣交易遊戲金幣裝備等,它有特定的場景。

巨頭們都在佈局元宇宙,他們應該也做了很多合規性的研究,為什麼要做這個事?元宇宙這個特定的場景存在了,無論是基於AR還是VR,我認為,NFT在那個時候的想像空間會更大,會為整個虛擬產業帶來巨大影響。

Misaki-S26:我個人比較看好、也比較感興趣的一個方向就是NFT應用於遊戲領域。遊戲作為第九藝術,有很強的一個承載力,比如說動態的東西、音頻、可交互的虛擬形式的東西,將來在遊戲裡邊都可以有很好的體現。當遊戲模擬了未來場景,這是將其中的貨幣、物品、角色進行包裝,作為NFT出現,將會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我會把遊戲理解成元宇宙的初始形態。 Elle:我之前覺得Loot還比較吸引人,但可能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它有語言的壁壘,以及完全DAO治理可能表現沒那麼好。之後我們仍然會去看更加鏈上原生的項目。

Runchen:我覺得今天討論的所有話題中,NFT不一定只對應藝術品。元宇宙世界中沒有工業品,但是不代表沒有量產的東西。 NFT也並不是不可組合的。我個人的觀點是NFT可以被組合成量產的東西,就像現在所有的實體商品一樣,是有上限的。我認為這是NFT走進千家萬戶的方式:價格又不是那麼高,又有一定的價格,類似於日用品。還有就是因為元宇宙沒有工業,會釋放出大量的勞動力。

Melody:短期,大家可以關注下國內外的遊戲大廠;最新的孵化器孵化的項目都是區塊鏈相關,國內的騰訊、網易、阿里,以及海外的戰投部都很關注這些部分。遊戲和元宇宙要想發展起來,可玩性還有更大的成長空間。

與金融的結合也應該會有很好的趨勢。其中,NFT只是載體。

李瑞函:

李瑞函:謝謝各位嘉賓的精彩分享。

郝方舟
@OdailyChina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