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巡航| Web3.0下,DeFi 如何鏈接真實世界?
秦晓峰
@QinXiaofeng888
2021-09-13 06:35
本文约8506字,阅读全文需要约34分钟
“下一個週期,DeFi一定會有數量級的躍遷。”

點擊進入直播間/觀看視頻回放。點擊進入直播間/觀看視頻回放。

第二場圓桌論壇主題為《Web3.0下,DeFi 如何鏈接真實世界? 》,邀請到六位嘉賓參與討論,分別是:IOSG Ventures投資負責人Ray Xiao、分佈式資本投資經理James Tang、Web3 基金會中國社區負責人Qinwen、Zenlink 中國區負責人郭濤、Aave 市場顧問Lilith Li以及鏈聞研究總監潘致雄。

潘致雄表示,Web3.0 最大的一個特徵是「減少內捲」。在Web3.0 時代,金融構建可以像積木一樣搭建起來,是有層級的;同一種類的項目可能會有一些競爭,但最終會因為各自的優勢差異,走向不同的方向。

James Tang 認為,Web3.0 的核心是網絡數據有機統一和私有化,打破現有中心化機構對數據的壟斷,用戶對數據有自主管理權。 Web2.0 時代,用戶數據存儲在平台,一方面用戶隱私受到挑戰,另一方面用戶對自己數據沒有真實擁有權,缺乏可互動性。 Web3.0 在這方面會顛覆現有模式,用戶重新擁有數據的歸屬權,通過算法跟開放的透明機制,可以完成公平的價值分配。

Lilith Li表示,Web1.0 時代是單向信息傳遞,用戶只能搜索信息,瀏覽信息;Web2.0 時代增加了互動,Web3.0 再次回歸到用戶本身,並且無國界,信息更加公平。 Lilith Li 補充介紹了Aave 接下來的三大暢想和規劃:一是發展Aave 版本的Twitter;二是增加NFT 作為抵押品借貸;三是推出AavePro,更加註重合規性。

關於DeFi 如何吸引新的外部資金進場,潘致雄認為可以從兩個方向著手:從資產層面,可以將實體資產進行鏈改進入DeFi 世界,讓它的可組合性、可分割性變得更強;音樂以及數字藝術,也可以通過NFT的方式走到鏈上,從而增長DeFi 資金規模。從業務層面,可以提供具有簡單易用且競爭力的產品,吸引傳統金融用戶,例如提供一些高收益的金融產品。

關於DeFi的發展方向,Ray Xiao 坦言並不看好「DeFi+供應鏈金融」。他解釋說,傳統抵押要求提供抵押品,並通過中心化機構拿到合規牌照,進行審計以及抵押物估價,整個流程非常複雜的,這不是區塊鏈能解決的。 Ray Xiao 強調,未來DeFi 項目在發展中,合規問題至關重要。 “我覺得無論是實體還是虛擬世界,對DeFi都是有需求的,長期價值還是會被驗證的。”

以下為圓桌內容,經Odaily編輯整理,enjoy~

以下為圓桌內容,經Odaily編輯整理,enjoy~

以下為圓桌內容,經Odaily編輯整理,enjoy~

潘致雄:

潘致雄:大家好,我是來自鏈聞的潘致雄,平時研究方向偏公鏈、Layer2、DeFi 以及Web3 方向。

James Tang:大家好,我來自分佈式資本的James,目前主要在公司負責DeFi 在一級方面的各類融資。

Lilith Li:大家好,我是Lilith,平時常駐東京,非常開心今天能代表Aave 團隊參加這次活動,我目前主要負責亞洲市場及社區。

Ray Xiao:郭濤:

Qinwen:郭濤:

郭濤:大家好,我是郭濤,來自項目方Zenlink。 Zenlink 基於波卡做了底層DEX 協議,前期會和波卡生態裡的兩個平行鏈合作:一個是Moonbeam,它是EVM 平行鏈;另外一個是Bifrost,我們也會部署我們的版本。

Q1

潘致雄:

潘致雄:用一個比較時髦的詞來講Web3.0,我覺得它沒有「內捲」,當然這可能不是它最終的形態,但是和Web2.0 的競爭形態還是不太一樣。 Web3.0 第一個比較大的應用,我覺得是DeFi。

在Web3.0 時代,金融構建可以像積木一樣搭建起來,是有層級的,是按堆棧組建起來的。所以大家沒有那麼多的競爭情況,可能同一級別會有一些不同。比如Uniswap 和其他DEX,早先他們還是有競爭的,都想做交易相關的AMM(自動化做市商)嘗試。但最終他們還是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因為各自的優勢不同;Uniswap 更專注於提供流動性,他們在這方面的資源效率更高。 Web3.0 很大一個特徵,就是減少內捲。

除此之外,Web3.0 在數據所有權、隱私權以及收費模式上,都和Web2.0 有很大的不同,具體我就不詳細講了。

James Tang:關於Web3.0 可組合性,我非常認同潘老師剛剛講的。在我看來,Web3.0 的核心是網絡數據有機統一和私有化,打破現有中心化機構對數據的壟斷,用戶對數據有自主管理權。

從目的來說,我認為Web3.0 是通過技術達到絕對的公平。 Web2.0 時代,用戶數據存儲在平台,基於大數據算法推送的各類廣告信息價值,是源自於用戶本身行為觸發的,但目前這部分價值由中心化機構和平台掌握。一方面用戶隱私受到挑戰,另一方面用戶對自己數據沒有真實擁有權,缺乏可互動性。 Web3.0 在這方面會顛覆現有模式,用戶重新擁有數據的歸屬權,通過算法跟開放的透明機制,可以完成公平的價值分配。

Lilith Li:Web1.0 時代是單向信息傳遞,用戶只能搜索信息,瀏覽信息;Web2.0 時代增加了互動,Web3.0 再次回歸到用戶本身,跟我們現在講的區塊鏈有一定的關係。比如阿里這些大公司,現在都比較關心Web3.0 的發展前景。

我個人對AI、機器學習這些其實沒有多少感覺,但我認為,Web3.0 更無國界,會吸引更多用戶,讓信息更加公平。比如我們現在說要在Aave 上做一個Twitter,也會推出一些Web3.0 相關的動向,大家可以多多關注。

Ray Xiao:從業務邏輯以及智能合約的角度來講,傳統的Web2.0 是建立在單機、雲計算(計算機群)之上,本質上都是中心化系統。區塊鏈雖然犧牲了性能,但它是去中心化的系統,它更加註重整個計算機系統不被任何一方控制,能夠完成鏈上的業務邏輯不被篡改。即便大部分系統被攻擊了,鏈上邏輯也會一直跑下去,我覺得這是Web3.0 最有意思的點。

Qinwen:郭濤:

郭濤:

郭濤:幾位嘉賓都講得非常好,裡面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關鍵詞。

剛才James 提到一個詞「有機統一」,我覺得這就是Web2.0 和Web3.0 比較突出的點。 Web3.0,不管是個人身份、數據還是資產,它們的流轉應該在一個體系裡能夠完成。

另外還有一個關鍵詞「去中心化」。我們現在所運行的,不管是系統,還是人和系統的交互,底層都是由去中心化和區塊鏈系統決定的,我覺得這是Web3.0 區別於Web2.0 最大的不同。個人和這些鏈交互的時候,可能你的身份在不同的平台以及不同的鏈上,但都可以進行統一化,你的數據可以自由流轉和統一,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Web3.0 下個人和數據的主體會發生變化。在Web2.0 以及傳統的互聯網公司裡,我們可以明確感受到,數據的所有權不在個人手上。個人可以創造數據,但我們不能直接利用數據,利用數據的是那些中心化的公司。

第三點,我覺得利用數據的主體會變成個人,我們可以把我們的數據,以某種形式進行流轉及交互。也有可能會誕生一些數據服務類的公司,他們可能會加工或應用這些數據,但這些數據的最終確權以及授權使用,都是由個體決定的,我覺得這是Web3.0 比較明顯的幾個特徵。

Q2:

潘致雄

潘致雄:從DeFi 的增長來看,可以先從資產層面著手,擁有了資產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主要是兩條路徑:一是只找鏈上原生的資產,比如NFT,幾千、幾萬種資產在數字原生的世界裡誕生,從而具有規模化效應;二是找實體資產,將一些有意思的或者大規模的實體資產放到鏈上,進入DeFi 世界,讓它的可組合性、可分割性變得更強。還有一些音樂和數字藝術,也可以通過NFT 這種形式走到鏈上的世界,從而使得整個市場的資金規模不斷增長。

渠道和業務方面,我覺得應該先從最簡單、最有競爭力的產品開始,比如提供一些相比傳統收益更高的金融產品。如果這些產品能夠持續提供,資金會慢慢進來,我覺得這也是一個非常值得嘗試的方向。

James Tang:我覺得DeFi 市場增速不是一個特別大的問題。從區塊鏈行業週期來看,上個週期延續下來的存量技術爆發,現在基本落地了;隨著技術創新的放緩,DeFi 增量的放緩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即便增速放緩,我們也還是可以看到一些積極健康的信號。比如Solana、Layer2 的TVL 不斷上漲,DeFi 的基礎設施也越來越完善,整個行業不斷向前推進,只不過需要多一點時間。

另外,外部資金入場也需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合規出入金以及企業內審問題;二是相對傳統金融,DeFi 市場體量較小,大資金湧入,市場沒辦法完全吃下;三是安全性(黑客攻擊)和流動性問題。這些問題需要DeFi 世界內外共同協力,一起解決。

最後談談業務模式。現在傳統資本除了通過信託、ETF 形式入場,我認為還有一個比較大的渠道是通過中心化交易所的服務入場。由交易所參與到DeFi 當中,用戶購買產品,交易所承擔風控責任。由於交易所本身是有實體可以追責,相對來說傳統資本也會更放心一點。

Lilith Li:我個人的感覺是,DeFi 市場其實並沒有放緩。就拿Aave 來說,TVL 一直是不斷升高的。 5 月份市場動盪,Aave 鎖倉量跌到160 億美元,現在又回到了250 億美元左右。我們也開始尋求多樣化發展,比如走向合規化,與一些大的機構進行合作。今年7 月,Aave 在英國申請了牌照,我們應該算是世界上第一個合規的DeFi 項目。從那之後,用戶量進一步激增,TVL 升高,因為我們已經建立了很好的信任感。

有了資金和用戶,我們也開始思考一些新的玩法,主要有三個暢想:一是做Aave 版的Twiiter;二是增加NFT 作為抵押品借貸;三是推出AavePro,邁向合規化,與機構用戶進行合作。

我個人認為,DeFi 跟不動產行業其實可以結合起來,比如可以把房產當作抵押品,或者把房產的證券當作抵押品,從而豐富整個市場的資產品類。

Ray Xiao:這兩年出現了「DeFi+供應鏈金融」,但我覺得這個方向的發展相對比較緩慢。傳統金融中,資金需求方需要提供抵押物,平台需要通過中心機構拿到合規牌照並做審計,還要做抵押物估價……整個流程非常複雜,這不是區塊鏈能解決的。

所以,剛剛幾位嘉賓提到的合規問題非常重要。 2020 年有一個爆火的項目,後來因為合規問題關閉了——它們主要是用DeFi 放貸給現實中需要貸款買車的人,這個事情是有風險的。

另外,DeFi 中的資金提供方,他的收益率可能也沒法跟傳統藉貸收益率相比;即便是資金需求方本身,可能也對DeFi 不感冒。我之前向一些中小企業和個體戶介紹過DeFi 產品,但他們說自己並不需要,因為他們已經有了一套傳統的國際保理模式,放貸流程更簡潔,利息更低。所以,DeFi 真正應該瞄準的方向,應該是傳統世界沒辦法解決的問題。

之前一直有人說,DeFi 是空轉的系統,跟實體經濟沒有任何關係,是割裂的。我覺得不是,DeFi 其實是在慢慢突破邊界,跟實體場景結合賦能的。我覺得無論是實體還是虛擬世界,對DeFi 都是有需求的,長期價值還是會被驗證的。

Qinwen:我對Ray 的回答展開一下,我也了解過很多做供應鏈金融的企業。這些大公司為了更好跟供應商之間有更強的關係,他們其實會主動建設類似的鏈上模式,但他們又是一個中心化體系的供應鏈金融。包括前兩年很熱的資產通證化,大家都有想做區塊鏈的想法,但他們會面臨幾個問題:首先成本非常高,其次它是否是一個真實的剛需。包括在現實世界中,因為很多人已經在用現在的一些方案,它的教育成本很高;除了成本之外,還有一層人情關係,比如客戶希望他用某某公司放貸出來的款,會有一些這樣的顧慮。

郭濤:

郭濤:

郭濤:就DeFi 本身而言,我們也想過下一個週期哪些東西會上來,哪些東西會曇花一現。從區塊鏈下一個週期的角度來講,一定會有一個標誌性的事件,用戶量會有數量級的躍遷,比如DeFi 可能達到百萬級。

下一個週期,DeFi 一定會有數量級的躍遷,但需要怎樣的呈現方式?產品端一定不是現在這樣,現在的DeFi 產品對普通用戶來說,很難有數量級的增長,很難達到百倍級的數量規模。

我認為,可能的路徑主要有兩個:一是一定會有抹平門檻的產品出來;二是資金方面,DeFi 與實體經濟綁定關係更強,有越來越多的資產和現實世界裡的東西是掛鉤的。

下一個週期,HeFi 會起來,但它有一些前提,比如合規、安全性以及基礎門檻,這些問題都要解決。在DeFi 和HeFi 結合的下一個週期,我們今天玩的DeFi,會變成更底層的資金流轉途徑或方式,不應該變成應用層面直接給普通用戶使用的產品,會有門檻更低的產品出來,底層還是Uni 以及今天的DeFi 做支撐,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Q3

潘致雄:

潘致雄:我的結論是,只要有監管在,TradFi 和DeFi 就是共生的;他們之間的那條線,主要是以監管來劃分的。 DeFi 更多是數字原生偏向弱監管場景,而CeFi 是強監管下的金融服務。

DeFi 是底層協議,協議不具備篩選能力,或者說不應該做這件事情,而是讓上層的應用來篩選用戶,提供服務。相比更複雜的傳統金融場景,DeFi 可以提高整體金融效率,降低成本,所以我覺得這兩者還是應該會以某種形式繼續共存下去,監管可能會是大家最關心、最明確的那條線。

James Tang:我非常認同潘老師的觀點,未來CeFi 和DeFi 會各有所長,良性競爭,並且有業務融合。

CeFi 本身是人和人或者機構之間的信任傳遞,對散戶而言存在門檻;反過來看DeFi 是基於協議存在,更為公平,對所有人一視同仁。大家平時會看到某某幣種,在DEX 上的交易量有競爭關係,我們可能忽略潛在的CeFi 跟DeFi 未來的合作點。

一方面,DeFi 整體上相對CeFi 缺少健全風控體系和資金利用效率問題;從投資鏈條上下游邏輯來說,CeFi 不斷打開一些資金通道,未來為DeFi 提供更多的彈藥,比如ETF、信託,都是在不斷發展的。

舉幾個例子,最近我也看到一些信貸產品,通過接入現實世界銀行的API,用戶可以基於銀行行為進行無抵押的信用借貸,我認為這是CeFi 賦能DeFi 非常好的方式。另外一個案例是美國加州一個地產公司,在合規前提下幫助用戶實現地產產權鏈上確權。誰擁有NFT,誰就擁有對這個地塊的所有權。有一位用戶最近通過這個平台把自己的地塊做成NFT,到鏈上的NFT 抵押借貸平台完成了一筆借款,這和Centrifuge 願景非常類似。我認為,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真實世界的資產上鍊,格局越來越大。

Lilith Li:Aave 之前也有做過跟傳統金融相關的嘗試,比如2020 年就推出信用貸。你可以把你的信用授權給別人進行貸款,熟人跟熟人之間,機構跟機構之間都可以這樣操作。現在Aave 也拿到了合規牌照,之後我們也有資格跟傳統金融來聊這方面的合作。

關於合規問題,我還想再強調一下。比如日本,他們對加密貨幣限制非常嚴格,你需要交稅、審計等等。我們也和那邊的公司溝通過,最後發現,合規問題是重中之重。你沒有牌照,他們是不會和你合作的,因為他要跟他的股東交代。

跟傳統金融打交道下來,我們感覺困難很大,門檻很高。我們這邊考慮到,如果可以把門檻放低,讓更多傳統金融的資金可以過來,這對整個市場而言都是有利的,所以我們今年也推出了AavePro,想解決這個問題。

Ray Xiao:我覺得DeFi 不會消亡,雖然它體量比較小,但這就是Web3.0 的魅力。它的業務邏輯都在去中心化的計算機網絡裡,它能夠一直跑下去,沒有人可以關閉。

Centrifuge 非常不容易,在這個賽道裡算是老大級別的,這個事情不是很容易做的,但他們也一直在堅持做這個事情。時間久了,我覺得它會有一定優勢。當然,我建議它最好是有一個協議,可以幫忙處理鏈下的事情,比如審計資金、資產並估價,Centrifuge 專注於為這些實體資產提供流動性。 Centrifuge 的量跟其他DeFi 池子相比,TVL 不是那麼多,但這一輪它確實很有價值,一直在做這個事情,它的協議撮合價值是很大的。

Qinwen:郭濤:

郭濤:

郭濤: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來看。

從行業內部來說,你可以看到,不管是頭部的交易所,還是應用層或協議層的團隊,要看他們到底是怎麼思考這個問題的。因為有時候行業的發展,還是靠這個行業裡具體的開發者,或者說這些項目的發展。不管是引領這個行業,還是跑偏這個行業,都是這些人去創造的。 DeFi發展到今天一年多的時間,其實也有很多人在思考DeFi 的突破和增長。

我們經常說,DeFi 佔據的最主要的幾個賽道,像交易、抵押等相關業務,會很自然思考到現實世界裡的無抵押借貸,我覺得這些業務模式一定是要突破的。在突破的過程中,不管是監管還是和現實世界的融合,這個融合是不是大勢所趨?

從外部角度來講,資金要大,玩得人要多,能決定賽道的國家以及背後現實世界的人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目前來看,監管還是大勢所趨。包括頭部交易所幣安,或者其他的交易所,沒有監管的都會受到監管。監管之下會有一個融合,所以我覺得融合是大的趨勢。融合之後的分化過程,有可能會出現像James 剛剛說的,原生的會有它的一席之地,傳統的也有它的一席之地,這是有可能的。

但是更長遠的未來,我們可能會真的進入一個在區塊鍊或類似理念締造下的完全虛擬的世界。不管是資產、應用,還是你的衣食住行,在那個虛擬的世界裡,是有可能完全像脫疆的野馬一樣,這是非常有可能的。

winny(圓桌主持人):非常感謝各位嘉賓的精彩回答,以上就是本次圓桌的全部內容,再次感謝各位嘉賓的參與。

秦晓峰
@QinXiaofeng888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