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轉型迫在眉睫,區塊鏈如何“破局”?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強國目標的推進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轉型迫在眉睫,智慧農業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就在今年年初,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發布並指出,要發展智慧農業,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區塊鏈可以解決哪些痛點?
智慧農業是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必然結果,通過新型技術可以有效提升農業全產業鏈的透明化、智能化管理和農業生產效率。與傳統的農業機械化或者精準農業相比,智慧農業可以說是在農業可信數據上的一次價值重塑,包括農產業供應鏈、農業大數據、農產品溯源以及農業金融等等。
首先,農業分佈式數據存儲助推產業鏈協同。實際上很長一段時間,制約智慧農業產業鏈大面積升級的重要原因在於,傳統基於雲端的數據存儲在應用與維護上,成本非常高昂,而且整體的性能較差。隨著智慧農業的發展,終端設備急劇暴增,中心雲數據庫的成本更是難以估量。這種情況下,區塊鏈分佈式數據存儲的優勢凸顯。
基於分佈式數據存儲,可以在不同賬本上記錄下供應鏈過程中涉及到的所有數據,而產業鏈各環節可以在授權的基礎上,隨時調取相關數據信息,有效打通農業供應端和消費端的流通渠道,建立完整、透明的協作體系,提高產業鏈的協同效率。
其次,打造安全可信的農業物聯網。農業供應鏈中涉及產品配置、物流配送、交易結算等眾多環節,數據量十分龐大。基於區塊鏈技術可以打造一個農業物聯網的總賬本,這個賬本除了真實記錄物聯網採集的數據外,也可記錄設備的身份標識、停轉工況、設備遷移、設備維護等數據,為智能設備的互聯互通、自我管理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
除此之外,農產品的可信溯源也被廣泛關注。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京東的“跑步雞”,其最大的亮點,是利用物聯網技術,通過給雞佩戴“腳環”完整記錄雞從出生、成長、銷售全部環節的數據信息,包括每天的飲食信息等。不過,這其中的問題在於互聯網上的溯源數據存在被篡改和偽造的可能。而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分佈式數據存儲和數據鍊式結構特徵等,不僅可以全程記錄農產品的生產、運輸、加工和儲藏等過程,還可以確保數據的真實性、難以篡改性、不可偽造性等,從而增加消費者的信任度,拓展市場空間。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區塊鏈下的“農業信用”價值傳遞
2015年10月,《經濟學家》雜誌封面對區塊鏈技術的介紹:“區塊鏈,信任的機器”引起了人們對基於區塊鏈技術下“信任”的認知。長期以來,我們的經濟活動一直處於“弱信任”的環境當中,具體表現為,我們需要合同、借條來對經濟活動進行背書;需要支付寶、銀行對交易行為進行保障,而且儘管如此依舊會產生很多糾紛。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價值在於,為任何兩個陌生的個人、群體,創造一個無需任何背書的“強信任”環境,保障流轉、交易的進行。
那麼,區塊鏈技術是如何讓互不信任的雙方實現可信交互的呢?
我們說區塊鍊是一個建立在P2P網絡上的點對點系統,其巧妙結合了非對稱加密、共識機制等多種已有技術,實現了一套完整的信任機制。
例如,區塊鏈採用P2P技術搭建分佈式網絡,任意用戶都可以從不同數據源獲取區塊鏈數據,而且區塊鏈存儲數據的賬本採用哈希鏈結構,任意用戶都可以輕易驗證數據的準確性。而且,區塊鏈系統進行的每一次交互操作都將由分佈式節點協同處理,這使得雙方的溝通過程透明公正。更重要的是,用戶通過區塊鏈系統進行的交互操作將永久被記錄在分佈式賬本中,雙方的溝通內容支持長效的事後審計和追責。也正是因此,區塊鏈被稱為新一代的“價值互聯網”,一舉解決了互聯網時代一直沒能解決的信任問題。
那這樣的“強信任”對於智慧農業而言,有什麼作用呢?
我們以農產品的質檢為例,傳統的農產品質檢憑證並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不可篡改,這也就導致“信任”無法傳遞到除了交易雙方之外的第三方,典型的場景就是不同組織、國家之間的“憑證互認”問題。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可信關係,比如國外檢疫證書,國內也可以直接使用,不必再經由中介機構予以二次驗證。再比如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各國如果需要去實現“質檢憑證”的互通互認,最理想的方法就是通過區塊鏈來實現。
這就是區塊鏈技術下,“農業信用”傳遞所帶來的價值,尤其是農業跨境貿易中,將企業傳統的“自證”變為“他證”,更加可以確保信息的真實性,也大大增加了造假成本。
進一步來看,這也為中小型農業產業公司,提供了破解融資難題的突破口。眾所周知,銀行出於風控的考慮,往往僅願意向供應鏈核心企業有直接應付款義務的一級供應商提供保理業務、預付款或者存貨融資。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區塊鏈+智慧農業的機遇窗口
不過總體上來說,區塊鏈技術還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無論是技術上還是應用上都還存在很多爭論與難題。但是,對於很多從事農產業的企業而言,與其說是難題倒不如說是技術發展過程中,最好實現彎道超車的機遇“窗口”。
首先是區塊鏈標準問題,是技術發展的基石。目前,我國躋身國家標準立項的僅有三個標準,分別為:20173824-T-469區塊鍊和分佈式記賬技術參考架構、20201615-T-469區塊鍊和分佈式記賬技術智能合約實施規範、20201612-T-469區塊鍊和分佈式記賬技術存證應用指南。
一般而言,區塊鏈標準分為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而智慧農業領域的區塊鏈標準目前是空白狀態。對於企業而言,能夠參與國家標準的製定,形成產業的共識,則無疑將在未來國內、國際競爭中處於領先位置。
其次是安全和效率的關係。分佈式賬本的數據存儲系統,每一次的數據存儲都是全量的,這為區塊鏈數據追溯、透明公開提供了必要條件。但是隨著數據量越來越大,全量數據存儲無疑會面臨數據冗餘的問題,不過這一點隨著聯盟鏈技術的發展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決,在今年的“十四五”規劃中,國家也將聯盟鏈作為未來國家重點支持的發展方向。
總結總結
總結
當然,難題和機遇均不止於此。旺鏈科技認為,作為數字經濟底層技術的重要構成,區塊鏈依託的可信基礎日益堅實,面臨的信息環境不斷改善,自身的效率和安全性在持續提升。未來在政策、資金和市場的多重推動之下,將對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區塊鏈技術同樣如此。企業只有不斷迎接時代的挑戰、趨利避害,才能獲得時代饋贈的偉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