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遊隨想:石窟版Metaverse與感知
X-Order
2021-07-07 02:23
本文约5445字,阅读全文需要约22分钟
未來的Metaverse,必然是現實與虛擬、傳統與Crypto的大融合。


前言

前言

前言

前言

“我Tony Tao有一個夢想,就是在敦煌風化之前儘早去看一次!”

敦煌莫高窟,相傳是前秦建元二年,一名叫樂尊的和尚云游到敦煌此時正好夕陽西下,陽光照耀著三危山,遠望山頂金光萬丈,似有萬佛顯現,於是樂尊和尚發誓在此修行,並在三危山的懸崖峭壁之中鑿開了莫高窟的第一石窟。當時正值北魏、西魏、北周時期,統治者崇信佛教,除了和尚,大批王公貴族也支持開鑿洞窟,修建佛像。此後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宋、元朝等國,累計至今,已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俗稱“千佛洞”,並藏有五萬多件古代文物,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由於不能拍攝,所有圖片皆來自網絡)

■ 一次保底8連抽的沉浸式盲盒體驗

遊覽莫高窟的行程,是一次保底8連抽的沉浸式盲盒體驗。

莫高窟一共735個洞窟,但是由於後期的人為破壞以及歲月的摧殘,完整性已經被嚴重破壞,無法承受更多的旅遊資源,所以莫高窟雖然擁有“牆壁上的博物館”等美譽,但並沒有去評選5A級景區,為的就是在保護景區與對外展示莫高窟歷史文化之間保留了一份克制的平衡。在此平衡下,莫高窟僅放出66個石窟,12條線路,每條線路會隨機選擇8個石窟進行參觀,每天開放的石窟是根據人流量和開放時間隨機安排的,其中包括一個保底的96窟9層塔大佛殿。所以我們親切地稱這種遊覽安排為保底8連抽盲盒式遊覽。莫高窟也會定期釋放出新的卡池,例如在2020年7月之前,石窟盲盒的池子深度才40個,現在66個的窟池深度,是隨著專家們評估逐漸開放的,並且據說還有特殊窟池。

(這裡強烈推薦《又見敦煌》,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特別是最後的場景,就真的就用一個個盒裝歷史的方式展現不同朝代的場景。)

■ 每個盲盒都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沉浸式文化體驗

莫高窟的石窟,空間上橫跨了羅馬到印度,時間上跨越從前秦到元代,歷經千年。經歷了一千多年,洞窟的這些建築風格、彩塑、壁畫已經是一本藝術和社會文化的編年史了,不同的朝代,不同社會風貌、不同信仰、不同的地域國家文化都匯聚到莫高窟。可以感受到來自不同時空的凝視和交流。

雖然一次只能8連抽,並且導遊很吝惜手電筒的燈光,但是在這8個石窟裡,能看到我們熟悉的九色鹿故事的原型,能看到不同朝代的三世佛,能看到經典的反彈琵琶,甚至在短暫的遊覽中,已經能分辨出不同朝代的風格:隋唐時期的精美、細膩、表情靈動;宋元時期模仿隋唐,但技巧略顯稚嫩;南蠻入侵後為了文化輸出的劣質仿造;如果看到比例失調、表情僵硬、色彩土味的靈魂雕像,鐵定是清朝被王圓籙發現以後胡亂修補的。

石頭,可能是當時人們對於永恆的認知,所以將其文化通過彩塑、壁畫的形式表現出來,並通石窟“前甬道,後洞窟”的形式保存。

共識:

共識:

共識:

共識:

莫高窟的形成是必然中的偶然,是當時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必然現象。公元366年是東晉十六國前朝時期,一方面,絲綢之路正不斷發展,佛教沿著絲綢之路進入中原。

另一方面,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不斷、社會動盪,民心不安,有著巨大的宗教信仰需求。因此在這個時期,佛教傳入中原不久便以弘揚,開始有中原僧人前往西域求經求法,並翻譯梵文佛教經典,地處咽喉之地的敦煌自然成了佛教文化的關鍵樞紐。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緣巧合是敦煌的地質地貌,處於沙漠和戈壁邊緣所形成的的、可以開鑿成洞窟的岩石山體,而山崖也被認為是人間與天屆的連媒,在宗教信仰和生活中有著獨一無二的作用。佛教僧人最開始在木製寺廟裡修行,後來也演變出了石窟寺廟,公元4世紀時石窟寺廟在南亞一代盛行,也就是說石窟建築的方法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了,不需要自行探索和發明。

上述種種,都讓莫高窟在地理環境,宗教需求、建築技術等角度達到了多角度和多方共識。

共識帶來的是UGC(或是PGC)生態:

真正締造莫高窟輝煌的,是其石窟供養人的UGC體系。河西走廊文化鼎盛時期,集中了大量的社會人才,產生了開鑿洞窟的宣傳需求。並且當時多名信奉佛教的高官都曾到敦煌任職並開鑿大型的佛窟,就如同現在的KOL在推特上換ape和punk頭像喊單一樣,之後上行下效,給當地各階層的民眾做了榜樣,信奉佛教,開鑿洞窟成了紅極一時的社會時尚。出資發願開鑿石窟的人,就稱之為供養人,幾乎所有石窟的甬道上,都能看到供養人的畫像,他們就是這些石窟的主人,匯集了當時社會各個階級,例如地方官吏、戎邊將士、僧侶、百姓、少數民族等等。他們因為或宗教、或政治、或宣傳、或記錄的目的,出資讓當時的能工巧匠們進行開鑿,而工匠們有的為了糊口,有的為了藝術或宗教追求,也願意聚集到敦煌,在艱苦的環境下進行創作。他們共同構成了莫高窟的UGC生態,流傳至今。

興於此,同樣莫高窟也終於共識的衰落和持續性的證偽

共識的衰弱:

隨著中原逐漸失去對西域和中亞政治的主導權,海上絲綢之路崛起,陸上絲綢之路的規模優勢喪失而逐漸衰落,莫高窟也從元代開始停止了新建並逐漸湮沒於世人的視野中。

持續性的證偽:

石頭、顏料,縱然用了能抗腐蝕的材料,但是依然抵抗不了時間的摧殘和人為的破壞。經歷千年以後,莫高窟也已經不堪重負了,這才有文章開頭Tony想要儘早體驗的情況。

現代人當然會想盡辦法讓此等過去延續下去,如果說刻在石頭上是古代人對永恆的技術認知,那數字化就是以現代技術延續的手段,敦煌研究院等機構已經通過數字化、ARVR 、畫質修復等技術手段,令我們得以見到敦煌之美。然而數字化存儲還不夠,區塊鏈技術才是這代人對永恆的技術認知吧。

如果說區塊鏈技術是當代的“石頭”,那這些“石頭”會給後世留下什麼呢?

正如貨幣需要伴隨著武力一樣,文化的輸出和影響力也少不了金融和權力的助力。我們現在能看到的石窟,離不開當時大概率是權貴的供養人們的讚助,反映的宗教、審美、經書也是當時權貴們的主流表達。

如果說供養人代表了歷史上的權貴,留下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佛像、雕像和宗教,那天然結合了金融和權力的NFT又會給後世留下怎樣的文化形態呢?

都值得思考。

如果說宗教的需求鏈接了古代UCG供養人及工匠生態和山崖石頭,共創了“敦煌版公鏈”。那什麼樣的共識,能鏈接全球創作者和生產者,構建一個當代的“敦煌盛世”呢?

都值得思考。

感知與交融

以上種種把敦煌和metaverse放在一起的聯想,也不免有種拿著榔頭看什麼都是釘子的嫌疑,確實也是這樣。對於深刻相信metaverse就是未來的我來說,”因為相信,所以看到“已經深入我心,什麼都能“元”起來。

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因為看到所以相信”才是主流。

增加感知是Metaverse大範圍推廣的重要一步


  • 增加感知分為兩條線:傳統和crypto

  • ■ 傳統——技術可視化or可感知化

  • 我很喜歡純白科技吳嘯老師說的“技術可視化”幾個字,可視化是為了增加對技術的感知,讓人能更好的理解技術。

  • 電影《頭號玩家》讓人把metaverse的可能性植入了腦海中,成為了現在解釋metaverse最好的註解。

  • 堡壘之夜的Travis Scott虛擬演唱會,讓人體驗到竟然還能邊看演唱會,邊控制自己的avatar在明星身上蹦來蹦去

  • gather.town讓人體驗到原來RPG maker+zoom看似毫無意義的仿真開會形式竟然還挺上頭。

《模擬人生》、《動物之森》讓人感受到化身avatar獲得第二人生的可能性

Facebook Oculus 2讓人感覺到消費級VR的來到(看美少女玩Beat Saber 最高!)

Roblox讓人看到元宇宙真實的開始被資本追捧

可以想見,對於傳統受眾推廣metaverse最好的方法,還是要等facebook或者蘋果為代表的消費級ARVR硬件產品的普及,以及雲計算、5g等配套技術的成熟,讓更多人能真的感知到頭號玩家一樣的世界出現。

■ Crypto——開放與生產關係改變的可感知化

如果說傳統是靠著技術進步來讓人感知到metaverse,crypto更多是通過開放式和生產關係的感知來讓人進入metaverse。

開放的metaverse:

想像一下,你一早牽著條狗去decentraland遛狗,路過一個畫廊,是一筆劃大師Sinclair的畫展,看到一幅心怡的畫,隨手點進去跳轉到opensea裡買下來,領取完一枚專屬的poap(“到此一遊”證明),繼續往前走。

走了一會兒,狗突然叫了兩聲,提醒你,有人在偷你的“菜“,這個菜不是普通的菜,是指defi的礦,自從最近新出了一個新的類似開心農場的遊戲以後,所有defi用戶都把LP搬去裡面進行可視化挖礦了,自此以後defi資產不單能產生利息,埋在遊戲裡的菜地裡,還能收穫各種農作物的NFT,甚至還能生出不同動物的NFT。你趕緊退出decentraland,到開心農場裡把偷菜的機器人趕走。你誇了夸你的寵物狗真聰明,並且餵了些新買的“算力狗糧NFT”給它。想起來,這個狗其實只是你在去年買的一張靜態圖片NFT,但是因為社區太好了,不斷有人開發,逐漸地從一個靜態圖片,轉變為由骨骼可活動的3d文件,並且自從RCT出了AI賦能NFT的功能以後,任何人都能購買算力來用ai訓練自己的NFT,於是這隻狗從靜態的圖片逐漸進化成了一個可以聊天,甚至可以預報你的礦有沒有被偷的機器智能寵物狗。剛才餵的“算力狗糧NFT”,也能讓它變得更智能。

剛收完菜,你就收到了朋友的對戰邀請,近期你和你的朋友沉迷於一個叫depokemon的遊戲,一個類似於pokemon的遊戲,但它能允許其它不同遊戲或者項目中的角色一起大亂鬥。你同意了對戰請求,進入到遊戲,你選擇你剛餵了狗糧的寵物狗出戰,而對方出戰的是Cryptopunk裡的殭屍角色。你覺得你要涼,但是想起來前天你剛從另一個鏈遊《dark forest》中打到了一個神器,而今天正好depokemon遊戲進行了更新,能支持其它鏈遊的道具在遊戲內進行寵物的buff加成。你把神器裝上,打敗了你朋友,達成了100次勝利的系統成就,並獲得了一個“鑰匙NFT“,擁有這個鑰匙,證明了你是“高玩用戶“,就將有資格參與今年舉辦的Devcon中游戲分會場的VIP會後活動。

對戰完以後,你累了,你回到你虛擬的家中,把最新買的Sinclair的畫掛在牆上,靜靜地欣賞。

  • 以上種種不同元宇宙互通的開放式體驗,一部分場景已經能在decentraland和crypto voxel裡體驗到了。所以即使它們的畫質、技術和傳統相比還很稚嫩,但這種開放的感知是很重要的。

  • 生產關係改變的感知:

  • crypto和NFT對生產關係的改變更難感知,但確確實實在發生著。

在這裡,任何有創造力的人都可以將它們的作品mint成NFT,並以可編程的方式與粉絲連接。

在這裡,任何有願景和共同目標的人都可以發起組織一個Dao並低成本的積極實踐。

傳統技術的迭代帶來的感知,與crypto領域創新帶來的社會關係變革的感知,最終會交匯融合在一起。除此之外,現實和虛擬也在融合,以pokemon go為代表的ar遊戲,讓我們看到,現實和虛擬遊戲融合的未來。一款名為HADO的AR運動遊戲,更是把現實中的競技結合其中。

未來的Metaverse,必然是現實與虛擬、傳統與Crypto的大融合。

未來的Metaverse,必然是現實與虛擬、傳統與Crypto的大融合。

未來的Metaverse,必然是現實與虛擬、傳統與Crypto的大融合。

未來的Metaverse,必然是現實與虛擬、傳統與Crypto的大融合。


X-Order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