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分佈式數據庫的效率與安全
從數據的角度而言,區塊鏈技術本質上是一個分佈式數據庫。而與之相對的是中心化數據庫,也是我們在互聯網時代最為常見的數據庫類型。在傳統互聯網時代,無論是企業數據還是個人數據,其存儲的載體都是中心化數據庫,它最大的優勢在於實現了傳輸效率的不斷提升。可以說,在過去的三十年間,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中心化數據庫經歷了許多次的變革與迭代。
最早的數據庫叫二維平面數據庫,是雅虎首創。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一個“表格”。因為在互聯網早期出現了很多的網頁,雅虎就通過這個“表格”將網頁分門別類便於用戶進行搜索。但是,隨著網頁的數量越來越龐大,二維平面數據庫無法支撐龐大的需求,後來數學家便發明了搜索數據庫,例如我們常見的谷歌、百度等,均是通過搜索數據庫,將大量的網頁存儲於搜索數據庫,實現檢索的功能。
隨著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業務的興起,關係型數據庫的應用逐漸興起,它能夠準確的存儲每一筆數據並且不會出錯。可以說,如今能夠實現銀行系統的電子化、購物的電子化,其底層都是由關係型數據庫來保障。後來,隨著互聯網應用的迭代,我們需要存儲大量的圖片、視頻,基於此背景,文件型數據庫逐漸被廣泛應用,典型如抖音、Youtube等應用的出現。
可以說,每一次數據庫的迭代與突破,都帶來了互聯網應用的快速發展。不過中心化數據庫雖然解決了數據的傳輸效率問題,但時至今日,“數據安全”的話題卻依舊是懸在人們頭上的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這也讓人們再次注意到以區塊鍊為代表的分佈式數據庫的重要性。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數據隱私保護與確權
基於上述我們可以看到,區塊鏈的分佈式存儲還需要解決一大問題:數據的隱私保護。我們常說,互聯網時代下每個人的數據都在“裸奔”,區塊鏈技術如何保障個人、企業的數據隱私呢?這就要提到區塊鏈的非對稱加密技術。
互聯網時代我們最常用的加密方式是對稱加密,就是使用同樣的密鑰進行“加密”和“解密”。這種加密方式最大的問題是,一旦秘鑰洩露數據就徹底暴露。而非對稱加密中,加密用一個密鑰,解密時用另一個密鑰,同時公鑰無法反推出私鑰。這也就確保了分佈式數據庫在數據傳輸過程中,最大程度保護數據的隱私,而且對於企業、個人而言,只有通過授權之後的隱私才能夠被公開或者使用。
以個人數據為例,我們通常使用微博產生的數據、淘寶和京東的購物數據,對於新浪、淘寶等公司而言,數據則是公開的,且歸屬權屬於該公司。在這個前提下,如果淘寶作為中心機構主動“作惡”或者其數據庫被黑客攻擊,則意味著我們的數據和數據隱私就會洩露。而分佈式數據庫和非對稱加密則有效避免了這樣的問題。
既然,基於區塊鏈技術,數據隱私得到了保護,使用還需要授權,那麼是不是意味著:傳統互聯網時代“無主”的大量數據,現在有了歸屬權的概念?或者說,數據也成為企業“明碼標價”的資產?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技術之外的問題
回歸到技術本身,區塊鏈技術對於數據的保護、確權以及管理和交易,提供了最好的解決方案。不過,這其中依舊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和思考的問題。
首先就是歸屬問題。回到數據要素本身的話題上看,如何解決數據歸屬權與讓數據參與市場化配置的矛盾?我們將數據分為兩大類:公共數據和個人與機構數據,那麼後者的數據權屬問題應該屬於生產者還是經營者,這目前仍是一個存在爭議的問題。
有專家指出,數據權利客體應根據數據的內在層次進行劃分。信息在符號層上表現為數據文件,而在內容層上數據文件中的信息內容為數據信息,兩者應區分為不同客體。還有人認為,數據與信息是“工具和本體的關係”,數據指的是物理技術上的比特流,是傳遞信息的工具,並依賴於代碼。
除了歸屬的認定,還有新技術迭代與監管發展中的時間差問題。目前在數據歸屬權和數據資產方面,我們還沒有專門的法律依據。關於數據確權的,我們大致可以依託的法律有《物權法》、《合同法》、《知識產權法》、《競爭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但是這裡存在適用性的問題。
結語
結語
結語
總的來說,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特徵,無疑決定了數據要素將成為未來社會的基礎性資源。而數據要素的快速增長與總量趨於無限的特性,本身蘊含著巨大的價值。同時其極大的流動性與極低的邊際成本,讓數據要素可以進一步產生更多數據,大幅提升其他要素的生產效率,快速釋放紅利,為數字經濟培育出新的增長點。
對於企業經營,未來一定都將面臨著巨大的變革,數據要素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旺鏈科技認為,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只有勇於嘗試、探索和創新的企業,才能在數字經濟時代,抓住時代的機遇,形成自己有效的競爭護城河。儘管這條路在現在看起來,似乎還不是那麼的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