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交易,圍堵挖礦,對加密貨幣的監管已嚴陣以待
区块律动BlockBeats
2021-06-22 02:52
本文约2172字,阅读全文需要约9分钟
央行明確指出要「完善異常交易監控模型,切實提高監測識別能力」

監管的利刃再一次從天而降,央行對加密資產交易的管制來得如此猝不及防。

6 月21 日,人民銀行官網發文稱,已就銀行和支付機構為虛擬貨幣交易炒作提供服務問題,約談了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郵儲銀行、興業銀行和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等部分銀行和支付機構。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一級標題

一級標題

央媒發聲批評,主流媒體頻頻刊文

5 月21 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金融委)召開第五十一次會議,研究部署下一階段金融領域重點工作。官方文件稱, 將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 堅決防範個體風險向社會領域傳遞。這是國務院層級第一次明確要打擊虛擬貨幣挖礦。

此前,「監管將至」的聲音甚囂塵上,消息一出,監管終於落地。隨後,主流媒體持續發聲,上月起新華社曾10 天之內連發6 文緊盯「幣圈」,從挖礦到交易再到融資,涉及挖礦、交易、「發幣」、碳排放等眾多領域,引發廣泛關注。

一級標題

一級標題

礦業備受打擊,比特幣完成「去中國化」

與輿論伴生的,還有針對礦場的監管政策。

在監管方面,中國國務院以及多個地方政府都明確表態要打擊比特幣挖礦,部分地區已經在開始清退比特幣礦場,由此比特幣的算力「去中國化」進一步加速。

5 月18 日,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關於設立虛擬貨幣「挖礦」企業舉報平台的公告》,內蒙古打出了第一槍。 25 日晚,後續又出台了《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堅決打擊懲戒虛擬貨幣「挖礦」行為八項措施(徵求意見稿)》,要求全面清理關停虛擬貨幣「挖礦」項目。

在內蒙古的大規模清退後,新疆、青海、雲南,相繼推出監管措施,各地礦工開始「大遷徙」。直至6 月18 日,《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四川省能源局關於清理關停虛擬貨幣「挖礦」項目的通知》徹底斷絕了中國礦工的希望,打擊挖礦的最後一隻靴子也落地了。

一級標題

一級標題

監管落地,持續打擊交易

此次監管落地,已在眾多幣圈人士的預料之內。

有人認為,本次央行監管或為對金融委第五十一次會議的貫徹落實,並非出乎意外的黑天鵝。此前,金融委會議後,金融機構並未出台具體落實方法。

6 月初,繼打擊挖礦之後,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知乎微博等社交媒體陸續屏蔽虛擬幣交易平台關鍵詞。在微博上,一大批比特幣、加密貨幣等領域自媒體大V 接連遭到封禁,點開其主頁顯示,「該賬號因被投訴違反法律法規和《微博社區公約》的相關規定,現已無法查看。」

6 月9 日,央行旗下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向全行業發布風險提示,「警惕利用虛擬貨幣、區塊鏈技術逃避資金溯源。」「各會員單位進行事前、事中、事後各環節全流程風險管理。」

6 月10 日,有媒體報導稱,在國務院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的統一指揮下,23 個省區市公安機關同步收網。對利用虛擬貨幣為電信網絡詐騙活動提供轉賬洗錢服務的違法犯罪團夥實施集中抓捕。共打掉違法犯罪團夥170 餘個,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1100 餘名。

在一系列涉及多領域的監管政策下,金融機構對資金渠道的監管並非意料之外。

這並非有關部門第一次針對虛擬幣做出監管。在加密貨幣十餘年的發展歷史中,監管時有發生。

早在2017 年,七部委就曾發文稱,要準確認識代幣發行融資活動的本質屬性。代幣發行融資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

2018 年8 月,五部委聯合發布《關於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文件稱,請廣大公眾理性看待區塊鏈,不要盲目相信天花亂墜的承諾,樹立正確的貨幣觀念和投資理念,切實提高風險意識。

對比特幣來說,挖礦屬於一級市場,交易屬於二級市場,此輪監管同時將一二級市場同時覆蓋,已超過此前的監管範圍。相比於4 年前的「九四」,2021 年的「621」似乎更加嚴厲。加密貨幣至暗時刻,再度來臨。


区块律动BlockBeats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