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爾法收益、貝塔收益是大家在投資過程中經常聽到的兩個概念,被廣泛應用於評估股票,基金或投資組合績效。阿爾法用來衡量與市場指數相比較的投資回報,貝塔用來衡量投資的波動性,表明其相對風險。
這兩個名字最初來源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夏普在1964年發表的一篇論文《投資組合理論與資本市場》,出投資者在市場中交易面臨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其中系統風險可以從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 中的證券市場線:
E(Ri)=Rf+βi[E(Rm)−Rf]
被定義, β 是衡量證券或有效組合承擔系統風險水平的指數。因此他將金融資產的收益拆分成兩部分:和市場一起波動的部分叫貝塔收益,不和市場一起波動的部分叫做阿爾法收益。對應到公式上就是: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理解阿爾法和貝塔
首先我們需要定義一個市場基準,對應這個市場基準每個金融資產都會有一個貝塔係數,來表示這個金融資產對比市場基準的波動程度。比如貝塔係數為1,則意味著金融資產同市場基準的波動保持一致,市場基准上漲10%,則該金融資產也會上漲10%;對應的,標的隨著業績基準進行波動產生的收益就稱謂貝塔收益。比如隨著業績基准上漲10%,標的上漲了11%,這11%就是貝塔收益。貝塔收益可以看作是一種相對被動的投資收益,也就是承擔市場風險(業績基準下跌10%標的下跌11%)所帶來的收益(業績基准上漲10%標的上漲11%)。這種收益一般不需要主動去通過選股、擇時等獲得,而是隨著業績基準(比如大盤)起起伏伏獲得的。我們聽到的大部分被動型指數基金就是這種基金。
那麼什麼是阿爾法收益呢。按照上面的公式我們知道:
阿爾法收益= 資產收益- 貝塔收益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來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某基金,跟踪的業績基准上漲10%,其β為1.1,則貝塔收益為11%,但是該基金通過一些策略取得了20%的收益率,多出來的這9%的超額收益就是阿爾法收益。我們需要注意到的是這部分阿爾法收益,是和市場波動無關的(業績基准上漲產生的基金收益為貝塔收益),這部分收益就是需要通過基金經理通過管理、擇時、擇股等手段來獲取的超額收益,市場上絕大多數主動管控基金追求的就是阿爾法收益。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加密貨幣中的阿爾法和貝塔
傳統金融領域有著幾乎上百年的發展,阿爾法和貝塔收益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研究。加密貨幣做為剛剛發展十年的新興資產,還有著眾多不成熟的地方。如果說證券市場的指數(比如上證指數)可以做為貝塔收益的衡量,那麼加密貨幣領域目前只有BTC 才能充當類似指數的作用,其原因在於:
BTC 佔據加密貨幣總市值的比值太大,熊市時候甚至達到70%以上;
其他市值較大的加密貨幣和BTC價格的相關性太高;
雖然也有一些機構自發推出一些指數產品,但是受到市場認可的程度不高;
大量的投資者以BTC 為計價本位。
這就造成BTC 本身的波動率成為事實上的市場基準,因此只需要持有BTC 即可獲得貝塔收益。如果尋求阿爾法收益,則需要在牛市中獲得超過持有BTC 的收益。
阿爾法收益是來源於阿爾法策略,傳統的基本面分析策略,偏重選幣,依靠精選板塊和投資組合來超越大盤,這種方法要求投資者俱有較高的研究分析能力,在國外市場普遍應用於對沖基金之中。就具體策略而言,主要涵蓋:
1、多/空策略,就是將部分資產買入幣,部分資產賣空。對沖基金經理可以通過調整多空資產比例,自由地調整基金面臨的市場風險,往往是規避其不能把握的市場風險,盡可能降低風險,獲取較穩定的收益。
2、套利策略,就是對兩類相關資產同時進行買入、賣出的反向交易以獲取價差,在交易中一些風險因素被對沖掉,留下的風險因素則是基金超額收益的來源。
小結
小結
小結
就資金體量而言,整個加密貨幣市場總市值目前將近2萬億美金,和傳統金融市場相比還非常小。另一方面,幣圈有它自己獨特的特色:一、受政策影響較大,二、市場中充斥著大量非理性的散戶,這兩個特點就使得在加密貨幣市場尋找阿爾法收益要容易的多,因此才有了每輪牛市幾百倍的上漲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