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這裡進入視頻回放)(點擊這裡進入視頻回放)
(點擊這裡進入視頻回放)
(點擊這裡進入視頻回放)
下午場的第6輪圓桌,以“底層生態的新周期競爭”為議題,邀請了多位公鏈賽道的從業者:Taraxa創始人兼CEO Steven Pu、Neo生態拓展總監王佳超John、Solana亞太區負責人Cristobal、雪崩協議亞洲區負責人Wilson、Mask Network市場負責人三水、ArkStream Capital合夥人Warren Fang和主持人鏈得得ChainDD總裁李非凡。
Taraxa創始人兼CEO Steven Pu表示,Taraxa一直在做非正式型的交易,日常線上線下大家都有非常頻繁的非正式交易。從應用角度來說,把這些非正常交易做得更加可追溯,就能在運營層面上能夠幫助業務降低摩擦和糾紛,後期如果能把這個應用的體量積累到一定範圍,就可以幫助很多線下的人創建它自己的名譽或口碑,這個名譽或口碑其實也是金融產品。從應用層面來看,真正的引爆點是怎麼讓鏈下產品,通過區塊鏈技術強化其實用性。
Neo生態拓展總監王佳超John分析認為,開發者有沒有踩住每一個風口是很重要的,以太坊的格局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比較明顯了,對於其他公鏈大家應該抓住新增的市場和新增的用戶,像BSC就是抓住了以太坊的溢出用戶,所以很多新增用戶都在BSC裡做開發,現在形成了比較良好的局面。所以我的感知是大家做事情還是要順應大流,倒不是說要放棄自己本原的東西,但是如何讓更多的開發者對這條鏈更感興趣,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可以做事相對重要。但是對於一些老公鏈來說可能會有一些問題,因為它開始的時間比較早,所以它的很多架構或者有一些歷史上的用戶和粉絲,當它去照顧之前用戶的情緒時並不能像新公鏈那樣,可以輕鬆地做一些轉變。所以站在我們的角度來講,未來五年可以把我們的生態打開,我們也鼓勵生態裡的項目走出去,只有自己生態項目流量入口做好了,老的傳統公鏈才會有更好的機會。
Solana亞太區負責人Cristobal提到,作為一條公鏈,Solana要把底層技術和應用生態做得更完善,通過黑客馬拉鬆的舉辦激活鏈上應用開發,並隨著市場的需求推出新的產品。 Solana從年初到現在已經有槓桿、借貸、保證金交易、AMM等不同組件,所以是做得更好讓開發者更容易做事。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不犧牲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的前提下,一直在提高性能和tooling。
雪崩協議亞洲區負責人Wilson表示,DeFi底層共識的達成是不太一樣的,現在很多平台、項目、公鏈面對著巨大問題,它更像是一條國道,這個國道可能只能開三四輛車,所以它的控制非常難,也有一些不同的項目本身TPS是不錯,但是早晚會有擴容的問題,所以一定要結合。車多的時候不會堵在三環,去機場高速時也不會堵在半路,對比傳統共識是從串聯體係到並聯體系,每一個節點在網絡上都會跟另一個節點check,然後再找另外一個節點check,整個架構體系共識是比較創新的,共識改變了就證明芯片改變了,底層的芯片更像是單核芯片,我們雪崩協議做成了多核芯片,把速度和可擴容性進行了很好的結合,這是底層最大的差異,這個差異會讓整個鏈的表現變得更好。
Mask市場負責人三水錶示,用戶的需求就是Mask Network 的需求。我們算是比較接近互聯網用戶的產品,2019年的時候我們跟MakerDAO合作發紅包,現在這對於很多底層公鍊和開發者來說並不是特別難,但是對於我們這種完全不懂技術只是做運營、市場的人來說,不管是APP還是公鏈,如果是沒有利益驅動的話,對於用戶來說都是不會用的,包括區塊鏈本身。 DeFi、NFT也都是有造富效應大家才會來用。在以太坊上發紅包或者做其他應用的成本過高,且用戶的接受度不高的話,這會促使我們必須去選擇其他的鏈,包括Solana、BSC、Polygon、Near等都,我們都會考慮。底層公鍊是什麼我並不關注,我只需要把應用做到極度優化就好了,但是底層公鏈一定要便宜、速度快好用。
ArkStream Capital 合夥人Warren提到,因為路徑依賴和網絡效應導致的用戶壁壘,新的產品想替代原來的產品至少需要有10倍的提升空間。以太坊在現有的框架下,已經相對完善了,如果想在各個方面都超過10倍的話,對於底層開發者是巨大的挑戰,他們必須達到範式的升級,不能只是性能的提升。另外,公鏈的運營也非常重要,技術和性能是底層基礎設施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條件。最後,對底層開發者來說,很重要的是持續迭代能力,這一點在加密貨幣行業非常重要。這個市場變化地非常快,市場上持續不斷地創新導致一旦你遠離市場,就和時代的發展脫節了。我們前面提到,所有的開發都是為了解決需求,如果與需求脫節,閉門造車,就很難再做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所以,持續的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迭代,在保持原有宏大願景不變的理想下,適當地做出一些滿足市場需求的改變,我們認為是有必要。
Steven Pu:以下為直播實錄,由Odaily整理,enjoy~
主持人李非凡:各位好,非常容幸由我來主持這個環節,主題是“底層生態的新周期競爭”,首先歡迎這個環節的幾位嘉賓,幾位先簡單介紹一下自己。謝謝今天的邀請,我叫Steven是Taraxa項目的創始人,Taraxa是去中心化區塊鏈基礎設施,專門用來跟踪非正式性交易的數據和協議,在創建Taraxa之前我做了一段時間的戰略諮詢,之前我在IOT和移動醫療領域創業過幾次,學的是電子工程專業,在斯坦福拿到本科和碩士電子工程學位。
Cristobal:王佳超John:
Wilson:大家好我是Cristobal,是Solana中國區的負責人,我們的創始團隊來自高通、英特爾、谷歌等。我們的速度非常快,可以做到最高5萬到6.5萬的TPS,我們從明天開始會有全球性的黑客松,中國會有專門的大賽區,請大家多多關注。
三水:大家好我是Wilson,我主要負責Avalanche在亞太區的市場,中國是比較重要的市場,我們花的精力比較多,目前我們也延展到其他的市場如韓國、印尼、菲律賓、泰國,逐步會往亞洲其他市場延展,這也是比較辛苦的活兒,整個團隊也非常支持。所以我們在整個社群的建設、市場推廣方面也花了非常多的精力。 Avalanche在去年9月主網上線後整個生態的發展非常快,現在已經有100多個項目在逐步搭建,後面會有更多的項目遷移過來或者在Avalanche市場原生,我們現在有三條鏈,底層有一條支付X鏈,Staking是P鏈、智能合約是C鏈,底層是非常完善且複雜但是性能非常高的架構,最近遷過來的DEX非常多,他們有比較好的表現如:成本低、效率高、可擴展性強,這是主要優點,希望大家有空可以嘗試一下。
Warren Fang:三水:
大家好我是Mask Network三水,主要負責市場,Mask Network現在在做一個插件,在推特和臉書上都可以用我們,有很多功能如加密文字、去中心化文件存儲也包括NFT、DeFi ,前一段時間還做了比較特別的功能,就是針對項目進行ITO的動作,請大家點擊Mask.io 下載產品使用一下,我們跟其他的產品可能不一樣,我們更多是連接互聯網用戶和區塊鏈用戶的橋樑。
Steven Pu:大家好我是ArkStream Capital的聯合創始人Warren Fang,我們是聚焦增長的,以加密貨幣投資和品牌戰略諮詢為一體的機構,並推動Web3.0的獨角獸成長。我們有ArkStream Capita專注於投資Wbeb3.0底層基礎設施和加密數字的遠程應用,感謝的邀請,底層基礎設施是我們一直在關注的版塊,同時我們也認為目前是處於加密貨幣市場新周期中,市場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探討和參與的,今天要向各位多多請教。
李非凡:回望過去兩年加密世界的爆發和崛起,是建立在DeFi和底層協議之上的去中心化金融基建完善、性能提升和橋接方式的延展,這樣的方式下大家都想未來如何在DeFi生態中,包括金融生態中在底層協議上有什麼東西會產生新的爆發點,都在賭一個新的方向和可能性,未來一兩年會產生在哪些領域,會有哪些新的應用、新的玩法、新的金融層面的協議交易方向出現。
近幾年像DeFi這樣的使用場景做的比較好,是因為它在市場上有非常強的交易,其實不是Layer1引爆它的應用層,而是應用層引爆Layer1。更重要的是考慮如能夠找應用的類型,想辦法把底層做的能夠支撐上層應用類型。 Taraxa一直在做非正式型的協議和交易,日常生活中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大家都有非常頻繁的非正式交易,大家工作協調過程中就會出現很多,80%以上的溝通都是在這個上面的。我們認為這塊地方從應用角度來說把這些交易做的更加可信、可追溯,在運營層面上能夠幫助業務降低摩擦和糾紛,後期如果能把這個東西積累到一定的量做到一定的範圍的話,就可以幫助很多線下的人創建它自己的名譽,名譽這個東西其實就是個金融產品,或者是很多金融產品的輸入。我們認為真正的引爆點,從應用層面來看是,怎麼使鏈下產品通過區塊鏈技術變得更加有用。李非凡:Neo作為橫穿好幾輪牛熊週期的項目,你是怎麼看待這個行業發展的規律和未來的爆發點?
王佳超John:
Cristobal:我覺得對於一條公鏈來講,每一輪牛熊都是比較大的挑戰,對於用戶的角度每一輪都會有很多新的感興趣的人進入到這個行業,他們更加喜歡新鮮的東西,要不停創造新的東西出來給新的感興趣的人了解,對於公鏈的人來講保持新鮮度,能夠抓住一些風口而不是固步自封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難的。 Neo在努力做這件事,我們也推出了像Flamingo全棧的DeFi協議,TVL最高有18億美金,還是抓住了一點點。我個人認為DeFi在未來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現在包括像保險、借貸各個方向衍生品已經挺全了,在未來會有更多的項目完善DeFi生態圈。但是我覺得有一件事未來會成為比較大的爆發點,對於普通人來說,使用DeFi還是非常困難的,包括在這個行業待了很多年的人。我覺得未來大家對於DeFi的理解,或者對於普通的區塊鏈投資者、參與者來講,他們真正使用的是收益型的產品,或者是類似於支付寶的東西。這個東西會成為一個DeFi比較大的流量入口,現在像一些比較大的錢包,就是DeFi賽道比較好的流量入口,但是這個賽道目前還沒有完全跑出來能承接住這麼大的傳統用戶的,所以我認為這塊是比較大的機會。
李非凡:好的,我們接下來想听聽公鏈項目對選擇底層協議的一些感受。讓我們先有請Cristobal。
Wilson:Solana 今年3月1日結束了一場全球性黑客松,中間出來了100多個項目,大部分都是做DeFi的,還有一些是做全倉保證金的衍生品,有一些做期權、借貸、合成性資產,我完全無法辦法預測哪個項目接下來會爆發,但是我只能說我們把底層的公鏈做的越快、越便宜、越好用,把功能完善,讓越多的DeFi應用跑起來就越好。
還有一個項目叫MAPS.ME,是全世界第四大的地圖軟件,有點像歐洲的高德地圖有大概1.4億用戶。這1.4億用戶接入MAPSME,會享受產品提供的借貸、轉賬、換匯各種功能。想想看1.4億用戶能進入DeFi生態,比他們現在已有的DeFi地址總和還多100倍,這個我比較感興趣。還有世界上最大的AMM,在超過幾百個strengthon裡做流動性,會在我們公鏈上開發一個預言機叫PYTH,會用400毫秒的速度進行更新,如果用PYTH這種Oracle做機槍池的話會是什麼概念。
Gün教授最早提出International Finance,翻譯成中文有點像互聯網金融,其實都上鍊。所有的金融資產上鍊過程中,最早的銀行從存摺變成了網上銀行,網上銀行第一步也是需要拿一個Token的小插件,然後再安裝軟件,然後再往下安裝系統再去使用也很麻煩。大家在這個階段挖礦也很辛苦。所以便捷性下一步肯定會出現各類application,讓所有散戶和市場機構參與,逐步形成像從網商銀行到微信支付這樣的方式去轉。但是各種都會存在,所有支付工具你可以選是用網商銀行支付還是微信支付,DeFi市場資產量非常大,交易就非常強,所以整個DeFi世界裡還是有非常大的版塊。
三水:一兩個月之前我看NFT板塊也非常熱,身邊的確有非常多的朋友和項目也在往這個市場遷,這也是個巨量資產,底層我們更像是深圳,從產品層面來看DeFi世界從復雜變得更簡單,交易變得更便捷,流量變得更大,性能變得更強,這些方向是個非常大的趨勢。
Warren Fang:三水:
大家說的都很對,但是之前你們更在乎DeFi的金融屬性。分享一個比較好玩的故事,Mask 作為一個插件,兩月初的時候推出了一個新功能——ITO,ITO是基於推特做token 首次發行,底層使用的是以太坊。但是當時Mask 自己的ITO卻延期了24小時,原因是我們本來計劃上午11點開始,在開始前的45分鐘就已經有100多萬次的流量,直接就把以太坊的一個節點QuickNode炸掉。我們預估當時有2-3萬人參加,這個數字對於互聯網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很大的流量,但是對於區塊鏈來說,這個流量非常巨大,以至於以太坊都沒辦法支持這個流量。以太坊已經是區塊鏈領域非常多用的協議了,但是和互聯網相比還是差了一些。這就提示了我們,對於很多底層協議來說,更多、更新的應用能夠促進底層開發。但是一些底層能否支撐住,這是做底層協議的項目方應該思考的問題。雖然互聯網Web2.0是中心化的,因為他有服務器,所以能夠給支持很大的流量,現在所謂的Web3.0區塊鏈能支持這個流量嗎?所以為什麼以太坊要擴容,大家都在等Layer2。 Mask是比較落地的應用,連Mask ITO都頂不住的話,以太坊在擴容的同時能不能迎接更多的傳統應用進來,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Mask Network 有多鏈計劃,因為我們發現一條鏈根本撐不住很多應用,一個簡單的應用都撐不住更何況是其他的。
剛才大家都是以生態建設者的角度來進行分享,我們現在從用戶或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底層協議的核心問題是解決需求,你做的東西要么是當前場景下有迫切需求的,要么是在時代發展過程中有重大意義的,不能毫無意義地堆砌一些概念和數據,但是沒有實際的方案和解決路徑。我們認為未來底層協議的爆發會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當前底層的拓展,比如以太坊的Layer2,和支持EVM的公鏈,比如BSC,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以太坊的性能,並且可以讓用戶和開發者低門檻進入,而且通過跨鏈橋的基礎設施,可以很好地讓資產在新的層級進行流動,我們目前也看到BSC生態的爆發。隨著牛市的進一步加速,越來越多的場外用戶進入加密行業,這樣的高效、低手續費、低交易成本的拓展方式可能會更加受歡迎。另一個爆發點是全新的一套區塊鍊網絡,比如Polkadot的多鏈異構網絡,或者像Dfinity、包括咱們今天這些嘉賓的這些公鏈,Solana、avalanche、taraxa、Neo等,他們並非原有協議的升級版,而是去創造了一個新的生態,希望在更多的落地場景去解決一些需求。這些底層協議上,我們認為要么是做一個大而全的東西,把所有的東西都能容納進去,比如polkadot,通過substrate的底層框架和平行鏈插槽的設計,讓各個領域的開發者和用戶都能夠參與進來;要么是做一個垂直的板塊,比如flow,或者enjin開發的efinity,都是專注於NFT的公鏈,他們可以針對NFT的特定需求,在特定場景去開發一些功能,這是別的底層基礎設施所不能覆蓋的。
Steven Pu:18年的公鏈不能講百花齊放,而是百廢待興,因為所有的公鏈做出來以後,都發現並沒有應用在上面跑,不得不自己去刷一些交易量,或者自己在上面開發一些應用,但實際上是沒有任何的真實需求的。 18年底DAPP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由於EOS的火熱,幾乎大量的公鏈,尤其是國產公鏈,都自己開發了一些菠菜的DAPP放在上面,但到現在都被證偽了,包括EOS,因為這些需求是偽需求,而且這些公鏈也不能很好地給開發者提供相應的開發環境。時至今日,公鏈的格局雖然仍是以太坊一家獨大,但我們看到了其他公鏈的生態已經開始茁壯成長,其根源在於開發者社區的逐漸完善。開發者是公鏈生態中最重要的一環,節點服務、IDE、區塊瀏覽器、錢包,再到應用層的DEX、去中心化借貸、預言機等,從底層到用戶端,有很多缺一不可,缺少某一個環節都不行,但這不是靠公鏈的核心開發團隊就能搞定的,需要一定規模的開發者社區,才能把整個生態給建立起來。這是這一輪牛市和2017年本質上的區別,2017年是故事驅動、白皮書驅動的,而這一次,是產品驅動,價值驅動,用戶驅動。
李非凡:2018年百鏈相爭,和現在的基本定義和基本需求導向也完全不一樣,對於歷史回顧過程中我們如何看待現在底層協議在服務與基本生態上項目的指標、服務能力,哪幾個地方是比較看重下一階段需要進一步細化完善的?
剛才大家說的都非常專業,的確現在市場上是應用為王,現在要看一個公鍊是否在未來有很好的發展場景,更多的是要看這個公鏈的團隊是否在花時間挖掘新的應用場景。我認為一個公鏈核心的競爭力並不是我比誰有多快,在座的所有公鏈基本都比以太快,但是以太上的金融資產和DeFi量我們是搶不到的,這是非常現實的。一個生態做大到一定程度後,會做到不管技術有多爛都會有開發者留在這個生態,因為所有流量都在這裡,而且大家會想方設法在這個生態基礎上再進行提高。
作為公鏈的話有長久發展潛力和可能性的話必須想辦法看下一個大的落地場景是什麼,只有在這個上面有先發優勢,做第一個起來有指數的增長讓別人趕不上,公鏈才會有比較好的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前景。李非凡:好的。佳超這些人裡你是從業時間最長的競爭者之一,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王佳超John:
Cristobal:你有沒有踩住每一個風口是很重要的,在兩年前我們也有很認真地想過關於以太坊的溢出效應,以太坊的格局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比較明顯了,對於其他公鏈大家應該抓住新增的市場和新增的用戶,很明顯的在這一波里像BSC就是抓住了以太坊的天花板問題,所以很多新增用戶都在BSC裡做開發,現在形成了比較良好的局面。所以我的感知是大家做事情還是要順應大流,倒不是說要放棄自己本原的東西,但是如何讓更多的開發者、更多對這條鏈感興趣,能夠在裡面有完善的基礎設施能夠做事,這件事相對重要。但是對於一些老公鏈來說可能會有一些問題,因為它開始的時間比較早,所以它的很多架構或者有一些歷史上的用戶和粉絲,當它去轉身時其實是要照顧到之前用戶的情緒,所以並不能像新公鏈那樣,可以輕裝地做一些轉變。所以站在我們的角度來講,我們想的是未來五年可以把我們的生態打開,我們也鼓勵我們生態裡的項目走出去,只有自己生態項目做的比較好流量入口做好了,老的傳統公鏈才會有更多的機會。
李非凡:以太坊中可能會出現一些時機節點,這方面Solana是怎麼思考這些節點的機會?
Wilson:我覺得DeFi是處於比較早期,在DeFi行業內看以太坊覺得它是非常大的蛋糕,各公鏈都會有一些橋可以導出一部分的DeFi流量。讓他們一來用我們這個速度做同樣DeFi的事情,但是DeFi不僅限於這個,我們可以擴大DeFi思維,把DeFi擴張到其他用戶,一個好的DEX裡面的區塊鏈步驟應該是隱性的,比如大家轉一筆賬借一筆錢這個時間不需要處理很複雜的私鑰做各種轉讓,只需要非常簡單的按一個按鈕就行。所以不光是創新,還需要把用戶體驗UI、UX做好,這個市場會給好的UI、UX產品非常高的溢價。黑客松接下來很重要的一個評定就是你這個產品好不好用,好不好上手,用戶需不需要很繁瑣的操作,這點也很重要。
我個人一直很看好以太坊,以太坊2.0通過POS再加上zk rollup為導向解決擴容的問題,理論上可以大幅度增加他的TPS,但是這對開發者和已有的以太坊生態項目會造成複雜性。所以可組合性也非常重要,開發者過來可以直接基於已有模塊進行建造,而不需要處理分片或者二層網絡這種複雜性。
從鏈上擴展operation,我們的思路並不是哪個熱就去追哪,因為我覺得早晚追不到。比如當時DeFi默默就起來了,身邊也有很多朋友在說這個事,但是這個信息的傳遞還是有延遲的,我們2018年就開始看NFT項目,我第一筆獎金發的就是MANA,當時差點投了錢已經打過去了,但是後來因為賬號問題退回來了。當時急著投進去,我們看好這個方向,但是花了兩年時間讓這個市場變得成熟。所以我理解現在的區塊鏈更像是一個cheese,上面有很多洞,你只要認準了方向把這些洞填滿了你就佔了個坑,在這個地方深耕就有發展機會,所以並不需要追求什麼熱點,只要覺得這個市場有需求、用戶有需求,就跟消費升級一樣,你住的房子肯定希望越來越好,消費升級的邏輯跟區塊鏈使用的便捷性、方便程度一樣,這是未來非常需要的方向,也是市場真正需要的方向,一旦市場真正需要了,底層效率高、成本低、速度快也非常安全,這些指標就是開發者到高性價比公鏈的重要基礎。
三水:李非凡:三水,項目方面的角度你們在選擇底層生態的策略需求具體是什麼?
三水:
用戶的需求就是Mask 的需求。我們算是比較接近互聯網用戶的產品,2019年的時候我們跟MakerDAO發紅包,現在這對於很多底層公鏈來說和開發者來說並不是特別難。但是對於我們這種完全不懂技術的用戶來說,不管是APP還是公鏈,在沒有利益驅動的前提下都是不會用的,包括區塊鏈本身。 DeFi、NFT也都是有造富效應大家才會來使用。
在以太坊上發紅包或者做其他應用的成本過高,且用戶的接受度不高,這促使我們必須去選擇其他的鏈,包括Solana、BSC、Polygon、Near 等都在我們考慮中。底層公鍊是什麼我並不關注,我只需要把應用做到極度優化就好了,但是底層公鏈一定要便宜、速度快且好用。
Warren Fang:其實不管開發者能集成多麼廣闊的生態,MASK Network都能承接,因為我們本身就是連接區塊鍊和互聯網的橋樑。如果每條鏈之間有一些生態的共享,我們也是樂於見到的。
李非凡:剛才三水說了項目方提出了一些用戶需求點。因為現在好的項目方在整個生態當中的話語權特別強,從資本的角度看,還有什麼是底層開發者需要調整和關注的?
我非常贊同三水說的問題,用戶不會在意你這個鏈的背景。他只會關注你用起來好不好用,但是對用戶來說,好不好用涉及到各種問題,考慮的問題是方方面面的。有包括先入為主的操作習慣,比如說以太坊是單地址賬戶模型,Solana用起來操作習慣上會不一樣。但不是不說Solana不好,只是單純的用戶習慣轉變問題。還有手續費、交易確認時長、安全性和隱私性、應用的創新型等,這也是底層開發者最不容易的地方,因為他們要考慮到各方面的事,不能說因為某一個優勢,就去犧牲了別的一些東西。雖然有些開發者認為把技術做好就足夠了。但是用戶不是這樣想的,他們覺得你得把東西都做好他才願意用,除非是你的公鏈上有別的公鏈上沒有的,不可替代的應用產品或者是有極強的暴富效應。站在用戶的角度會考慮這些問題,如果沒有這樣不可替代的應用產品或暴富效應的話,很難有驅動力使用戶使用公鏈產品。因為路徑依賴和網絡效應導致的用戶壁壘,新產品想替代原來的產品至少需要有10倍的提升空間。部分領先以太坊其實是很常見的,但是全面超過以太坊是非常非常大的挑戰。他必須達到範式化的提升,不能只是性能的提升。另外,公鏈的運營也非常重要,技術和性能是底層基礎設施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條件。我們在18年看過很多公鏈,說他們技術很厲害,但可惜就是沒人用,不得不怨天尤人,怪罪時運不濟,但我們後面發現,且不說他們的技術是否真的不可替代,單就運營這一塊,花的功夫是不足的,無論是開發者社區還是投資者、用戶,都沒有好好地去服務,市場上的選擇那麼多,別人是沒有理由來的。你一定是各方面都做的非常好的時候,才會成為他們的選擇之一。
Steven Pu:還有一點是加密用戶比較關注的很重要的一點,是底層開發者的持續迭代能力,這個對於加密行業非常重要,這個市場變化的非常快,市場上持續不斷會創造一些新的故事。一旦你遠離市場,你就和時代的發展脫節了。還是以Mask作為例子,他們是迭代能力非常強的團隊,持續產生新的東西出來。當然他們是應用層,對於底層要求也是這樣。我們前面提到,所有的開發都是為了解決需求,如果與需求脫節,閉門造車,就很難再做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所以,持續的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迭代,在保持原有宏大願景不變的理想下,適當地做出一些滿足市場需求的改變,我們認為是有必要。
李非凡:最後一個問題是關於用戶需求和麵對需求開發者調整的問題。
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加密用戶以前關注技術,那是因為以前沒有任何東西,除了白皮書和技術外沒有任何可以關注的,所以只關注技術,但是用戶沒有人關注技術。我用手機不會管裡面的芯片技術,因為這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用戶體驗和各方面都非常重要。一定要哪一天大家都不知道區塊鍊是什麼東西,那個時候還能夠享受到去中心化系統的好的效益時,那個時候性能才真正到位了。
加密用戶人的數目非常少,之前我看過一篇文章,NFT炒的那麼火全球也只有幾千個人玩。大家知道的知道現在是個過渡期,但是我們都是活在過渡期裡,怎麼想辦法吸引這些人的注意力。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從去年開始,我們非常關注的:區塊鏈這個東西很獨特的是把利益綁在技術上了,這也是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在他這麼難理解難使用的情況下,撲上去關注這個領域,因為它有利益在。所以我感覺開發者往後走不光要把底層技術做好,還要考慮到機制怎麼做的更好,讓應用更加有用,傳播速度更加快。
王佳超John:
Cristobal:我們也面臨過這樣的問題,我在Neo工作時間比較久了,在2017、2018、2019年的時候,大家還是比較能忍受開發商的問題,也能忍受一些低效的或者產品不完善,那個時候因為行業的發展階段,所以我覺得是沒有問題的。如果說現在是以太坊從頭開始做起來,從去年開始,它還能成為以太坊嗎?我覺得有可能不一定能成功了。
因為現在新進來的這些用戶,並不能完全接受區塊鏈比較慢或者是開發成本比較大的情況。所以我覺得未來的區塊鏈的產品包括區塊鏈的基礎設施,對它的要求會越來越貼近現有人的訴求以及期許,這就跟Mask提到的問題一樣。現在國內從字節、阿里進入到區塊鏈行業的產品經理開發區塊鏈上的產品,他們的認知其實跟我們曾經的認知還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你做的是底層協議的開發者,那我覺得可能並不需要有太大的改變,還是繼續做自己之前信仰的那套邏輯。如果你做的是Dapps,或者偏前端的開發者,我覺得整體的思維方式需要跟現在互聯網的開發方式更加接近。
Wilson:我們平台上的一個項目叫Orca,這是個去中心化的AMM,目前為止還沒有發幣,但是主打以人為本的去中心化交易所。用戶在上面會有中心化的交易所體驗,幾乎1秒能完成免費的轉賬。因為我們的費用是0.00001美金,轉一千萬筆賬加在一起還沒有100刀。我們從之前轉一筆賬要幾十刀要等多個確認才能拿到這個錢,到現在1秒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公鏈跟2017年、2018年比,最大的區別不是概念出身而是產品出身。現在研究的體系更多的是共識的價值,共識的價值非常大,如何形成共識我們要做兩端,產品端+用戶端,產品端簡單來說更像是深圳的招商引資,作為地方政府需要招商引資。第二這個體系一定要便捷好用,用戶用起來才更簡單。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戶,因為用戶相對能理解這是什麼,大部分人會被早期的DeFi發明擋在外面,因為操作實在太複雜。有越來越多的用戶參與進來,然後再帶動利益和知識體系進入這個市場,需要有一定的利益驅動和知識體系才能進入這個市場。最後生態要做的好,還要產生兩端的價值共識。
三水:三水:
李非凡:加密用戶最關注的問題其實是如何吸引非加密用戶到這個行業裡?因為從我2016、2017 進入區塊鏈這個行業的時候,人數非常少,經過了一波大浪淘沙,現在應用層進來了,底層協議開發的不錯了,但是如何把非加密用戶也吸引進來?這個不管是公鏈、DeFi用戶還是區塊鏈從業人員,都應該關注的問題。 Mask希望做到的是鏈接Web2.0到3.0,並且把傳統的互聯網用戶吸引到區塊鏈裡,所以我也向各位大佬提出邀約,我們能否合作來進行更多的生態鏈接。因為Mask就是鏈接所有一切,希望有更多的用戶到底層來玩。開發者也會有更多的開發動力,因為不管是產品開發還是運營,只要有用戶活躍度,對技術開發者都是一種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