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論壇:Layer2 爆發前夜| 生機2021
二十三画生
2021-04-30 06:34
本文约6634字,阅读全文需要约27分钟
以太坊擴容勢在必行,Layer2方案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點擊這裡進入視頻回放點擊這裡進入視頻回放)。

點擊這裡進入視頻回放

點擊這裡進入視頻回放

以太坊的擁堵問題持續被人詬病,在以太坊之上擴容勢在必行,這一觀點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Layer2方案因此應運而生。另外,Layer2方案也比較具備經濟價值的捕獲能力,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在本次圓桌中,我們請到了Layer2領域深耕的嘉賓及投資Layer2賽道的頂尖投資人,共同討論這些方案的可行性及以太坊擴容的進一步發展。

本輪圓桌主題為《Layer2 爆發前夜》,嘉賓為:Polygon 聯合創始人Mihailo Bjelic、Celer Network 聯合創始人董沫、Matter Labs 聯合創始人Alex Gluchowski、Hermez Network 技術總監Jordi Baylina、StarkWare 聯合創始人Eli Ben -Sasson和Spark Digital Capital 合夥人Yang Liu。

Polygon 聯合創始人Mihailo Bjelic 表示:短期內,Layer2 是很好的解決方案,已經幫助以太坊釋放出了很多空間和容量。目前90%的交易以及代幣交換都是在以太坊上進行的,如果所有的交易都轉移到2層,以太坊可能就更加自由了。長期來說,EVM已經很有前景了,如果L2 可以解決擁堵問題,現在很被迫停止的業務和應用就可以重新開啟了,以太坊生態會更加繁榮。

Celer Network 聯合創始人董沫表示:我們不能本末倒置,因為Layer2的熱度就孤立地認為它在這個夏天一定會取得突破性進展,要弄清楚怎麼做好2層,首先要把底層的基礎工作打紮實,Layer2的存在意義是實現一層無法實現的拓展功能,我相信未來發展會超出人們的預期,但現階段來說,仍需要考慮資本、效率等種種現實因素,技術是無法一蹴而就的,一定需要一個過程。

Matter Labs 聯合創始人Alex Gluchowski 表示:Layer2確實更加高效,在保證安全和去中心化的同時,它能以經濟激勵的形式將信任進行傳遞,像ZK Rollup這樣的方案,只需要做到局部共識,而不像Layer1一樣需要全局的信任。隨著Layer 2 的發展,相信會有更多開發者和用戶進入以太坊生態。

Hermez Network 技術總監Jordi Baylina 表示,短期來說,Layer 2 是很好的解決方案,能夠降低成本、增加效率、滿足需求。同時,已經出現了一些方案能適應與EVM(以太坊虛擬機)基本兼容的環境。如今以太坊非常擁堵,導致很多應用的可用性很低,如果Layer2進一步發展,以太坊生態將更加健康和繁榮。

StarkWare 聯合創始人Eli Ben-Sasson 表示,中心化的技術已經應用了很多年,區塊鏈的發展則仍然處於早期階段,因此新的技術還需要時間改進和完善,目前的一些小問題未來都會解決,例如Layer2 的兼容問題,當有真正的需求出現,可以用不同的橋實現連接,讓Layer1和Layer2進行交互彌合。

Spark Digital Capital 合夥人Yang Liu 表示:其實沒有一種方案是能夠完美解決所有痛點的,例如狀態通道非常適合處理小額支付。區塊鏈的發展會跟互聯網近似,互聯網已經發展了幾十年,但真正的黃金發展時期從十年前才開始,技術的應用需要時間。現在誕生了Layer2的拓展方案,我們相信它能夠解決人們使用區塊鏈的一些限制,未來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更多的需求,方案進一步優化,現在我們還處在一個時代的開端。

Jordi Baylina:以下為本次圓桌論壇的文字實錄,由Odaily 整理。

Eli Ben-Sasson:Molly(主持人):關於Layer2,目前有多種不同的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之間的區別和優勢是什麼,哪一類Layer2解決方案更被看好呢?

Alex Gluchowski:我覺得Layer2最重要的特點是允許不同的鏈之間、不同的狀態之間進行交易,這個過程需要信任,也存在博弈,違反了遊戲規則還需要接受懲罰。 ZK Rollup則和其它解決方案差異很大,它將所有數據放在鏈上,使用zk-snark進行驗證。因此不需要博弈,只需要證明有效。

Mo Dong:我們做過一個信息分享圖,橫軸和縱軸分別是成本和安全。側鏈、狀態通道、Plasma、ZK Rollup、 Optimistic Rollup這些方案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所有數據都上鍊安全性更高,部分數據在鏈下成本更低,因此其實各個方案都有自己的特點,有不同的適應性。

Mihailo Bjelic:同意各個方案差異很大,我們對於區塊鏈一般的假設是,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一個人都需要去進行驗證,所以你不需要再證實這個交易,因為協議層已經證實了,但是在Layer2 上方式是不一樣的,如果要證明一個部分的有效性,也必須證明另一個部分的有效性,但ZK Rollup出現後情況就不一樣了,只需要做到局部共識就可以了,這裡面不再有信任關係的前提假設,你可以自己驗證交易的有效性,甚至通過手機。當然現階段,我們還需要靜待方案的進一步成熟。

不同的方案有不同的適用場景。狀態通道旨在於Layer1 和Layer2 之間搭建橋樑,Layer1只負責提供驗證即可,不需要等待期,因此更加適用於高頻和有互動體驗的場景,會給使用者更好的體驗,比如小額支付;Optimistic Rollup需要一個互動式的挑戰期,對於使用者來說並不是即刻驗證的;ZK Rollup的區塊有效性完全不依賴挑戰期,但由於零知識證明很難被泛化,它很難變成一個普遍的EVM狀態機;而對於側鏈來說,側鍊和主鏈的安全性是分割的,側鏈的安全性不能通過主鏈直接得到保障。總的來說,沒有哪種方案是最優的,但是從實踐的角度講,我相信這些解決方案未來會相互協作,出現協同性平台。

Yang Liu:之前的嘉賓講的都非常好,特別是它的驗證過程,從不同方面和方式確保數據的驗證過程,而且也聊到不同方案的問題。例如對於狀態通道來說,它的關係可以是雙向的,也可以有平行的或是多種的層級和情況,可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對於我們談的比較少的側鏈,大部分人也會歸類它為二層的解決方案之一,我不完全同意,因為解決問題的同時要考慮安全性。對於側鏈而言,需要進行分別的驗證,有別於一層安全性的特點,它保證了擴展性但犧牲了安全性。因此我期待看到更多的混合性解決方案。

Jordi Baylina:大家講的觀點都差不多覆蓋了,從我的角度來說,其實並沒有完美的方案能夠解決所有的痛點,狀態通道處理小額支付已經非常好了,Optimistic Rollup是我很喜歡的方案,是因為它能夠支持EVM,更加便捷,更加容易讓開發者部署自己的智能合約。另外一些方案不兼容EVM,但更適用於高頻交互。

Eli Ben-Sasson:Molly(主持人):正如我們的參與者所提到的,第二層解決方案已經推出或即將推出,我們只是見證了第二層次解決方案繁榮的前夜。那麼,您認為在第二層解決方案順利運行和高度發展之後,ETH生態系統將發生什麼樣的巨大變化?

Alex Gluchowski:短期內,Layer2 是很好的解決方案,已經幫助以太坊釋放出了很多空間和容量。目前90%的交易以及代幣交換都是在以太坊上進行的,如果所有的交易都轉移到2層,以太坊可能就更加自由了。長期來說,EVM已經很有前景了,如果L2 可以解決擁堵問題,現在很被迫停止的業務和應用就可以重新開始了,以太坊生態會更加繁榮。

Mo Dong:很同意Jordi Baylina的說法,目前很多操作都集中以太坊上,但Gas費和擁堵限制了生態的發展,一旦遷移到2層,以太坊就更加自由了,1層沒法做的可以移到這裡,沒有了高昂Gas Fee的限制,就可以實現和拓展更多的功能性應用,比如說遊戲,相應也會看到更多、更複雜的產品設計。

Mihailo Bjelic:我非常同意Eli和Jordi Baylina的看法,Layer2廣泛應用後,流失的用戶會回到以太坊,也會有更多新的用例來到以太坊,因為在Layer2上,他們的成本是可控的,而且有更多的空間。剛才大家都在聊Gas Fee,如果Layer2更經濟,就會有更多的用戶也來到Layer2上。不過在此之後,相信Rollup的費用也會增長,未來有一天Layer2的成本和Layer1的交易成本或許會逐漸持平,側鏈的支付成本也會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因此,未來需要進一步提升整個體系的可拓展性,並且通過多種方案的混合組合實現,我認為不需要擔心不同方案之前無法溝通,他們是可以做到互操作的。

在之前幾位嘉賓的觀點上我再補充一點,如果你用逆向的方式思考的話,會發現大家都預期在今年夏天有更多的解決方案推出,並且集中出現在Layer2,但我覺得應該回歸現實,不能本末倒置。有一句話叫做“我們都在開始的最後,而不是最後的開始”,也就是說我們要弄清楚怎麼做好2層,首先要把基礎工作打紮實,然後整個生態才能進一步發展和繁榮,最終這個領域的發展會超出人們的預期。我們要考量不同方面的現實因素,比如資本、效率等,也要考慮如何做到一層上無法實現的一些拓展功能。我很看好Layer2的發展,但並不是現在熱度高就能一蹴而就的,一定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Yang Liu:我也非常同意前面幾位嘉賓的發言,Layer2是Layer1可擴展性的解決方案,現在已經逐步開始應用。但從1層到2層需要一個過程,比如說一些DeFi產品的很多用戶都在1層,遷移到2層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發展初期需要一些大戶需要先去完成遷移。

長期來看,我對於Layer2是非常樂觀的,不過我覺得我們的預期符合現實。比如,我們需要Rollup,但是也要考慮它現在的成熟度。理想狀態是未來很多人都在使用Layer2解決方案,但實際上可能需要3-4年的時間,才能將基礎設施建設完成。

Jordi Baylina:我想換一個角度來聊這件事,互聯網發展至今已經有幾十年時間了,但互聯網真正的黃金發展時期是從十年前開始的,那個時候我們才開始有了智能手機,有移動互聯網。區塊鏈已經經歷了一段時間了,等到Layer2解決方案成熟,解決了人們使用區塊鏈的限制條件,那我們就不再需要向他們解釋為什麼要支付高昂的Gas Fee,自然而然就會有很多用戶和方案出來,我認為這是另一個時代的開端。

Eli Ben-Sasson:Molly:感謝大家,我們都看到以太坊上的一些應用遷移到了其他公鏈上,其他公鏈確實在Gas費用和性能方面有自己非常好的優點,比如像BSC、雪崩協議。那麼問題來了,跟以太坊相比,這些新鏈的崛起是否稀釋了以太坊以及以太坊Layer2的價值?

Alex Gluchowski:新一批競爭公鏈需要些時間才能慢慢發展起來,哪怕是複制以太坊,這也是為什麼以太坊目前能被如此廣泛使用和相信的原因;另一方面,這些新公鏈的勢頭非常猛,他們也在進行良性競爭,可能有些鏈發展到後期會更加獨立。但是,上述公鍊和我們定位不同,我們要建立的是一個去中心化的、不被特定人或機構掌握的第2層解決方案,同樣保留著第1層網絡的去中心化原則。這些關鍵價值應該持續下去。

Mo Dong:我同意Jordi的看法,中心化方式已經用了很多年了,有它的優缺點,在單一的情況下來看(優點是)會比較有效率。區塊鏈則是不同的理念——將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用戶會更願意將他們的密鑰和資金放在相對中心化的平台上。標準化的傳統金融業平台自然有他們的優勢,我認為區塊鏈技術是在一個完全不同的定位和空間內。同時,我們的技術肯定是革新性的,對於傳統的金融業和銀行業來講是顛覆。

在傳統金融體系中,以銀行為例,比如在美國、瑞士、歐盟或新加坡,你一定要是當地的居民並進行一些文件證明才能開戶,這就是更為中心化的運作方式。我們相信,趨勢上,中心化會過渡向去中心化,我們也相信它的到來會比我們希望的速度更快一些,所以我們需要參與其商業設計,比如說5-10年後,肯定會有這樣的一個體系讓每個人都能掌握屬於自己的權限,並享有全部權益。

Mihailo Bjelic:我會比較看好BSC、Heco等去中心化公鏈,它在向我們展示開放金融的巨大需求,同時給我們展示了未來Layer2 的樣子。現階段它是否足夠去中心化並不是最關鍵的,我更在意未來巨大的需求,以及蘊藏的服務機會。

Yang Liu:另一方面要說到市場教育的過程,很多社區用戶其實並不是很了解DeFi產品,且他們觸碰到DeFi都起碼需要花300美元的Gas費,所以他們也沒有機會使用。但我認為DeFi是個很好的市場教育領域,可以讓很多新用戶學習相關知識,了解一手信息。目前雖然有些應用進行了遷移,有些協議會有一些小的變化,但是我們還沒有看到真正的創新。因此,我十分期待能看到一些創新出現,並無縫地嵌入到Layer2上。

Layer2 這樣的可擴展性解決方案其實還沒有那麼成熟,在中心化、可擴展性、廉價等維度之間,我們需要做一個權衡性分析。當然,我們認同Layer2對於系統有積極正向的影響。在這個方面,也建議使用者嘗試使用這些解決方案,自我教育自我學習,去權衡不同鏈的優劣,在未來選擇解決方案時能夠有更加明晰的概念。

Jordi Baylina:從我的角度來講,我覺得未來以太坊的價值是巨大的。尤其是等到我們讓以太坊2.0、POS、Layer2等逐一落地後,過去那些交易方面的弊病都不存在了。等到這以後,大家就會轉向考慮一些更有意思的現象,比如說安全、去中心化。區塊鏈最大的價值就是開發者以及整個生態體系,所以我依然認為以太坊會是龍頭。

Eli Ben-Sasson:Molly:社區裡有這樣的說法,因為不同的Layer2擴展方案並不互通,隨著不同的DeFi應用選擇不同的擴容方案,以太坊就被割裂了,你如何評價這一說法?不同2層網絡之間的互通最終應該如何解決?

Mo Dong:這個很有意思,我們最近才剛使用Layer2的方案,一年半之前都是沒有的,所以它還在早期階段。在目前所處的階段,2層互通對於生態系統是很有意義的。 Layer2發展初期,大家會關注從1層做到2層,裡麵包含有不同的技術,很多2層方案出現後會變成新的熱點,但是對於單鍊或者多鏈來說,目前看,還比較遙遠。

Alex Gluchowski:談到2層方案的互動話題,我認為2層之間可以做兼容,所以我並不是很擔心,如果真實的需求出現的話,會有不同的橋架起,讓交互變得更容易,而且能讓1層不同的部分進行交互彌合。

Mihailo Bjelic:我們也看到了不同平台間的連接,在它們之間搭起了橋樑(比如Celer的cBridge)。其實計算機科學的設計就是這樣的,你一方面要有互操作性,另一方面需要可延展性,我們也需要在不同的鏈上都擁有流動性,這是互操作性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不是很擔心互操作性的未來。

Yang Liu:我想討論一下互操作性方面的觀點,我同意剛才幾位所說的觀點,在未來會有不同渠道的同步,提到互操作性一般指的是兩個鏈之間的交易,從一個鏈上可以轉移到另一個鏈上,流動性的互通。但是,現在在不同層級當中卻沒有這樣一種非常完整的互操作性,所以人們現在可能會尋求其他不同解決方案。我認為,在開始階段,協議方面肯定會有一些競爭,但是最終我們將會有幾個發展比較成熟的贏家。這些發展規模比較大的鍊或解決方案,在產品和功能上應該都是比較類似的,其中有一些會更好,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解決方案,這樣他們才能夠共存,互相具有互操作性。

二十三画生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