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Fi撬開了流動性的大門,下一次大的流動性增強機遇會是在哪兒?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01 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跨鏈DeFi?
一年來,以DeFi、NFT為代表的加密應用勢頭正盛,相關領域的投資和建設者也爭相湧入。我們不禁想,新來者可以做什麼,或者說這個市場的空白和空間會在哪兒?
我們看到的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基於以太坊的擴容方案、以及旨打通不同生態壁壘的跨鏈方案。
擴容的市場前景已經被充分證明,從新一代高性能公鏈到各類擴容方案不斷推陳出新便可看出。在此我們想重點聊下跨鏈這一正處於起步領域的需求。
至今,我們不得不承認,比特幣和DeFi是區塊鏈最大的兩類應用方向,前一種具有抗通脹的貨幣職能,後一種則是頗具革新意義的去中心化金融。
這兩種,本質上都要求資金具有更高的流動性,才能達成金融本質上資金融通的功用。但當前資產分佈在一個個公鏈之中,如果這些經濟體不能相互合作,整個生態系統就無法發展並接管傳統金融的世界。
我們知道,在傳統的金融體系中,大多數支付基礎設施都是可以互操作的。如果你帶著銀聯或Visa卡出國旅行,那麼無論當地用的是何種貨幣,我們都能刷卡消費。這就是互操作性。
回到區塊鏈上,顯然還存在以太坊的應用程序無法讀取比特幣資產的問題。但所幸的是,正有越來越多的跨鏈方案在打破這種隔絕。資產的流動應該是沒有界限、沒有限制的,這符合人類各種技術和製度進步的需求。並且,對於任何一個獨立的平台來說,只有支持跨鏈才能獲取多個市場和用戶,才能做得更大。
跨鏈幾乎已經成為一個大型DeFi產品的標配。當前的解決方案包括以Polkadot和Cosmos為代表的底層公鏈型設施,以原子交換、TEE可信執行環境等技術為協議的二層的方案,以及今天我們想介紹的是更為上層的,直接整合跨鏈方案的DeFi產品,這一方案的玩家包括Anyswap、Rubic等。
AnySwap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跨鏈交易協議,曾獲得幣安第一期「1億美元BSC生態加速計劃」支持。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02 Rubic是怎麼做的,有何優勢?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如下所示,Rubic支持三條鏈之內的兌換,其中以太坊和BSC同時支持即時交易和訂單薄交易(掛單限價交易)兩種模式,Polygon僅支持訂單簿模式。圖源:https://rubic.exchange
除了同鏈匯兌外,Rubic還支持Cross-chain swaps,當前僅開通了以太坊和BSC之間的跨鏈橋。
至於實現方案,據Rubic聯合創始人Vladimir Tikhomirov介紹,其主要是集成當前已成熟的跨鏈方案。 「因市場上沒有可靠和已上線的去中心化解決方案,因此我們在進行交易的時候仍存在中心化問題。」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源:https://rubic.finance/assets/WhitePaper.pdf
其中,支持隱私交易可謂是最為獨特的一點。
實際上,匿名交易是一直存在的需求。紙幣是匿名的,到了電子貨幣時代,一切變得有跡可循,因此,作為升級版本,加密貨幣天然隱藏了交易者的身份(僅餘下地址)。但在大數據發達的當下,人們還是能通過各種方式,監控出地址和實際擁有者之間的交易。
如果大部分交易都有跡可循,那無疑給我們的實際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DeFi或是加密貨幣如需大規模推廣,隱私無疑是不可獲取的一個服務選項。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03 Rubic的路線規劃和代幣方案
從產品定位上看,Rubic考慮得頗為清晰,在路線規劃上亦如此。
據Vladimir介紹,Rubic接下來的里程碑包括,第二季度,將支持Polygon網絡的即時交易、支持移動版本、上線帶有圖表的用戶界面;第三季度,將支持更多區塊鏈;第四季度,將在L2上擁有自己的AMM DEX。
RBC的分配方案如下:
RBC的分配方案如下:
總發行量為1.24億枚,其中:
66%的代幣在出售後,流通於市場上;
10%的代幣為團隊預留,所有的代幣都是鎖定的,每3個月解鎖2%;
8%的代幣用於進行營銷和賞金活動(其中4%的代幣鎖倉4個月);
8%的代幣分發給MyWish持有者,每3個月解鎖2%;
8%的代幣分發給Uniswap/Pancake流動性提供者。
上述提及的MyWish是為團隊此前的創業項目,智能合約創建平台。據Vladimir介紹,許多不同項目通過MyWish平台創建了超過15000份智能合約,合作方包括Binance、NEO、EOS Park、Waves等。
在社區方面,據Vladimir介紹,Rubic在不同的社交媒體上已有一個非常活躍的社區,大約有1萬名成員,還有超過6千名用戶,其中大多數來自美國和歐洲。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Cross-Chain Interoperability : Enabling The Future of DeFi,Adam Boudjem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