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Kay's DeFi Notes》系列的第7 篇文章,這個系列致力於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提供一些關於DeFi 的常識,包括不限於無常損失/ AMM 這樣的常規概念,又或者關於新項目原理、設計上的分析,力爭讓完全不了解DeFi 的吃瓜群眾也能看懂。但願起碼能寫30 篇。
筆者沒有傳統金融背景,這是一個非嚴肅的系列,著重在個人想法的梳理和自我表達,看的人隨便看看就好,寫的人隨便寫寫也罷。
Maker:「總有刁民想害朕」
從MakerDAO 誕生伊始,就有著各式各樣的項目認為Maker 做的不夠好,進行各個方向的去中心化穩定幣探索,從超額抵押到「新算穩三傑」的半抵押乃至「野生美聯儲」的零抵押,更有甚者,暗網「絲綢之路」的創始人Ross Ulbricht,都在獄中對Maker 協議進行了研究,並指出目前Maker 系統「借款人」(borrower)角色需支付穩定費的設計存在問題,其提議廢除儲蓄合約和穩定費的組合方式,並通過去中心化的市場機制來改造Maker 協議。
而這篇的主人公Liquity,則選擇了中規中矩的超額抵押方案,但取消了系統中DAI 角色的LUSD 的利息(因為Maker 的利率並非固定利率,甚至衍生出了一些採用零息債券的固定利率項目如yield.is),以一次性的Borrowing Fee(借款費)、Redemption Fee (贖回費)代替。
Liquity 真的無息嗎?
這有一些像銀行信用卡,有固定的免息期(正常在56 天左右),對於正常按期還款的客戶,銀行相當於用無息貸款補貼(實際上有大約0.6% 的手續費,但一般由商家承擔),銀行的利潤來源於:
正常客戶:刷卡手續費(商家付),實際年化大約不到5%
分期客戶:實際年化一般在18% 附近
最低還款客戶:實際年化超過36%
銀行信用卡相比於傳統信用貸款,用分期客戶和最低還款客戶的高額利息,補貼了正常客戶的無息使用。
類似的,Liquity 系統的激勵來自於:
低頻借還用戶:一次借足,再也不用,資金成本1%(0.5% + 0.5%)
高頻借還用戶:隔三差五借還,滿倉操作3~4 次就超過了Maker 平均年化
被清算用戶:懲罰10% ETH (這個Maker 也有)
三位數APR 神礦& 三重套娃
There ain't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
三位數APR 神礦& 三重套娃
三位數APR 神礦& 三重套娃
Trail of Bits 審計報告:https://github.com/trailofbits/publications/blob/master/reviews/Liquity.pdf
最優參與策略: 建議50 ETH 以上參與,否則可能不夠覆蓋短期gas 消耗
借貸中使用ETH mint LUSD,建議質押率控制在200% 以上
穩定池中質押LUSD,等待12 小時,小憩片刻(獲得LQTY 挖礦獎勵)
12 小時後取出獎勵的LQTY,放入LQTY 質押池中(獲得LUSD 手續費獎勵)
目前年化在三位數以上,風險較低,合約安全風險外,除了借款和贖回的0.5% 以外,風險敞口只有ETH 的質押率,保證不被清算即可。
關於3、4 稍作解釋:LQTY 沒有二池,大所也尚未上線,流動性較差,目前的價格在$50 左右,作為ETH 上的近無損礦,挖礦TVL 預期會持續增長到1B 以上,挖礦收入大概率可以覆蓋賣出價格,當然風險偏好更低的玩家也可以選擇直接賣出LQTY。
下一個「野聯儲」?
FEI 被人詬病的點常常是除了場內博弈以外沒有使用場景(關於FEI,很多邏輯可以參考去年的CORE,個人認為在短期「縮表」以後,中期能夠趨近穩定),形成不了穩定幣的網絡效應。 Liquity 雖然沒有Coinbase、A16Z、Framework 這樣的全明星陣容,投資機構中也不乏Pantera 這樣有影響力的頭部機構,或許也能推動譬如Curve 或者主流交易所交易對的adoption。
至於對我個人?資金成本接近於0,還要什麼自行車,野聯儲也好,沒有網絡效應也罷,需要使用穩定幣借出LUSD,再換回DAI / USDT / USDC 就是了。
真香。
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