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9年4月時,我寫過一篇文章分析通證經濟模型的十個基本要素(“通證經濟模型的十個基本要素”)。經過一年的發展,市場中的通證應用又出現了新的形式。在2020年6月,自Compound團隊引入COMP通證之後,市場立刻看到COMP對Compound業務量的影響。這激勵了各個項目對通證的採用並導致了現在的DeFi以及加密數字貨幣市場的繁榮。本文是對目前通證模型應用的一些思考。
此次的加密數字貨幣牛市推動因素有兩個,美國機構對比特幣的購買持有以及通證引入導致的DeFi的爆發。
通證的治理屬性是市場投機力量的一個藉口。在公司股票當中,治理屬性的價值只有在發展起來的大規模公司中才有價值。對於普通的用戶以及絕大部分公司來說,治理屬性並不具有價值。
區塊鏈項目開源使得技術不再是決定其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包括通證模型在內的其它因素更加決定它是否能在市場中應用推廣。
在DeFi以及公鏈項目中,所有權不存在,通證的最大價值應該是其能捕獲的價值,即外部價值的輸入,而不是自己憑空增發。
增發自己的通證用於獎勵staking參與者也是可行的選項,畢竟美聯儲也這麼做。關鍵是所支持的生態是否能持續產生價值。
對於波卡和Cardano這樣的生態來說,其通證價值是輸入到生態的穩定幣和加密數字資產的體量。
通證可以用於產品上線前的集資,也可以用於獎勵用戶參與。但要滿足所在地的監管。
通證在團隊,投資者和用戶之間的分配取決於項目所處階段,需求以及希望達到的目的。
除了公鏈通證之外,其它的通證可以不包括支付屬性。支付屬性增加通證的負擔,並且不利於通證的增值。
項目的可持續性決定通證的長期價值,而可持續性應該設計在通證模型當中。
通證模型的設計決定短期影響或長期影響。短期的效果是未來效果的透支。
通證的總量一定或可以增發,取決於其屬性希望更接近於股票還是更接近於貨幣。
如果沒有更好的邏輯,通證總量可以定在10億。
Lock drop是合規與幫助項目發展之間的一個低效的選擇
百分之百的公平分發(fair distribution)並不是最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