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鏈的“分叉”之路
NEST爱好者
2021-02-23 09:37
本文约1415字,阅读全文需要约6分钟
以太坊成敗所在,取決於其能否繼續保持(去中心化)優勢。
出品| NEST愛好者(nestfans.com)
出品| NEST愛好者(nestfans.com)

出品| NEST愛好者(nestfans.com)出品| NEST愛好者(nestfans.com) 

引言:關於公鏈之爭,已經不是一兩年的事情了,由於以太坊網絡效率低、交易費用高、擴展性能差等方面存在的缺陷,這些年,以太坊“殺手”層出不窮。結果來看,以太坊一直被模仿,但從未被超越。隨著DeFi 熱潮狂噴式爆發,一波新的平台公鏈競爭隨之而來,這裡,

我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公鏈的分叉。

早年的公鏈之戰

之所以有那麼多公鏈競爭,皆是因為以太坊的網絡擁堵,交易費用高,擴展性能差等因素,大大小小的公鏈也在為解決以太坊上的各類細小問題,爭先恐後的誇大自己的特性,當投機熱度散去,發現真實需求並沒有想像中的美好,最終留下的只有被邊緣化的Token 。

Vitalik Buterin:如果未來波場超越了以太坊,他將會對人類失去一定的希望。

孫宇晨:波場會在成功之時幫以太坊立一座碑,紀念以太坊在人類區塊鏈歷史上做出的貢獻。BM:公鏈之王,非EOS 莫屬。

結果顯而易見,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發現:

比特幣— 以太坊之路,是在去中心化基礎上追尋和創造人類社會新的博弈系統,而其他公鏈在誇大偽需求與其背道而馳,從去中心化基本原則中分叉。

以太坊的基因眾所周知,比特幣是從密碼朋克社區延伸出來的,以太坊是從早期比特幣社區發展而來,這兩者的共通點是在一群有智慧、有靈魂的大腦中誕生的。

比特幣的成功絕非偶然,中本聰所使用的非對稱加密、哈希算法、工作量證明、時間戳等技術,並不是他本人發明的,這些技術本身對他而言,只是完成他偉大願景的工具,利用這些工具的組合,設計一套全新的機制,

其最終要解決的不是效率和擴展,而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無需信任第三方的協議帶來的數據不可篡改— 可信性。Gitcoin、Snapshot 以太坊便繼承了比特幣的這一最重要的特性— 可信性。

除此之外,像等平台的創立,為以太坊生態提供了文化交流、DAO 實驗、開發者交流的開源文化窗口,並且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生態基礎設施。

這是需要有靈魂以及奉獻精神的,像比特幣早期共識不強,BTC 賣不出去,仍有一支力量提供算力維護比特幣網絡安全,這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同時需要強大的奉獻精神。在區塊鏈的世界,代碼可以在下一秒被完全複製,但是真正吸引人們參與的東西,是複制不了的。

其源源不斷湧現出的創新力與創造力是任何公鏈都難以復制的

,或者說,其他公鏈都在等待以太坊的創新力去投食。

以太坊價值溢出近期如火如荼的平台智能鏈借助DeFi 之熱,靠著強大的資源和流量搶佔市場,起因跟早年的公鏈之爭如出一轍— 以太坊的網絡擁堵,交易費用高等,使得使用以太坊DeFi 協議費用高昂、體驗感差。

市場對此是買賬的,以太坊鏈上的DeFi 外溢,養活了很多項目,其持續性,經不起考驗。因為,就連以太坊上的DeFi 樂高還沒有探索出一條真正成功的路。

總結

總結

總結總結

以太坊當前存在的諸多問題,以太坊社區的開發者正在努力解決,如Layer2、ETH2.0 等方案。

NEST爱好者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