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本文來自編者按:本文來自十二年前,比特幣和區塊鏈的誕生讓人們第一次真正擁有了自己的資產,讓無邊界的價值傳遞成為了可能。如果說互聯網是信息文明時代的基礎設施,那麼區塊鏈則是對未來價值社會的一次探索,讓人類文明從信息和內容的傳遞轉向資產與價值的交互,為文明的演進開啟了新的上升通道。在區塊鏈時代變革前夜,我們看到了諸多原生鏈上資產的湧現,也⻅證了DeFi這個獨立於現實世界的金融體系的瘋狂。但現在的我們仍然不能達成鏈上和鏈下兩個世界的融合,資產和價值只能在相互獨立的體系中閉環流通,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資產上鍊,我認為最好的資產載體就是NFT。
1. 序言
二級標題
1. 序言
互聯網出現之後,人類社會迎來了高速發展,顛覆了信息的生產和傳遞方式,改變了文明的演進方向。但在這個奇點之後的數十年間,人類執著於在互聯網的根基之上修修補補,新的協議標準、編程語言、技術硬件、網絡設備等細枝末節的創新已然讓人們疲於探尋下一場席捲整個文明的⻛暴,我們也已經很久沒有⻅到能夠與互聯網誕生媲美的新的變革。
內容數字化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擴充可承載信息量的過程,從早期的文本數字化到圖片、音頻、視頻,互聯網可承載和傳輸的內容形式不斷豐富,由此衍生的功能性和服務性也日趨滲透至日常生活之中。
那麼價值由何而來?
2.1 內容的傳遞
從前,車馬很遠,書信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如今,科技進步,信息無界,跨時區的溝通已然習以為常,互聯網成為我們基礎社會的剛需,網絡信息的傳遞成為溝通的必要組件。互聯網信息的傳播邏輯在於,通過技術手段將傳統的不同類型的信息轉換為機器可讀的0/1二進制數據,再通過網絡間的數據傳遞達成信息互聯。
在科技的不斷發展下,互聯網也隨之演進,有線網絡從ADSL撥號到LAN寬帶再到光纖,移動通信經歷了五次變遷,物理硬件性能隨著摩爾定律的屢次生效而突飛猛進,互聯網在技術層面的革新帶來了內容傳遞上的發展,體現在了內容形式和意識形態兩個維度上。
內容形式的豐富
內容數字化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擴充可承載信息量的過程,從早期的文本數字化到圖片、音頻、視頻,互聯網可承載和傳輸的內容形式不斷豐富,由此衍生的功能性和服務性也日趨滲透至日常生活之中。
意識形態的轉變
在Web1.0時代,互聯網僅作為一個信息共享平台,內容的生成與消費往往是1對n的關係,話語權集團和早期互聯網企業掌控著內容生產者的角色,網民作為消費者只能被動的接受來自互聯網的信息。該階段相當於互聯網對傳統圖書、報紙等信息載體的功能性複刻,沒有借助互聯網的特性而賦予新的內涵。
意識形態的轉變
原生鏈上資產
那麼價值由何而來?
在現實世界中,價值最好的體現就是資產,房產、股票、債券、版權都是資產,這些資產目前和互聯網並沒有產生真正交融,互聯網上不存在「真正的資產」。舉個簡單的例子,UserA通過互聯網傳遞自己的房產證給UserB,但UserB只能獲得一張圖片,並不會發生房產價值的轉移。
數字資產化:即原生鏈上資產的資產屬性體現。例如目前的BTC、ETH,其自身俱備資產屬性,在發展早期主要體現在轉賬和交易上,後續隨著DeFi的發展,實現了借貸、理財等更為廣泛的金融活動場景。我們目前所處的階段就是數字資產化的時期,各個賽道中DeFi的推陳出新就是在搭建一個獨立於現實社會的鏈上金融體系,原生鏈上資產可以在這個體系中達成價值的內循環。不過這種相對封閉的發展方式顯然不足以撼動傳統金融體系的根基,加密市場僅有的四千億美元市值是其未來發展的最高天花板。
2.2 資產的傳遞
原生鏈上資產
原生鏈上資產的定義:起源於區塊鏈世界的資產,與現實資產脫鉤,完全去中心化。例如BTC、ETH。但USDT等中心化穩定幣不在此範疇內。
現實世界中的資產需要法律條文、買賣合同、監管機構的保護,同樣的,法律漏洞、合同造假、機構作惡也可以讓你的資產瞬間蒸發或易主。原生鏈上資產則無需考慮這個問題,去中心化的區塊鍊網絡可以讓這些資產的所有權和處置權永久歸屬與你,不存在任何第三方強制剝奪資產的可能。
原生鏈上資產的定義:起源於區塊鏈世界的資產,與現實資產脫鉤,完全去中心化。例如BTC、ETH。但USDT等中心化穩定幣不在此範疇內。
資產數字化和上鍊的意義在於將現實社會中有價值的資產移至鏈上,從而實現現實資產在鏈上的確權、支付、流通等實際使用場景。但在我們走向這個美好願景的途中還橫亙著一座山嶺——如何進行資產評估,現在的加密世界和現實世界都是完全孤立的,需要「預言機」來傳遞鏈下的可信信息到鏈上,作為兩者溝通的橋樑,但我們目前還未能找到能夠提供這種服務的真正可靠的預言機。如果上鍊的資產或信息本身就是作假的,那麼上鍊將毫無意義,垃圾信息不會因為上鍊而轉化成有效信息。
數字資產化:即原生鏈上資產的資產屬性體現。例如目前的BTC、ETH,其自身俱備資產屬性,在發展早期主要體現在轉賬和交易上,後續隨著DeFi的發展,實現了借貸、理財等更為廣泛的金融活動場景。我們目前所處的階段就是數字資產化的時期,各個賽道中DeFi的推陳出新就是在搭建一個獨立於現實社會的鏈上金融體系,原生鏈上資產可以在這個體系中達成價值的內循環。不過這種相對封閉的發展方式顯然不足以撼動傳統金融體系的根基,加密市場僅有的四千億美元市值是其未來發展的最高天花板。
資產數字化:即現實資產上鍊流通。這是一個極具想像空間的階段,如果現實中含有價值屬性的資產都能在鏈上體現,並能夠像原生鏈上資產一樣自由流通,那麼就相當於人類經濟總量直接轉移到了區塊鏈上。這一設想雖然如今看來震撼,但在區塊鏈的發展趨勢之下——尤其是NFT的發展方向上來看,這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萬物上鍊或將成為繼1969年互聯網誕生之後人類文明的新奇點。
現有的所謂去中心化治理只是「人治社會」映射到鏈上的一種階段性解決方案,我們只能寄希望於那些持有大量治理代幣的巨鱷們能夠給為項目發展提供公平且正確的決策,他們的意志代表了加密世界的動向,就像中心化的現實世界中少數人掌權一樣。在這個階段裡,人們只是具備了區塊鏈技術,並沒有真正具備「區塊鏈思維」。加密世界更上一個台階需要所有人的思維進化,讓鏈上文明從「人治社會」全面過渡到「法治社會」,Code is Law是過去式,只有Law is Code才是組織進化,人類的優勢不是智力而是「集體智慧」,我們生活的當下「國家」「金錢」「理想」都是生存必須的嗎?其實並不是,它們都是我們的想像力杜撰出來的產物,幻影和真實的泡沫從我們智慧誕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分彼此,只有想像力才是核心競爭力。
鏈上治理
資產數字化和上鍊的意義在於將現實社會中有價值的資產移至鏈上,從而實現現實資產在鏈上的確權、支付、流通等實際使用場景。但在我們走向這個美好願景的途中還橫亙著一座山嶺——如何進行資產評估,現在的加密世界和現實世界都是完全孤立的,需要「預言機」來傳遞鏈下的可信信息到鏈上,作為兩者溝通的橋樑,但我們目前還未能找到能夠提供這種服務的真正可靠的預言機。如果上鍊的資產或信息本身就是作假的,那麼上鍊將毫無意義,垃圾信息不會因為上鍊而轉化成有效信息。
關於這個問題,目前主流觀點是讓中心化監管機構來承擔預言機的角色,對資產進行評估認證授權,然後進行上鍊。這看似是一個現實與鏈上結合的「完美方案」,但其中最大的BUG就是扮演「黑盒子」的監管機構。
舉個例子,2008年次貸危機的罪魁禍首之一就是Moody's、Standard & Poor's、Fitch三大評級機構,他們收了銀行的錢,將C級債券和A級債券打包到一起變成B+級的資產包。這種歷史的教訓如何保證不會在鏈上重演?誰來監管監管機構?誰來監管人性?
關於這個問題,目前主流觀點是讓中心化監管機構來承擔預言機的角色,對資產進行評估認證授權,然後進行上鍊。這看似是一個現實與鏈上結合的「完美方案」,但其中最大的BUG就是扮演「黑盒子」的監管機構。
形成這一誤導性說法的原因在於經驗主義限制了整個行業的想像力。 NFT從2017年短暫高光到近年來的發展遲緩,很多人因為CryptoKitties曾經的火爆而迷失方向,在思維定勢中把NFT和藝術、卡片、稀缺性等進行了強制綁定,卻沒有意識到這只是NFT應用場景的很小一部分。
現有的所謂去中心化治理只是「人治社會」映射到鏈上的一種階段性解決方案,我們只能寄希望於那些持有大量治理代幣的巨鱷們能夠給為項目發展提供公平且正確的決策,他們的意志代表了加密世界的動向,就像中心化的現實世界中少數人掌權一樣。在這個階段裡,人們只是具備了區塊鏈技術,並沒有真正具備「區塊鏈思維」。加密世界更上一個台階需要所有人的思維進化,讓鏈上文明從「人治社會」全面過渡到「法治社會」,Code is Law是過去式,只有Law is Code才是組織進化,人類的優勢不是智力而是「集體智慧」,我們生活的當下「國家」「金錢」「理想」都是生存必須的嗎?其實並不是,它們都是我們的想像力杜撰出來的產物,幻影和真實的泡沫從我們智慧誕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分彼此,只有想像力才是核心競爭力。
所以,當我們在思考區塊鏈世界的邏輯時,可能得以辯證的心態,參考現實情況,鏈上世界的存在不一定需要向現實妥協。也許不是區塊鏈走向人類,而是人類走向區塊鏈。有時一場大變革會把原來的舊世界打爛,真正需要變革的是過去迂腐的金融體系,我們不應該搞錯方向。
形成這一誤導性說法的原因在於經驗主義限制了整個行業的想像力。 NFT從2017年短暫高光到近年來的發展遲緩,很多人因為CryptoKitties曾經的火爆而迷失方向,在思維定勢中把NFT和藝術、卡片、稀缺性等進行了強制綁定,卻沒有意識到這只是NFT應用場景的很小一部分。
3. NFT的使用與定義
二級標題
「NFT的價值不在於稀有性,而在於結構體的描述。」
形成這一誤導性說法的原因在於經驗主義限制了整個行業的想像力。 NFT從2017年短暫高光到近年來的發展遲緩,很多人因為CryptoKitties曾經的火爆而迷失方向,在思維定勢中把NFT和藝術、卡片、稀缺性等進行了強制綁定,卻沒有意識到這只是NFT應用場景的很小一部分。
NFT未來的應用應當是非常廣泛的,它的存在豐富提煉了Token的使用廣度和深度,它的崛起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所有的類別都可以與它有關,畢竟NFT與FT之間是對等和互補的關係。相比FT來說,NFT應該是更大範疇的概念,就像現實世界的非標品交易遠大於標品交易。
2.面值:10000USDT+500ETH
3.1 NFT結構體描述
一片葉子
「NFT的價值不在於稀有性,而在於結構體的描述。」
下面以葉子為案例,探討結構體描述如何賦予NFT新的思想。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我們隨手在地上撿起的每一片葉子都是特別的存在。假如我擁有一片葉子,我覺得它葉脈美麗且獨一無二,認為它價值2000元,而你認可這個價值並願意購買,那它的價值就是2000元,這來源我們的「共識」。如果你認為它僅價值1元,那我們的共識不匹配,要么我降價出售,要么等待有2000元價值共識的人出現將其買走。
0.圖片:葉子
如果我們將這片葉子轉換為一個包裹資產的「結構體」,讓其在稀有性的「抽象共識」之外添加更多屬性,那麼這個結構體的描述就可能是:
0.圖片:葉子
1.名字:桑樹葉
2.面值:10000USDT+500ETH
1.名字:桑樹葉
2017年的CryptoKitties堪稱NFT的開山鼻祖,CryptoKitties的缺點只是在於內在價值,其稀缺度是完全可以由去中心化的共識算法來保證的,展示出來一張小貓圖片,然後說是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概率生成的稀有貓,那就真的是這麼多的概率,無人能夠作假;說不能複制就真的不能複制——ERC721的標準也是公開的,並不存在任何造假的困擾。
……
玩家在活動期間需要完成官方指定的任務,完成任務後可以免費鑄造一個包裹著隨機數量DEGO的NFT鏟子,這些NFT具備結構體屬性,包裹Token的數量決定「基礎面值」,還有「等級」決定了NFT鏟子的挖礦效率,可作為溢價的附加價值。
假如這片葉子是一個鏈上的NFT資產,那麼結構體描述可以讓它的價值內涵更加豐富。首先應用的就是包裹著FT加密資產的結構體,例如使用BTC和ETH鑄造NFT,形成一個資產包,那就相當於現實世界中包裹著多個股票的指數基金。如果再為這個NFT賦予功能性的價值(例如DeFi挖礦)或者綁定一幅畫作,那麼它的價值就高於鑄造所花費的FT的面值。
對應到現實世界,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國特色的「學區房」,同樣面積和樓層的房子,可能就因為差一條街導致學區的不同,而使得價格天上地下。這其中的面積和樓層就是保底的「面值」,地理位置和學區屬性就是引發溢價的「共識價值」。
NFT盲盒
盲盒,一大半買的是「盲」,一小半才買的是「盒」。
許多人將盲盒和手辦、模型類比,雖然它們性質差不多。但是買盲盒不是單單是為了得到裡面可愛的玩偶,更大的樂趣在於拆開盒子、窺探裡面的玩偶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那款的那個瞬間。
眾所周知,物以稀為貴,物品的價值不單單由其成本決定,也取決於它的稀有度。每個系列的盲盒都有那麼一兩款廣受歡迎,且數量較為稀少,再加上部分人的故意炒作,這些款式單賣往往會比原價貴出50%!更別說每個系列還會有極其稀有的「神秘款」,它們甚至會被賣到更加誇張的價格。
2017年的CryptoKitties堪稱NFT的開山鼻祖,CryptoKitties的缺點只是在於內在價值,其稀缺度是完全可以由去中心化的共識算法來保證的,展示出來一張小貓圖片,然後說是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概率生成的稀有貓,那就真的是這麼多的概率,無人能夠作假;說不能複制就真的不能複制——ERC721的標準也是公開的,並不存在任何造假的困擾。
即便是遊戲的創始人,也沒有辦法違背算法規律,偷偷的生成無數的稀有貓來套利。但是傳統盲盒這種由一個企業中心化生產,所謂的「稀有」完全是由企業信譽來保證的,假設稀有盲盒的價格達到了一萬倍乃至於十萬倍,那麼盲盒的生產者預計到不會再也更好的行情了,並且泡沫馬上就要破裂,那麼他們顯然可以輕而易舉的在車間里大量的製造稀有盲盒,然後在市場上賣出套利。
打個比方,CryptoKitties的稀缺是模擬的天然的稀缺,就像土裡的石頭、水里的魚一樣,開發團隊設定好概率之後,上線即成為以太坊鏈上的智能合約,開發團隊並不能輕易的修改它;而盲盒的稀缺是人為製造出來的稀缺,就像一個人故意把碗口大的水管掐成手指頭那麼細,然後一點一點的倒水賣錢,並且說自己會一直這麼公平的掐著,不對任何人偷偷放水。
即便是遊戲的創始人,也沒有辦法違背算法規律,偷偷的生成無數的稀有貓來套利。但是傳統盲盒這種由一個企業中心化生產,所謂的「稀有」完全是由企業信譽來保證的,假設稀有盲盒的價格達到了一萬倍乃至於十萬倍,那麼盲盒的生產者預計到不會再也更好的行情了,並且泡沫馬上就要破裂,那麼他們顯然可以輕而易舉的在車間里大量的製造稀有盲盒,然後在市場上賣出套利。
引入債券池概念
玩家在活動期間需要完成官方指定的任務,完成任務後可以免費鑄造一個包裹著隨機數量DEGO的NFT鏟子,這些NFT具備結構體屬性,包裹Token的數量決定「基礎面值」,還有「等級」決定了NFT鏟子的挖礦效率,可作為溢價的附加價值。
由於隨機「面值」「等級」的差別,這場活動也就成為了一次NFT「抽盲盒」,高面值的NFT理論上有更高的基礎定價和溢價空間,玩家們會在好奇心和投機心理的驅使下不斷抽取盲盒,無形中成為了構建NFT世界的創作者和貢獻者。而且這些NFT不會因為大量產出而貶值,後期的這些低等級的鏟子也有更多使用場景,例如可以「鑄造」「合成」「鍛造」等等。
由於隨機「面值」「等級」的差別,這場活動也就成為了一次NFT「抽盲盒」,高面值的NFT理論上有更高的基礎定價和溢價空間,玩家們會在好奇心和投機心理的驅使下不斷抽取盲盒,無形中成為了構建NFT世界的創作者和貢獻者。而且這些NFT不會因為大量產出而貶值,後期的這些低等級的鏟子也有更多使用場景,例如可以「鑄造」「合成」「鍛造」等等。
引入債券池概念
nToken權益證明
cToken是一個Compound V2上線的生息Token,也是用戶在Compound 存入資產的憑證,cTokens 一開始是Compound用來簡化用戶在鏈上借貸市場中出借款項生息的體驗的。
在推出cTokens 之前,出借方需要將資金鎖定在資金池中才能賺取利息。如此,在藉貸市場上鎖定的資金在解鎖之後才能使用,而取出之時也會一併減少貸入方可貸的資金數額。推出cTokens之後,就能避免這種副作用了,因為存在Compound平台上的資金會在公開市場上以cTokens的形式流通,不會影響到平台內鎖定的資金,因此也不會減少借入方的資金數額。
如果我們將DeFi中常見的FT替換為NFT,即抵押NFT進行借貸、理財或者流動性挖礦,那麼也可以隨著NFT的鑄造而生成一個類似cToken的權益證明(暫名為nToken),它與cToken優點類似,當NFT資產在某個協議中的時候,用戶無需解鎖,即可拿著nToken到其他協議中獲得更多收益,或者直接進行交易,對應到現實世界中,類似於UserA抵押在銀行中的房子直接轉移到債券人到UserB名下。
當然,nToken也可以發揮更多想像力,去探索cToken之外的屬於自己的更多應用的可能性。舉個例子,既然nToken是隨NFT鑄造產生,那麼是否可以將多個nToken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資產組合捕獲更多價值?
塑造差異化的價值分配體系
在Compound中,通過用戶持有cToken的數量和時間等因素,我們(或者智能合約)可以從側面判斷其對於該產品的參與度、貢獻度和理解度,但FT能夠容納的動態信息有限,如果將cToken以NFT「結構體」的形式來展現,那麼就可以加入更多維度的數據,智能合約可以以此作為判斷依據,來為不同用戶分配差異化的收益係數和治理權重。
同理,NFT也可以為AMM類DEX的LP Token進行一次重塑,以Uniswap為例,流動性提供者的收益只與投入資金數量這一個維度相關,不論是老玩家還是新選手,不論是忠實信徒還是投機分子,規則面前,人人平等。這種表面的平等反而會增加提升資本壟斷效應,無形中損害真正的貢獻者們的利益。如果將LP Token以NFT的形式展現,加入時間維度,根據用戶提供流動性的持續時間來計算額外的權重,類似於PoS中的幣齡,就能讓怀揣共識的玩家獲得應得的更高賞金,平台治理代幣也會更多的發放到有治理能力的玩家手中。
DEGO目前所使用的挖礦算力分區和投機懲罰機制,就是在差異化價值分配體系上的初步探索,如果後續的DeFi能將算力、LP Token、治理權等多個涉及到用戶收益和權力的因素都以NFT的形式呈現,那麼整個DeFi世界的治理體係將迎來一次劇變,資本統治一切的局面將徹底由共識取代。
引入債券池概念
NFT雖然是Non-fungible Token,但其實合約可以設定「NFT標準」之外的「NFT框架」,假設在同一個「NFT框架」之下,這個框架可以成為一個「池」,NFT抵押進去變成「債券」生成FT,NFT就可以像FT一樣進行批量交易,那麼對於長期困擾NFT的流動性問題就能被解決了。
我們可以從現有的使用NFT的區塊鏈遊戲中獲得一些啟發,遊戲中往往存在不同類型的資產,例如游戲角色、角色配飾、武器、武器配飾、寵物等,這些資產可以在合約上映射為不同「分類」的資產,由此可以產生更多細分化的遊戲場景,例如游戲中可以設定門檻,必須持有「分類」為「角色1」和「寵物1」的玩家才能進入指定的副本。
NFT雖然是Non-fungible Token,但其實合約可以設定「NFT標準」之外的「NFT框架」,假設在同一個「NFT框架」之下,這個框架可以成為一個「池」,NFT抵押進去變成「債券」生成FT,NFT就可以像FT一樣進行批量交易,那麼對於長期困擾NFT的流動性問題就能被解決了。
NFT作為一個結構體,由於承載價值的複合性,所以較比FT有更多的應用屬性。如果預言機方案足夠成熟,後續將有可能實現資產的上鍊NFT化,那麼NFT的應用邊界將再次擴張,現實世界中的商品、不動產等資產的應用場景將有機會轉移至鏈上,例如房產租賃、商品試用、貴金屬典當等。這些應用與點對點的資產交易不同,期間不涉及所有權的轉移,而是賦予其他用戶有限的使用權。
我們可以從現有的使用NFT的區塊鏈遊戲中獲得一些啟發,遊戲中往往存在不同類型的資產,例如游戲角色、角色配飾、武器、武器配飾、寵物等,這些資產可以在合約上映射為不同「分類」的資產,由此可以產生更多細分化的遊戲場景,例如游戲中可以設定門檻,必須持有「分類」為「角色1」和「寵物1」的玩家才能進入指定的副本。
在這基礎之上,更加深入的將「GameFi思維」引入到現實世界的金融市場,這種分類也是可行的。
現實世界中的典當,是指通過質押貴重資產來獲得一定的資金,到期前交付本息收回資產,如果無法及時交付本息,則資產歸當舖所有。這套邏輯應用到加密世界中,類似於超額抵押借貸,但區別在於借貸是個人與平台資金池之間的交互,而典當則可以是點對點的交易。當UserA發起典當請求時,智能合約將NFT的使用權移交給當舖或者接受典當業務的個人用戶UserB,UserA根據NFT包裹的資產價值獲得一定數額的資金,如果UserA到期未交付本息,則NFT的所有權將轉移到當舖或者UserB手中。
3.3 未來NFT的使用場景
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
NFT作為一個結構體,由於承載價值的複合性,所以較比FT有更多的應用屬性。如果預言機方案足夠成熟,後續將有可能實現資產的上鍊NFT化,那麼NFT的應用邊界將再次擴張,現實世界中的商品、不動產等資產的應用場景將有機會轉移至鏈上,例如房產租賃、商品試用、貴金屬典當等。這些應用與點對點的資產交易不同,期間不涉及所有權的轉移,而是賦予其他用戶有限的使用權。
追溯數千年曆史文明的發展,人類在鏈下已經建立起了相對完整的法律體系。在有關民事物權的部分,我們通過白紙黑字的合同,立此存照,劃分資產所有權和使用權。
智能合約,即以代碼還原法律,無需人為的干預,我們可以把合同直接融入NFT裡,催生出全新的規制路徑。平衡正義、效率和公平,實現代碼之治。
追溯數千年曆史文明的發展,人類在鏈下已經建立起了相對完整的法律體系。在有關民事物權的部分,我們通過白紙黑字的合同,立此存照,劃分資產所有權和使用權。
NFT典當
現實世界中的典當,是指通過質押貴重資產來獲得一定的資金,到期前交付本息收回資產,如果無法及時交付本息,則資產歸當舖所有。這套邏輯應用到加密世界中,類似於超額抵押借貸,但區別在於借貸是個人與平台資金池之間的交互,而典當則可以是點對點的交易。當UserA發起典當請求時,智能合約將NFT的使用權移交給當舖或者接受典當業務的個人用戶UserB,UserA根據NFT包裹的資產價值獲得一定數額的資金,如果UserA到期未交付本息,則NFT的所有權將轉移到當舖或者UserB手中。
NFT租賃
4. 從信息社會到價值社會的躍遷
4. 從信息社會到價值社會的躍遷
互聯網的應用改變了信息傳遞和文明傳承的方式,人們溝通交流、生產內容、獲取知識、傳播思想等行為全部被融入進了二進制編碼之中,成就瞭如今數據大爆炸的現代信息社會。
區塊鏈的出現則讓我們看到了價值產生與傳遞的更多可能性,我們見證了一枚比特幣從無至有的數字資產化歷程,也在探索資產數字化從零到無限的價值遠景。這背後依託的是科技進步催生的思想進化,讓我們不再安分於當下穩固且無趣的社會、經濟、金融體制,從「NFT+」這一個思想錨點出發,仰望更深邃的星空。
互聯網的應用改變了信息傳遞和文明傳承的方式,人們溝通交流、生產內容、獲取知識、傳播思想等行為全部被融入進了二進制編碼之中,成就瞭如今數據大爆炸的現代信息社會。
區塊鏈的出現則讓我們看到了價值產生與傳遞的更多可能性,我們見證了一枚比特幣從無至有的數字資產化歷程,也在探索資產數字化從零到無限的價值遠景。這背後依託的是科技進步催生的思想進化,讓我們不再安分於當下穩固且無趣的社會、經濟、金融體制,從「NFT+」這一個思想錨點出發,仰望更深邃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