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萌眼財經(ID:Meng-eyes),Odaily經授權轉載。
編者按:本文來自
萌眼財經(ID:Meng-eyes)
萌眼財經(ID:Meng-eyes)
每隔四年左右,比特幣看似週期性的特性就會再次出現,另一個牛市的興起就會開始。主流媒體的頭條新聞會誇耀著比特幣的價格走勢,成群結隊的人也會開始出來宣稱他們已經看多比特幣多年! 然而與此同時,一個邪惡的周期性事件也不可避免地浮出了水面。山寨加密貨幣看似不可抗拒的誘惑,將牽動著那些希望重新奪回比特幣成就的人的心和錢包。那些認為自己已經錯過了比特幣的人,會開始尋求下一個機會來彌補,因為他們被一種心態所困擾:認為自己以某種方式“錯過”了比特幣。其中不乏這些宣稱能夠取代比特幣的可疑加密資產。它們可能會宣稱自己的交易速度更快,費用更便宜,或者說它們能夠實現更複雜的應用。這種幣有數上千種,但它們都未能推翻這12年的王者。事實是,它們中沒有任何一個是接近於比特幣的。當你深入了解這些代幣,你會發現它們都是些流動性差、不安全、集中化的模仿者,由膨脹的營銷預算支撐,以尋找那些口袋裡有大把鈔票的傻瓜。它們追逐錯誤的指標,並建立有缺陷的激勵結構。記住!不要被海妖的歌聲所迷惑。現實是,只有一種“投資級”數字資產——比特幣。
“在我最近與認真尋求配置的投資者,比方說超過5000萬美元的對話中,100個中有100個是關於比特幣的,沒有任何對話是關於其他加密資產的。”——Robert Gutmann, NYDIG的CEO
矽谷的科技團隊可以不斷推出由風投公司資助的加密貨幣項目,數量可以成千上萬。但當他們拿到這些加密貨幣項目的時候,他們的第一直覺會是修修補補。他們希望對現有的結構和規則進行調整和探究,或者像扎克伯格更常用的綽號所說的那樣“快速行動,有所突破”(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二級標題
許多加密項目喜歡在網站和營銷材料上貼滿“去中心化”這個詞,彷彿這讓他們的幣有了合法的氣息。一個壞消息是:如果加密貨幣有網站、投稿平台、營銷預算、人力資源部門和最終可以在國會面前叫板的CEO,那麼它還不算是去中心化的,對嗎?
二級標題
比特幣的代碼庫是由全世界分散的開發人員維護的,其網絡也由數以萬計的個人自由選擇運行其開源軟件組成。對於比特幣而言,並沒有什麼營銷預算。事實上,也根本沒有什麼市場部、領導、CEO,也沒有啥人力資源部門。比特幣沒有員工的工資單。相反,比特幣通過一系列優雅平衡的經濟激勵措施來調整人類的行動。“它是去中心化的。沒有公司控制它,也沒有政府監管它。它運行在成千上萬個分散的節點上,很明顯,它是一個儲備資產的投資級避風港。”——Michael Saylor ,MicroStrategy的創始人兼CEO。比特幣系統中,買家有動力去持有,礦工有動力去做誠實的行動者,開發者有動力去投入代碼,而網絡參與者則有動力去執行網絡的共識規則。比特幣的核心就是代碼。它是一個軟件程序,廣泛分散在個人的電腦上運行。但不要被這一點所迷惑,以為這只是技術的問題。比特幣的成功也是植根於貨幣和社會革命的。它是我們今天基於債務的貨幣體系的對立面。它的網絡效應推動它成為了任何競爭對手都無法企及的對象,原因有很多。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它通過社會共識激勵人類執行協議規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