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Kay's DeFi Notes》系列的第6 篇文章,這個系列致力於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提供一些關於DeFi 的常識,包括不限於無常損失/ AMM 這樣的常規概念,又或者關於新項目原理、設計上的分析,力爭讓完全不了解DeFi 的吃瓜群眾也能看懂。但願起碼能寫30 篇。
筆者沒有傳統金融和加密礦業從業背景,這是一個非嚴肅的系列,著重在個人想法的梳理和自我表達,看的人隨便看看就好,寫的人隨便寫寫也罷。
TLDR:算力代幣是證券化的礦機,用DeFi Staking (挖礦)的方式創造了第二層的博弈和FOMO。
Intro
幣安一月初launchpool 的新幣挖礦是BTCST,號稱用CeFi + DeFi 的方式解決了標準化算力的資產證券化,因為之前幾期新幣挖礦的收益率頗豐,最高時吸引了十億美元級別的TVL。
上週BTCST 也上線了幣安,按市價計算,一度被人戲稱將3000 多元的礦機賣到了十萬,同期,幣印作為國內最大的礦池之一也上線了類似的標準化算力產品pBTC35A( POW BTC-35W/T)並同時開放了交易與DeFi 挖礦。
把3000 多元的礦機賣到了十萬,有泡沫嗎?
當然有,但要承認泡沫,也要研究泡沫。
最簡化描述
幣安的BTCST 單幣對應0.1T 的60W 礦機算力,幣印的則單幣對應1T 的35W 礦機算力
可以直接購買,但購買不會帶來每日的BTC 挖礦收益
對比
對比
對比
做了一個表格,比較清晰。
對比
對比
註釋1:折合相應礦機價格
折合相應礦機價格計算過程如下:
折合對應礦機價格= 單位算力價格* 對應礦機算力T 數* 美元匯率
相應的:
BTCST 折合T15 價格= 73.45*10*22*6.4 = ¥103417.6 (乘10 是因為每個BTCST 對應的是0.1T)
pBTC35A 折合S19 價格= 100*90*6.4 = ¥57600
註釋2:DeFi 質押率
質押進DeFi 合約中的BTCST 和pBTC35A token 可以按比例獲得所有已發行標準算力代幣的獎勵。
以BTCST 為例,共計發行的標準算力代幣1000000 個,stake 在合約中的僅有68084.40 個,換言之,這68084.40 個BTCST 可以每天瓜分1000000 個BTCST 對應的算力的挖礦獎勵,也就是13 -14 倍加成,但實際上網站上標註的是8.81 倍加成,這是因為BTCST 質押率不足60% 時,質押代幣均分當日總收益的60%,多的沒有分成的進入了協議Vault。
幣印的pBTC35A 和BTCST 的收益分配方式略有不同,沒有質押的算力代幣的收益分給二池(pBTC35A-USDT 流動性提供者)作為超額收益,一池按實際抵押算力分利潤。
BTCST 收益率頁面:https://get.1-b.tc/#/history
幣印收益率頁面:https://mars.poolin.fi/#/farm
幣印stake 合約地址:0x5cbade4d03ea436f792e9f939e70908524949efd
註釋3:算力標準化方式
以BTCST 為例,60W/T 的算力可以由多台45W/T (如螞蟻S17)和75W/T(如螞蟻S9 SE)的礦機配平形成,不一定要求算力剛好卡在60W/T 。
礦圈灰度?
BTCST 在PR 中號稱想要打造「礦圈灰度」,有一定道理。
灰度邏輯:因為買幣需求、合規成本、流動性規模等原因,相比BTC 價格,GBTC 溢價長期存在,機構存入BTC 換出GBTC,並在場外對沖實現溢價套利
礦圈灰度邏輯:
因為流動性溢價、DeFi 質押率、CEX 交易規模相比礦機原本二手市場的規模,
算力溢價可能長期存在(如果賣出算力代幣,可能可以賣出比礦機二手市場更高的價格)
合理估值
合理估值
參考對應能效比礦機的公允價格:
公允價格= 對應能效比礦機二手市場單位算力現貨成交價* 流動性溢價/ 長期DeFi 質押率
注:這個估值方式有可能在槓桿代幣市場超越二手礦機交易市場後失效。
流動性溢價按幣圈標準,1~3 倍都算橫盤lol
長期DeFi 質押率或許可以參考比如YFI 等代幣在CEX/DEX 的佔比,目前幣安的BTCST 與幣印的pBTC35A 各自處於兩個極端(<10% 和>90%),長期看應該會向中間的某個水平收斂。
BTCST 應該隨著更多算力代幣的mint,質押率應該會從6.8% 變的更高。
這裡要假想一種情況:比如幣安直接在App 端支持BTCST 的staking,可能會把質押率提到極端高的水平,但首先這樣的操作在業務邏輯上非常繁瑣,需要新增定制的功能;其次目前的BTCST 在BSC 上,也可以順手推廣BSC,動機上都沒有必要。
結論
結論
結論
一般認為礦機是實物BTC 期權,那麼資產證券化+ DeFi 挖礦的礦機就是加了槓桿的資產證券化實物期權,說的有些拗口,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
但確實是加密世界原生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的東西(傳統的期貨世界,出現過可以通過標準化方式買斷某個地區未來所有生豬/大豆等等產量的產品麼,個人認知裡似乎是沒有過這樣的交易工具),尤其是加上DeFi 挖礦讓DeFi 質押率永遠<1 以後。
整個過程裡,似乎去掉了原來二手礦機商的中介,如果定價相對公允,有不小的意義,想想17 年30000 的S9,如果當時有對應的金融產品並且定價公允的話,牛市裡賺的倍數會比BTC 高很多,並且沒有爆倉風險。
當然進入熊市就是另一回事了。
此外,算力映射成代幣依然是中心化的方式,幣安和幣印都是行業內的巨頭,作惡的概率相對較小,隨著類似產品的增加,需要提防假藉此類名義的作惡方式。
一如那年一地雞毛的雲算力。
好啦,還是要樂觀,就醬,新年快樂。
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