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凱龍:加密數字貨幣交易未來之路
蔡凯龙
2020-12-18 07:09
本文约4165字,阅读全文需要约17分钟
中國加密數字貨幣交易所引領全球已經超過5年,如何監管始終是決定交易所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卻一直懸而未決,如今後果凸顯,終究是到做出選擇的時候了。

最近比特幣價格飆升到23000美元歷史新高, 再次成為焦點,一時風光無限。而作為比特幣價格發現的重要環節,加密數字貨幣交易所,卻暗流湧動。尤其是中國加密數字貨幣行業,最近風雨飄搖,重大負面事件接二連三的發生。

很多國內的交易者發現銀行卡被凍結,並收到各地經偵協助調查的電話。國內三大加密數字貨幣交易所(以下簡稱交易所)中的兩家OKex和火幣,相繼傳出創始人和高管被公安帶走協助調查的消息,導致其中一家無法提幣。這一連串的重大事件,攪得整個行業人心惶惶,尤其是漩渦中心的交易所,再次走到關鍵的十字路口。面臨重大決策的不僅僅是交易所,還有監管機構。因為擺在監管機構面前的,是一個懸而未決多年,到現在不得不回答的終極難題:中國的數字貨幣交易所,到底該如何監管?

由於看問題的出發點和角度不同,監管者和被監管者往往意見相左,這時候就需要參考一些中立和客觀的第三方觀點。筆者作為獨立財經評論員和數字貨幣研究者,藉此機會提供筆者多年對行業監管的研究和思考, 希望為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儘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數字貨幣交易所是伴隨著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發展起來的交易場所,早期只是為加密貨幣持有者提供交易撮合服務的機構,此後隨著加密貨幣市場在全球範圍內擴張,最終形成了專門的交易所,服務範圍從加密貨幣擴展到數字資產,提供除撮合交易外的合約、期貨、場外交易等各種衍生交易。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監管的焦點

要做好有效監管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確監管對象和範圍,也就是弄清楚,管誰,管什麼。

交易所種類多樣,體系紛繁複雜,有國內的國外的,有分現貨和期貨交易,有法幣和數字貨幣交易,有幣幣之間的交易,還有場內交易和場外交易。是鬍子眉毛一把抓,還是挑重點有效監管呢?

其實在中國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加密數字貨幣交易所。 2017年9月4日,9部委聯合發布“9.4禁令”,禁止發行數字代幣,禁止代幣公開交易。隨後國內的各大交易所紛紛開始出海征途。有的交易所是全方位國際化,不僅把公司註冊地轉到海外,連技術、運營和市場全部以海外為重點。有的交易所,僅把公司註冊到海外,技術還在國內,運營和市場雖然海外也有,但是以國內為主。行業戲稱後者屬於“精神已經出海,肉身還在國內”的交易所,這類才是監管的主要對象。

其次,場內集中交易和場外交易哪個是監管重點?這個問題涉及到監管的有效邊界問題。在對虛擬數字貨幣監管方面,監管的有效邊界應止於法幣,而不宜過渡延展到數字貨幣。有以下4個主要原因:

第一,監管身份特殊,不應該在數字代幣世界選邊站。數字代幣世界有幾萬個幣種,高度流動的主流幣就有十幾種,比如大家熟悉的比特幣,以太坊,泰達幣,瑞波和還在籌備中的Libra等。監管支持哪種幣,或者禁止哪種幣,都是一種表態,都不符合監管者的超然中立的身份。

第二,幣種對問題的實質沒有任何影響。比如最近政策嚴打利用虛擬數字貨幣逃彙的違法活動。這種違法犯罪行為,不會因為它是用比特幣,以太坊還是用泰達幣,而產生任何不同。本質上,這些幣都是同一類的工具。就跟在加密數字貨幣之前,逃匯用的美元還是歐元,沒有本質區別。

第三,即使監管越界去打壓一個幣種,也不會產生任何效果。加密數字貨幣是建立在區塊鏈技術基礎上,具有去中心化,無國界,匿名難以追踪的特點。全世界各國政府,至今沒有一個有效的打壓一個幣種的成功經驗。比如比特幣這樣純粹分佈式沒有任何中心的虛擬數字貨幣,任何針對比特幣的監管舉措,就像對空氣揮拳頭一樣,毫無著力點。加密數字貨幣世界的美元之稱的泰達幣,它有發起組織實體,不像比特幣那樣純粹無中心化,即便美國政府對它恨之入骨的,卻也力不從心無可奈何。因為,市場上有數十種類似的流行的美元穩定幣。現在創建一個幣種已經簡單到任何一個人10分鐘都能學會,任何一個穩定幣倒下,就會有眾多穩定幣站起來。所以監管單一幣種是世界性難題,至今仍然無解。

第四,法幣是監管最強大的武器。在法幣領域就和加密數字貨幣截然相反,我們有成熟的金融體系,完善的用戶識別機制(KYC)和反洗錢機制(AML)的規章制度。只要守住法幣這條邊界,在加密數字貨幣通往法幣的關口嚴防死守,加密數字貨幣再怎麼翻騰,也只限制在少數人群中,不會影響到廣大社會大眾的福祉。以法幣為主要監管抓手,這是目前全球監管的通用手段。

既然監管的有效邊界是法幣,那關於監管重點是場內集中交易和場外交易的答案躍然紙上。只要涉及法幣,都是監管重點。現階段由於“9.4“禁令,國內的場內集中交易已經杜絕法幣,只有幣幣交易的存在,且部分數據已經在監管控制範圍內,因此場內集中交易已經不是監管重點。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場外的交易如何管

目前出事的兩大交易所,都有集中的場外交易服務,而出事的原因,據猜測都是因為場外交易服務涉嫌協助洗錢逃彙的違法行為。那針對註冊海外但業務主要在國內的交易所的場外交易服務,到底如何管?

有一種方法簡單直接,即全面禁止場外交易服務。不可否認,很多違法犯罪行為都通過加密數字貨幣的集中場外交易進行非法轉移贓款和逃匯,但是這種一刀切的辦法表面上看似解決問題,其實不然。因為

第一,用戶可以選擇海外交易所的場外交易服務。數字貨幣全球化的趨勢和跨越國境的特點,使得一刀切無法從根本上消除大眾購買數字貨幣的需求,哪怕是暫時將數字貨幣交易所驅逐出國內,數字貨幣持有者還是會通過其他渠道到海外交易所購買數字貨幣,這樣反而造成資金外流,不利於金融穩定。而海外交易所對監管來說,已經超出管轄範圍,鞭長莫及。

其次,隨著區塊鏈的發展進步,去中心化交易所Decentralized Exchange (DEX)已經逐漸發展成熟,交易所沒有中心節點,每個人都是交易所的節點。如果全面禁止集中場外交易,用戶大可選擇用DEX。失去集中場外交易服務,其實對監管也是一大損失,因為目前現實看,正是因為國內的交易所集中的場外交易服務,才能協助有關部門追查非法洗錢和逃匯。如果用戶都用海外交易所或者去中心化交易所,那未來監管如何打擊非法交易呢?有人說,加密虛擬數字貨幣是中性的,就像一把槍。那既然匪徒能拿槍犯罪,那執法人員也能拿槍維護社會秩序。一刀切全面禁止場外交易服務,就有點像全面禁槍,對執法人員也是一種損失。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中國交易所路在何方?

中國交易所未來之路在哪裡?在於合規化。真正實現的難處不在於方法和方式,因為方法很多種,各國的探索的經驗也可以參考。真正的難處在於中國交易所身份的認定。由於加密數字貨幣是新生事物,我們現有的監管體系沒有現成的法律法規去監管,更沒有專門的部門負責。所以一出台任何跟加密數字貨幣有關的規定,都是各大部委聯合出品,可見其身份歸屬的難以認定。

監管體係有一句口頭禪:誰家的孩子誰認領,即按照實際業務功能區分監管職責。可是現在的交易所,就是沒爹沒娘無人認領。交易所現在不僅沒爹娘還還沒登記戶口,辦什麼事都到處碰壁,困難重重,因此也容易觸碰法律法規紅線,讓行業的領袖都岌岌可危。

中國的交易所多年來一直渴望獲得監管的認可,求監管求轉正的心情躍然紙上, 可惜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很好的解決。

其實交易所的歸屬問題並不復雜,其功能目前主要兩大塊:場外交易涉及支付業務,場內集中交易涉及交易所業務,按照傳統金融體系職責,前者屬央行管,後者屬證監會管。可以把加密數字貨幣交易所按照金控集團管理方式管理,一個公司多個部門監管。如果這種方式不合適,那可以讓交易所一分為二,每個單獨公司接受直屬部門管。

中國加密數字貨幣交易所引領全球已經超過5年,如何監管始終是決定交易所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卻一直懸而未決,如今後果凸顯,終究是到做出選擇的時候了。

中國加密數字貨幣交易所引領全球已經超過5年,如何監管始終是決定交易所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卻一直懸而未決,如今後果凸顯,終究是到做出選擇的時候了。

中國加密數字貨幣交易所引領全球已經超過5年,如何監管始終是決定交易所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卻一直懸而未決,如今後果凸顯,終究是到做出選擇的時候了。

蔡凯龙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