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旨在解答:Serum可能成長為一個坐擁十億用戶、價值數萬億美元的生態系統嗎?
答案應從兩方面入手:
為何DeFi可能成為一個身價萬億的產業?
若DeFi能夠發展為體量如此巨大的產業,為何我認為最有可能實現該目標的是Serum。
野草雜蕪之中,迷失方向在所難免。凡事皆有長處與短處,重要的並不是能滔滔不絕地將其一一列舉,或證明自己有多博學廣識,而是對這些優劣之處進行評估與權衡對比。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DeFi到底意義何在?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個問題可能顯得有些愚蠢,但對於另一部分人來說DeFi本身才是愚蠢的那個。這一部分旨在為第二類人群答疑解惑。
我也曾是這些人中的一員。一年前,我對於DeFi仍持非常懷疑的態度。你如果問我那時候的真實想法,我會將其評價為“緩慢、昂貴、多有漏洞、動力不足”。
但幾件小事改變了我的想法。在談DeFi如何克服自身劣勢之前,我們先來談談最初的問題,我們為何要為DeFi花費心思?
對於一部分人來說,可能去中心化加上抵制審查就已足夠。但我不這樣認為,至少對於我們想要做得更大更強的目標來說這還不夠。威士卡(Visa)、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蘋果(Apple)及尼桑(Nissan)可能會為這些價值開一些空頭支票,但歸根結底,DeFi大幅擴大受眾的根本在於向世界展示鏈上的架構可以讓他們的產品變得更好,而不是更糟。
在我看來,關鍵在於“可組合性”。
一幫子人構建了Uniswap,一個標準的(基於AMM的)去中心化交易平台。另一幫人則構建了Aave,一個標準去中心化的借貸協議。
現在你想要搭建一個可實現內嵌式保證金交易的去中心化交易平台,你要怎麼做?你要自己搭建風險引擎、清算引擎、DEX等各種基礎架構嗎?
並不需要!
我們假設鮑勃有一些USDC,他想要2倍做多ETH。於是,你就可以創建一個前端(GUI),只需一鍵點擊,就能實現:
使用USDC在Uniswap上購買ETH
將ETH轉賬至Aave,將ETH貸出,借入USDC
將USDC轉賬至Uniswap,購買ETH
將ETH轉賬至Aave,將ETH貸出,借入USDC代幣
將USDC轉賬至Uniswap,購買ETH
(如果你希望流程更簡便,可以使用閃貸來縮減其中幾個步驟。)
關鍵在於:鏈上項目都是公開、無需許可、由同種語言撰寫的,因此我們可以將其拼接起來構建新的東西,並實現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我們僅需創建一個能夠一鍵點擊就可以實現上述5個步驟的前端,就成功構建了一個具有保證金交易功能的去中心化交易所。
如果你想為槓桿交易提供借貸並獲得對應收益率,僅需將藉/貸協議拼接至DEX。 Alpha Homora正是實現了此項功能。
你可以使用幣安(Binance)借貸功能及Coinbase訂單薄功能來嘗試實現同樣訴求,但是效果大概不佳。你可能會遇到利率限額、借款限額、提款限額、提款延遲等各類問題,中間還可能有清算風險。
但在DeFi中,這一切皆能實現。
另一個案例來自Serum。我們假設你想要在Solana公鏈上創建一個快捷實惠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
Bonfida前端GUI界面
圖片描述
Bonfida前端GUI界面
那麼,為何大型項目要在Serum上可以搭建呢?
因為假設你是美國知名券商Robinhood,你需要為自己的用戶交易提供高流動性,那麼你將不需要親自與自營交易公司接觸、談判、比較、辦理結算、溝通報價等等。你要做的,僅僅是搭建一個去中心化交易所前端DEX GUI,10分鐘以後你就能達成所願。
如果你想要創建一種通證並使其成功上線交易,你可以僱傭研發人員來開發通證,商務拓展人員來與Binance、FTX、還有Coinbase溝通上交易所事宜等等。或者你也可以直接創建通證,添加DEX交易對或AMM池。在盤口擺好單,十分鐘後你的通證即可上線交易。
可組合性意味著所有基於DeFi的應用都可以相互組合,新產品也可以馬上融入到該體系中。就好像每個項目開啟之初就已經配備了具有完整服務的金融生態系統。
但是以上這些尚不能證明DeFi必然可以不斷發展壯大。
但是如果DeFi做得足夠好,就能顯現出巨大的優勢,也就能吸引並最終說服大部分公司將其業務上鍊。
你可以想像一下,擁有十億用戶的DeFi將是何等盛景。而這,正是我們的目標。
彼時的DeFi將價值幾何?
現在我們很難回答。下面我們講述的內容也並不能真實預估它的價值。我們只能從理論上來講一講它能達到哪個價值。
我們暫且可以做個粗略的估算。
1)如果這些巨頭聯合起來NYSE+ARCA+CME+ICE+……,實現去中心化並對每項交易收取0.0025%(0.25 bps)手續費,將會產生何種效果?
如此,日交易量約為10萬億美元。如果0.25bps的收費使得交易體量下降75%,然後總量中有20%轉移至去中心化平台,最終的日交易量將會在5000億美元左右。
這將會帶來30億美元的年收入,估值將會在1000億美元左右。
2)DeFi將會對社交媒體產生什麼影響?
社交媒體將實現:
API開放訪問權限
自由創建前端GUI、客戶端等
開放搜索
跨社區發布
抵制審查
以Solana為例的公鏈如果能維持0.00002美元的手續費,並且吞吐量足夠,那麼
對推特Twitter而言:
日均成本1萬美元
估值300億美元
對臉書Facebook而言:
日均成本10萬美元
估值8000億美元
圖片上鍊會有些困難,可能需要用到IPFS或其他技術。理論上,我們或許可以轉移30%的社交媒體,那這一部分的估值就是3000億美元。
3)DeFi將會對結構性產品產生什麼影響?
大部分結構性產品上鍊都很容易。
僅貝萊德集團(Blackrock)估值就達到1000億美元。
所以這部分總值可達5000億美元。
4)DiFi將對信用卡產生什麼影響?
VISA的TPS(每秒能處理的事物個數)約為2000到50000,擴展性強的區塊鏈也能達到此TPS,其估值約為5000億美元。
這樣整個鏈上就能擁有價值1萬億的信用卡公司。
……而這僅僅是個開始。
這些都是非常粗略的概算——完全不能當真。這並非區塊鏈的價值,它們僅僅是理論上可以上鍊的公司和(或)DAO的價值。
但通過計算可以清晰地看出,理論上,鏈上公司的價值總和可以達到1萬億美元,並且彼此之間可以相互兼容貫通。
當然並不是說這一願景一定會發生,只是說它有實現的可能。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Serum有何優勢?
Solana公鏈
DeFi可能實現在鏈上坐擁十億用戶,價值達數萬億美元。那麼什麼樣的區塊鏈才能實現這一宏大願景呢?
1) 能夠每秒處理數萬筆交易和數十萬筆訂單
2) 能夠每天處理100億次社交媒體互動,約為每秒10萬次
3) 手續費低於0.001美元
4) 與時俱進
隨著全球科技的不斷進步,區塊鏈的吞吐量也必須隨之增長。
5) 能夠在人類反應時間內處理所有請求
對大部分產品而言,通常我們點擊某個按鍵時,預期的反應時間是0.1秒左右,若有1秒左右的延遲則會讓人覺得很崩潰。
6) 產品組合
若無法組合產品,很多公司將會失去很大的附加價值,也就是說,每個行業大概率都會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可組合的分片。
7) 能夠去中心化,保持開放
因此,基本上該區塊鏈需要發展到具備以下特點:
1) 100萬TPS處理能力
每個行業20萬次每分片
2) 0.001美元手續費
手續費過高則會導致發送訂單、發布更新等成本過高。
3) 與摩爾定律同步增長
具體來講,通過與摩爾定律並行來擴大整體計算能力。
4) 去中心化及開放
5) 100毫秒的區塊時間
哪些現存的區塊鏈可以達到以上要求?
幾乎沒有。
現階段,單個分片中每秒20萬次的交易就會擊潰所有區塊鏈。
更令人擔憂的是,即便從長期願景來看,幾乎所有區塊鏈也無法達到這些要求。大部分區塊鏈,即便是最快的那些,並沒有計劃將關注點放在進一步增大吞吐量上。相反,他們還在坐享其成,享受當前可以以低價維護DeFi生態系統10萬用戶需求的光環。
ETH目前的處理能力僅為15TPS,即便是ETH2.0也並未規劃在具有原子可組合性的單個分片中將處理量升級到20萬TPS量級。
更快的鏈一般可以處理到1000TPS,最快的速度大概在5萬TPS左右。
因此,唯一能夠真正實現DeFi宏偉野心的區塊鍊是當前就有能力處理成千上萬TPS,並且已經規劃未來對區塊鏈進行量級式升級的區塊鏈。
換句話說,它必須是當前最快的鏈,並且會隨著成倍增加的元器件數量持續提升自己的計算能力。
Solona即符合上述條件。目前,它能處理的TPS量為5萬、根據摩爾定律同步擴展、已經制定詳細計劃規劃未來幾年內如何通過優化系統的不同部分來實現計算量的指數級提升。 Solana的手續費也很便宜。
Solana的區塊時間目前在400毫秒左右,但是通過處理可以壓縮至150毫秒左右。
而核心要素是Solana早在建立之初就設下目標,會為日後的升級投入大量資源。核心團隊和生態系統參與者加入團隊時就肩負該使命,會不斷合作,助力擴展升級。
如果Solona都沒能達到這些必要條件,將會既讓人意外也令人失望。
Serum平台
Serum平台
DeFi想做大做強需要的就是一個合適的區塊鏈。但僅僅有區塊鏈還遠遠不夠:區塊鏈只是一個提議,用來說明如果一群人要加入該鏈那應該如何讓他們達成共識。
DeFi想要擴大規模,需要有用戶選擇這個區塊鏈。而且是非常非常多的用戶。
只要DeFi的用戶能達到1千萬,剩餘的事情即可自行推進:對於那些正在研究如何上鍊的公司來說,DeFi可能會成為一種默認的,顯而易見的選項。
但我們應當如何獲得如此巨大的用戶量呢?首先,我們要有一個非常與眾不同的共識類型:某種意義上相當於一個謝林點(a Schelling point,博弈論中人們在沒有溝通的情況下的自然選擇傾向),即如果任何人想要創建DeFi,都會參考這個共識模型。
以太坊有此能力。但目前沒有其他鏈還能做到這一點。
但是Serum展示了一條可行之路。當前它已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全鏈上的DEX,並且這個生態體係正在快速成長。而且,在幕後,有一些擁有數以億計用戶的應用正在嘗試使用Serum。整個大體系的構建已經開始。
不僅如此,Serum還有完善的支撐體系:他們承諾將會整合發展技術支持、產品、流動性、及基金會。在Serum上建立的群體聯盟非常龐大。
這並不意味著Serum一定會成功。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Wormhole
Serum從何而來?
Serum項目的首個提案是一個Google文檔,主要描述了一個在以太坊上存檔網站截圖的協議。
它隨著時間逐漸進化,直至積累至量變。
但其最基本的特性從未改變:
Serum會在兩個月內完成。
Serum的價值永遠只是一個挺酷的去中心化應用。
進化之路上有一個決定性叉路:
在原有基礎上改進
創造一個新鏈
若選擇了第一條路,Serum應該早就構建完成了,也就能充分參與到DeFi大火的風口期,同時應該也已經發行了功能齊備可供銷售的通證,並且發展到了巔峰。
而選擇第二條路,Serum有可能發展為擁有數十億用戶的平台。但這就需要數月時間來完成初代產品,數年來建立龐大的生態系統,數十年來實現它的終極願景,還是在Serum一開始就能成功獲得吸引力的前提下。
Serum項目選擇了一條鮮有涉足的道路,因此它誕生的根本驅動力與願景與本文是一致的: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實現DeFi最宏偉、最具野心的願景。
自Serum建立以來我們已經走過了很長一段路。 (但轉念一想,又僅僅只有三個月而已。)前路依然漫長且險阻,甚至每前進兩步就會倒退一步。但我想擁有偉大抱負就該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