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區塊鏈熱愛者的「信條」
X-Order
2020-09-25 07:12
本文约4348字,阅读全文需要约17分钟
《信條》吸引了真正愛好電影的群體,Defi則吸引了真正熱愛區塊鏈的群體。

“不要嘗試理解它,去感受它。”

電影《信條》國內公映之際,正是這輪Defi浪潮的一個高點:

  • 基於以太坊的Sushi把剛火了一個月的YFI打成了“古典Defi”;

  • 基於波場的各種蔬菜幣將迎接孫宇晨Sun的陽光普照,本體也上了第一個Defi幣;

  •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1. 鉗形攻勢

《信條》中有個概念叫“鉗形攻勢”,認為它是時間逆轉的動力,即世界上同時存在一群在正向時間活動的人和一群在逆向時間活動的人,而我們經歷的所有事件,都已經是這兩群人同時行動、互相角力之後形成的結果。

實際上在二級市場,無論是股票、商品、外匯還是幣圈,只要是基於訂單簿模式的交易,道理也是如此。市場上永遠存在多軍和空軍,我們經歷所有的漲跌和價格波動,都是多軍和空軍同時行動、相互角力之後的結果。

而在Defi世界,訂單簿模式已經被拋棄。 Uniswap開創的“自動化做市商”(AMM)成了Defi中的主流。實際上該模式在之前Bancor、Eos Ram、Fomo3d都有實踐,與之相比Uniswap模式的創新在於持幣者可以參與資金池的添加。

相比訂單簿模型,AMM模式天然適合散戶。

訂單簿模型下,交易品的定價是由其總盤子約千分之一的籌碼碰撞決定的。只要擁有足夠比例的一致行動者(或被稱為莊家、主力),就可以操縱大眾籌碼買賣。主力在拉盤時候,散戶的買入行為呈加速狀態,一定是在後期高速情況介入。

而掌握30%籌碼的主力在砸盤時,掌握70%籌碼的散戶,可能因為在上班、看電影、吃午飯,沒有將手上籌碼放在“買/賣”盤口上貢獻流動性和定價。等下班後、看完電影、吃完飯後,發現已經跌了20%,再忍忍吧,過一段時間又跌了,如果受到錯誤的“價值投資”理念而去加倉,造成降低成本的錯覺,然後再過一周價格新低。如此反復下,散戶最後在低位受盡折磨,把籌碼又還給了主力。

而AMM對這個情況帶來了極大的改變:

  • 首先,散戶和主力在市場上價格影響力的差距大大減少了,只剩下了數量的差距。因為散戶在機器幫助下自動做市,無論他們在上班、看電影還是就餐,幣都在鏈上提供流動性。大戶擇時砸盤的影響力和動能被減弱了;

  • 二級標題

  • 二級標題

2. 複雜的故事

批評《信條》的人有個觀點認為看電影是圖個樂,為什麼要搞那麼複雜,讓觀眾去想那麼多。為什麼看懂一個電影要去了解逆熵、正電子等理論。同樣的,很多人也疑惑,投資比特幣為什麼要去了解私鑰、拜占庭將軍問題;投資以太幣為什麼要去了解智能合約等等。

但現實是,越是新的事物,在缺乏數據的情況下,越無法用簡單的故事來描述。而大部分新生事物,也是基於過去技術的組合和改進。

Defi的故事很複雜,複雜到它可以從現代金融的信貸系統起源中找到蛛絲馬跡,複雜到因為它發展太快,2020年3月coingecko出版的《How to DeFi》中大半內容已經過時。這樣一個充滿生命力的系統,除非了解它的過去,否則沒人能完全理解這個系統的現在,對它的未來也知之甚少。

在過去,幣圈內部是一個只有交換和交易的博弈市場。區塊鏈的範式是“胖協議、瘦應用”,所以無法像過去互聯網app那樣捕捉現金流,只能靠幣價上漲實現價值。而幣價上漲的根源是這個協議的系統功能越來越完善、越來越獨特、越來越好用。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不管是項目方還是持幣大戶,會通過投資、補貼,激勵一些人來對協議進行開發、完善、做新東西,簡單來說就是要做“生態”、“平台”。

此時對於持幣大戶,有兩個選擇:

一種是靠信仰搭便車,把幣放錢包裡,什麼都不管然後裝死幾年賣掉;另一種是積極型的,會用自己的幣支持創業者。

一個項目的發展當然不能靠搭便車的人,但積極型的大戶也會遇到嚴重的瓶頸:

一是隨著創新難度的提升。

創新越往深處越需要大項目、明星團隊來參與。募資金額開始增加,預期的回報也開始嚴格,傳統金融市場第一輪第二輪帶來的代幣分配不均也開始出現,此時各種營銷、圈內圈外關係緊密,站台機構多的項目開始受到了歡迎,從而擠壓了小型團隊生存和發展。 “團隊能發幣割韭菜為什麼要做事”,整個市場創新的氛圍受挫;

二是創新的試錯性和破壞性。

前者意味著,大戶可能投資了20個團隊,然後有一個做了出來,但將導致其餘19個團隊失敗,投資打水漂,算總賬時得不償失。後者意味著,要不要投資“協議顛覆者”,例如大量的“以太坊殺手”、“顛覆以太坊”項目開始以以太幣募資,作為以太幣大戶,是否要參與?按照傳統市場,當然要參與,雅虎錯失谷歌、微軟錯失臉書都是案例。但像2018年那樣,EOS一邊每天募集大量的以太幣,另一邊砸以太幣來拉盤EOS,就很令人反感。

博弈下來,積極的大戶開始越來越保守,因為他們在後期的積極反而造成了死亡螺旋,進入“投資是找死,不投是等死”的狀態。後來無論是交易所主導的IEO還是線下詐騙傳銷,都改不了沒有阿爾法的現狀:漲的時候買什麼都是漲,跌的時候買什麼都是跌。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倫巴第街》中的一個例子,論證了信貸降低了商品價格

而在幣圈裡,早期的信貸類Defi最大的問題是質押A幣賺A幣,所以它的幣價還是會陷入上升、下降螺旋。即使是穩定幣,中介如交易所、錢包,拿到質押的幣,也是去做交易所套利、永續合約收費率、OTC差價等等,不但收益不高,資金也並沒有流動到幣圈底層的其他資產,因此市場給的利率並不高。

而在Uniswap出現並完善市場機制後,這筆錢有了新去處。

這裡要先理解下流動性挖礦、二池、治理代幣,以及三者結合帶來的化學反應。

  • 流動性挖礦(yield farming)

在海外認為始作俑者是Synthetix、Compound和Balancer,但國內大家更熟悉的是Fcoin,大家為一個項目提供服務,拿到系統自身的代幣作為激勵。現在在以太坊合成資產技術成熟後,人們可以實現在Uniswap獲得提供流動性的獎勵LP token,然後用LP token質押換取其他項目的流動性挖礦獎勵。

二池

  • 二池

項目方自己代幣和主流幣(一般為ETH)的AMM資金池稱為二池。通常,項目方會為二池參與者給予高倍數激勵,類似staking,但和staking不同的是,在Uniswap或者Balancer上添加AMM那一刻,被挖的代幣就有了價格。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幣價僅靠二池便可在Uniswap上實現低成本暴漲暴跌

而二池的存在其實利於散戶不利於大戶。

對於大戶而言,如果買入,早期的AMM池因為還小,導致交易磨損大,得不償失。如果是賣,由於AMM的固定乘積曲線,越賣幣價的變化越遲鈍。而如果是做流動性,大戶也不願意放太多的幣,因為如果未來幣價上漲,自己在資金池的幣會因為無償損失而減少。

治理代幣

治理代幣

  • 治理代幣

治理代幣是Dao理念的延續,幣即權力,有的項目只要有幣就能投票,有的需要持幣到一定百分比。治理代幣的存在利於大戶不利於散戶。

當大戶免費拿到大量這部分的幣,同時又認可它時,就會發動有利於該項目市值增加的提案,比如做大二池,或者聯合其他項目方,使其他的挖礦支持該幣,或者支持其他的幣來挖這個項目,近期的案例就是FTX的CEO挖了很多Sushi,然後用在Sushiswap上投票支持用自己的項目SRM來挖Sushi,另一個就是波場的Pearl,上交易所後該團隊開始推用Pearl來挖Salmon。

此時再回到本節開頭,大戶除了親自下場挖礦,剩下的又有了新選擇---機槍池。以YFI為代表,自動幫資金選擇資金池進行“挖-提-賣”,實現了年化20%-50%的“中等”收益,但仍然遠大於過去中心化交易所和錢包所提供的個位數借貸收益,以及發達國家現實中的接近零利率的理財。

  • 循環

挖礦+二池+治理代幣+機槍池,實現了項目方可用更專心做項目,不需要做宣傳、不需要實名、不需要找資本站台,接近零成本的讓幣價暴漲暴跌並且不用負責。幣價暴漲暴跌吸引投機者交易,早期低流動性適合散戶割大戶,後期高流動性適合大戶割散戶。海量的ETH被大戶從中心化交易所中提出來,投入海量的年化1000%的新項目二池,只去吃部分漲跌就達到了年化20%-50%收益要求。

在如今的新階段,幣圈實現圈內大循環。

對散戶而言,“投機像山岳一樣古老”,他們希望三天翻倍,十天五倍,對五年百倍、三年十倍不感興趣,Defi實現了散戶的訴求;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Uniswap:國王已死,國王萬歲》

《重讀YFI創始人Andre Cronje三篇博客文章:流動性挖礦怎樣改變DeFi世界? 》

《倫巴第街》

《盤點過去一個月Uniswap上的神幣》

《押注百億美元DEFI獨角獸》

X-Order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