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本文來自鏈內參(ID:lianneican),作者:內參君,Odaily經授權轉載。
編者按:本文來自
鏈內參(ID:lianneican)
鏈內參(ID:lianneican)
正文
編者按:本文來自
鏈內參(ID:lianneican)
鏈內參(ID:lianneican)
正文
二級標題
編者按:本文來自
鏈內參(ID:lianneican)
鏈內參(ID:lianneican)
正文
二級標題
今年數字貨幣市場的當紅炸子雞無疑就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在比特幣橫盤近半年之後終於一掃頹勢穩定站上10000美元,牛市就這樣在人們的翹首期盼中到來。而DeFi則被看作是這場牛市的導火索。
然而,萬萬沒想到的是,從六月份的暴漲到九月份的暴跌,僅僅三個月的時間,DeFi 彷彿過山車一般從盛夏狂歡的沸點墜落至寒徹骨的冰點,那個被用戶吹起的美麗泡沫也被自己親手戳破。
隨著越來越多的DeFi項目在陽光下顯形,經過時間和用戶的檢驗後眾多項目相繼暴雷,越來越多人也從瘋狂回歸到理智,甚至從追捧變成了質疑,DeFi怎麼了? DeFi還有未來嗎……這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在數字貨幣市場乃至傳統金融投資領域無數次地上演著。
而內參君要說的是,DeFi本無罪,錯的是某些項目方的無良,投資者的無知與貪婪。
二級標題
DeFi 從盛夏狂歡到泡沫破裂
DeFi是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包括:貨幣發行、貨幣交易、借貸、資產交易、投融資等。尤其是進入6月Compound開啟“流動性挖礦”讓DeFi就迎來了自己的“盛夏時光”。進入9月份以後,整個加密貨幣市場的熱度都被流動性挖礦佔據,作為一種新型投資模式,流動性挖礦憑藉其低風險和高收益受到了投資者的追捧。
以一己之力帶火DeFi的“流動性挖礦”為圈內輸送了一個又一個的暴富故事,讓DeFi 圈子近乎瘋狂。
從COMP 問世開始,Curve、YFI、YFII、YAM、GRAPE、SUSHUI……各種流動性挖礦的教程與分析文章充斥著整個朋友圈,被FOMO 心態驅使的Farmer們,似乎覺得睡覺都成了浪費時間的事情。
但隨著DeFi挖礦的愈演愈烈,問題也是日益顯露。 DeFi的流動性挖礦對於資金體量少的用戶而言門檻很高,且參與過程較為複雜,很多用戶都曾出現過買到假幣、誤操作丟幣、轉錯地址等情況。即使挖礦成功,用戶算來算去後才發現收益可能就勉強蓋住轉賬交易費,白忙活一場。更為嚴重的是,然而,這種原本充滿去中心化金融革命意味的創新卻慢慢開始變味,趨利的情緒掩蓋了正在膨脹的泡沫與風險。
SushiSwap的一夜躥紅再度詮釋了“DeFi一日,幣圈一年”的瘋狂。很多人紛紛進場想大賺一筆,Sushiswap開始的表現確實讓人驚喜,當天從不到1美元沖高至12美元,部分交易所瘋漲到15美元。然而更讓人出乎意料的是,第二日價格就腰斬,緊接著在SushiSwap的匿名創始人Chef Nomi拋售代幣後,價格最低跌至1.5美金左右。
二級標題
SUSHI事件就好似推倒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引發DeFi 紛紛下跌模式,且觸目驚心。
MoonSwap是在Conflux生態內的dex項目,其平台幣上先uniswap後暴漲,隨後下跌,1日內衝高後下跌超過70%。 “泡菜”KIMCHI的挖礦,和SUSHI很像,也是有一霎那光彩的項目,從最高點對比如今的價格,下跌超過95%。
Curve是著名的DeFi項目,一個月內跌去了超過90%的價格。 YFV是繼yfi、yfii後的標誌性的流動性挖礦產品,下跌超過50%,但這在所有快速暴跌的DeFi代幣裡,跌速已經慢很多了……
交易所的智能鏈也沒有讓韭菜倖免,此前有投資者爆料,Bakery麵包項目出現暴跌,麵包代幣BAKE價格幾個小時內不斷下跌,很多用戶在12BUSD左右的價格接手BAKE去挖二池造成超過90%的虧損。
二級標題
本想藉著DeFi的東風給交易所挖礦帶來一波流量,可誰知竟慘烈崩盤,惹上一身腥,帶來了一波維權。
大跌讓人欲哭無淚,跑路就更讓人傷心欲絕了。
“壽司”SUSHI的創始人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抄來的代碼完成幾千萬套現,瞬間成為富豪。 “翡翠”EMD的項目方用時更短,不到24時就成功跑路。 EOS 第一個Defi項目EMD真是一個惡意滿滿的項目,不到一天就跑路了。目前已經有總計近250萬美元資產被轉移。
暴漲暴跌、剽竊代碼、挖礦接盤、圈錢跑路……一個個戲碼接連上演,牛市因DeFi而起,但也會隨著DeFi勢能耗盡而終。如果DeFi想要在未來取得長足的進步,必須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逐漸擺脫對“概念炒作”的依賴,真正立足於DeFi本身的價值,而非目前的代碼“複製粘貼”,發幣“擊鼓傳花”。
DeFi三大層面投資風險要認清
區塊鏈領域從來不缺少熱點,缺的是定力。這些年1CO、分叉、炒TPS、FOMO3D、STO、交易挖礦、1EO、DeFi等等熱點層出不窮。但無論什麼概念,每種代幣的上線,在不理智的階段,都無法得到價值的真正驗證,衝高的價格不是真正的價值,泡沫太多。 DeFi也不例外。
牛市也不會一直漲,但大回調之前那種瘋狂的大漲確實會讓人迷失,有種撒豆成金的感覺。如果這個時候盲目進入很容易就淪為接盤俠。而這時投資者將直接面臨著三個層面的風險:一是技術層面的風險,二是人性層面的風險,三是被資本收割的風險。
就DeFi領域而言,在DeFi協議存在四大風險。
系統設計風險:許多DeFi協議運作時間並不長,但是卻提供了大量激勵措施,比如Balancer,只需一個簡單的漏洞,FTX就能獲得超過50%的收益;
二級標題
清算風險:DeFi協議中的加密抵押品容易受到市場波動影響,並存在債務頭寸在市場波動中出現抵押不足的風險,繼而誘發清算機制,造成用戶遭受進一步損失;
泡沫風險:一些底層網絡代幣(比如COMP)的價格動態會呈現自反性(relexive),因為預期的未來價格通常與網絡普及應用程度相關,而網絡使用情況又受到網絡激勵代幣未來價格的影響。
這些技術性風險,讓投資者防不勝防,更會讓投資資金蒙受意想不到的損失。即便是投資者想去了解,也會因為技術壁壘的限制,讓人無從下手。
比如翡翠的騙局主要源於我們對風險的輕視,流動性挖礦目前依舊是幣圈最大的熱點,從ETH,到波場,再到EOS,甚至國產鍊和平台幣自己的公鏈,每條鏈的玩法都會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但是騙局往往藏身其中,難以去甄別。
二級標題
作為老韭菜,都會知道風險管理比高額收益更為重要。這些都是在血的教訓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在數字貨幣市場中,週期性風險會時常發生,收割本質還是人性被收割了。
仔細總結一下,有三種人最容易被收割:第一種是不做研究的人。盲目入市,或賠或賺全看運氣;第二種人是愛跟風的人。喜歡人云亦云,不研究項目,不參與社區,最愛追漲殺跌,這種人最多;第三種人不明所以的長期持幣者。這類人極容易被某些人PUA,坐等假大空的瞎承諾。這類人往往損失最大,甚至會血本無歸。
DeFi之所以能持續火熱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價格在上漲,處於正週期循環中。 DeFi通過重複抵押放大數據,讓很多人信以為是真的趨勢。在某些項目中,依賴於代幣快速上漲,投資者不斷加槓桿投資,獲得不菲收益,但是由於盈虧同源的規律存在,如果蛋糕沒有做大,沒有創造十倍級、百倍級的效用,那最終誰會虧錢?就可想而知了。
作為普通投資者的我們,面對各種明里暗裡,層出不窮的騙局,或許學習幣圈的生存之道,識破各種騙局並防止被收割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二級標題
回歸理智,選DeFi先要選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