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AR·人物| Yan Zhu:NEAR讓我相信區塊鏈未來大有可為
NEAR
2020-09-10 05:57
本文约2426字,阅读全文需要约10分钟
NEAR邀請您一起聆聽NEAR開發者社區的聲音

作為區塊鏈世界最重要的構建者和引導者,開發者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說,誰掌握了最頂尖的技術人才,誰就更有可能從區塊鏈浪潮中脫穎而出,成為真正的頭羊。

在NEAR(ID:NEAR_Protocol)開發者社區就聚集了這樣一批技術人才,他們雖然來自五湖四海,擁有不同的技術背景和身份,但都對NEAR的願景和使命表示十分認同,願意為NEAR生態的不斷繁榮貢獻自己的資源和力量。

本期活動我們有幸採訪到NEAR社區的著名開發者Yan Zhu,以下是關於他的部分背景介紹:

Yan Zhu,現任區塊科技產品合夥人,負責產品設計、前端開發和SEO 增長等業務;已連續十年當選微軟最有價值專家,也是多個流行開源項目的發起人,目前在GitHub的個人主頁已收穫了數萬顆星星。

遊戲高手or代碼高手

“我玩遊戲從來都要打到全成就才肯罷休”。眼前的Yan Zhu在聊起自己最近在玩的《刺客信條》遊戲時不禁興致勃勃。雖然剛過而立之年,他對遊戲的渴望卻絲毫沒有隨著歲月的增加而有明顯的退卻。

然而你很難想到,眼前這位輕易就將遊戲打通關的“遊戲高手”其實也是一位“代碼高手”。據Yan Zhu介紹,自從大學畢業後,自己一直從事前端開發和產品工作,業餘時間也參與開源項目的開發。目前他在Github上的主頁已經收集了幾萬顆星星,其中一款開源的前端框架(Spectre.css)更是獨自包攬了一萬多顆星星。

“每週的引用量也有好幾千”,“我目前所在的公司使用的也是我開發的框架”。 Yan Zhu在聊起自己做的這款開源框架時十分自豪,據他介紹,目前已經有很多家公司在使用這款框架了,身邊很多做前端的朋友也在使用。

“感覺您是個典型的完美主義者,凡事都要做到盡善盡美”。面對筆者的評價,Yan Zhu表示自己確實對細節要求比較嚴格。 “我感覺稍一鬆懈,就會有陷入'墮落'的風險”。然而正是憑著這種對細節的執著,Yan Zhu一步步完成了自己在技術上的積累和進化,取得了多項技術成就。據悉,他曾連續十年當選微軟最有價值專家,去年在GitHub首次中國行活動上還受邀分享自己的開源之路。

面對自己取得的榮譽,他再次表現出自己佛系的那一面,只是淡淡說了句“還好吧”。

結緣於比特幣,鍾情於NEAR

和很多其他業內人士一樣,Yan Zhu與區塊鏈的故事起源於比特幣。 “當時真的是太火爆了,整個幣圈一片沸騰,比特幣的價格飚出了天際。”回憶起17年比特幣價格的瘋狂增長,Yan Zhu依然記憶猶新。 “一開始進入幣圈只是想尋找新的賺錢途徑”。面對金錢的誘惑,Yan Zhu開始躍躍欲試。

然而,現實的發展遠比人們想像中更為魔幻。隨著牛熊轉換的愈發頻繁,在幣圈經歷幾番浮沉的Yan Zhu也開始有了新的想法。 “區塊鍊是一項偉大的技術,不應該僅僅用來炒幣。”懷著用技術改變世界的想法,他在區塊鏈技術學習和開發上花費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多,同時尋找新的優質的開發平台也成為他的目標之一。就在此時,NEAR開始進入他的眼簾。

“最初和NEAR團隊見面是在去年的NEAR中國行上,見到了NEAR團隊的很多成員”。彼時的Yan Zhu其實已經對NEAR項目有所了解,“特別是創始人一龍,主導開發了谷歌深度學習框架,可謂是久仰大名”。在和團隊成員有過接觸後,Yan Zhu很快便決定要加入這個項目的生態。湊巧的是,當時NEAR的黑客鬆活動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他便果斷地報了名。

彼時的上海還未出正月,正是陰雨綿綿的天氣。街上人煙稀少,“大家都步履匆匆地著急往家趕”。此時的Yan Zhu卻十分興奮,顧不上擦掉身上濺落的雨水,一到酒店便開始投入到黑客鬆的競賽中去。房間的燈整整亮了一夜,等到第二天清早老闆一覺醒來,發現Yan Zhu仍然在飛快地寫著代碼。最終電腦屏幕上一行行跳躍的代碼顯示,他奮戰一夜為NEAR開發的一款社交類DApp已經可以跑通了!

最終,Yan Zhu在那次黑客松競賽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這也是個人參賽的選手在中國黑客松競賽中取得的最好成績。

“當時有沒有什麼獲獎感言?”,“其他選手都很優秀,很高興認識一群優秀的朋友”。 “不過,”Yan Zhu頓了頓說道,“以後還是要少熬夜,對身體不好”。

希望和NEAR一道,構建開放網絡

“NEAR 有一支較強執行力和專業行業技術背景的團隊,產品和技術能力不是問題,而且也沒有產品歷史包袱,在產品調整上也非常靈活。”在談及對NEAR的看法時,Yan Zhu給出了十分全面的分析。連NEAR團隊成員都感覺,“龑哥不像是一般的代碼貢獻者,更像是地地道道的NEAR團隊中的人”。

事實上,在加入NEAR生態之前,Yan Zhu已經考察了大量的項目方。 “我會觀察項目團隊、開發生態活躍度和相關資源,包括開發社區的活躍度,開發輔助的文檔、示例、工具等的完善程度,甚至會考慮技術支持的情況(無論是來自官方還是社區) 。”這種一貫的高要求導致他與多數項目方都擦肩而過,直到聽說並認真研究NEAR項目之後,他才“真正下定決心去投入這個生態中去”。

正文

正文

NEAR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