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生態大潰敗:“壽司”,糊了;“三文魚”,焦了
一本区块链
2020-09-08 11:16
本文约3331字,阅读全文需要约13分钟
DeFi正在成為下一個ICO泡沫?

文| 棘輪林格

文| 棘輪林格

文| 棘輪林格

文| 棘輪林格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DeFi暴跌

二級標題

DeFi暴跌

2020年,幣圈熱點四起,但最熱的,無疑是DeFi。

一名推特分析師彙編的數據顯示,過去幾個月,DeFi發展呈爆炸式增長,5、6、7、8月,DeFi數字資產價格分別平均上漲了42.9%、56%、60.5%和168.4 %。其中,DeFi概念幣種YFII在近30天內的漲幅,高達2271.36%。

據Dune Analytics數據,8月,DeFi上的去中心化交易所總交易量比7月增長160%,連續第三個月創歷史新高。

其中,去中心化交易所平台Uniswap環比增長283%。 8月30日,其交易量更是首次超過中心化交易所Coinbase。

9月2日,零壹智庫發布的一項數據顯示,2020年8月,全球區塊鏈相關產業共發生49起融資事件,其中近半與DeFi有關。

同一天,波場官方挖礦項目SUN上線,不到24小時鎖倉TRX超50億;珍珠Pearl上線,24小時鎖倉USDT超1.3億,開盤漲幅高達390%。

“新世界的大門已開啟。”有人感慨道。

但就在DeFi浪潮聲勢洶湧之際,一盆涼水兜頭澆下——DeFi項目,特別是引入“流動性挖礦”的DeFi項目,幣價開始了暴跌。

9月6日,暴跌達到了頂峰。 SAL(三文魚)、CORN(玉米)、CRT(胡蘿蔔)、PEARL(珍珠)、KIMCHI(泡菜)等幣種在內的DeFi項目集體大跌,其中SAL的24小時跌幅,甚至一度高達81.41%。

“800萬進去,只剩下7萬。”有玩家哀嘆。

有人認為,DeFi暴跌,與中心化交易所有關。

自9月2日起,ETH幣價5天內連續下跌28.5%,而比特幣甚至幾度跌破1萬美元關口。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壽司糊了”

在DeFi項目的大崩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去中心化交易所Sushiswap。

Sushiswap是近期最受關注的DeFi項目,它使用壽司作為品牌形象,其代幣SUSHI也是日語中“壽司”的意思。在產品設計上,它與大家熟知的Uniswap大同小異,唯一的不同,在於“流動性挖礦”機制。

在Sushiswap上,礦工扮演了做市商的角色。他們可以在代幣池中投入代幣,為Sushiswap提供流動性,獲得手續費收入。此外,礦工還能額外獲得SUSHI代幣獎勵。

9月1日,SUSHI上線火幣、OKEx、幣安三大交易所。自8月27日上線後不到一周,Sushiswap的鎖倉量就達到了15億美元。

有玩家感慨,Uniswap被Sushiswap超越,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然而,就在玩家們瘋狂湧入的時候,9月5日,SUSHI幣價突然暴跌,直接腰斬。

暴跌的原因也很簡單——玩家們發現,Sushiswap的創始人套現離場,賣出了自己錢包內所有的SUSHI代幣,換得約1.8萬ETH,折合人民幣近5000萬元。

但想找到項目方卻不容易——Sushiswap的創始人則自稱“Chef Nomi”,意為“大廚諾米”。他的真實身份,無人知曉。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二級標題

正文

正文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在此之外,DeFi也存在著諸多風險隱患。一大原生危險,就是技術漏洞。

正文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正文

只要是泡沫,終究會破滅。

正文

一本区块链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