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ble:NFT的下一步機會與它的流動性溢價
DappReview
2020-06-15 03:21
本文约4002字,阅读全文需要约16分钟
NFT帶來的流動性溢價,是支撐它作為一個“資產”價值的核心所在。

編者按:本文來自DappReview(ID:dappreview),Odaily經授權轉載。

編者按:本文來自

,Odaily經授權轉載。

,Odaily經授權轉載。

,Odaily經授權轉載。

二級標題

本文作者Mable Jiang是Multicoin Capital執行董事。

二級標題"想要針對本話題寫作已久,僅以此文記錄一些思考,拋磚引玉。特別感謝DappReview創始人Vincent同我扯淡90分鐘對本文寫作的啟發。https://github.com/artsy/the-art-genome-project二級標題

自2017年加密貓火起來已經過了將近三個年頭了,此間各種各樣的含有遊戲道具NFT預售的遊戲層出不窮,資產交易平台一個最早的OpenSea對大家來說也已經足夠。而加密藝術的收藏也是從去年年初開始有所萌芽(最早的一批藝術平台,如Editional、SuperRare、Digitally Rare、RARE Art、Mintable等等),到去年的這個時候已經有十到十二家,而到現在這裡面的有些已經永久關閉,SuperRare則從今年春天開始突然被許多人所熟知(大概是由於疫情的關係,大家對虛擬看展這個事情都特別熱衷)。

The Art Genome ProjectNFT鏈上藝術發展到今天,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作品,卻欠缺一個梳理的工具和平台。

),包括每一種流派、時期、材質、技法、主題等等。本質上這個類似於推特和微博上的信息流,或者是股市裡的概念和板塊。有了不同的細分標籤,收藏者就可以通過搜索相關標籤找到所有相關的作品。這對於通過分析熱門趨勢來選擇投資標的能夠起到極大的幫助。

artsy.net首頁截圖

圖片描述頁面截圖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一方面,我很認同引導藝術圈的創作者嘗試NFT作為他們數字藝術的傳播媒介,從這一點來說的確兩個圈子的交互能夠帶來一批收藏傳統藝術的玩家。但另一方面,我對於現在已有創作者創作的藝術性不夠強從而導致受眾寥寥這一點並不太認同,因為藝術性在19世紀下半葉開始就明顯地趨向於無法用專業藝術技法來定義了。比如19世紀後期馬奈的作品,觀眾的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Emigrant Bank二級標題

圖片描述

藝術資產金融化這個事情,並不是因為加密藝術的興起才開始的。

圖片描述

https://www.theblockbeats.com/news/3064

事實上,早在十年前,瑞銀、花旗等私人銀行部門就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在紐約,還有像Emigrant Bank這樣專門做藝術品融資授信的銀行。這些私行的藝術品金融部門,會基於專業的藝術品鑑賞家(通常是博物館或拍賣行做過數十年研究的研究員)對於作品品相(保存完好程度)、珍貴性和完整度(比如一個系列是否完整)的評估作出相應的價格判定,從而將藝術品作為抵押物解鎖一定的流動性。通常這種授信的LTV (loan-to-value)為50%,也就是你抵押一個價值一百萬的畫,在評估沒有其他折損(haircut)的前提下,原則上可以藉走五十萬的錢。銀行也會每隔一段時間重新評估以判斷估值是否降低、是否要要求增加抵押物等。這些通過抵押無法拆分的藝術品所創造出來的流動性,就讓收藏家獲得了周轉靈活度(可以買更多的畫)。

圖片描述

給客戶提供的藝術品融資服務

早期,藝術品金融的作品評估和真正授信(underwrite)的人是兩撥不同的人,因為鑑賞評估對於人員的專業要求很高,需要掌眼經驗豐富的專家進行鑑定。但是後來逐漸有一小波私行顧客開始抵押數字藝術來進行融資。對於數字藝術的價值評估,由於數字藝術並不存在對技法高下的判斷(或者在中國書畫裡面叫“筆墨”),很大程度上就是基於數據的分析了:這個創作者最近一段時間的熱度、作品在國際拍賣和畫廊私洽的成績、展出的頻率,等等。

直到2012年的時候,我仍然懷疑為什麼有人能夠不看作品本身就願意在Artsy上付錢:即使是不一定講究技法的現代藝術,我很困惑難道不需要看看保存的品相嗎(即使有超高清的掃描,我認為肉眼看到的東西還是不一樣的)?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我覺得鄧文迪都是在用投資人和自己的愛發電,覺得在線購買非數字藝術品是一個偽需求。但是到了今天,有了更多的數字藝術、鏈上藝術,我覺得屬於藝術品的電商時代才真正來臨。

寫這個的時候,我想起去年寫的一篇文章裡面引用的三年前寫的話:

數年前當我還是一個藝術史學生的時候,我一直沒能想明白為什麼有人願意花大價錢收藏Digital Arts,我覺得不就喪失了唯一性和不可複制性了嗎?從純粹藝術品交易的角度來看,他們的流通性和升值空間也很局限。我試圖給出的解釋是,認可Digital Arts 的圈子認為這些作品是能給他們帶來美學價值(或任何其他主觀價值,包括高興)的,而不那麼在乎作品是否可複制(稀有性)和是否帶來足夠經濟溢價。同樣在今天,遊戲裡虛擬世界與現實生活連接的壁壘/斷層,在於願意花時間玩遊戲的人獲取的快感,對於不玩遊戲的人是沒有意義的(除非炒道具獲取經濟利益)。這兩個例子,體現的都是一個錯配,參與某種活動的圈內人與圈外人對某樣虛擬資產價值認定的不對等。

DappReview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