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的去中心化雜論:荷蘭東印度公司vs以太坊
Join:D
2020-06-15 02:54
本文约3085字,阅读全文需要约12分钟
400年前商業發達的荷蘭證券市場和現在區塊鏈項目的共同點是什麼?

①公募(Public Offering)

①公募(Public Offering)

1602年8月31日,荷蘭阿姆斯特丹一個股份公司的“公募(Public Offering)”活動在當日凌晨結束。當時共有1143人通過公募成為該公司最早的股東,籌集了367.4945萬荷蘭盾(當時荷蘭的貨幣單位,367荷蘭盾相當於現在的1300億韓元)。這是歷史上最早面向不特定多數人進行的融資活動,由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實施。

②公募方式

②公募方式

東印度公司的公募過程大致如下:投資者直接前往東印度公司創始人之一、荷蘭商人本·奈斯家中表明投資意向,並在見證人的見證下向書記員提出請求,在厚重的羊皮紙賬簿(book)上寫下本人的名字和計劃認購的金額,如“洪吉童,50盾”。當時並無任何證票形式的股票或證券概念,只能通過賬簿,根據投資者的投資額分配股份(share)。

以太幣的公募過程也非常相似。投資者必須使用比特幣認購,需要在製定日期之前,把比特幣轉入地址為“36PrZ1KHYMpqSyAQXSG8VwbUiq2EogxLo2”的賬戶。投資者可以通過Coinbase交易所賬戶或維塔利克·布特林(以太坊創始人)親自設計的項目參與公募。在以太坊區塊鏈啟動後,參與投資的賬戶將以“賬戶名,以太幣數量”的形式記錄在區塊鏈中。

③商務模式

東印度公司的商務模式很簡單:造船→進行貿易→交易商品→分發利潤。當時世界正處於大航海時代,遠航的船隻成功完成貿易活動歸來後,投資者可以獲得2-3倍於投資款的回報。不過,當時的類似籌資都僅僅在小範圍內面向商人聯盟或者有血緣關係的親人進行,只有東印度公司面向不特定多數人進行籌資。有趣的是,當時東印度公司雖然成功募集到投資,但最初其經營計劃並不明朗,就連製造幾艘船隻、交易何種商品都沒有明確寫入計劃,只是先出售股份籌集用於經營的資金。而且,當時這個項目面臨著較大風險,如果遠航的船隻不幸遇難,或者未能成功完成交易,投資者就會失去所有的投資。

以太坊的設計也很簡單:在以太坊平台上開發各種應用(DApp)、人們使用DApp需要支付以太幣、以太幣的需求上升→以太幣的價格上升。和東印度公司一樣,以太坊在設計之初並沒有設計詳細的經營計劃,只發布了項目白皮書和黃皮書兩篇論文,公開了四個階段的項目研發計劃,相當於出售經營理念換取資本。當然,這個項目也有可能失敗。如果研發失敗,以太坊可能從一開始就不會上線;即便順利上線,如果不能吸引足夠的DApp和用戶,投資者也會血本無歸。

④交易啟動

在東印度公司的公募結束大約6個月後,參與認購併持有3000盾股份的股東雅安·阿爾萊茨出售了本人持有的3195盾東印度公司股份。阿爾萊茨在持有股份的6個月內獲取了6.5%的收益。此後,東印度公司股票的交易價格在大約五年後增加2倍,7年後進一步增加到原來的4倍。而這時,公司的貿易船還沒有出發。

⑤出售(交易)程序

⑤出售(交易)程序

東印度公司設計的出售股份程序大致如下:有意購買股票的人和打算出售的人均需前往東印度公司的辦公室找會計負責人登記,由會計負責人修改賬簿記錄,然後經由2名理事簽字證明(賬簿中記錄了1628年-1798年公司倒閉前的所有交易記錄,保留至今)。會計賬簿負責人對每筆轉讓交易收取60分手續費,購買方可以帶走一份交易記錄的複印件,並需要額外支付1.2盾的印花稅。

變更以太幣所有權的程序大致如下:計劃賣出以太幣的用戶需要生成賬戶信息、手續費、交易金額和本人賬戶簽名等數據。這一數據生成並進入以太坊系統後,會有數百、數千個挖幣者(客戶端)根據收取的手續費對數據進行處理,將這筆交易計入下一個區塊。如果支付的手續費較高,這項工作可能會進展較快,否則可能耗時更久。但是與東印度公司的賬簿相比,由於以太坊系統的會計負責人是挖幣者群體,所以不需要額外兩名監視者,而且根據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算法的設計,賬簿中根本不可能出現錯誤的數據。

⑥賬簿造假vs DAO攻擊

東印度公司會計帳本的負責人是巴蘭特·蘭普。交易需求較多的日子,蘭普的房間中一整天都會有東印度公司的理事等著簽字。蘭普是個工作細緻的人,所以很多理事不看賬簿內容,直接簽名了事。時間長了,會計賬簿基本只有蘭普一個人查看。

有一天,漢斯·保羅突然來到辦公室。他給蘭普提出了一個危險的建議。他要求蘭普不要記錄自己賬戶出售的股票份額,兩人通過賬簿造假一起賺大錢。蘭普接受了這個建議,他們在兩個月裡製造了3.3萬盾“幽靈股份”進行出售(當時阿姆斯特丹運河附近的一套河景房也只賣2000盾)。於是就有了受害者,導致公司在九年內受到三次審判。一審二審的法院都判決東印度公司理事賠償客戶損失,但三審法院支持了理事的立場。

以太坊發布後也順利發展了一年時間。但是在2016年4月末,利用以太幣進行的“The Dao”項目眾籌使以太坊經歷了重大轉折。該項目使用以太幣進行眾籌,計劃利用籌資的基金投資其他以太坊生態項目,類似一種區塊鏈版本的風險投資基金。當時The Dao基金共籌資到相當於2000億韓元的資金,人們對基金和以太坊生態的前景充滿期待。然而,管理這一基金的項目代碼(智能合約)存在某個漏洞。 2016年6月17日,黑客利用這個漏洞對基金進行攻擊,750億韓元被盜,相當於基金總金額的1/3;2016年7月20日,以太坊社區為挽回被盜損失強行硬分叉,取消了黑客的交易。但是,升級(硬分叉)引起很大爭議,最終以太坊的賬簿系統被一分為二,分成以太坊和以太經典。

當然,東印度公司帳本造假和以太坊DAO攻擊事件的性質不同。對於東印度公司來說,公司並沒有直接進行帳本造假,而是公司的股份遭到了嚴重詐騙。以太坊的硬分叉類似於東印度公司的理事們取消相關交易記錄,重新修訂賬本的操作。一分為二的以太坊就好比取消東印度公司賬本交易記錄的反對論者在復制原賬本之後成立了新的“東印度公司2.0”。

⑦新時代、新技術、新技法

荷蘭引入的股份公司概念,比英國東印度公司領先了十年。另外,荷蘭人為克服賬簿交易的不方便,還引入了期貨合同等先進的金融交易技術。當時除去參與交易的商人,其他人對這種交易方法很難理解。然而,這種方法後來演變成近現代資本主義系統的核心,並引領了21世紀的發展。

比特幣已經誕生10年,在過去十年,加密貨幣社區也開發出了尖端的加密技術和金融交易技法。當然,期間也發生過很多事件事故。但這個系統還是在不斷發展進化,創造出更大的附加價值。那麼,現在以太幣等區塊鏈能否繼續像東印度公司一樣創造歷史,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鄭順炯Onther公司代表

Join:D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