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本文來自星傳媒STARMEDIA(ID:Star_Media1)編者按:本文來自
編者按:本文來自
星傳媒STARMEDIA(ID:Star_Media1)
星傳媒STARMEDIA(ID:Star_Media1)
,作者:雪穗,Odaily經授權轉載。
4月21日,WTI原油5月期貨合約出現歷史負值結算價-37.63美元/桶,中行原油寶用戶不僅虧光全部本金,由於系統未觸發預警機制及時平倉,反而還倒欠中行巨額資金。
二級標題
當日,單微博平台中國銀行討論話題10餘條,網友評論次數10萬+,事件瀏覽量超千萬。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為出圈,銀行玩起“蘿蔔蹲”
事情沒過幾天,銀行玩起了蘿蔔蹲的遊戲,中行“蹲”中行“蹲”,中行“蹲”完中信蹲。
5月6日,脫口秀藝人池子暴出,自己與簽約公司笑果文化勞務糾紛中,中信銀行以配合大客戶為由,擅自調取了自己個人賬戶交易明細,消息一出,一片嘩然,中信順利躺槍了。
根據相關法律條款規定,未經當事人同意或相關執法機關授權,擅自洩露他人隱私,須承擔民事責任。
而此次中信銀行能夠公開道歉,和受害人池子公眾人物身份有直接的關係,試想一下,換作普通人,如何撬動公眾的力量、法律的手段去維權,還有多少不為人知類似的事件,想想就不寒而栗。
二級標題
早在2018年9月17日,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太原分行因未經儲戶同意,擅自查詢儲戶信貸信息,被人民銀行處以59萬元罰款,直接責任人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移送同級公安機關追責處理。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調取個人信息“情有可原”?
“業內普遍潛規則而已,只不過上了檯面,存在的,或許合理,但可能不合法”。銀行業內人士小王(化名)告訴我們。
對於國內大部分銀行來說,大客戶存款就是上帝。類似湖南某縣支行客戶經理,日均KPI存款要求就達到70萬人民幣,倘若任務完成不了,則會被調往更偏遠的地區。而對於一些經濟落後、以留守老人和兒童居多城市,日均70萬KPI並非易事。
今年4月12日,根據網上爆料信息顯示,銀行用戶個人信息在外媒平台公開叫價售賣,涉及中國農業銀行、上海銀行、中國興業銀行三家銀行機構,出售用戶信息數量10萬至80萬不等。
二級標題
消息一出,涉事各大銀行紛紛澄清,網絡售賣儲戶信息與該行真實客戶不匹配,不排除係不法分子為牟取不當利益偽造、拼湊、出售所謂銀行的客戶信息,但此種說法真實性有待評估。
二級標題
聊到這裡,有人就會想說了,這時候你是不是要推區塊鏈技術保護隱私啦。別說,一說到這,為什麼有種被打臉的趕腳。
二級標題
同樣,在2018年10月,荷蘭國際銀行(ING Bank)也曾提出利用零知識證明機制,來解決銀行用戶隱私保護,但在過去的幾年內,並沒有聽到太多關於類似研發進程相關消息。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偽概念?區塊鏈:我好“南”
要想理解區塊鏈落地為什麼這麼難,就要回到區塊鏈的本質研究。區塊鏈本質不是發幣,不是錢包,更不可能是IEO,而是一種全新非常底層密碼學技術。
比如90年代的互聯網,10年前的雲計算,在那時看網購,雲計算簡單就是天方夜譚(雖然文科生的我現在還是沒搞懂)也正是經歷將近30多年探索與研究,意識再教育的普及,才有今天的習以為常。
之所以現在落地很少,究其根本,底層公鏈技術還不夠完善,鏈上交易處理速度有限。
以比特幣為例,目前比特幣單個區塊大小上限為1M,約每產出一個區塊需要10分鐘,平均每一個比特幣交易大小約為250字節,即0.25K。
因此每個區塊的交易數量= 1*1024*1024/250=4194.304,每秒能處理的交易量= 4194/(10*60) = 6.99,所以比特幣系統每秒平均能打包交易約為7筆,而支付寶雲計算雙十一處理速率6100萬次/秒。
從計算上來看,擴容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