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1月14日向社會公示了首批6個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應用。
通過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平台查詢,這6個應用分別為:基於物聯網的物品溯源認證管理與供應鏈金融(工商銀行)、微捷貸產品(農業銀行)、中信銀行智令產品(中信銀行/中國銀聯/度小滿/攜程)、AIBank Inside產品(百信銀行)、快審快貸產品(寧波銀行)、手機POS創新應用(中國銀聯/小米數科/京東數科)。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源/網絡
近年來,在全球金融科技發展浪潮中,中國金融科技行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崛起。但在幫助傳統金融行業提質增效的同時,其潛藏的風險也逐漸顯露。一方面,金融科技機構期望相關監管給予足夠的創新空間;另一方面,監管亦努力探索在科技創新與風險防控之間找到平衡點。
在此背景下,中國版金融科技“監管沙盒”應運而生。
去年12月5日,央行發佈公告表示,中國人民銀行支持在北京市率先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探索構建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引導持牌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前提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賦能金融提質增效,營造守正、安全、普惠、開放的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環境。
北京市金融監管部門表示,將探索推動以監管沙盒為核心的金融科技監管創新試點落地。2019年12月23日,北京市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工作正式啟動。
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為何首落北京?
央行營管部副主任曾志誠直言,北京發展金融科技產業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一方面北京是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在科技人才、創新投入、創新主體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另一方面北京是國家的金融管理中心,完備的金融體系和巨大的市場空間為北京金融科技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和良好的監管環境。
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殷勇此前在首屆“成方金融科技論壇”上,用一組數據展示了北京的金融科技實力:北京目前擁有持牌的金融法人機構超過700家,金融資產總量佔了全國的45%;北京的科技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連續都接近6%,比全國的平均水平超出了3倍以上;
此外北京現在每天新登記的創新型企業的數量都在200家以上,像科技、獨角獸這類企業的數量在全球排名第二。
而此前,作為鼓勵產業創新,為金融科技提供更多發展空間的“監管沙盒”一經問世就曾在虛擬貨幣行業掀起過一股討論熱潮。此前有觀點認為,中國版金融科技“監管沙箱”不排除納入網貸、虛擬貨幣等機構的可能性。
圖片描述圖片描述
北京金融科技創新媒體交流會圖源/人民網
與此同時,不排除有金融科技公司與持牌機構合作推出的項目進入。除了以上公開的首批6個項目外,北京地區最終有46個金融科技項目獲國家六部委批複試點,將逐步進入“監管沙盒”進行試點工作。
總的來說,中國版“監管沙盒”的推出,為金融科技領域明確了三個要點,首先是創新底線,即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在鼓勵的創新的同時抑制濫用創新的現象;第二是放開創新邊界,為金融科技項目發展提供更廣闊的試錯空間;最後是成就金融科技創新成果,讓真正有效的創新成果造福於社會實現普惠金融,同時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一些可用的創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