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常說,想要一個賽道快速地發展、盤子快速地擴張起來,少不了機構投資者、高淨值人群的進場。
從2019年人們最期待的Bakkt 上線就可以看出,加密世界的人們無比期待著這些掌握著大額資金的金融巨鱷們參與到加密貨幣中來。作為加密金融服務商是離高淨值用戶最近的一群人,他們最懂機構投資者的需求和喜好,他們如何解讀專業投資者眼中的加密世界?阻礙機構用戶攜帶大額資金進場的攔路虎又是什麼?
陳勇:
一級標題
二級標題
郝方舟:
郝方舟:陳勇:
陳勇:恰巧由於我在互聯網工作很長時間,以前是在金山,後來在獵豹,也有很多朋友最後去小米、去騰訊,至少他們也算高淨值用戶群體吧。我覺得今天高淨值用戶群體有兩種類型:
第一類是把比特幣當成資產配置。對於他們來說,他們在做資產配置時,一是要有安全的購買通道,解決場外交易OTC的需求,二是交易以後的比特幣的安全存儲和理財需求。
第二類是國內高淨值用戶群體,更多是會採用通用的像買礦機的方式(配置資產)。
他們怎麼看待這個行業的?坦率來說,所有理性人群看待這個行業還是看的比較長遠。
對於比特幣,他們是一致看好的。一波理念比較超前高淨值用戶群體把比特幣看成能跟所有央行主權貨幣對沖的第二種貨幣,所以一部分人在很早的時候就擁有了一些比特幣。
陶曲明:
陶曲明:當前的金融體係是過去幾百年的時間裡逐步建立起來的。而比特幣從開始至今也就十來年的時間,整個的加密數字產業或者數字資產從0開始到今天達到了大概2000億美金的規模,其實已經發展得非常快了。
講到選擇大客戶,我覺得不管是數字金融還是傳統金融,商業的本質沒有改變,區塊鏈改變的不是商業的本質,金融行業最重要的是風險控制。區塊鏈行業從業者一方面是要為用戶創造真實的價值,另一方面為用戶創造真實價值的同時,也要面對像區塊鏈這樣新的技術仍存在不少技術風險、業務的風險等方方面面的風險的事實。
對於所有的團隊來講,大家都還是在嘗試、摸索、不斷創新,從客戶身上了解這個市場真正能夠為用戶帶來真實的價值在什麼地方。
當然,大客戶相對理性的程度會更高。
李堯:我們看到的市場情況是,中國的大型礦工,資管團隊和早期入場的傳統大佬至少持有了80%的數字資產。散戶數量雖大,但是他們的資產量其實非常少的。
我把高淨值用戶怎麼看待比特幣這個話題延伸一點,傳統金融機構怎麼看待這個行業?
因為Cobo做的是託管方,跟大量的傳統金融接觸,迄今為止有四個挑戰使得傳統金融機構不敢貿然進來:
第一個挑戰是牌照,目前國內沒有託管牌照,Cobo拿到了香港牌照,新加坡開放了交易所牌照,但嚴格意義上的不是純數字資產託管牌照,是傳統牌照的延伸;美國兩個月前在某一個洲剛剛開放數字貨幣託管牌照的申請,這會是一個利好。
第二個是保險,在傳統行業裡面,尤其是大型的託管方等是可以尋找到保險公司為金融機構提供保險服務的。因此傳統金融機構一旦進入到數字資產領域也會問我們是否有保險,但這樣的問題回答起來十分有挑戰性,因為數字資產的特殊性難以追踪和有效信息的缺失等。
第三個是審計,迄今為止我們雖然可以看到普華永道、畢馬威可以對數字資產做審計,但是這個行業非常非常複雜。舉個例子,一個交易所一天的快照數據大小可能有幾十個G的存儲空間,這將極大的增加了審計公司的工作量和審計難度。
第四個是如何讓法幣合規的進來,如果能夠把剛剛所說的幾個問題,保險、牌照、審計、法幣合規進入問題解決掉,則對傳統的金融機構進入這個行業是非常具有吸引的。
正文
二級標題
郝方舟:
郝方舟:正文
王立:正文
從純金融的角度,金融裡面基礎業務是存貸匯。存貸業務核心是槓桿,存貸業務並不適合做去中心化。如果把信用中介去掉了,其實就沒有槓桿了,有信用才有槓桿。
當然,有的場景裡邊不需要槓桿或者不需要信用的,比如彙的業務,如去中心化交易所,如支付和傳統金融裡面的票據結算、去中心化的託管,等等都是很好的方向。
陳勇:
陳勇:
陳勇:陶曲明:
陶曲明:DeFi 這個詞出來也就不到兩年的時間,我自己覺得比特幣就是第一個DeFi產品,從無到有,互聯網發展到一定階段,從信息的處理到比特幣開始出現以後,互聯網可以處理價值的存儲和價值的轉移。
DeFi和CeFi不是對立的關係,而是不斷的把業務創新的邊界擴展,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就像今天講到國家也開始考慮穩定幣,大家會發覺不管是政府,還是像Facebook互聯網企業也看到真正的顛覆性和巨大的效率提升。所以說,大家也會從中吸取營養,然後在不同的場景當中去做不同的場景。所以不管是CeFi還是DeFi,最終還是要回到商業的本質和金融的本質——效率的提升,真實價值的創造。
通過過去一年多的發展,我們看到有些東西規律化,初步可以看到有一些階段性結論,可能DeFi的東西更適合變成未來的數字金融,所以我更喜歡把DeFi叫做開放金融,以互聯網的方式,高效、低成本地展開新型的金融服務。
我個人覺得DeFi這個東西可能比較適合作為未來開放金融的基礎設施,就像一個汽車的底盤、發動機、輪胎這樣的基礎,直接面向散戶用戶、大眾用戶,現在還不是時候。
剛剛主持人在問2020年有沒有機會看到跟實體經濟的接軌,我個人認為可能今年還看不到。
原因很簡單,區塊鏈能夠保證的都只有鏈上的資產和鏈上的數據所謂的不可篡改。如果今天把實體的資產或者任何實際商業當中的信用、數據上鍊,現在基礎更鏈,還有很多基礎設施的問題要去解決,還做不到。這些事情還離我們比較遠。
王威:
王威:我們其實做的是金融,給有錢人理財,給缺錢人融資。
我們看這個事情的時候,首先看用戶對產品的應用型,包括現在做中心化,很多用戶說搞不懂產品,太複雜了,畢竟比支付寶還要復雜,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如果再做DeFi的東西,用戶更搞不懂了,這是產品應用。
第二個是產品能不能滿足更多的需求,就是剛才這位哥們說的比特幣的問題,現在只是以太坊,那你怎麼把比特幣放進來?這是需要時間週期的,但是客戶的需求就在那個地方,看你怎麼快速的去滿足他,讓他享受到區塊鏈加密貨幣金融服務,這是第一優先要做的事情。
其次,DeFi跟CeFi到底趨力在哪個點?解決什麼樣的事情?我感覺DeFi未來一定是終極形態,最重要的問題是解決信任的問題。 DeFi代碼直接就在鏈上,任何一個人只要懂代碼就能查他的執行結果,查他的執行代碼,不需要誰來背書。
但剛才說的產品應用性的問題,能不能滿足用戶需求的問題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去做,可能是兩到三年,甚至三到四年。
李堯:我們發現在2019年上半年整個DeFi市場價值只有2.7億美元,到現在大概應該是8.9億美元了,近3倍的增長,說明市場是非常穩定的上升階段。
也就是說,機遇肯定是存在的,不然不會有那麼多的創業者進來。
重點講一下挑戰,剛剛的嘉賓也講到,第一個操作門檻太高,我們普通人很難進入進來,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到,目前全球DIFI用戶不足2萬人;第二是合約層面,目前大型DeFi產品都是基於以太坊的合約開發的,以太坊的智能合約到底安全嗎?可能並不見得。當如果用戶把10億美元資金全放在基於智能合約的產品裡面,我相信黑客足夠有動力用1億美元的成本去盜取10億美元。
郝方舟:
郝方舟:
郝方舟:二級標題
郝方舟:
郝方舟:王立:
王立:其實這個世界永遠不缺資產,缺的是優質資產。我們怎麼做的呢?貝寶在9月份或者10月份以前只接收比特幣做質押物,以太坊都不接。這個是很簡單的邏輯:從商業的角度,從最好的資產做起,最好的資產做得有瓶頸了,再往次一級的資產去做。
缺資產是這個行業所有的從業者都會遇到的問題,這個行為處於非常早期,有些現在大家能夠有共識的優質的資產,可能每個人標準不一樣。
比特幣在這個行業裡邊算全共識的。以太坊在這個行業裡很多人是不認的,這是第一層的資產,再往上還有很多的資產。比方說比特幣超額質押的債權,這一塊資產是很優勢的資產。此外,頭部交易所也是非常好的資產,交易所是馬太效應非常強的細分行業。
陳勇:
陳勇:
陳勇:我覺得現在的行業優質資產少之又少,如果今天我要去找資產的話會從三個角度:第一個是把比特幣單拎出來,它就是最好的優質資產。但凡能夠讓比特幣不斷變多的方式都可以參與。
第二個是有清晰商業模式的一些產品,目前看來像交易所或者提供借貸服務的錢包,他們發行的Token。
第三個是有流量和具體用戶使用場景的產品。
李堯:看行業看這十年的發展,前幾年主要是散戶為主,遍地都是黃金,遍地都是資產,只要你堅持。後來在2017年開始機構客戶進來了。
預言一下在2020年整個行業怎麼發展,上游的礦機生產商和礦池,我們說比特幣沒有減半之前是每年3%的增發,減半之後1.5%,所以礦業很難在成為主流的優質賽道。未來的礦業和礦機生產商在會有在行業地位中逐步趨勢,因為它的資產端是受限的。
郝方舟:
二級標題
郝方舟:
郝方舟:陳勇:
王立:陳勇:
陳勇:陶曲明:
陶曲明:王威:
王威:2020年要看清現實,整個行情也不是特別好,包括實體經濟都不是很好,多提高認知,因為你的認知超過大多數人可能就會掙錢。
李堯:對散戶而言就是定投比特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