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年1 月9 日,由Odaily主辦的2020「FAT」高峰論壇暨頒獎典禮在北京落下帷幕。
本次論壇聚焦四大議題,包括:區塊鏈如何為產業賦能,2020 公鏈的破局之路,資管賽道的未來機遇,仍在頻繁出手的基金偏好什麼標的。在四場主題圓桌中,嘉賓們從不同的視角分享了他們的思考,帶大家回顧2019、預判趨勢。
2019 年1 月9 日,由Odaily主辦的2020「FAT」高峰論壇暨頒獎典禮在北京落下帷幕。
本次論壇聚焦四大議題,包括:區塊鏈如何為產業賦能,2020 公鏈的破局之路,資管賽道的未來機遇,仍在頻繁出手的基金偏好什麼標的。在四場主題圓桌中,嘉賓們從不同的視角分享了他們的思考,帶大家回顧2019、預判趨勢。
2019 年1 月9 日,由Odaily主辦的2020「FAT」高峰論壇暨頒獎典禮在北京落下帷幕。
本次論壇聚焦四大議題,包括:區塊鏈如何為產業賦能,2020 公鏈的破局之路,資管賽道的未來機遇,仍在頻繁出手的基金偏好什麼標的。在四場主題圓桌中,嘉賓們從不同的視角分享了他們的思考,帶大家回顧2019、預判趨勢。
犇睿資本合夥人林維浩看好的是資產通證化項目,並表示將持續關註生存能力以及盈利能力強的項目,以及商業應用落地類項目。
以下為圓桌討論速記整理(有刪減):
二級標題以下為圓桌討論速記整理(有刪減):
Mable Jiang:二級標題
以下為圓桌討論速記整理(有刪減):二級標題
以下為圓桌討論速記整理(有刪減):王夢蝶:
大家好!首先我要再次特別感謝一下各位貴賓,還有今天來參與活動的朋友堅持到現在,首先請各位嘉賓簡單的介紹一下自己和自己所在的機構。
謝謝Mandy。剛才前面一個圓桌也簡單介紹了,我是Multicoin Capital的執行董事。 Multicoin是一個主題驅動的投資基金,一級、二級都有涉及,並且我們有專門的對沖基金做二級市場的交易和一級投資VC。我們投資的主題包括Web3、開放式金融等等,在此之下還有一些次主題。我們投資的項目不只是加密貨幣,也有一些是股權類的投資。林維浩:
大家好!我叫林維浩,是犇睿資本的合夥人,做的是風險投資和數字資產管理,主要目前管理美元和數字資產的兩個基金,還有做諮詢的服務。大家好!我是同舟資本張了了,同舟資本的英文名是Oneboat Capital,所以朋友們也喜歡叫我們“一條船資本”。與很多資本不同的是,我們的基金規模不到一億美金,但全部由自有資金構成,少了外部LP的壓力和資金期限的局限。這讓我們在投資決策上更加自由,眼光可以放得更加長遠,更注重週期性。我們一共投了一百多個項目,其中包括戰略佈局類的投資:比如錢包,礦池,安全,媒體,芯片等。也包括區塊鏈原生項目的投資,比如公鏈、 協議和應用。
袁皓:我們應該是行業中還蠻低調的資本,我們團隊本身不愛好也不擅長做PR,另外我們原則上不為任何所投的項目站台。所以也藉此機會,歡迎更多的從業者進一步認識我們。謝謝!
黃凌波:
Mable Jiang:大家好!我是分佈式資本的VP,分佈式資本創立於2015年,是國內首個專注於區塊鏈投資的基金。從我們的投資組合來講,分佈式平台現在大概投資了150個項目,其中70%以上是海外投資。從策略來講,分佈式比較偏向於區塊鏈行業的底層構架的投資,包括公鍊等等,也比較偏向於長期價值投資。分佈式本身就是ETH、EOS和Polkadot的最早期投資人。整體來說,分佈式會一直致力於區塊鏈行業生態的投資以及發展。謝謝大家!
袁皓:
大家好!我是Fundamental Labs管理合夥人袁皓。 Fundamental Labs是2016年成立,專注於做區塊鏈一級市場投資。圍繞在基礎設施的三個方向,第一個方向是關於技術基礎設施,投了很多公鏈,包括底層的協議。第二個方面是關於交易基礎設施,投了海內外比較大的交易所。第三個方面是關於算力這一塊。在過往三年大概投了六十多個項目,也是偏海外項目多一些。謝謝!
王夢蝶:感謝各位嘉賓的介紹,根據Crypto Fund Research 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有70 多家Crypto Fund 倒閉,而且這肯定也是個不完全統計,同時基金的募資情況、投資數據在2019也是呈整體的下滑。當然很多人也在說這是市場優勝劣汰的正常過程,因為同樣也不乏在座這些積極佈局的基金,我們這次榜單評選入選的基金,2019基本上公佈投資的porforlio都在至少十幾個甚至更多。
所以請問嘉賓們是怎麼看待過去一年的市場變化的?你們的機構在2019又是如何在快速起伏的市場中製定自己的策略,精准出手的?
謝謝Mandy。我主要想說三點,首先,2019年相對於資本來說,並不一定比2018年更糟糕,的確資產價格還是相對合理或者低估的。正如Mandy所說,當你有錢的時候在買一些便宜的資產還是非常有利的。在2019年Multicoin Capital還是做了非常積極的募資的舉動,同時藉助這些現金進行一些投資。
其次,像我剛剛提到的不僅是做風險投資,也會做二級市場的投資。因為我們一直認為加密貨幣是資產,既然是資產必然可以做多和做空,如果你基於它的基本面有一些自己的認知,基於基本面可以做相對中長期的交易。
最後,這個錢到底是怎麼賺的?賺錢這件事最終應該歸結於認知差和信息差,像之前有很多海外的傳統VC可能只是在矽谷或者是在紐約,但是慢慢意識到了全球市場之間的arbitrage(套利)非常大的,所以他們就走向了亞洲。這些比較早的來到了亞洲的基金就賺到了錢。林維浩:
第一個問題是針對2019年有什麼樣的變化,我個人認知在技術上面沒有特別令人醒目的變化。政策上是有很多的變化,政策方面確實關閉了一些紅利期的套利機會,但是同時也開啟了新的道路,過了一個資本熱潮不理智階段以後,又給大家判斷出一些新的方向。我覺得這些變化,比方說不管是Libra還在努力,還是說DeFi很火熱,也是對標傳統金融在一步一步地發展,包含交易所從現貨到衍生品,從期貨到期權ETF等等。但是對於我們作為資本或者投資或者資管來講,我們要合理配置資金去做最優質專業的管理達到增值,我們並不會太宏觀的去受限於這些。
回答到第二個問題如何快速精準地出手,需要下沉。一開始也是了解的比較廣泛,比較多賽道,不管從礦、鏈、產業服務也好,原生態也好,ST(資產通證化)也好,DeFi也好,最後一定要問一句自己,除了為項目提供單純的金融服務以外,還能給項目提供什麼去幫助他成長,也帶著我們共同成長,這是真心話。
因為行業發展實在太早期,對於很多項目來講,我個人平心而論,包含BTC的價格都沒有辦法做一個非常把握的估值。如果估值沒辦法做,垂直週期等等,很多東西都沒有現金又沒有盈利能力作為基礎去投資它(除了交易所以外)。
我唯一想解答的問題是能找到什麼樣的賽道和什麼樣的資產或者是項目給他賦能,在全球的範圍去協助撮合資產和資金的撮配。大概是這樣子的。張了了:
我們對短期的市場變化保持一定的敏感度,比如當年的挖礦交易所熱潮、博彩DApp熱潮、IEO新型募資模式、STO、穩定幣、Staking、Libra和Dcep等等。但我們更看重行業週期,和可預見的長線紅利。同舟資本在2018年中旬市場最“熊”的時候成立的,並保持在幾年內自有資本的原則,之所以有自信這麼做,還是因為一句話:“看多區塊鏈行業,並且深刻的意識到一切才剛剛開始。”
當你看好某一個資產的未來,並想大量持有的時候,你會選擇在有泡沫很大的時候大量買入呢,還是選擇在泡沫很小的時候大量買入?我相信大家都會選擇後者。其實“低買高賣”的道理很簡單,但可能90%的人都做不到。所以我們非常堅定重倉熊市,從2018年中開始的熊市中一共投了70個項目,據我所知我們應該是行業裡在熊市出手最多的資本,單筆投資金額在30萬美金以上。我們跟分佈式也一起聯投了很多項目。
總的來說,我們的策略是:用最低的成本和最有效的錢,獲取最多的優質資產,敬畏和尊重行業週期,把時間拉長,讓籌碼飛一會。
最後說怎麼樣去做精準的投資,從2018年到2019年我們順利躲過了很多熱潮坑,包括交易所挖礦熱潮,以EOS和TRON為主導的DApp熱潮等。我們看不明白或者看明白之後覺得可能不是未來的方向的熱潮,我們會大膽堅定的遵守“多研究、少出手”的策略。當別人狂熱的時候,我們能夠保持冷靜不焦慮,還是因為我們自認為是清醒和理性的。對於投資機構的建議是,理性的看待區塊鏈新技術的發展週期,在適當的階段去配置適當比重的資產,做好效益產出比評估,平衡發展,才是更智慧的選擇。謝謝!
黃凌波
:其實跟很多朋友都聊過2019年大家感覺怎麼樣,基本統一意見是2019年是很迷茫的一年,主要原因大概有兩點:第一是覺得區塊鏈行業本身的底層技術並沒有得到強有力的發展。第二是本來很多大家叫好的應用,包括DeFi和DApp,最終很難形成規模化或者可持續性的發展。可能2018年的很多熱點或者2019年上半年持續的熱點,到最終都趨於冷靜和理智,並且很多之前幻想的泡沫都開始破滅。
總的來說,大家也知道互聯網從開啟到相對比較普及也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像剛才很多嘉賓提到的一樣,區塊鏈屬於非常早期,所以這種迷惘和低谷是非常正常的。
對分佈式來說,我們成立的時間也比較早,也經歷了多個牛熊。所以分佈式內部整個投資節奏等等都依然比較穩定,但我們認為在低谷時期有一個很好的挖掘“黃金”的機會,行業裡面有相對有投機性質或者能力不夠出色的團隊都會逐漸的被淘汰,而真正留下來的是真正有理想或者真正優質團隊。所以,2019年,分佈式資本在一級市場主要尋求於這樣團隊的投資,在二級市場,特別是下半年我們在市值排名前100的項目裡面做一定的挖掘和投資,會按照它的交易量、基本面,主網的發展情況、社區情況和價格,選擇一定的項目進行投資並且得到比較好的收益。雖然是低谷,但依然有好的機會,而且一切保持比較穩定的狀態。謝謝!袁皓:我覺得2019年是去偽存真的年份。 2017年太火爆,火爆以後2018年有了慣性,所以有很多山寨項目、垃圾項目在市場上。 2019年去參加了很多像Web3的項目,看到比較少的一級市場項目,是價值回歸的一年。
對我們投資機構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你對週期的把握,2018年熊市的時候大家都不太敢出手,特別是2018年底,2018年第四季度的時候,很多項目根本就沒辦法融資,但是我們在那時候還在出手。在2019年初的時候才有投資收益,這就是反週期,對我們非常重要的考量的一點。特別是跟我們以前做VC、PE還不太一樣,週期性質非常的強,比原來的VC、PE更強,就像比特幣每四年減半一次。所以,抓住時點是很重要的,進入的時點和退出的時點特別重要。
第二個方面是關於基礎設施這一方面,像2017年和2018年應用層項目很多,當然也有底層設施協議方的,但是那時候市場更多的項目都是應用層項目。但是後面你會發現應用項目有很大的問題,用戶根本沒辦法用或者目前市場的用戶是沒辦法支撐或者去接納的產品。所以我們覺得區塊鏈發展的下個階段還是需要在底層基礎設施方面做得更完善,這個方面我們也將繼續佈局。
其他方面,作為投資機構要有非常強的獨立判斷精神。 2019年有很多熱點,比如IEO,但這些熱點都是曇花一現。投資機構是否還要去追這些熱點是沒必要的,投資機構要有長線思維。從過往投資的經驗來看,我們一直希望投資原生的、有長期生命力的項目。比如我們之前投了Coinbase,Coinbase在合規方面做的非常好的,而且一直非常穩定。
其次,對於那些在加密世界裡面有基礎的,有fundamental value的項目我們可以再繼續加碼、下注,對一些炒概念的或者是比較熱點的項目,我們還是應該觀察觀察再出手。所以冷靜獨立判斷的思考,對於投資機構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謝謝!
王夢蝶:
感謝各位嘉賓的精彩發言。其實剛才嘉賓們的發言還是挺令人振奮的,我特別喜歡剛才了了老闆說的要重倉熊市,聽起來特別給人以信心。確實像媒體經常會用到穿越牛熊這樣的概念。接下來是最後一個問題,在新的一年,有哪些賽道、方向的投資是大家還會持續關注、或者覺得還是新的機會藍海,又有哪些領域是有很多人押注、但您卻並不看好的?
Mable Jiang:這個問題還是有挺多可以說的,但是因為今天時間有限,接下來我會概括地總結一下。首先打個小廣告,請大家移步到Multicoin Capital官方網站,我們有一篇文章是關於2019年對Web3新堆棧的認知板塊,有漢化版本,我認為非常值得一讀。 Web3的主題就此處省略一萬字。在這裡主要講一講開放式金融,我覺得前一個圓桌討論了很多關於DeFi、CeFi的內容,還蠻有意思的。因為我一直不太喜歡DeFi這個概念,我覺得叫它開放式金融才比較有道理。原因還是那句話,黑貓、白貓,抓住老鼠才是好貓。
舉個例子,在現有金融體系裡面有很多需要有強中心化的機構去支撐,而不是完全能夠用去中心化來解決。舉個最好的例子,最近imToken出了ERC20的BTC可以用來作為抵押放在以太坊上借貸,基於很多用戶認知來講,他們並不一定真的願意相信弱中心的ERC20 BTC去把它完全換成一對一的BTC。如果對一些有借貸需求的個人和機構,他們直接可以去imToken這種相對強中心的地方去換,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其次,如果你去觀察世界整體的經濟狀況,你會發現在一些發達國家存款利率是很低的,他們美元也沒有特別好的標的。比如說,在美國做個人用戶很少可以在不是私行用戶情況下買到特別好的資產作為理財標的。另外一方面,相對而言,中國、越南這些發展中國家對資產有很強的需求,但他們沒有辦法在傳統的銀行得到滿足。
其實這兩邊是有mismatch(錯配),那怎樣才能把這兩個需求和供給端連接起來?其實我覺得在2019年可能會看到很大的一個進步。因為有一些機構已經有能力做到,把中心化機構的法幣帶進加密貨幣行業。我認為第一步是從供給端調動全球的資金端,然後更遠一點,2020年可能看不到的,是現實資產錨定資產端。這樣解決的問題才是真正意義上全球性的開放性金融的問題,這個是一個更大的,我們非常期待的一個點吧。
最後講一講Mandy剛剛問的問題,覺得哪裡太熱(不太適合投資)?目前,對於投資一些主網還沒上線的鏈上去中心化應用,我們還是保持一定困惑的。主要是指那些在比較大的公鏈上做得風生水起的去中心化產品,但還是值得深思一下,究竟投資它的風險在哪裡?
林維浩:考慮2020年的賽道和方向的話,我的想法還是關註生存能力以及盈利能力強的項目,然後是商業應用落地項目。
大家一直討論商業應用落地的本質其實是價值的呈現體現是否和邏輯,是否看得懂,但是目前很多東西的確是理智看不懂的,不懂可能是天時地利人和問題,這些都是經常會去避免開的。其實像一些交易系統圍繞著交易環節金融屬性的項目,在開始就會有一定熱度,我覺得這個方面還是有投資價值的。
對標傳統金融的發展歷程以及現有全球範圍的法規架構,還有現有的技術,不管是Dex,還是中心化的交易平台等等,還是應該保持一定的敏感以及關注。因為好東西隨時有可能會出現。
舉個例子,比如說,大家都知道衍生商品的市值可能是現貨的幾十倍。但是現有的交易用戶是否具備參與的條件和認知門檻以及市場的流動性是否達到,值得深究,我覺得還沒達到,就是我剛剛說的時機未到。
其他的賽道我個人會比較關注資產通證化,也是之前比較火熱過一陣子的security token(證券型通證),我近期有看到一些項目方非常努力地在他的先決條件基礎設施上面去努力。
張了了:跟互聯網相比,區塊鏈的架構,不管從效率上面來講,還是吞吐量來講,包括穩定性都遙不可及,是一個雲泥之別。另外區塊鏈自己所推崇的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機制都面臨著邏輯上和安全上的挑戰。我認為所有的資本都不能忽視的方向,仍然還是圍繞著公鏈“不可能三角”性能的優化。
不過,我們往往對公鏈比較苛刻,期待它能像互聯網一樣好用,但實際上公鏈目前的情況,已經能滿足大量應用場景的基本訴求,但DAPP卻遲遲還打不開局面,這個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如果把區塊鏈架構分成底層公鏈、協議層和應用層,我認為協議層目前是一個很大的缺口,尤其是通用型協議。比如上一個圓桌大家提到的DeFi,其中便需要比如數字身份協議、借貸協議,隱私協議等。目前的協議類產品基本都是應用產品的附屬,基本沒有優秀的團隊,基於某個商業模式完善協議生態。
協議層承上啟下,協議層生態的匱乏直接導致了應用類項目沒辦法落地,公鏈生態沒辦法繁榮。所以我很期待未來,協議層完善和繁榮,各行各業都能基於區塊鏈解構再重構,根據自身業務和需求,自由拔插和組合不同功能的協議,帶來價值流轉速率質的飛躍,這將是一個無比開放和自由的新型商業形態。這也是我們所期待的Web3.0形態,2020年之後我們會更加關注。
最後,從2018年開始我們就在看一些關於中間件的項目,這些項目主要用來提高區塊鏈應用性或者改善開發者開發環境等,目前這些項目往往是一些比較小的工具類項目,體量小,解決的需求點也小。平衡到經濟效益,所以雖然我個人很喜歡這類項目,但真正投資的較少。但是這類項目其實落地性和需求都很強,說實話要比我看到的很多公鏈實在得多。隨著20年代的到來,相信區塊鏈更加發展,人才更加湧入下,未來我們也會更加關注中間件項目。中間件的繁榮也會大大促進開發者和創新團隊的自由、交流和繁榮程度,大大的提高區塊鏈這一新技術的發展。
黃凌波:
時間比較緊,直接就說2020年投資的想法。我個人認為2020年投資機會有三個:
第一個肯定是比特幣減半,也不多說了,大家肯定都看過很多的文章。
第二個我個人覺得是優質老牌公鏈項目的上線,其中可能比較知名的是Polkadot、Filecoin。 Filecoin本身的挖礦以及協議層的生態出現,或者是polkadot平行鏈以及協議層的出現,可能是2020年的一波投資機會。
前面很多嘉賓都說了關於協議層,我也很同意協議層有很大的機遇,而且還非常的早期。不過我個人認為在2020年,包括數據類協議、DeFi協議或者是治理協議出現項目的數量可能不會太多,而且比較零零散散。我個人看到有意思的是鏈上數據索引類協議或者衍生類Staking協議或者是DAO的出現,但他們不會呈現系統性或者強爆發性的投資機會,只是可能會階段性地出現一些類似的項目。
第三個我個人覺得2020年比較大的機遇是全球市場增量,全球市場增量主要分為兩塊:資金增量和數據增量。
先說資金增量,主要是機構資金和個人資金,機構資金增加的主要原因,我個人覺得全球區塊鏈合規政策越來越成熟,所以會使更多的機構開始傾向進入區塊鏈行業。而這樣越來越多的機構資金會投入到行業當中,大家也可以看到Bakkt的交易數據是在逐漸地上升,對於這個領域,我們看這類項目更偏向於其合規性以及它的企業服務能力。
而對於個人的資金那一塊,我們發現現在有很多項目都在做降低用戶門檻的一些事情,包括keyless錢包或者是智能投顧App這樣的項目。這樣的項目可能有一定的技術壁壘或者有一定的合規性,但對他們來說可能更重要的是強運營能力。這樣的項目比較類似於互聯網的to C類項目,只有強運營能力才可能在行業當中成為龍頭,並形成一定的流量入口壁壘。當然剛才提到的包括越南等等的區域性也是這個強運營能力當中的一種優勢。
接著我們再說數據增量,這個非常有意思,我個人覺得2020年可能是Oracle(預言機)大年,大家應該都知道Oracle是什麼意思,Oracle本身分三類:第一類是鏈上原生生成的數據,就是原生的鏈上數據庫Oracle。第二類Oracle是和傳統機構合作,對傳統機構進行授信,讓他們作為公鍊或者聯盟鏈的節點,讓他們給鏈上輸出數據。第三類通過治理機制來進行數據本身的驗證以及上鍊。第一個,區塊鏈技術本身是全球政府都比較支持的技術,所以說造成了大量的B類,就是機構類用戶(包括政府),金融機構或者是大型企業開始把他們的數據上鍊。實際上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海量數據都掌握在他們的手中,包括企業和個人金融數據、身份數據,消費數據、內容數據等等。如果他們的數據能上鍊,對區塊鏈行業來說是非常好的基礎設施,我個人覺得很可能之前很多應用層和協議層項目沒有發展起來跟這個也是非常有關係的。這是第一個原因。
袁皓:
第二個原因,我個人覺得有越來越多to C的傳統場景開始接區塊鏈。怎麼說呢?之前也有很多場景想做區塊鏈,但我們發現大多項目都是自己在業內或者在區塊鏈圈內造場景,這本身是非常難的事情,有點類似於做互聯網to C項目,淘汰率非常高,而且消耗大量的資源。所以這類成功的項目非常少,可持續性也很差。但我看到現在很多項目開始轉型,他們開始去跟傳統有流量的場景合作,商業模式不是純的to C,而是to Bto C的服務模式。傳統場景用戶本身並不需要知道我買的東西跟區塊鏈相關,只是買了一個東西,而且有唯一的確權性就可以了。這可能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這裡面非常值得一提的是NFT方式,NFT本身是切入傳統場景非常好的區塊鏈載體,我們已經看到這樣案例了。 NFT本身可以作為一些需要確權的電子憑證的載體的方式,包括各類的門票或ip內容等等。我想得可能還不夠發散,大家可以集思廣益。
總體從數據增量來說,它其實只是區塊鏈切入我們傳統生活的第一步而已,因為它只是僅僅把數據上鍊,區塊鏈可能真正的價值是在它上鍊之後各種各樣的衍生髮展,包括可能鏈上數據交易、多方隱私計算,或者是DeFi、監管科技等等。這些可能是下一步的事情了,但個人覺得需要一步一步來,而2020年可能比較重要的是這些增量上鍊的過程以及資金進入的過程。這是個人的看法。謝謝!
袁皓:我覺得投資區塊鏈挺有意思的,從公司裡面分享過。有三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