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 Odaily(ID:o-daily)
出品| Odaily(ID:o-daily)
出品| Odaily(ID:o-daily)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電子證據(聲音、圖片、視頻等形式)的身影在訴訟案件中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根據《2018 年中國電子證據應用白皮書》,全國民事案件超73% 涉及電子證據。
區塊鏈技術所特有的不可篡改、去中心化存儲等特性,恰恰與電子證據存證的痛點相契合。區塊鏈可以降低電子證據存證成本、增強電子證據的真實性,從而提高訴訟效率。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電子證據維權不易
很多律政劇都會出現這樣的高潮一幕:主角在表面不利的形勢下,拿出關鍵性證據,例如一段錄像或語音,絕地反擊,一段慷慨陳詞後,法官當庭宣判,正義得到彰顯。
但真實的案件審判,可沒有劇裡這麼簡單。
時常發生的情況是,該電子證據由於本身涉嫌偷拍不合法,最終導致證據無效;或者視頻本身的真實性有待考證,需要經過權威的機構進行鑑定才能當作證據。
電子證據雖然看起來有力,但實際案件審判中,對其規定卻非常嚴格。
比如,在2012 年之前,我國法律中,電子數據不能作為獨立證據參與訴訟。即便2012 年之後規定可以作為獨立證據參與訴訟,但對電子數據的取證手段也進行了嚴格規定。
其規定的取證手段包含:1.扣押、封存原始存儲介質;2.現場提取電子數據;3. 網絡在線提取電子數據;4.凍結電子數據;5.調取電子數據;6.書式固定; 7 .拍照攝像;8.拷貝複制;9.委託分析。
並且,上述取證手段應當是由公證機構進行,由公證員按照申請人提供的書面操作程序進行操作,核對證據的真實性,最後由公證機構製作電子證據保全公證書。這也是案件的必經環節。
換言之,即便個人保留了相關電子證據,也應當在公證機構進行公證,重複上述過程,以確認證據的真實性。
而進行公證的這一環節,非常的耗時耗力,當事人疲於奔命,也導致案件在證據固定階段就給當事人帶來了相當大的負擔。
另外,如果當事人取得證據的手段不合法,程序不正當,則證據可能無效,這也是大多數維權當事人所沒有意識到問題。
此外,由於電子證據容易篡改。當事人在公證機構進行公證時,侵權方可能已經修改了相關內容。最終庭審舉證時,原、被告雙方證據出入較大。如果原告不能證實被告修改了證據,則最後可能敗訴。
再者,由於電子證據的易耗性,當事人必須妥善保管原始電子數據並進行多份拷貝,無疑消耗了資金以及精力;一旦原始文件損壞,對於備份文件還得重新進行公證,再次增加了案件的難度。
但如果電子證據由公證機構或第三方進行保管,作為一種中心化的存證方式,一旦這個中心受到攻擊,容易造成存證數據丟失或被篡改。
總而言之,電子證據在實際的訴訟案件應有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對於當事人的存證、舉證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在2018 年9 月7 日印發的《關於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中,最高人民法院首次承認了經區塊鏈存證的電子數據可以用在互聯網案件舉證中,標誌著我國區塊鏈存證技術手段得到司法解釋認可。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區塊鏈賦能司法
作為一種新技術,區塊鏈採用分佈式賬本技術,具有不可篡改、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等特性,滿足了司法領域電子證據的存證需求。
在電子證據的生成、收集、傳輸、存儲的全生命週期中,區塊鍊及其擴展技術可以對電子數據進行安全防護、防止篡改、並進行數據操作的審計留痕,從而為相關機構審查提供有效手段。
下面,我們將以通以杭州互聯網法院的「司法區塊鏈」作為案例,解釋具體的工作原理。
用戶可以將自己的數字作品上傳至司法區塊鏈上,司法區塊鏈各節點會對該作品進行審查,將需要存證的電子數據以交易的形式記錄下來,打上時間戳,打包上鍊,生成唯一的哈希值反饋給用戶。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區塊鏈上只有哈希值)
另外,用戶如果發現其他人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權,可以立刻登陸杭州互聯網法院在線起訴。
圖片描述

(起訴全流程)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提交證據環節)
當然,除了司法區塊鏈,杭州互聯網法院也支持旗下的其他存證平台證據或者本地上傳證據。
而從當事人起訴開始,調解、立案、送達、舉證質證、庭審、判決、執行等影響審判質量效率、影響司法公信力的關鍵環節都會蓋上區塊鏈的“戳印”。
這些“戳印”包含了可信時間、可信身份、可信流程、可信環境等關鍵信息,並向區塊鏈全體節點實時進行廣播,全程留痕、安全可控、不可篡改,能夠有效防範和減少糾紛的發生。全流程記錄上鍊,進一步保證了司法的權威性和公開透明性。
此外,今年10 月底杭州互聯網法院進一步上線智能合約服務。司法區塊鏈智能合約具有“信用黑名單”和“信用白名單”能力,目前已經在網絡服務和網絡金融領域運行。
智能合約中,雙方簽署的合同將以數字形式保存,觸發相應條件後,合同可以自動履行。例如雙方簽署了買賣合同,合同以數字形式上鍊儲存。如買方簽收貨物確認無誤後,到約定日期時,貨款會自動打到賣方賬戶。
在體驗中,Odaily還注意到司法區塊鏈中一個特別人性化要素。由於案件審理涉及到個人隱私,司法區塊鏈對於此類案件也進行了加密保護,用戶只能看到案件原由等,看不到相關隱私信息。
司法區塊鏈也在實際應用中,提升了案件審判效率。杭州互聯網法院常務副院長王江橋表示,運用司法區塊鏈技術後,由於事實認定清楚、證據確鑿,杭州互聯網法院知識產權類糾紛的訴前調解撤訴率已超過90%。
目前,「區塊鏈+司法」已經在全國各省市鋪開,呈現出星火燎原之勢。具體的案例有: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電子證據平台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電子證據平台
北京互聯網法院“天平鏈”電子證據平台
成都市郫都區人民法院電子證據平台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仍有諸多挑戰待解決
區塊鏈在司法領域的應用,確實解決了不少糾紛,提高了效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亟待解決。
首先,區塊鏈存證不等同於法律事實,存證數據的真實性有待考證。
舉個例子,記者於11 月26 日在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電子證據平台上傳了Odaily的一篇文章,並獲得了兩份證書,如下所示:
但這份證書實際上無法證明文章確實是記者所寫,只能證明記者第一個註冊了區塊鏈的版權認證。假設這篇文章並非原創,原作者留存具備成稿時間的證據,依舊可以起訴記者。
與很多區塊鏈應用到實際場景中所遭遇的挑戰一樣,如何確保數據上鍊前的真實性,也是擺在「區塊鏈+司法」前進道路上的一道難題。
其次,版權侵權監測的範圍較為狹窄,對於侵權的界定也存在不確定性。
圖片描述

(文章監測為0)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圖片描述
(做個示範,用自家平台進行截圖監測)
另外,當記者將該文章刪減拼接進行洗稿後,仍然可以再次獲得區塊鏈版權認證。侵權標準的界定不明晰,也是現實法律中所面臨的難題。
再者,存證系統彼此之間,不能互聯互通,對跨地域辦案形成一定阻礙。
在吉林高院證據平台生成區塊鏈哈希值後,筆者將其在杭州互聯網法院提交,發現難以讀取該證據,彼此割裂。對於跨地域的區塊鏈證據,其效力究竟如何,目前各地法院尚未給出明確答案。
如果不能互通,這是否意味著用戶需要重新提交證據,但此時可能已經錯過了最佳的證據固定時間,這又該如何是好?
最後,區塊鏈證據在民眾中的接受度有待提高。
事物發展的過程,始終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進的。區塊鏈在司法領域的應用,雖然有些許問題,但終究是用技術手段提高效率的良方。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浙江:“互聯網+”法治助推社會治理現代化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