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凱龍:區塊鏈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解讀
蔡凯龙
2019-11-04 04:46
本文约6158字,阅读全文需要约25分钟
DeFi是區塊鏈在金融領域應用中,為數不多的新熱點。它能幫助普惠金融,雖然現在剛起步,未來前景值得期待。

本文來自10月31日全球金融科技DEFI峰會上主題演講文字版。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金融的本質

我以前在美國大學教過金融本科生,教了好多年後來總結金融出一句話,不熟悉金融的人其實只要記住這一句話應該就能了解金融大概的本質。金融的本質可以濃縮成為:效用跟風險在時空中的交換。我來解釋一下。我們大家都在說金融有兩個重要的東西,一個是回報跟風險,風險越大回報越大。回報對每個人效用都不一樣,比如投資在股票,可能回報高一點,投資在幣圈可能回報更高。每個人對回報的要求不一樣。對你10%也許挺高,但是對我10%也許效用很低。所以我把風險跟回報的關係改成風險跟效用。經濟學在研究的就是這些東西對你產生的效用。所以我們在做金融的時候,其實都是在做風險跟效用之間的一個交換,兩個緯度上,一個在時間一個在空間。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金融體系:中心化vs去中心化

怎麼樣才能實現金融的這些本質呢?我們需要有一個金融體系,一個保證金融穩定的運行的金融體系。要保證金融體系能夠穩定的運行,必須要什麼?這個交換是真實的,這個交換是公平而且有效的。如果沒有一個保證真實公平有效的金融體系,這個金融本質就無法實現,不管是中心化的還是非中心化的。所以我們來看一看中心化的金融體系裡面需要什麼樣的機構,什麼樣的措施或者什麼樣的方式保證我們做效用跟風險在時空交換的時候,真實有效公平的呢。

比如說我們有KYC,比如有銀行來保證錢不會丟掉。比如我們有合同,我們做一個合約的時候要簽合同,我們必須要律師,必須要法院,如果大家對合同有爭議可以找法院。如果不執行有公安警察去執行,這個就是保證交易的公平真實有效,這是傳統的金融體系。

又比如說有很多資產和股票,那你放哪裡呢?不可能放家裡,萬一家裡被偷了,萬一別人不認這些股票,所以你會把股票放在託管中心,就是我們深市滬市股票交易託管中心都有。就是保證股權交易真實公平有效,這也是傳統中心化金融體系。

又比如說券商、投行,甚至央行,這就是中心化金融體係為了我們做效用跟風險交換的時候必須有的。這是中心化。但是我們要看看另外一種方式,剛才說了一個金融體系只要達到目的,有多種路,條條道路通羅馬,所以有這樣現實社會裡傳統的中心化金融體系,我們來看看我們另外一個體系叫做DeFi去中心化金融體系。

在我們去中心化的金融體系裡面,我們奉行的代碼就是法律,沒有法院沒有警察啊,代碼智能合約自動執行設好了所有關係和交換規則,這就是DeFi最核心的一點,Code is the law,同時是公開透明的,創造了一種信任,不需要監管或者政府背書,自然的成為了大家都相信的交易機制。同時用加密貨幣作為價值傳輸的媒體。去中心化體系雖然和中心化體係不一樣,但是作用是一樣的,就是保證風險跟效用交換的時候能夠公平真實有效。

大家想想什麼對象才能被保證公平真實有效?不是所有的對像都能被保證。比如約定幾點幾刻幾天,下個月或者是明年交易,比如約定在今天下午哪一個咖啡廳來做交割,這些客觀的對像是可以保證,因為有客觀標準。可是主觀的東西風險跟效用是沒有辦法保證真實公平有效的,為什麼?因為每個人對這個風險跟效用體會不同。每個人對這個風險跟效用的標準不同造成體會不同,才會有交易的發生。有比如我現在賣給你比特幣九千多美金。我賣給你比特幣,你買到比特幣,原因是什麼?是因為我覺得比特幣我已經覺得到了很高點了,你覺得還會漲才會買,對不對。所以才會有交易的發生,如果我們大家都覺得比特幣一定會漲,肯定就是一直留著,肯定是市場上買不到。所以市場參與者一定是對客觀的對像有不同的效用跟風險的主觀解讀,市場才會發生交易。

DeFi和普惠金融

二級標題

DeFi和普惠金融

理解了金融體系的目的,我們接下去往下看:去中心化的金融體系意義在哪兒?有什麼用?去中心化金融很適合做普惠金融,大家都對普惠金融都耳熟能詳,全球各個國家都在推普惠金融,普惠金融要求就很簡單,一個普一個惠。普的意思就是用戶多,惠的意思就是便宜。能夠做到普惠金融,就是能夠做到用戶多又便宜的,能夠有多又便宜地做到真實公平有效的風險跟效用的交換。

DeFi能做到嗎?完全可以,因為准入門檻很低,不需要是超級大客戶也可以用DeFi。只要上線,只要買一點比特幣,數字貨幣、以太坊,就可以使用DeFi。整個體係可靠透明和開放的,這個也不用我多解釋,因為本來區塊鏈的實際應用都是非常透明開放。無對手風險,這一點也不難理解,我們合約是智能合約,代碼就是法律,資產都在鏈上,所以交易對手沒有辦法不去執行它,智能合約自動執行的時候,在鏈上的資產自動轉換。所以DeFi是一個我認為最有可能實現普惠金融的一種金融科技方式,雖然現在體量還非常小,雖然現在還在萌芽階段,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DeFi的市場前景

期望歸期望,我們還是回到現實。我們來看看現在DeFi的市場有多大,這是我三天前四天前找的,目前整個以太坊體系鎖住的DeFi的量是5.4億美金,就是大概目前的市場規模。我們可能在把EOS加入總量最多不會超過十億美金,就是現在市場大小大概就是這個數量級。一會兒幣世界發布的研究報告裡面市場量級也差不多,十億美金左右。

你們覺得理論上DeFi市場有多大?你們想想,理論上DeFi可以做多大的量級?其實我幫大家算了一下,算出來是這個數,是1.8萬億美元,二級標題二級標題

DeFi生態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DeFi發展中的問題

DeFi生態這麼看起來這麼完整,可是體量這麼小,為什麼?因為主要幾個原因,也就是我要說的DeFi的一些發展中的問題。 DeFi如果能夠克服這些發展的問題未來的前景非常好,但是目前這些客觀的障礙還是存在的。

第一個就是用戶數、活躍度、流動性、交易深度遠遠不夠,不要說跟傳統金融比,就是跟數字貨幣裡面相應的中心化模式比也是差得多。比如在去中心化交易所DEX領域,像火幣、幣安都是中心化的交易所,交易的深度、廣度活躍度是超越DeFi的DEX好幾個數量級。

舉一個例子,MakerDAO是目前最大的DeFi借貸項目,日活才兩千人,都非常少了。就是一個數字貨幣交易所日活可能兩萬,平常三萬五萬,也有可能上十萬,前幾天市場熱的時候幾十萬都有。目前市場上麼沒有一個比較客觀的DeFi用戶數據評估,前一陣MakerDao在做coinbase做市場推廣的時候引進了差不多兩萬多用戶,所以我們估算MakerDao總用戶應該在5到8萬左右。然後幣世界即將發布的研究報告裡面說整個DeFi用戶估算13萬人。我覺得這個數字蠻合理,按照這個數字,整個DeFi用戶目前只有13萬人,這個市場還是非常小。

然後另外一個例子,,剛才放的幾個彩圖生態裡面有一個預測市場Dapp叫Veil,存活了六個月,剛剛停止運營,運營了六個月只有310個用戶,可想而知這個市場多小。我相信在座除了我以外沒有人用過這個APP,因為310用戶量太少了。

市場不夠大的原因有多種,其中之一是多過依靠以太坊,因為以太坊的智能合約非常好用。所以一開始大家就研發DeFi的時候都用以太坊,慢慢EOS起來開使用EOS。但是不夠,因為以太坊本身用戶量就比比特幣少很多,EOS就更少了。早上我和東叔在圓桌論壇環節有聊到DeFi需要跨鏈,需要把DeFi資產跨鏈,不僅跨鏈,跨到比特幣,跨到其他主流幣,還要接觸現實中的資產,把這些資產能夠上鍊,才有可能解決最大的問題,就是用戶不夠、活躍度低的問題。

過多依靠以太坊會造成吞吐量受以太坊的限制,以太坊現在1.0,到了發展的階段,V神都已經放棄了,要推出2.0,覺得1.0無法再擴展,無法提供更多吞吐量的地方,所以V神要推2.0。但是2.0有很多同步的問題,分片的問題。目前現在做的東西很難移植到2.0,2.0的設計體系完全不一樣,所以DeFi難免有底層技術升級換代的影響。估計現在很多創業者做DeFi,應該會受到以太坊升級的影響。

第三個問題就是產品用戶體驗有待提高,我們早上圓桌也在討論這個問題。我相信在座各位用過DeFi的,一定會覺得用DeFi太麻煩了,要先註冊,註冊了還要把這個錢包連起來,還要裝幾個APP,把這個幣移來移去,這個用戶體驗完全不像互聯網人做的。互聯網人就是要用戶體驗做到極致,這個用戶體驗遠遠談不上極致,真的非常煩瑣。 DeFi的用戶體驗有待提高。

還有跨鏈協議不夠,就是剛才說的資產跨鏈。好處就是很多人意識到了跨鏈資產不夠,所以DeFi項目裡面好幾個做跨鏈的。穩定幣Dai是以太坊為主,MakerDAO為了更多的資產能夠上鍊,11月份要推出多資產抵押的貸。

還有資產利用率低,主要資產以抵押為主,目前剛才看的這些生態裡面,衍生品、支付、穩定幣、借貸、保險,其實主要還是以藉貸為主,借貸為主資金利用率非常低,像MakerDAO是150%。就是放150個以太坊可以抵押出一百個Dai,這就相對不高的抵押率。資金利用率還是不夠,傳統金融體系裡面剛剛可以放很高,因為經過KYC驗證可以放貸和槓桿,但是現在在去中心化體係不容易。 DeFi每個人都可以做,因此交易對方的徵信和實力完全不知道,所以沒有辦法放很多槓桿,不然跑了怎麼辦,也追不到你。不容易放槓桿,這是去中心化金融體係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鏈下資產上鍊太少也是DeFi碰到的問題。我們目前也只能夠在以太坊、EOS甚至一些比特幣上面做一些DeFi的金融產品,這遠遠不夠。 UMA是一個協議,是想把傳統金融的任何資產都可以連到鏈上,比如說股票,比如說滬深指數,UMA提供預言機器Oracle,把下個月股票能到多少點跟DeFi上的產品對接起來,成為交易的依據,然後就可以在UMA協議裡面實現資產上鍊的方式。想UMA這種目前還是非常少。 UMA剛剛推出來不久,效果有待觀察。

最後一個大家很關心的問題,很多媒體記者都問,DeFi監管會是一個問題嗎?很多人覺得監管是一個大問題,因為監管對金融至關重要,但是我個人認為對DeFi不是一個問題,對於DeFi來說監管不是一個大問題。什麼原因呢?可以舉一個例子。有些女生去跑步打球就說不行,說跑步完以後腿會變粗,打球手臂變粗。我說你們瘦成這樣還沒有開始健身就開始擔心手變粗,這個擔心太多太早了。這個就是在說這個DeFi擔心監管的問題,擔心太多太早,考慮太遠。

為什麼?因為首先DeFi太小,整個市場容量量才不到五億美金的規模,你考慮那麼遠幹什麼?監管那麼多事情忙,無暇關注到這個這麼新這麼小的DeFi這個領域。第二DeFi上還沒接入法幣或者線下資產,傳統的資產都沒有接入,對監管來說不就是一個幣幣的交易嗎?不就是一個換來換去,不同幣種之間利潤,風險跟效用的轉換,對監管來說就是幣圈自己玩的東西,不會影響傳統經濟。所以如果DeFi還沒有觸及到傳統金融世界,如果還沒有連上法幣之前是不用考慮監管的問題。

還有一個原因為什麼DeFi不需要太擔心監管,第四個就是“”天塌下來還有高個子撐著”誰是高個子,就是中心化的的數字貨幣交易所,監管還沒出台如何管中心化數字貨幣,怎麼會規範到去中心化的。去中心化比中心化的優點非常明顯,公開透明。所有合約都是在代碼,都是一個透明機制。這個對監管來說反而更加容易管。所以我認為目前這個階段擔心DeFi行業監管太早太早,不需要擔心這些問題,也需要等到用戶規模,傳統資產接入,中心化的數字貨幣監管已經完成以後才會成為一個問題。這是好事,創業者是不用擔心這個和那個的諸多限制,放開想像力去嘗試。

這個也就是我跟大家分享的這幾個為什麼DeFi長處短處優勢劣勢,我認為DeFi是金融科技未來很好的熱點,雖然現在還是早期,很多風投的人也很關注這一塊。這些跟大家分享,謝謝大家。

作者:蔡凱龍,公眾號:凱評金科(it_finance)。財經評論員,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前火幣集團首席戰略官兼任火幣美國CEO,互聯網金融千人會聯合創始人。

蔡凯龙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