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屋漏偏逢連夜雨”這句話形容facebook的Libra項目恐怕是再合適不過了。
在Libra項目負責人屢次接受美國國會質詢後,美國政府依舊對Libra不依不饒,終於把扎克伯格逼上前台,將親自接受國會質詢。
不僅美國政府對Libra項目疑慮重重,歐洲國家中法國、德國已經明確表示對它抵制。
在這些外部壓力的持續作用下,Libra的合作加盟機構也漸漸表現出消極的態度。 10月4日,支付巨頭Paypal正式宣布退出Libra,打響了巨頭們離場的第一炮。
近日,英國《金融時報》報導eBay和Stripe也決定退出Libra項目,成為第二、第三個退出的巨頭。
Paypal和eBay在退出時還發表了官方聲明,表示尊重Libra的願景,但還是決定退出。
照這個情形發展下去,Libra項目的真正上線恐怕遙遙無期了,即便最終能夠上線,在我看來也極可能會是個跛腳鴨項目。
因為即便上線,它每走一步必然會被監管機構牢牢盯死,一旦稍有逾越雷池的舉動就會受到管制,在這種情況下它是無法自由發揮,無法自由創新的。
為什麼?因為Libra項目觸動了全球政府的核心利益:貨幣發行權。
Libra項目和以BTC、以太坊等去中心化加密貨幣相比有個本質的區別:它是中心化機構組織、設計並推廣、運營的數字貨幣,它的整個行進路線與BTC、以太坊有著本質不同。
Facebook作為Libra的發行方和創始人,掌控著Libra的每一個細節和每一個動作。而facebook本身受到各國政府尤其是美國政府的監管。
因此一旦Libra的運營與監管機構發生利益衝突時,監管機構都能第一時間找到它的直接管理方facebook進行施壓。
我們可以說這是監管機構在根據法律管制Libra,更可以說這是監管機構在毫不猶豫地維護自己的利益。
這就好比在一個大公司中,下屬員工在老闆的眼皮子底下想在公司內部另起爐灶乾和老闆利益相衝突的事,老闆會答應嗎?
且不說Libra這個事幹的成還是乾不成,就算能干成,它也仍然只是中心化機構發行的一種貨幣而已,本質上上美元,歐元等法幣一樣,只不過流通範圍不同,信用不同。法幣沒有解決的根本問題,它依然沒有解決。
Libra真正起的作用是在facebook的生態中成為潤滑劑,極有可能給facebook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
當然facebook在Libra的白皮書中也描述了宏偉的道德目標和遠景,然而沒有商業利益作為支撐,道德上的追求是無法成立的。
這也是為什麼Libra在發起之初,眾多互聯網支付、電商等巨頭紛紛加入的原因。大家都想分一杯羹,並且想藉機搭Libra的便車嘗試一下在體系內發行數字貨幣到底能帶來多大的商業利益,好為各自未來在自己的體系中作類似嘗試打鋪墊。
現在大家看到Libra受到的監管壓力如此之大,便紛紛跳船跑路。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這話形容Libra的眾多參與者也毫不為過。
Libra項目讓我們親眼見證了中心化的公司發行數字貨幣會遇到如此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沒有一個是和區塊鏈技術本身相關的,全部都是和中心化機構之間的利益纏鬥有關。
胳膊終究擰不過大腿,是facebook厲害還是各國政府厲害?結果不言自明。所以現在看來Libra的前景堪憂。
以facebook這樣的體量、影響力和與監管機構的配合程度發行數字貨幣都會遇到如此多的波折,這基本證明公司發行數字貨幣注定只能是小打小鬧,只能在監管的允許下在有限的範圍內活動,永遠無法像真正的去中心化數字貨幣那樣成長為參天大樹。
這更讓我們看到了以BTC、以太坊為首的去中心化數字貨幣的頑強生命力。
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在另一個與中心化機構徹底切割的賽道奔跑,它們的未來注定將顛覆我們的認知,創造出燦爛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