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描繪未來DeFi資管平台:應具備平台透明化、資產Token化等6大特點
火星财经
2019-10-08 09:00
本文约8090字,阅读全文需要约32分钟
未來在DeFi資產管理平台中,預計所有的鏈上資產將被Token化。

編者按:本文來自火星財經(ID:hxcj24h)編者按:本文來自

火星財經(ID:hxcj24h)

火星財經(ID:hxcj24h)

火星財經(ID:hxcj24h)

火星財經(ID:hxcj24h)

二級標題

,作者:TideChain,經授權發布。

二級標題

編者按:各位讀者大家好,筆者自從上次寫了一篇關於諾亞踩雷34億債券投資基金的事兒以後,很多網友很感興趣,並都在問我具體怎麼通過區塊鏈的技術在未來解決踩雷的問題。其實本人並不從事專門的技術崗位,只是做了很多年金融機構的搬磚狗而已,唯一寶貴的就是這麼多年的搬磚經驗使我產生了很多對傳統金融機構的反思和一些改進的想法,也看到了區塊鏈技術所帶來的變革。感謝大家對上篇文章的支持,讓我有繼續更文的動力,也讓我有機會可以和各位朋友細聊現有傳統金融機構以及資產管理機構到底是怎樣運作的、過度中心化所產生的問題到底要怎麼解決。同時也希望可以引起各位的反思和共鳴,這就是這篇文章的由來。 (原標題《一文描繪未來DeFi世界的資管長啥樣?》)

二級標題

關鍵詞:現階段全球基金整體規模、基金分類、基金運作模式

二級標題

大家平時生活中接觸到的傳統金融機構,分為“銀行”,“基金”,“券商”,“保險”,“信託”,幾大類(其他的市場上奇奇怪怪的P2P、理財公司基本不算是傳統金融機構,騰訊、阿里等大廠旗下的互金公司基本是金融行業2.0版本,同樣有很多缺陷,若大家感興趣可以留言後續有機會再做詳細討論)。其實上述的幾大類傳統金融機構,做的工作本質都是一樣的,就是以一定的利息或者回報作為代價,從老百姓手裡吸儲,然後向一些特定的資產或主體進行投資或者藉貸,比如說債權、收益權、股權、股票、貨幣、ETF、REITS等等。

二級標題

截止2018年底,全球的資產管理行業規模將達到80萬億美元以上,08年金融危機以後市場的複合增長率達到了12%,中國近年資產管理市場整體規模維持在124萬億人民幣,預計在2020年將達到200萬億水平,主要由“銀行理財”“信託計劃”“保險資管”“券商資管”“公募/私募基金”為主導。這其中公募及私募基金佔市場份額的達到21.46%,最近很多踩雷的產品也都是此類產品。所以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基金的分類及基金的運行模式,最後一起思考一下基金模式下的資產管理到底什麼弊端,運行過程中會有哪些因為過於中心化而產生的作惡行為是我們投資人無法進行風險預判的。

二級標題

關鍵詞:國內分類,公、私募基金模式,投資方式,門檻,標的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封閉式基金和字面意思差不多,之所以封閉是因為所投資的底層資產沒有相對的流動性、無法輕易變現、期間底層資產的淨值也不可能每天都有明顯的變動,所以也就無法每天計算出每筆基金份額的淨值了。例如股權投資基金、債權投資基金、另類投資基金,例如筆者成立一支股權投資基金,基金所投產品為OFO小黃單車股權,在公司沒有上市變現或者沒下家接盤股權的時候,所投資的資產是辦法分散成份額同時又能精確的計算出每日每個份額的淨值的。所以現在市場里大部分踩雷的產品都是封閉式基金,要么到期贖回收益及本金,要么直接踩雷。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關鍵詞:私募基金及公募基金的運作操作模式

二級標題

公募基金運作模式:投資人Bob在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上看到了某某基金的銷售的內容,覺得不錯呀,業績比較基準也挺高,基金經理歷年的表現也還可以,於是買入1000元此公募基金份額,認購後簽署基金協議,資金被轉入基金的託管銀行專戶,資產管理人也就是基金管理人在基金正式成立後開始投資,通過證證券經紀商買入經過研究後的標的,比如說股票、債權、貨幣等,所投資份額的淨值也根據每天基金的虧損和盈利狀況更新,Bob也可以T+1贖回或者買入基金。

私募基金運作模式:因為國家基金業協會規定,私募基金是不能在公開場合或媒體上對外宣傳基金的,所以大部分私募基金的第三方銷售機構是進行電話銷售、互聯軟件或者私下開會進行宣傳的。有一天Bob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聲音甜美、話術動人“親,買理財嗎,年化XX%回報率,資產優質,投資團隊業績專業balabala”,經過多次溝通後,Bob打消了疑慮,向理財公司打入了認購資金,並簽署了協議。資金在進入託管銀行基金專戶並且總額達到成立標準後,基金成立開始對標的進行投資,所投資標的在投資前其實已經了解差不多了,可能是某某公司的股權或某某公司的債權之類或者收益權之類的資產。

二級標題

國內眾多基金跑路踩雷,原因何在?

關鍵詞:中心化、監管不及時、風險內部化解、金融市場資金空轉嚴重,重度依賴地產企業

在上面三個章節中基本上已經介紹了傳統基金行業的操作模式和特點,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公募或私募基金踩雷或投資業績變臉呢?下面將以踩雷最多的私募基金為例,從其運作流程圖中可探究出一些問題的原因。

基金在募集成功後,宣布正式成立,進入封閉期,重點來了,封閉期內基金管理人在投資項目前需要完成上圖紅色虛線框內幾個步驟工作:盡職調查、投資分析、投資協議審查、風控審核等,而恰恰這幾個步驟的工作對於投資人來說完全是暗箱操作,這幾個步驟的工作幾乎不受任何外部機構的監管,同時具體的進展和投資環節也不受投資人的監管。當然有的地產基金或者不良資產基金在具體投資前可能會正規一些,風控部門會要求基金經理在盡職調查階段尋求黑色虛線框內的第三方獨立評估機構對所投資的項目進行法務、財務、資產評估,但這並不能解決根本的中心化的問題,為什麼呢?因為第三方評估機構的甲方是資產管理人,他們的費用是由甲方從基金管理費中支出的,所以第三方評估機構給出的評估結果完全是按照甲方的想法來寫的,嚴格來說不具備公正性以及信任度,如果利益都沒辦法獨立的話,那何來第三方的公正性可言呢?美國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很大一部分誘因也是因為房貸資產證券化過程中底層資產信用評級與實際情況有很大誤差導致,國際三大評估公司穆迪、標準普爾、惠譽國際難辭其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電影《大空頭》,或者看看其他的一些財經記錄片,在此就不展開敘述了。因為文章第一個章節所說的傳統金融機構大部分資產管理業務的流程與上述雷同,所以我們根據以上的一些事實為依據,基本可以羅列出傳統資產管理機構的“七宗罪”,然後通過對問題的反思來探究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來改善傳統資產管理機構的弊端。

1)投資流程黑箱化:整體流程無第三方或投資人監管,相關監管部門備案製也並不對實際風險和流程進行把控。

3)第三方評估機構寵物化:本來應該是對所投資項目有一定獨立性的評估結果,並向投資人與市場公開提示產品的風險,但因為利益卻站在了資產管理人的一邊,做高資產估值、升級主體信用度等等情況屢見不鮮,對投資人利益產生嚴重損害,也降低了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公正性。

二級標題

5)項目利益短視化:有的基金發項目一次性收取三年的管理費,為什麼這麼做呢?因為基金一次性收到管理費後可實現短期利益的最大化,那麼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投資之後對此項目的定時審查、資產持有主體經營情況調查還會負責嗎,有的項目在兌付產生問題的時候,項目經理甚至都已經換了三四茬了,就像最近炒的火熱的諾亞34億踩雷的事件一樣,債權到了兌付的時候才知道合同造假了,早幹嘛去了?收管理費之前為什麼不去查呢?過了多少年了兌付發生困難了還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

二級標題

6)資產流動性不足:國內大部分資產管理產品底層資產為房地產、債權、股權等資產,此類產品因缺少流動性、無法在投資過程中非標轉標、投資不夠分散等原因,及其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踩雷等問題。

7)底層資產空心化:很多資管機構所投資的項目底層資產如供應鏈債權、地產項目等在多年的風控失效、項目管理跟踪與監控失當的情況下,大部分資產其實已經空心化了,底層資產已經失去原有的價值,挪用、變相轉移等情況時有發生,在發生踩雷情況後,有的較有實力的資管平台會再憑空發一隻資管產品,用以彌補之前踩雷項目資金,解決剛性兌付問題,這也就慢慢形成了資金空轉的資金池業務。如果有機會能把現在幾大財富平台的底層資產都扒開看看,結果可能會觸目驚心,來看看所謂管理幾千億的平台到底有多少壞賬?這個驚天大雷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

二級標題

關鍵詞:去中心化,管理透明,分佈式平台,平台、第三方評估機構、平台與投資人共進退

從18年末以來,去中心化金融DeFi迎來了風口,其中有一部分原是1C0浪潮的開始,很多的區塊鏈開拓者計劃用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約來完成各種理想,其實這些理想是好的,但很多項目實際上因交易頻次、交易額、交易成本等問題並不適合應用於智能合約。但去中心化金融DeFi項目在18年末的寒冬中卻茁壯成長,因為金融的本質為資金與資產之間的流動,資產管理機構只是搭建了資金需求方與資金供給方的管道,其中大部分業務符合低頻次、高交易額、毛利潤高等特點,具備使用智能合約基礎。現階段很多交易類、借貸類、穩定幣類項目也發展的非常不錯,那麼未來在區塊鏈世界的資產管理平台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點呢?當然這些特點也會很好的解決傳統資產管理機構的弊端。

1)資產管理平台透明化:所有交易、現金流、底層資產狀況、合約文件等數據上鍊,並為交易參與者開通權限隨時追踪可查,杜絕交易流程黑箱化,讓投資人明確知道自己的錢到底去哪裡了。

4)資產管理平台去中心化:資產管理平台核心類似為一個較為複雜去中心化管理系統,其中需要由智能合約完成賬戶管理、需求撮合、資金結算、收益分配等功能,平台的連接層使用API端口鏈接部風控機構、第三方評估機構、OTC服務商、經紀服務商、資金借貸服務商等,投資權利、管理權利、風控權利合理分配,相互制衡,最終實現服務商與投資者利益綁定、共同促進平台生態良性發展。

二級標題

6)資產Token化:在國內外長期的資產管理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所投資的標的是沒辦法在封閉期內由非標轉標準的,這使得資產的風險溢價無法在現值上充分體現,比如BOB在投資了一款資管產品,封閉期為3-5年,那麼BOB在這3-5年之內如果急需這筆錢的話,他是沒有任何辦法將此資產變現、交易、退出的,這一情況在現階段對於資產管理人、投資人來說都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資產管理人的管理規模越小越容易產生流動性風險,也就是兌付風險,尤其是銀監會嚴禁資金池業務新規出台之後,也就是說假如有一家1000億管理規模的資產管理平台,未來在同一時期有20%的項目需要兌付,但凡只要出現30%以上的踩雷或者延期兌付風險,那麼資產管理平台在沒有資金池業務的情況下很可能將面臨流動性將枯竭,這將會引起市場整體連鎖反應甚至不排除會引發局部金融危機。但如果未來所有的債權資產、固定資產、股權資產完成Token化並且可以在平台時刻進行交易,那麼資產的淨值的變化將燙平資產風險帶來的波動。

二級標題

我眼中未來的DeFi世界

二級標題

火星财经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