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自MediumOdaily 譯者| Moni
Odaily 譯者| Moni
Odaily 譯者| Moni
Odaily 譯者| Moni
當我在世界各地拜會主要利益相關者的時候,我很清楚,通過區塊鏈傳輸數字貨幣並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優勢(尤其是在擴大訪問範圍和降低金融服務成本等方面),至少沒有像我、以及其他大多人所認為的那樣為世界帶來更多福祉。
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我們不在現有的架構基礎上構建支付系統,而是選擇了一條更加雄心勃勃的全新方式。我試圖在網上找一篇簡明且高質量的文章來回答這個問題,並希望有人可以描述清楚一個全新核心網絡來轉移資金的優勢,但結果一篇都沒找到,所以我覺得還是自己操刀來談談吧。
首先,讓我們研究一下當前系統的局限性。現有的“貨幣網絡”是封閉的,而且很多網絡之間並沒有很好的相互聯繫,我們有區域性支付網絡(比如ACH、歐洲支付委員會等),有銀行間支付網絡(比如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RT1等),還有中央銀行/商業銀行網絡等等。其中一些系統是在上世紀六十和七十年代創建的,雖然有些系統之後進行了涉及,但仍然基於落後的、碎片化的基礎設施之上。
其次,如果我們分析一下當前市場裡的支付服務和錢包產品,鑑於他們所依賴的基礎架構,因此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舉個例子,雖然你可以在一個錢包裡進行收付款操作,但卻無法在不同公司的錢包之間收付款,因為這些系統都是孤立的,進而限制了每個網絡的覆蓋範圍——這種狀況,就好像你無法用Gmail郵箱給雅虎郵箱發送電子郵件一樣。如果沒有支持互操作性的開放標準(比如電子郵件的SMTP標準),那麼用戶就只能與自己郵件系統內的人進行通信。
第三,如果一個國家的某個人希望使用某個特定錢包/銀行賬戶將資金(價值)轉移到另一個國家,如今的系統繁瑣程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根據設置不同,將錢從A 點轉移到B 點需要涉及許多中介機構,而且在B 點你還需要有一個隨時可用的流動資金池,以便讓消費者及時取出錢。這裡的問題在於,只要中間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延誤,就會增加每一步驟的成本。
為了進一步說明關鍵差異,現在讓我們想像一下另一個全新的世界:那裡有兩個Libra 協會成員,他們的金融基礎設施都是建立在現有軌道上的,而且希望在錢包之間建立一個互操作層。
讓我們舉個例子,如果要在Calibra 錢包和Mercado Pago 錢包之間做一筆交易流,那麼現有轉賬軌道會如何處理這筆交易呢? Alice 向從自己的Calibra 賬戶中向Bob 的Mercado Pago 錢包發送100 美元。 Alice 住在美國,Bob 住在阿根廷。如果Alice 的Calibra 錢包中有餘額,那麼她可以立即付款。 Calibra 必須使用託管銀行(或是多家銀行)來保護客戶資金,因此這100 美元將會首先從一家美國的銀行賬戶裡轉移到Mercado Pago 阿根廷客戶對應的銀行賬戶——這意味著需要涉及代理銀行轉賬或中介參與。即使這些交易都使用了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的網絡,完成這筆交易的費用也可能會達到45-50 美元。
考慮到成本和復雜性,實現這種轉賬目的的正確方法是採用Calibra 和Mercado Pago 之間的淨結算協議,從而在給定期間結束時將一個實體的賬戶餘額與另一實體進行結算。但這也意味著要成為該計劃一部分的每個實體之間進行大量雙邊交易的時候,需要解決流動性問題,並且滿足其他代價高昂的運營約束和要求,各方之間也需要高度信任,避免出現一方賬戶內餘額不足無法順利完成結算。
長話短說,在現有的軌道之上和不連續的支付網絡之間構建支付系統,並不會為市場帶來更多創新,也不會降低獲得現代金融服務的障礙,如果想要建立一個非常穩定的全新基礎架構,需要有高質量的全球交換媒介來支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