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敵壓境,幣圈堪憂
蔡凯龙
2019-09-26 06:41
本文约1814字,阅读全文需要约7分钟
Libra、央行和Bakkt來了, 幣圈沒點緊迫感嗎?

幣圈的強敵來了,且都是王牌正規軍。

它們是2019數字貨幣影響深遠的三件大事的主角:籌備Libra的Facebook、規劃人民幣數字貨幣的中國央行、上線實物交割比特幣期貨的Bakkt。


2019年數字貨幣三件大事

Facebook和Bakkt分別代表看好數字貨幣的全球科技和金融巨頭,它們身後還有像沃爾瑪、高盛、納斯達克這樣的全球知名大企業,虎視眈眈,欲進軍數字貨幣行業。

中國央行是全球央行的領頭羊,在其的帶領下,歐洲、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和英國等各國的央行,也緊鑼密鼓,籌備各自的央行數字貨幣。

可惜,本週三大主角都進展不順。

9月23日週一,準備許久萬眾期待的Bakkt實物交割比特幣期貨一上線即遭遇冷場,第一個小時僅交易8個比特幣,全天交易量僅60個比特幣,與預期相差甚遠。

24日週二,央行行長易剛說中國的央行數字貨幣沒有推出時間表,顯然,央行還有一系列的研究、測試、試點、評估和風險防範等難關要攻克,短期內不會有什麼突破性進展。

同一天,在地球的另一側,美國國會再次舉行聽證會,詢問美國證監會(SEC)對數字貨幣,特別是對Libra的監管方向。美國立法機構對Libra還是疑心重重、如臨大敵,不會輕易放行。而歐洲的央行們更是早已放話出來,不允許Libra在本國流通,看來Libra要面對全球監管的難以想像的阻力。

有幣圈人因此開始嘲笑大牌企業和國家機構理念老舊、行動緩慢,跟不上幣圈節奏,顯示出莫名的幣圈優越感。

事實上,謹慎和穩健是大企業和國家機構的基因,它們背後代表的是數以億計的用戶群體的利益,這要求它們在創新和合規之間不斷摸索最佳平衡點,所以行動緩慢,甚至有時會遭遇挫折和失敗,這也是正常的。

在非常成熟的現有金融體系上創新,必然不會一帆風順。

相比之下,全新數字貨幣領域就是一張白紙,可以任由幣圈企業在上面天馬行空,實現“幣圈一天,人間一年”的幣圈速度和效率。

然而,白紙的空間畢竟有限。全球數字貨幣用戶據估計只有2500萬人,僅佔全球人口的1/300,總資金量為2千億美金,是蘋果一家公司股票市值的1/5。單靠現有的用戶和場景,無法撐起數字貨幣行業長期的繁榮昌盛。

擴展數字貨幣的使用範圍和影響力,給使用者帶來真正的價值,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這才是數字貨幣行業發展的長久之計。

這一切,都離不開和傳統金融世界的接觸和融合,必要時,數字貨幣還需要低下高傲的頭,放下身段,“投靠”於傳統金融體系。

所以,幣圈不能輕視這些強敵。要想挑戰舊世界,幣圈還需奮發圖強,繼續努力。

當然,強敵湧入,有好有壞。

一方面,王牌企業和國家機構的參與數字貨幣行業,將會帶來更多的使用人群,實現更多的實用場景,也會讓社會越來越認可並重視數字貨幣行業。

舉個活生生的例子:新浪最近主動邀請我錄製《數字貨幣投資十講》語音課程,並在首頁全網推廣。

對此我略感意外,這在幾個月前是不可想像的。作為傳統老牌財經媒體,新浪一向循規蹈矩,對數字貨幣的報導是慎之又慎,我的新浪財經評論文章經常都涉及數字貨幣而退稿。是Libra, 央行和Bakkt這樣的有廣泛影響力企業和機構的參與,讓大眾對數字貨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使新浪對數字貨幣的態度發生180度轉變。

可見,數字貨幣不再是大眾眼裡的旁門左道,它已經開始進入主流人群的視線。這對數字貨幣的從業者,無疑是個天大的喜訊。

從另一方面看,現有幣圈的企業,必將面臨來自傳統巨頭的競爭壓力。

論合規程度、資金體量、影響力、用戶規模、技術水平、人才儲備,不管從軟件還是從硬件上說,幣圈企業和正規軍相比都沒有任何優勢。幣圈企業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持續的創新力,即在技術和商業模式上的創新,降低金融成本,提高金融效率,讓更多人享受金融服務。

遺憾的是,自從中本聰開天闢地創造出比特幣後,稱得上突破性創新只有以太坊和EOS,真正有使命感和作為的幣圈企業寥寥無幾。即便有些很有潛力的企業一開始充滿了信仰和決心,卻因為被數字貨幣快速聚集的財富消磨了鬥志,甘於平庸。

結果,幣圈內充斥著純粹投機炒作發財,或者發幣割韭菜暴富的浮躁氛圍,這些偽創新對實體經濟沒有任何幫助,更談不上實現讓更多人享受高效便宜的金融服務的偉大願景。

與此同時,各國對數字貨幣的監管措施和法規陸續出台,監管樂於看到在數字貨幣行業由“聽話”的傳統巨頭來主導,因此監管整體趨勢會越來越嚴,越來越緊。

已經強敵四伏,幣圈再不拿出其賴以生存的緊迫感和創新精神,照這樣下去,前景堪憂。

作為幣圈老司機,我很擔心。

蔡凯龙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