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風演講全文:由Libra引起的思考
星球君的朋友们
2019-09-20 04:00
本文约4682字,阅读全文需要约19分钟
新一代數字金融體系需要區塊鍊和數字貨幣,或者數字金融體係就是建立在區塊鏈數字貨幣金融基礎設施之上的。

編者按:本文來自萬向區塊鏈(ID:gh_1b8639a25429),經授權發布。

編者按:本文來自

萬向區塊鏈(ID:gh_1b8639a25429)

,經授權發布。

萬向區塊鏈(ID:gh_1b8639a25429)

,經授權發布。

萬向區塊鏈(ID:gh_1b8639a25429)

圖片描述

,經授權發布。

萬向區塊鏈在峰會上宣布與Karma汽車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動新興科技與實體產業結合的探索、創新與落地。萬向區塊鏈&PlatON首席經濟學家鄒傳偉博士,也在會上宣講了《分佈式經濟白皮書》,發表了對區塊鏈經濟機制設計的建議。

圖片描述

會上,中國萬向控股副董事長兼執行董事、萬向區塊鏈董事長兼總經理肖風博士發表了閉幕演講《由Libra引起的思考》。

以下為演講全文,整理自現場速記,有部分不影響原意的刪減。

圖片描述

肖風博士在第五屆區塊鏈全球峰會

利用主辦方的特權,我最後一個演講,主要是想和堅持到現在的各位來賓說一句謝謝。謝謝大家,這兩天都辛苦了!

今年比去年留下來的嘉賓更多,我知道不是因為我。因為去年我也是最後一個,主要是因為Vitalik(現場笑)。

今年,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由Libra而引起的我個人的一些思考,不是去評論Libra。

(一)貨幣視角

第一,信用背書方式。

大多數人從貨幣角度評價Libra,有人說它是貨幣,有人說不是,到底是不是呢?

我認為,本來就不是只有主權政府才能發行貨幣。從信用背書的角度,過去幾千年間有三種發行者對貨幣信用進行背書,或者用信用背書的方式發行貨幣。

(1)主權貨幣。主權政府用自己的主權信用背書。美元、人民幣,以及將來央行的數字貨幣,都是主權信用背書。

(2)跨主權貨幣。這是在多個主權信用背書之下發行的貨幣,比如明年可能發行的Libra。 Libra曾表示是會以4個主權國家(組織)的國家貨幣或主權政府(組織)的短期投資工具,作為儲備貨幣來發行。

(3)非主權信用背書貨幣,這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如黃金、比特幣等,以及像Vitalik提到的用數字資產做抵押發行的穩定幣DAI(編者註:Maker DAO的穩定幣)等等。

無論是Libra、比特幣還是DAI,從信用背書的角度來說,其實並沒有創新。這當然不是貶低Libra或比特幣,而是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我們也不用著急,貨幣的形態和功能一直在發生變化。

第二,數字貨幣的發行。

(1)技術極客。比特幣就是由技術極客們創造出來的,Vitalik也創造了ETH。任何創新,特別是顛覆性的創新大部分是由技術極客們,從無到有創造出來的。之後可能繼續由其他機構來進行優化和改進,使其更適合現實世界和監管要求,從而逐漸得到推廣。

(2)商業機構,私人機構。 Libra,以及早前宣稱要發行針對B端結算幣的JP摩根,都是私人機構。

綜上,發行數字貨幣最妥當的方法或許是,技術極客創造,私人機構探索,最後由央行發行。

圖片描述

第三,數字貨幣的使用。

前面鄒傳偉博士也講到了,數字貨幣是很特殊的貨幣,不是通用貨幣,不能用來解決貨幣所有的通用功能。而是一定是和場景、特定需求、特定用途結合在一起的貨幣。

圖片描述

為什麼會出現互聯網支付,而不是銀行提供服務?很簡單,兩個人在互聯網上的買賣,如果使用銀行交易,可能需要3到4個步驟才能完成支付。而互聯網上的客戶轉化率超過三個步驟,就會從80%跌到2%。如果真的有這麼多的購買行為,因為繁瑣的付款、交易、支付流程而無法達成,那電商在商業上的可行性就沒有了。支付一定要和場景結合在一起,要隨時隨地隨身隨需地完成,互聯網電商才能做成。

同樣,如果不與能夠結合場景和流量、客戶需求的商業機構一起來做,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廣也可能會遇到麻煩。

圖片描述

第五屆區塊鏈全球峰會現場

(二)金融視角。

Libra宣稱要構建新一代的金融基礎設施。為什麼可以這樣說?因為它是基於區塊鏈的。區塊鏈最底層的三個東西就是用來構建新一代金融基礎設施的:新的記賬方法、基於加密數字錢包的新賬戶體系、基於密碼數字貨幣的新記賬單位。

Libra是To C的,自稱要面向27億人建立個人支付系統。 JPM是To B的,要建銀行間的清算系統。他們都是基於新的記賬方法、新的賬戶、新的記賬單位構建的。為了方便理解Libra是新一代的個人支付系統,我對個人支付系統的演變進行了劃分。

紙幣是個人支付系統的第一次巨大改革和創新。在紙幣出現之前,個人支付非常不便,尤其是跨區域支付。想把銀元從上海運到北京,需要通過鏢局,推著車子牽著馬,有了紙幣以後就方便多了。

紙幣作為更加方便的貨幣形態出現,其實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相關:宋代的造紙術和印刷術已經足夠成熟。正是技術的不斷發展,滿足了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支付需求。

第二代個人支付系統,是基於銀行卡的電子支付系統。紙幣很難跨境,但銀行卡在全世界支付都更加方便。同樣,銀行卡電子支付系統也首先得益於通訊網絡的發展。

第三代個人支付系統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這是基於互聯網錢包的移動支付系統。互聯網場景下,銀行帳戶的支付服務已無法滿足和解決實時點對點的支付需求,所以誕生了互聯網支付。銀行卡不直接與客戶完成交易,而通過互聯網錢包完成。

第四代個人支付系統,是Libra所創造的基於區塊鏈、密碼學地址的數字貨幣支付系統。

可以看到,這四代支付系統裡,除了第二代是直接使用銀行賬戶和支付網絡之外,銀行都是隱藏在後端的。很早以前就已經有開放銀行的概念。

銀行在新技術推動之下不是沒有角色,而是會隱藏在後面,通過API輸出賬戶能力、支付能力等,或是使用一整套銀行體系支持其他客戶。

從金融視角,昨天姚前總已經講到了數字金融和數字資產的關係,我就不多講了。新一代數字金融體系需要區塊鍊和數字貨幣,或者數字金融體係就是建立在區塊鏈數字貨幣金融基礎設施之上的。

站在企業的角度怎麼理解數字經濟?工業經濟的驅動因素是燃料,數字經濟的驅動因素是數據。數據如何驅動一個商業?我的總結是把數據計算機模型化,用算法來組織這些數據,同時把企業的業務流程計算機程序化,或者變成智能合約。這個數字經濟並不是經濟學家角度的數字經濟。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鍊等一系列的數字化技術幫助企業完成數字經濟和數字商業的組織。

這些數字化的技術有三個特點:

跨時空。數據天然具有穿透本能。數據流通是沒有國境的,跨時空、跨組織。同時數據具有穿透型,縱向可以穿透市場層級,把交易變成點對點,買家和賣家間不再需要中介,橫向可以縮短產業鏈。

因為點對點,交易結算就必須實時。用銀行卡去商場買東西不是點對點的交易,因為商家收到這筆錢需要有時間。但沒問題,因為銀行做了信用擔保。可如果沒有銀行這樣的中介保證呢?那就必須實行清結算。而區塊鏈就是交易、清算、結算同步完成的網絡。

數字化技術的特點使數字金融去掉了中間環節,以點對點的支付清算和非擔保的交易交收為核心特點,區塊鍊和數字貨幣是滿足這些需求的最好技術方案。

(三)商業視角。

區塊鏈技術的特點就是足夠數字化,是跨境、跨時空、跨組織的,同時也是分佈式的、自組織的、去中心的。去中心不是指社會治理的去中心,而是商業活動的去中心。真正基於區塊鏈的應用從一定程度上,都要體現上面的兩個特色。

任何基於顛覆式技術的新應用歷來有兩條路線。

路線一:把新技術看成一種工具,改善傳統商業模式,得到邊際效益上的提升。

路線二:把新技術當做一套制度,用來重構商業的底層邏輯。

有很多案例。如幾年以前,當互聯網公司談“金融科技”的時候,很多傳統金融業的人喜歡講“科技金融”,科技是工具,用來改善現有的商業模式。而“金融科技”,則是要用互聯網、數字化的技術重構金融的底層邏輯。

Libra為什麼會採用“協會”的架構? Facebook為什麼不控制它?也是基於區塊鏈的技術特點。如果Facebook以自己為中心建立Libra,很可能沒有人會使用,因為很難完全信任。

前面講的是數字化技術的特點,使商業活動的去中心成為必然趨勢,現在談談商業的發展。有兩點:

1、經濟全球化2.0。因為互聯網,現在已經不是公司全球化的時代,不是一家公司將自己變成跨國公司,而是任何個體都可以進行點對點交易。經濟全球化發展成為了個人全球化,解決點對點的交易,實現點對點的服務成為突出的問題。區塊鏈技術實時清算結算、點對點交易交收的特點正好可以用來幫助個人商業活動的全球化。

2、經濟數字化。當數據集合到一定程度後,流通基本是跨時空的。這使很多商業活動的金融支付需求是隨時隨地隨身隨需的。不能場景化虛擬化地提供滿足需求的支付清算服務,就會被市場所淘汰。最好的案例就是NFC的近場支付和互聯網公司所支持的掃碼支付的對比。

星球君的朋友们
作者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