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本文來自碳鏈價值(ID:cc-value)編者按:本文來自
碳鏈價值(ID:cc-value)
編者按:本文來自
碳鏈價值(ID:cc-value)
編者按:本文來自
碳鏈價值(ID:cc-value)
,作者:白魚,Odaily經授權轉載。
從央行層面關於央行數字貨幣的公開發聲可以看到,從今年七八月份以來,發聲尤其密集,預示著央行離發行中國的數字貨幣真的不遠了,屆時,中國將成為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發行加密貨幣的主權國家。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在上週在得到上發布了《Libra與數字貨幣》公開課,詳細解讀了重點講解Libra的特點以及影響和中國DC/EP的功能屬性和運營體系。他表示:「我做這個課程的時候是2019年的8月,離中國人民銀行推出我們自己的數字貨幣也不是很遠了。」
《Libra與數字貨幣》課程分為8講,全部近一個半小時,文稿約兩萬三千餘字,為方便讀者快速了解主要內容,筆者對重要觀點進行濃縮提煉,同時加上自己的思考點評,但仍有14000字。本想切割為上下篇,但通盤考慮後,發現切割後並不利於讀者理解Libra一旦推行成功將帶來的重大影響,以及中國央行推行數字貨幣的意義。為了方便讀者閱讀,將穆長春所長的精華觀點提煉如下:
Libra可以視作一個潛在的世界級的貨幣變革,但這個變革如果沒有處理好,很可能會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Libra不可能是一個純粹的區塊鏈,它底層用的是中心化的架構,只有就是最終結算那一層它才用一下區塊鏈,而且節點不會很多,因為節點越多速度越慢。
Libra很難實現幣值穩定。
Libra作為穩定幣若要推行成功,意味著Libra的創始協會既要扮演Libra的中央銀行的角色,同時也會演變成一個私營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它的影響力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大。
Libra的幣值穩定和組織盈利是一個悖論。
Libra初期在一國範圍內作為交易媒介面臨著很大的困難,不過這並不影響其在跨境支付場景的前景。
Libra說自己是普惠金融,是為弱勢貨幣國家群眾服務的,但對弱勢貨幣國家來講,如果老百姓大量用本幣兌換Libra,會把本幣推向貶值,從而加劇只有本幣資產的人的貧窮狀況,反而沒有達到他們所說的普惠金融的目的。
央行數字貨幣呼之欲出。
央行數字貨幣具有無限法償性。可以拒收微信、支付寶;不能拒絕接受DCEP。
二級標題
DCEP在央行層面不採用區塊鏈技術,商業機構層面不預設路線,但就目前的區塊鏈技術進展來看,為了滿足零售級別並發量要求,商業機構很可能也無法採用區塊鏈技術。
二級標題
互聯網金融的創業者很少考慮風險,互聯網創業思維不適合金融領域。
Libra為何如此重要?
作為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所長首先表達了對Libra的高度重視:“如果你已經感受到這種關注和緊張,那麼我想說,你的感覺是對的,全世界對Libra的這種緊張,不是杞人憂天,是有它真實理由和背景的。作為一個數字貨幣或者加密資產的研究者,同時作為一個央行職員,我也認為這個事情非常的重要。”
二級標題
第一,先不說其他機構,光是Facebook,加上它旗下的WhatsApp,一共有27億用戶。這意味著它的用戶基礎、它的社會動員能力,都巨大無比。第二,Libra有價值支撐,這意味著它跟以前作為投機工具的加密資產很不一樣,它有潛力成為通常意義上的貨幣。第三,它針對的不僅僅是美國本土,而是全球各個國家。
二級標題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Libra是繼2008年比特幣白皮書發表以來,加密資產或者數字貨幣歷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二級標題
Facebook是採用純區塊鏈技術路線嗎?
穆長春經過對區塊鏈技術用於支付的缺陷和央行數研所對Libra社區提供的代碼進行試驗的結果綜合分析表明:Libra不可能是一個純粹的區塊鏈,或者說不是原教旨主義的那種區塊鏈——它底層用的是中心化的架構,只有到最上面,就是最終結算那一層,它才用一下區塊鏈。它是分層的,因為只有分層才能提高處理性能,底下的交易採用的都是中心化處理,因為中心化處理,速度會很快,到了最上層,也就是最終結算那一層,用的才是區塊鏈,而且節點不會很多,因為節點越多速度越慢。
首先,區塊鏈不適合用來做支付。區塊鏈有四個比較大的缺陷,可拓展性差、對節點存儲要求高、安全和隱私性存在問題以及結算最終性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課程提到,Chainalysis(曾經協助FBI、CIA破獲了幾起暗網的非法交易事件)掌握了目前80%以上的比特幣交易人員的真實身份,它就是靠大數據以及交易所數據,再加上節點數據,挖出了你在現實世界的真實身份。
二級標題
其次,Libra白皮書發布以後,數研所在開發社區下載了Facebook公佈的Libra代碼,並搭建測試環境,發現了很多問題,基本上是跑不通的。同時,在代碼發布的第一天,Libra的開發社區就提交了52個問題,後來明確其中bug有33項。目前來看,Libra還處在很早期的階段,代碼質量也不是很穩定,包括有些技術它也沒披露,比如說,它沒說最後會不會用高速專用網絡,節點怎麼治理。目前也沒有一個可行的方案,連時間表都沒有。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所謂一籃子貨幣作為儲備資產,並不能實現幣值的穩定。它既會受儲備資產幣種之間匯率的變化影響,也會和任何其他資產一樣,受市場對它的信心和預期的影響。 」
二級標題
第一,「一籃子貨幣的資產儲備”跟“一籃子貨幣掛鉤」,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Libra說自己會以一籃子貨幣的存款作為資產儲備,但並沒有說自己會和一籃子貨幣進行掛鉤。 (掛鉤的意思是說,兩種貨幣之間的匯率不會變化。)而我們知道,一籃子貨幣做儲備不等於幣值穩定。
二級標題
第二,就算改為掛鉤,Libra現在根本沒有一個機制來確保一籃子貨幣的比重不變,要是不能保證一籃子貨幣相互之間的比重是恆定的,隨著Libra與不同法幣之間的兌換,它的幣值自然而然也在變化當中。
二級標題
「Libra作為一種穩定幣,要能推行成功的話,意味著Libra的創始協會,既要扮演Libra的中央銀行的角色,同時也可能會演變成一個私營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而且在私營部門裡,它會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影響力還要大。」
其次,假如一些弱勢貨幣國家為了兌換Libra就會爭相印鈔來兌換,這樣就會引起整個國際貨幣體系的紊亂。因此需要一個超主權的、有公信力的國際組織來治理,比如說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二級標題
一旦用Libra發放貸款,之後會產生什麼?從貨幣銀行學的角度來說,就會出現派生存款,有了派生存款,就會有貨幣乘數。也就是說,Libra就不再局限於M0了,它就會擴展到M1或者M2的領域。現在,Facebook自己說要對Libra進行等值儲備,但是這個等值儲備實際上是對M0這個範疇進行的儲備。但如果它進入信貸市場,擴展到了M1和M2的範疇,這部分就是沒有儲備的,也就意味著它沒法滿足百分之百的貨幣兌換保證和幣值穩定,就可能發生通貨膨脹。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一個中立機構精確測算和控制貨幣乘數,來確定等值的儲備量。這種職能,也只有央行才能做得到。
二級標題
Libra作為一種穩定幣,要能推行成功的話,意味著Libra的創始協會,既要扮演Libra的中央銀行的角色,同時也可能會演變成一個私營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而且在私營部門裡,它會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影響力還要大。
幣值穩定和資產盈利是個悖論
系統運行、創始機構的分紅和系統升級成本其實是很高的,對一個清算機構來講,它一年的運行成本,沒有10個億或者20幾個億的人民幣是搞不定的。根據Facebook自己的白皮書說,Libra的資產儲備收益並不向用戶付息,資產產生的收益來支付,因此,Libra有內在的資產盈利要求,而且對收益率要求不低。
二級標題
這個金融機構在資金運作的過程中,肯定要強調穩定,不能出事,不能出現大幅上漲或者下跌,只能買低風險的、穩定性比較強的資產組合。一般來說,滿足要求的,只有主權債券,或者是一些3A級的企業債券。對於很多政府債券來講,尤其是歐洲一些國家發行的主權債券,現在收益狀態基本上都是負收益。如果Libra的儲備資產對盈利性有比較高的要求,那就要採取主動型的資產管理模式,要去找那些收益比較高的資產,但是收益高一定意味著風險高。這跟Libra穩定幣的定位又是矛盾的。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匯率波動帶來的成本,以及標價成本,在強勢貨幣國家會更加突出。因為強勢貨幣本來就代表著,這個國家的法幣是穩定的、受歡迎的,本國居民沒有必要再用Libra進行交易。所以,像美國或者歐元國家,用Libra做交換媒介的空間相對就會比較狹窄。」
二級標題
但是作為交易媒介,也有很大的劣勢。第一,Libra幣值不穩定,匯率波動,因為它的儲備資產是一籃子貨幣,不是某種單一法幣。第二,存在標價成本,比如說,在單一法幣國家,如果你採用了Libra作為交易媒介,那就意味著有兩個標價的平行貨幣體系,同一件商品未來要有兩個定價,兩個標價牌。想像一下,一個超市所有商品都會有兩套價簽,一個是法幣的價簽,一個是Libra的價簽。因為有匯率的變化,還意味著超市每天都要更換Libra的價簽。這對商家來說成本太高,包括人力成本,以及由此帶來的其他成本。
二級標題
綜上,基本可以得出結論,Libra初期在一國範圍內作為交易媒介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尤其在強勢貨幣國家,匯率波動帶來的成本以及標價成本會更加顯著,因為強勢貨幣國家的法幣是穩定的、受歡迎的,本國居民沒有必要再用Libra進行交易。所以,像美國或者歐元國家,用Libra做交換媒介的空間相對就會比較狹窄。
跨境支付是Libra最大賣點,打起普惠金融的旗號
Libra稱要解決全世界人民,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人民匯款的便利問題,從而樹立起了普惠金融的大旗。 Facebook本身就是一個大的全球性平台,兩個Facebook用戶之間,一個可能在美國,一個可能在澳洲。但對於Facebook來講,就是一個平台,它的社交職能、社交屬性和巨大的用戶基礎會導致產品一上線,起點就很高。 Libra為什麼要用一籃子貨幣作為儲備資產?為什麼不直接用美元作為儲備資產?其實它就是為了做跨境支付,它就是要告訴你,任何人都可以用本國貨幣來兌換。
二級標題
但是,傳統跨境支付的費用高、成本高,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一部分就是監管所帶來的監管成本。這部分不管你用什麼新技術,都是避免不了的。所以在Libra的聽證會上,美聯儲、財政部和美國幾個監管機構,還有國會都對它提出反對意見,特別強調的就是怕Libra被用來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這方面的監管所帶來的成本,並不會因為你採用了新技術而消失。
二級標題
如果監管成本不可避免,那麼Libra如何實現解決全世界人民匯款的便利問題呢?這仍待觀察。
二級標題
假設跨境的交易取得比較大的突破,形成了網絡效應,大家跨境匯款都會用Libra,會不會導致Libra從跨境這個場景拓展到本地場景、本地支付?
這個邏輯是成立的,但是這裡邊也比較複雜。從貨幣發展史上來看,一直存在一個現象,叫劣幣驅逐良幣。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Libra想要進入弱勢貨幣的國家,一定會遇到這些國家政府不歡迎的問題。除了比較極端的例子,像津巴布韋這種國家,去年就已經宣布歡迎任何一種貨幣,等於把它自己的貨幣主權放棄了。但是除了這種極端的情況之外,其他一些弱勢貨幣的國家,比如說像泰國,或者越南,如果真的允許Libra進入,相當於就是把自己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的主動權拱手讓人,因為你控制不了這種貨幣,你只能控製本幣。
二級標題
所以在絕大多數國家,貨幣當局是不太可能歡迎Libra的。所以我們也能看到,Libra出來之後,實際上各個國家貨幣當局和監管機關基本上都是持負面的態度:要么說你必須納入監管,不監管不行,要么說你肯定會對我產生負面影響,我就不讓你進來。當然也有些國家怕被人指摘說阻礙創新,那也頂多說我需要觀察觀察,但是誰也不會說我歡迎Libra到我這兒來。
各國的負面態度可能也擋不住Libra
即使是在中國也很難,儘管中國連Facebook本身都進不來,但是一旦Libra發行了,肯定會有一些人,通過一些輾轉的方式去購買Libra。看比特幣就知道了,其實我們國家早就不允許比特幣在中國運營,交易所也都屏蔽了,也通知所有的支付機構和商業銀行不允許為比特幣提供相應的兌換和支付服務,但依然會有一些渠道說“我幫你代購”或者說“我幫你買比特幣”,你只要給他們人民幣,然後他們就翻牆到國外交易所進行購買。
二級標題
甚至完全有可能,它作為支付工具發展得很好的情況下,進一步脫離儲備資產,變成一個信用貨幣。其實現代信用貨幣也是這麼發展過來的,比如說英鎊一開始,也是由一家私人銀行,也就是英格蘭銀行發行的銀行券,後來才變成了信用貨幣、變成了國家法幣。如果Libra被大家所接受,變成一個通行的支付工具,那麼再過一段時間以後,發展成一個世界級的超主權貨幣,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級標題
以上是穆長春的論述。看到這裡,相信讀者已經感受到央行層面對Libra的擔憂,這已經不是小陰謀,而就是Facebook舉著普惠金融和科技創新大旗的大陽謀。
二級標題
「我們這個數字貨幣的項目叫作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也就是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工具。我做這個課程的時候是2019年的8月,離中國人民銀行推出我們自己的數字貨幣也不是很遠了。」
8月20日,《中國日報》英文版刊發文章稱,官員和專家表示中國正在測試推出中國首款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多種方式,他們預計私人機構將更多地參與創造政府支持的貨幣。專家們預測,如果一切順利,中國政府支持的數字貨幣可能會比Libra的官方發佈時間更早。
二級標題
9月5日,據CoinDesk報導,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研究實驗室(Digital Currency Research Lab)的一個專門團隊目前正在閉門環境下開發數字貨幣系統,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閉環測試”已經開始,模擬測試涉及一些商業和非政府機構的支付方案。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你可以想像這樣的場景:只要你我手機上都有DCEP的數字錢包,那連網絡都不需要,只要手機有電,兩個手機碰一碰,就能把一個人數字錢包裡的數字貨幣,轉給另一個人。也就是說,你在支付的時候,是不需要綁定任何銀行賬戶的。不像我們現在用微信也好、支付寶也好,都要綁定一張銀行卡,但DCEP不需要。」
二級標題
在功能和屬性上,DCEP跟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它的形態是數字化的,對它的定義翻譯過來就是“具有價值特徵的數字支付工具”。簡單來說,就是“不需要賬戶就能夠實現價值轉移”。事實上,像比特幣這樣的加密資產,DCEP最根本的一個優勢,就是擺脫了傳統的銀行賬戶體系的控制,因為它只是一個加密字符串。從這一點上來說,DCEP也具有同樣的優勢。
二級標題
但是,央行DCEP和比特幣等私人加密資產最大的不同在於,央行的數字貨幣屬於法幣,具有無限法償性,就是說你不能拒絕接受DCEP。我們看到現在私營的支付機構或平台,會設置各種支付壁壘,用微信的地方不能用支付寶,用支付寶的地方不能用微信,但對央行數字貨幣來說,只要你能使用電子支付的地方,就必須接受央行的數字貨幣。
二級標題
DCEP與支付寶、微信支付有何區別?

「理論上講,商業銀行都可能會破產,所以這些年人民銀行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但假設微信破產了,微信錢包裡的錢,它沒有存款保險,你就只能參加它的破產清算,比如你之前有100塊錢,現在只能還你1毛錢,你也只能接受,它是不受央行最後貸款人的保護的。當然,這種可能性很小,但你不能完全排除。 」
首先,從法權上,DCEP的效力和安全性是最好的。 DCEP屬於M0,是央行負債,具有法償性。但是你用支付寶或微信做電子支付的時候,用的是支付寶的電子錢包、微信的電子錢包。它們不是用央行貨幣進行結算的,而是用商業銀行存款貨幣進行結算的。當然,在備付金集中存管以後,情況有所變化。也就是說,微信和支付寶在法律地位、安全性上,沒有達到和紙鈔同樣的水平。
其次,在一些極端情況下,仍需要使用央行數字貨幣或者紙鈔,央行DCEP可以做到「雙離線支付」。
當然,可能也有人會問,DCEP會對支付寶、微信的地位產生影響嗎?穆長春的回答是:並不會。因為目前支付寶、微信也是使用人民幣支付,其實也就是用商業銀行存款貨幣進行支付。央行數字貨幣推出後,只是換成了數字人民幣,也就是用央行的存款貨幣,雖然支付工具變了,功能也增加了,但渠道和場景都沒有變化。
表2 支付工具功能特點對
二級標題
法幣兌換DCEP以及DCEP兌換法幣是否收取手續費,目前仍不得而知。假設沒有手續費,考慮到無論支付寶餘額提現還是微信零錢取現均存在千分之一的手續費,加上DCEP具有的法償性、匿名性和雙離線支付功能,那麼公眾會選擇什麼工具進行支付呢?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呢?雖然穆所長認為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不會丟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產生什麼影響,但仔細想想,這確實是個值得玩味的問題。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首先,為了保護自己的貨幣主權和法幣地位,我們需要未雨綢繆。
二級標題
再次,除了犯罪分子不願意讓別人知道,或者你也可能有些消費不想讓其他人知道,特意用現金之外,現在大部分人需要用現金的情況是越來越少了。當然只要你不犯罪,你想進行一些不想讓別人知道的消費,這種隱私我們還是要保護的。這也就是說,公眾其實是有匿名支付的需求的,但現在的支付工具,比如說互聯網支付、銀行卡支付都是跟傳統銀行賬戶體係緊緊綁定的,它滿足不了匿名的需求,也就不可能完全取代現鈔的支付,也就是紙鈔支付。
所以,央行數字貨幣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它既能保持現鈔的屬性和主要的價值特徵,又能滿足便攜和匿名的要求。
央行數字貨幣如何反洗錢?
二級標題
舉個例子來講,涉及到很多洗錢的交易,都是有行為特徵的,比如說大量的賭博行為都發生在夜間12點以後,而且所有的賭博交易都沒有零頭,都是十的整數倍。一般來說,開頭是用小額,越來越大,突然斷崖沒了,也就是沒有交易了,那說明是輸光了,這就符合一般賭博的特徵。電信詐騙也是如此,如果出現大量分散的錢集中到一個賬戶裡面,突然又迅速地分散開,消失在很多個賬戶裡面,這就符合明顯的電詐的特徵。那我們把這些交易特徵分析出來之後,再利用大數據和數據挖掘技術,進行身份比對,就能把後面那個人找出來。
二級標題
所以說,出於反洗錢的考慮,央行對數字錢包也是有分級和限額安排的。比如說你就用一個手機號碼註冊一個錢包,那你這個錢包當然可以用,但是級別一定是最低的,只能滿足日常小額支付需求;但如果你要能上傳一下身份證,或者再上傳一個銀行卡,就可以獲得更高級別的數字錢包,如果你還能到櫃檯去面簽一下,那可能就沒有限額了。
什麼叫雙層運營體系?
數字貨幣的兌換依然會保持這種結構: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開戶,按照百分之百全額繳納準備金,個人和企業通過商業銀行或商業機構開立數字錢包。而且DCEP是M0替代,也就是紙鈔的替代,不是M1和M2,這樣也就意味著公眾所持有的央行數字貨幣依然是中央銀行負債,由中央銀行進行信用擔保,具有法償性。
二級標題
當然,跟取現金一樣,央行也會按照現行的現金管理規定,設置一定的摩擦。比如如果一旦有金融危機了,或者說某個銀行有兌付問題了,可能所有人都去擠提,排隊把存款從銀行里面取出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銀行可能會設置一些門檻,比如你兌換現鈔,小額的直接取沒問題,但你要是取大額的,比如50萬,那你就需要提前預約,數字貨幣也是一樣的安排。
二級標題
二級標題
我們採用雙層運營體系,本身也是為了充分調動市場的積極性,用市場機制來實現資源配置,調動商業銀行和商業機構的積極性。
二級標題
另一方面,雖然央行也建立了很多自己的系統,比如現有的大額支付系統、零售支付系統、超級網銀、銀聯、網聯等,都是在央行的主導下進行開發運營的,央行也積累了相關經驗。但是這些系統面對的用戶原來都是銀行機構、金融機構,沒有直接面對過老百姓。如果人民銀行要搞這麼大一個直面老百姓的系統,既要滿足用戶的體驗,還要實現系統的高效,人民銀行自己的預算、資源、人才,都會面臨客觀的約束。
二級標題
而商業銀行和其他一些商業機構,在IT基礎設施應用和服務體系上,都已經比較成熟了,在金融科技方面也積累了很多經驗,人才儲備也比較充分,完全沒有必要拋開現有的商業銀行IT基礎設施,再去另起爐灶、重複建設。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央行要選擇雙層的運營體系。
二級標題
避免金融脫媒
什麼是金融脫媒?如果我們採用的是單層運營的話,人民銀行直接對老百姓發行數字貨幣,那意味著人民銀行會成為商業銀行的競爭者。
如果你年紀比較大的話,可能就會記得1984年以前,中國就只有人民銀行一家銀行,金融脫媒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那如果採用單層運營的話,意味著我們是不是可以不需要商業銀行了?不需要金融中介了?人民銀行直接放貸,把所有的金融業務全做了,直接省去中間的摩擦,這個效率會不會更高呢?你會發現,這像什麼?像計劃經濟。
二級標題
我們反對計劃經濟,並不是說我們是市場原教旨主義者,而是經過一定研究後得出的結論,也是經過實踐得出的結論,南斯拉夫當年就做過這樣的嘗試,得到的教訓是很慘痛的。所以,並不是說信息多了、數據多了,就能搞計劃經濟。因為計劃經濟沒有競爭,沒有激勵機制,一旦出問題,就會是大問題。
二級標題
我們採用雙層運營體系,本身也是為了充分調動市場的積極性,用市場機制來實現資源配置,調動商業銀行和商業機構的積極性。
二級標題
DCEP採用什麼技術路線?
這句話說明,DCEP雙層運營體系中,在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這一層面,沒有採用區塊鏈技術。
這段話告訴我們,在商業機構面對用戶這一層面,也就是用戶兌換DCEP以及使用DCEP進行交易這些業務的操作平台,央行是不預設技術路線的,放開交給市場機構自行選擇。央行的要求是滿足零售級別的並發量,以及體驗和技術規範。
二級標題
Libra的初步實踐說明採用區塊鏈技術的最終結算層即使在極端理想條件也只能做到滿足跨境匯款的並發要求,而我國DCEP要求商業機構實現零售級別的並發性能要求。那麼,商業機構對老百姓兌換數字貨幣的時候,用什麼技術來兌換呢?是用區塊鏈,還是用傳統賬戶體系?是用電子支付工具,還是用移動支付工具?
二級標題
筆者綜合上述分析認為,央行層面不採用區塊鏈技術,商業機構層面不預設路線,但就目前的區塊鏈技術進展來看,為了滿足零售級別並發量要求,商業機構很可能也無法採用區塊鏈技術。
二級標題
互聯網創業思維不適合金融領域
穆長春講道:「我被問到過一個問題:比如像Facebook這麼大的公司,是不是也有能力和意願去承擔社會責任、關注金融的安全和穩定性呢?」
“我的理解是, 在金融這個領域,互聯網創業者,哪怕是像Facebook這樣大的互聯網公司,也缺乏應有的風險意識。”